宋教仁集(套装上下册)

宋教仁集(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旭麓 编
图书标签:
  • 宋教仁
  • 近代史
  • 政治人物
  • 传记
  • 历史
  • 民国
  • 革命
  • 思想
  • 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08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107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4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教仁集(套装上下册)》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收录宋教仁著述的作品集。

目录

序言
编辑说明
上册
武昌七夕(一九0二年八月)
出亡道中口占(约一九0四年十一月)
晚泊梁子湖(约一九0四年)
黄帝肖像题词(一九0五年一月二十六日)
汉族侵略史·叙例(一九0五年二月八一二十七日)
黑龙江尚添设民官耶(一九0五年三月十一日)
呜乎湖南与端方(一九0五年五月二十四日)
二十世纪之梁山泊(一九0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虽设学部亦何益耶(一九0五年五月二十六日)
中立国之防务仅如斯而已乎(一九0五年五月二十六日)
西方第二之满洲问题(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清太后之宪政谈(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俄人运动蒙古矿产(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袁世凯乃敢与国民宣战耶(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陈星台先生《绝命书》跋(一九0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既设警部复置巡警道果何为耶(一九0六年一月六日)
南洋华人求入日本籍(一九0六年一月八日)
烈士陈星台小传(一九0六年一月二十二日)
尼夫阿利亚之独立(一九0六年一月二十二日)
一千九百0五年露国之革命(一九0六年二月十一二十日)
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一九0六年四月八一十七日)
思家(一九0六年十月一日)
秋晓(约一九0六年十月)
安东县(约一九0七年四月)
间岛问题(一九0八年)
《比较财政学》凡例(一九一0年)
东亚最近二十年时局论(一九一一年二月八日--三二十月七日)
国际法之新发明(一九一一年二月九日)
因粮于敌之妙用(一九一一年二月九日)
蒙古之祸源篇(一九一一年二月十日)
……
下册

前言/序言


《宋教仁集(套装上下册)》图书简介 一部跨越时代的思想与实践的史诗 《宋教仁集(套装上下册)》并非简单地收录一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它是一部系统展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及其思想理论演进的宏大史诗。本集汇集了宋教仁先生在不同时期撰写的文章、演说、书信、以及他参与起草的重要文献,内容涵盖了政治、法律、教育、经济、社会改革等多个领域,深刻地反映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以及一位杰出革命家如何将救国救民的理想付诸实践的艰难历程。 上册:启蒙觉醒与革命洪流 《宋教仁集》上册,主要收录了宋教仁先生从早期接受新思想启蒙,到投身辛亥革命爆发前的思想探索与实践活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之中,传统的封建秩序摇摇欲坠,西方民主思潮涌入,引发了知识分子群体深刻的反思与变革的呼唤。 早期思想的萌芽与成长: 本册详细记录了宋教仁先生早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后又接触西方近代思想的轨迹。他的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接触西方政治制度、哲学思想,以及目睹中国时局的每况愈下中,逐渐形成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根本性变革的渴望。在此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从一个关心时政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具有明确革命主张的知识分子。 倡导君主立宪与改良思潮的论辩: 在革命党兴起之前,维新变法曾一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宋教仁先生早期也曾有过对君主立宪的探讨,但随着清廷的腐败无能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他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改良无法挽救危亡的中国。本册收录了他这一时期的一些论述,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他在不同政治思潮中的摇摆、思考与最终的坚定选择。 组织革命团体与宣传革命思想: 随着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宋教仁先生积极投身于革命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他参与了兴中会、同盟会等重要革命团体的活动,并撰写了大量鼓吹革命、揭露清廷罪行的文章。他的言论慷慨激昂,充满战斗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海内外仁人志士的革命热情。本册中包含了他为同盟会撰写的宣言、纲领,以及在报刊上发表的檄文,这些文献不仅是革命史料的宝贵财富,也生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革命领袖的号召力与凝聚力。 法律与制度建设的早期思考: 宋教仁先生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法律思想家。在本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实行宪政的早期构想。他认识到,推翻专制统治只是第一步,建立一个真正民主、法治的国家,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宪法和议会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中的合理成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海外革命活动的记录: 为了筹集革命经费,联络海外革命力量,宋教仁先生曾多次前往日本、东南亚等地进行活动。本册中收录了他这一时期的通信、报告等,生动地展现了他奔走呼号、不辞辛劳的革命身影,以及他在海外建立革命网络、争取支持的努力。 下册:辛亥革命的擘画与共和的困境 《宋教仁集》下册,聚焦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宋教仁先生在建立和巩固中华民国过程中所做的巨大贡献,以及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最终的悲剧结局。这一时期,是中国从千年帝制走向共和的决定性时刻,也是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探索的关键时期。 参与策划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进程: 宋教仁先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本册收录了他在此期间的战略部署、密谋联络、以及对各地起义的指导等方面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在革命爆发前夕,他如何在紧张的局势下,冷静分析,周密策划,为武昌起义的成功以及随后全国范围内的响应奠定了基础。 组建政党与推动国会政治: 辛亥革命的胜利,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政体,是摆在宋教仁先生面前的重大课题。他深知,没有强大的、有组织的政党,就无法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因此,他毅然决然地组织了中国国民党,并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明确政治纲领和组织力量的政党。本册详细记载了他组织国民党的艰辛历程,以及他在国会选举中为国民党争取胜利所付出的努力。他坚信,通过普选产生的国会,才是代表民意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实现共和的关键。 制定宪法与构建共和体制的设想: 作为一位深谙西方政治制度的学者,宋教仁先生对于宪法和国家体制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本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华民国宪法的具体设想,他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议会,限制行政权力,保障公民的权利。他的这些政治构想,在当时的中国是具有前瞻性的,为中国现代宪政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揭露袁世凯阴谋与捍卫共和的斗争: 随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企图复辟帝制,中国的共和之路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宋教仁先生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沿,他以其犀利的文笔和坚定的立场,揭露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和专制野心,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捍卫来之不易的民主共和。本册收录了他大量抨击袁世凯、声讨卖国贼的文章和演讲,字字珠玑,充满了民族大义和革命者的胆识。 遭受刺杀前的思想记录与临终遗言: 《宋教仁集》下册的最后部分,记录了宋教仁先生在遭受刺杀前夕的最后思考与斗争。尽管预感危险,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信念,为捍卫共和奔走呼号。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牵挂,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思考。本册收录的这些内容,充满了悲壮色彩,令人扼腕叹息,也更加凸显了他作为一位革命者的坚贞不屈与人格魅力。 后世评价与历史意义的解读: 本集并非仅仅是史料的堆砌,通过其系统性的呈现,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宋教仁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他不仅是辛亥革命的功臣,更是中国民主共和制度的伟大奠基者之一。他的思想,他的实践,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 《宋教仁集(套装上下册)》的价值 《宋教仁集》是一套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文献集。 史料价值: 它提供了研究宋教仁先生生平、思想、以及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运动的第一手珍贵史料。对于历史学者、政治学研究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参考。 思想价值: 宋教仁先生的思想体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其对于政治制度、法律建设、社会改革的深刻见解,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当下中国面临的各种挑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育价值: 本集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史的最佳教材之一。通过阅读宋教仁先生的文字,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革命者的激情与理想,以及他们为国家民族命运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警示价值: 宋教仁先生的悲剧结局,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共和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捍卫共和更是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和高度警惕。他所经历的政治斗争,也折射出中国近代政治发展道路的曲折与艰难。 《宋教仁集(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历史、关注中国政治发展、以及对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抱有敬意的读者深入阅读的巨著。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一位伟大革命者的思想光芒与人格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精美了,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典雅的字体和留白的处理,不是那种浮夸的、哗众取宠的现代设计,而是透着一股子老派文人的风骨。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好,泛着柔和的米黄色,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排版,字距和行距都掌握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流畅,简直是一种享受。它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在老图书馆里翻阅那些珍贵古籍的体验,那种纸张特有的气味,混合着油墨的清香,瞬间就能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本书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不像一些现代出版物追求大字号或花哨的字体,这里的宋体端正大气,非常适合细品那些需要反复推敲的文字。装订上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即便是上下两册频繁翻动,书脊依然保持得很好,显示出这是一套可以长久珍藏的精品。从收到快递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儒雅的书卷气。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这套书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近代中国转型期的学者或爱好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等资料”。它提供了一个极为详尽和第一手的视角,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思潮、政党政治萌芽阶段的重要基石。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某些特定事件的记载,与我此前阅读的其他资料存在微妙的差异和补充,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历史细节的认知。它不仅仅是观点的集合,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史料汇编。整理者的注释也做得非常到位,许多关键人物和术语都给予了清晰的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因背景知识不足而产生的理解障碍。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不可替代的原始信息量和作为研究线索的牵引力,它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供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广阔的学术探索。

评分

阅读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责任”与“理想”在历史洪流中的重量。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以及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极具感染力。在那些看似冷静的文字背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燃烧的热忱和不屈的意志力。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言行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心系社稷的人们在面对巨大历史转折时的精神困境与道德抉择。我常常停下来,思考如果易地而处,我能否抱持如此坚定的信念去推动变革。这种引发内心强烈共鸣的阅读体验,是很多普通读物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人在敬仰之余,也对个体在历史进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与理解。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作者对近代政治风云的深刻洞察之中,简直叫人拍案叫绝。他对于权力结构变迁的分析,细腻入微,绝非泛泛而谈的概述,而是从大量的史料和亲身经历中提炼出来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在论述宪政改革的章节,那种对理想主义的坚持与在现实政治泥潭中挣扎的矛盾心境,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深有感触。他仿佛化身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带领读者穿梭于各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每一次的决策、每一次的妥协,背后的深层逻辑都得到了充分的剖析。我本来对那段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简单框架里,但读完这些文字,才发现事情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幽微之处远超想象。这种深度解读,让你在合卷之后,还能继续在脑海中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不断反思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在重复我们已知的历史,而是在挖掘历史的肌理,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有血有肉的时代侧影。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典文学素有偏爱的读者,我对作者那些在特定情境下展现出的文采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位高明的文字驾驭者。在那些书信和奏议中,即便是最严肃的政治论述,也常常穿插着极富感染力的修辞和优美的比喻,读来毫不枯燥,反而有一种韵律感。例如,他引用典故的精准性和恰当性,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寥寥数语便能营造出一种古朴苍劲的氛围,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议题变得清晰而富有张力。我特别喜欢他描摹风景或抒发个人情感时的笔法,那种含蓄内敛却又情感充沛的表达方式,充满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有情怀。相比于一些当代文风的直白和喧哗,这种内敛的表达更耐人寻味,需要读者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其中的言外之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在保持思想深刻性的同时,依然能保持语言艺术的魅力。

评分

罗荣渠(1927-1996),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比较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四川省荣县人。代表作《现代化新论》、《美洲史论》。他所撰写、编著、翻译的著作共1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1996年4月4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9岁。妻子周颖如是英语翻译家。目录 1人物概述 2文化摇篮里的少年才俊 3在学术自由的北大成长 4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先驱 1人物概述 1927年8月29日生于成都。1941年春入成都县立中学(今成都七中)读书,1943年秋考入成都树德中学高中部。1945年秋考入西南联大。 1946年夏,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回迁原址,罗就读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49年秋毕业,就职于中苏友好协会总会。 1956年冬调回北大历史系任教员。随后主攻拉丁美洲史、美国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多年里既下过农村,受过批斗,编写过京郊某村村史,也授课不辍,苦钻学术。 1979年晋升副教授,1980年秋到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学术研究,1982年初返京。1985年冬晋升教授,次年为博士生导师,而后兼任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会长等。罗先生治学领域广泛,著述宏富,其中尤以现代化、美洲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等学科的研究见长。曾主编《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等,著有《现代化新论》、《现代化新论续篇》、《美洲史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等。代表性学术论文有《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扶桑国猜想与美洲的发现》、《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等。罗先生的文集《罗荣渠文集》(4卷本)正在编纂之中,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罗荣渠教授还是著名的书法家。曾任燕园书法会会长,是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他出身书香世家,其父罗文谟是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他自幼受到熏陶,在书法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和非凡的造诣。他的作品显示了一种学者型的书法特色。部分作品是他个人自赋的诗词,如《返乡吟》等,多幅作品曾选送到海外展览。 2文化摇篮里的少年才俊 罗荣渠出身名门,父亲罗文谟乃刘海粟弟子,为当年四川书画界祭酒,与徐悲鸿、张大千等交友,母亲许子睿也出身新津书香门第。罗荣渠自幼有志于学,其胞弟罗荣泉教授在回忆文章中写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大哥满一周岁时,家里按风俗让他“抓周”,结果许多生活用品摆在面前,他只抓了一本书和一支笔。这事与他后来的人生似乎是巧合,但母亲认为,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家庭环境熏陶的结果,因为当时父亲经常看书备课,握笔写稿,使未满周岁的大哥对书和笔印象深刻。罗荣渠生于成都这座文化底蕴不薄的城市,上中学进的是成都县立中学与树德中学这类名校。读初中时,他便与另外两位同学出版手抄本刊物《劲草》,刊物请巴金过目后,巴金在空白页上题词:“好好学习”。罗荣渠进入高中后,即向胞弟推荐冯友兰、张东荪、钱穆、熊十力等人的著述。一天,他在西玉龙街旧书店购得翦伯赞的《中国史纲》,便如获至宝。他的这种志趣,既超越了他的年龄,也为他后来做一名良史,奠立深厚学养。1944年,罗荣渠才17岁,暑假中见重庆《中央周刊》以民族文化为题征文,竟从图书馆借来参考书咀嚼后,结合平时的文史知识,著文投去。征文揭晓时,第一名空缺,他获第二名,收到的奖金,不是用去吃喝,却买了一部钱穆的《国史大纲》。而且他在校中写一手仿米芾书法,被误为书家之墨;与同学吴兆民等演话剧《桃李春风》等,饰一老教授。在中学时期,罗荣渠受梁启超倡“少年中国学会”之影响,从阅读课外哲史典籍中,倾服北宋张载之说,也效先贤首倡一个学生社团,命名为“四为学会”,取张载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精神为旨意。这学会,是他们互励互助的纽带,这种精神境界,颇值得今日学子参照。

评分

"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赠五十万元,实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伏祈鉴原。"(《宋教仁集》426页)

评分

袁世凯送他西装,连尺码都非常准确,还送他交通银行五十万元的支票一本,请他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略取少许(二、三百元),离京南下前夕即让赵秉钧交还袁,留信一封表示谢意:

评分

在随后举行的国会两院选举中,国民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宋教仁沿江东下,从长沙、武汉、安徽到上海,再到杭州、南京。一路上到处发表演说,批评袁世凯政府,阐述自己的宪政理想,言论风采,倾动一时。而袁世凯杀宋之心也就定了。

评分

面对这样一个人物,一世奸雄袁世凯岂能无动于衷。在宋教仁辞去农林总长后,"袁极力牢笼,饵以官,不受;啖以金,不受。日奔走于各政党间,发表政见,冀以政治策略,为有次序之进行,改革一切弊政,一时声望大哗。"(《谭人凤集》)先是袁世凯有意让他出任总理,刘揆一、范源濂等出面力劝。孙中山、黄兴、唐绍仪等也劝他就任。但他坚持政党内阁的主张,所以坚辞不就。

评分

"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赠五十万元,实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伏祈鉴原。"(《宋教仁集》426页)

评分

体验体验太惹人野丫头

评分

袁世凯送他西装,连尺码都非常准确,还送他交通银行五十万元的支票一本,请他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略取少许(二、三百元),离京南下前夕即让赵秉钧交还袁,留信一封表示谢意:

评分

这书纯是 为了买陈先生的东西搜出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