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說,這套書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研究近代中國轉型期的學者或愛好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等資料”。它提供瞭一個極為詳盡和第一手的視角,可以作為研究當時社會思潮、政黨政治萌芽階段的重要基石。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某些特定事件的記載,與我此前閱讀的其他資料存在微妙的差異和補充,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曆史細節的認知。它不僅僅是觀點的集閤,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帶有強烈個人印記的史料匯編。整理者的注釋也做得非常到位,許多關鍵人物和術語都給予瞭清晰的解釋,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研究人員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避免瞭因背景知識不足而産生的理解障礙。可以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不可替代的原始信息量和作為研究綫索的牽引力,它搭建瞭一個堅實的平颱,供後人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廣闊的學術探索。
評分作為一個對古典文學素有偏愛的讀者,我對作者那些在特定情境下展現齣的文采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傢,更是一位高明的文字駕馭者。在那些書信和奏議中,即便是最嚴肅的政治論述,也常常穿插著極富感染力的修辭和優美的比喻,讀來毫不枯燥,反而有一種韻律感。例如,他引用典故的精準性和恰當性,簡直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寥寥數語便能營造齣一種古樸蒼勁的氛圍,使得原本可能晦澀的議題變得清晰而富有張力。我特彆喜歡他描摹風景或抒發個人情感時的筆法,那種含蓄內斂卻又情感充沛的錶達方式,充滿瞭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特有情懷。相比於一些當代文風的直白和喧嘩,這種內斂的錶達更耐人尋味,需要讀者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其中的言外之意。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範本,展示瞭如何在保持思想深刻性的同時,依然能保持語言藝術的魅力。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作者對近代政治風雲的深刻洞察之中,簡直叫人拍案叫絕。他對於權力結構變遷的分析,細膩入微,絕非泛泛而談的概述,而是從大量的史料和親身經曆中提煉齣來的真知灼見。尤其是在論述憲政改革的章節,那種對理想主義的堅持與在現實政治泥潭中掙紮的矛盾心境,被描摹得淋灕盡緻,讓人讀來深有感觸。他仿佛化身為那個時代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帶領讀者穿梭於各個關鍵的曆史節點,每一次的決策、每一次的妥協,背後的深層邏輯都得到瞭充分的剖析。我本來對那段曆史的理解還停留在教科書式的簡單框架裏,但讀完這些文字,纔發現事情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幽微之處遠超想象。這種深度解讀,讓你在閤捲之後,還能繼續在腦海中與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不斷反思曆史的必然與偶然。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是在重復我們已知的曆史,而是在挖掘曆史的肌理,呈現齣一個更加立體、有血有肉的時代側影。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精美瞭,拿到手裏就能感覺到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我尤其喜歡封麵那種典雅的字體和留白的處理,不是那種浮誇的、嘩眾取寵的現代設計,而是透著一股子老派文人的風骨。內頁的紙張選得也好,泛著柔和的米黃色,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特意留意瞭一下排版,字距和行距都掌握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非常流暢,簡直是一種享受。它讓我想起很多年前在老圖書館裏翻閱那些珍貴古籍的體驗,那種紙張特有的氣味,混閤著油墨的清香,瞬間就能將人拉迴到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這本書的字體選擇也很有講究,不像一些現代齣版物追求大字號或花哨的字體,這裏的宋體端正大氣,非常適閤細品那些需要反復推敲的文字。裝訂上也看得齣是用心瞭,即便是上下兩冊頻繁翻動,書脊依然保持得很好,顯示齣這是一套可以長久珍藏的精品。從收到快遞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能為整個空間增添一份儒雅的書捲氣。
評分閱讀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深度對話,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責任”與“理想”在曆史洪流中的重量。作者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國傢前途的深切憂慮,以及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感,極具感染力。在那些看似冷靜的文字背後,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種燃燒的熱忱和不屈的意誌力。這不僅僅是一個曆史人物的言行錄,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所有心係社稷的人們在麵對巨大曆史轉摺時的精神睏境與道德抉擇。我常常停下來,思考如果易地而處,我能否抱持如此堅定的信念去推動變革。這種引發內心強烈共鳴的閱讀體驗,是很多普通讀物無法給予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讓人在敬仰之餘,也對個體在曆史進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與理解。
評分物有所值,值得一看。
評分麵對這樣一個人物,一世奸雄袁世凱豈能無動於衷。在宋教仁辭去農林總長後,"袁極力牢籠,餌以官,不受;啖以金,不受。日奔走於各政黨間,發錶政見,冀以政治策略,為有次序之進行,改革一切弊政,一時聲望大嘩。"(《譚人鳳集》)先是袁世凱有意讓他齣任總理,劉揆一、範源濂等齣麵力勸。孫中山、黃興、唐紹儀等也勸他就任。但他堅持政黨內閣的主張,所以堅辭不就。
評分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的先行者。
評分速度快,品相好,感謝京東
評分"綈袍之贈,感銘肺腑。長者之賜,仁何敢辭。但惠贈五十萬元,實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讀自娛,有錢亦無用處。原票奉璧,伏祈鑒原。"(《宋教仁集》426頁)
評分這就是宋教仁,雖然譚人鳳說他"英而不雄",但他是一個有自己的政治人格、有操守的人,袁世凱的金錢無法收買他。他是個有熱烈理想的政治傢,不是為瞭追求高官厚祿。他是個"嶄新的人","非一般政治人物可比",袁世凱那一套製人術因此在他這裏失去瞭作用。袁的心中殺宋之意這纔萌生。
評分物有所值,值得一看。
評分"綈袍之贈,感銘肺腑。長者之賜,仁何敢辭。但惠贈五十萬元,實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讀自娛,有錢亦無用處。原票奉璧,伏祈鑒原。"(《宋教仁集》426頁)
評分羅榮渠(1927-1996),著名曆史學傢、北京大學教授、博導、當代中國現代化理論與比較現代化進程研究的主要開創者,四川省榮縣人。代錶作《現代化新論》、《美洲史論》。他所撰寫、編著、翻譯的著作共16部,發錶學術論文近百篇。1996年4月4日病逝於北京,終年69歲。妻子周穎如是英語翻譯傢。目錄 1人物概述 2文化搖籃裏的少年纔俊 3在學術自由的北大成長 4中國現代化理論研究的先驅 1人物概述 1927年8月29日生於成都。1941年春入成都縣立中學(今成都七中)讀書,1943年鞦考入成都樹德中學高中部。1945年鞦考入西南聯大。 1946年夏,組成西南聯大的三校迴遷原址,羅就讀於北京大學史學係。1949年鞦畢業,就職於中蘇友好協會總會。 1956年鼕調迴北大曆史係任教員。隨後主攻拉丁美洲史、美國史、世界近現代史等,多年裏既下過農村,受過批鬥,編寫過京郊某村村史,也授課不輟,苦鑽學術。 1979年晉升副教授,1980年鞦到美國密西根大學進行學術研究,1982年初返京。1985年鼕晉升教授,次年為博士生導師,而後兼任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及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北京市曆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會長等。羅先生治學領域廣泛,著述宏富,其中尤以現代化、美洲史、世界近現代史、史學理論等學科的研究見長。曾主編《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叢書》等,著有《現代化新論》、《現代化新論續篇》、《美洲史論》、《偉大的反法西斯戰爭》等。代錶性學術論文有《論一元多綫曆史發展觀》、《扶桑國猜想與美洲的發現》、《關於中美關係史和美國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建立馬剋思主義的現代化理論的初步探索》、《論現代化的世界進程》、《走嚮現代化的中國道路》等。羅先生的文集《羅榮渠文集》(4捲本)正在編纂之中,將由商務印書館齣版。羅榮渠教授還是著名的書法傢。曾任燕園書法會會長,是中國書法協會會員。他齣身書香世傢,其父羅文謨是民國時期著名書畫傢,他自幼受到熏陶,在書法方麵有深厚的功底和非凡的造詣。他的作品顯示瞭一種學者型的書法特色。部分作品是他個人自賦的詩詞,如《返鄉吟》等,多幅作品曾選送到海外展覽。 2文化搖籃裏的少年纔俊 羅榮渠齣身名門,父親羅文謨乃劉海粟弟子,為當年四川書畫界祭酒,與徐悲鴻、張大韆等交友,母親許子睿也齣身新津書香門第。羅榮渠自幼有誌於學,其胞弟羅榮泉教授在迴憶文章中寫過這樣一件趣事:在大哥滿一周歲時,傢裏按風俗讓他“抓周”,結果許多生活用品擺在麵前,他隻抓瞭一本書和一支筆。這事與他後來的人生似乎是巧閤,但母親認為,與其說是巧閤,不如說是傢庭環境熏陶的結果,因為當時父親經常看書備課,握筆寫稿,使未滿周歲的大哥對書和筆印象深刻。羅榮渠生於成都這座文化底蘊不薄的城市,上中學進的是成都縣立中學與樹德中學這類名校。讀初中時,他便與另外兩位同學齣版手抄本刊物《勁草》,刊物請巴金過目後,巴金在空白頁上題詞:“好好學習”。羅榮渠進入高中後,即嚮胞弟推薦馮友蘭、張東蓀、錢穆、熊十力等人的著述。一天,他在西玉龍街舊書店購得翦伯贊的《中國史綱》,便如獲至寶。他的這種誌趣,既超越瞭他的年齡,也為他後來做一名良史,奠立深厚學養。1944年,羅榮渠纔17歲,暑假中見重慶《中央周刊》以民族文化為題徵文,竟從圖書館藉來參考書咀嚼後,結閤平時的文史知識,著文投去。徵文揭曉時,第一名空缺,他獲第二名,收到的奬金,不是用去吃喝,卻買瞭一部錢穆的《國史大綱》。而且他在校中寫一手仿米芾書法,被誤為書傢之墨;與同學吳兆民等演話劇《桃李春風》等,飾一老教授。在中學時期,羅榮渠受梁啓超倡“少年中國學會”之影響,從閱讀課外哲史典籍中,傾服北宋張載之說,也效先賢首倡一個學生社團,命名為“四為學會”,取張載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傢精神為旨意。這學會,是他們互勵互助的紐帶,這種精神境界,頗值得今日學子參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