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国:农村住区调研报告2010

乡村中国:农村住区调研报告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贵庆 著
图书标签:
  • 乡村中国
  • 农村住区
  • 调研报告
  • 中国农村
  • 住区
  • 民居
  • 社会学
  • 城乡发展
  • 2010
  • 田野调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463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97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8-01
页数:25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乡村中国(农村住区调研报告2010)》以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其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空间属性以及村民满意度进行调研分析,为我国农村住区规划建设、农村社区规划标准制定及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乡村中国(农村住区调研报告2010)》分为农村住区空间样本类型区划谱系研究;农村住区现状调研框架设计等四章内容。

内容简介

《乡村中国(农村住区调研报告2010)》根据村落地形、建筑气候区划和省份行政区划等因素,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和村庄分布密度,选取了19个农村住区典型空间样本案例,以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其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空间属性以及村民满意度进行调研分析,为我国农村住区规划建设、农村社区规划标准制定及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乡村中国(农村住区调研报告2010)》的作者是杨贵庆。

目录

前言
第1章 农村住区空间样本类型区划谱系研究
1.1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 数据类型及其图形生成
1.3 数据综合分析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农村住区现状调研框架设计
2.1 典型农村住区空间样本选取
2.2 农村住区空间样本调查“4+1”数据采集框架与调研过程

第3章 农村住区典型空间样本调研
3.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新农镇新江村调研报告
3.2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滴水崖村调研报告
3.3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大杜村调研报告
3.4 山东省临朐县五井镇小辛庄调研报告
3.5 山西省临汾市蒲县薛关村调研报告
3.6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二桥村调研报告
3.7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方林村调研报告
3.8 江苏省高邮市马棚镇东湖村调研报告
3.9 安徽省芜湖市大桥镇东梁村调研报告
3.10 浙江省安吉县皈山乡皈山场村调研报告
3.11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红星坪村调研报告
3.12 重庆市铜梁县河东村调研报告
3.13 四川省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调研报告
3.14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官庄村调研报告
3.15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杨一村调研报告
3.16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洋畲村调研报告
3.17 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麻窝村调研报告
3.18 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马克唐镇麦什扎村调研报告
3.19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三奇堡村调研报告

第4章 农村住区典型空间样本数据分析
4.1 典型样本数据汇总分析示例
4.2 农村住区集约化布局评价的要素指标与权重
4.3 农村住区19个典型空间样本的指标检验
4.4 农村住区典型空间样本集约化布局评价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我国农村住区空间样本类型区划谱系一览表
附录B 我国农村住区现状调研表
附录C 20lO农村住区现状调研课题组成员感言
后记

前言/序言


《尘封的记忆:故土的变迁与留守者的足迹》 序言 这是一部关于“回望”的书,回望那些曾经熟悉却又渐渐陌生的土地,回望那些在时光洪流中被冲刷、被改变的乡村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我们常常追寻着现代化的脚步,却不经意间忽略了我们来时的路。而这条路,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童年记忆、家族传承,以及那段朴实而坚韧的岁月。本书并非一本冰冷的学术报告,也不是一份宏大的社会叙事,它更像是一曲低沉的挽歌,又或是一次温情的呼唤,试图将那些被现代洪流裹挟而去的乡村景象,那些在岁月深处泛黄的容颜,重新拾起,细细品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抱了太多的“新”,以至于对“旧”的探索变得稀疏。然而,正是那些“旧”的根基,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模样。乡村,这个承载了中国绝大部分人口起源的地域,它的变化,它的困境,它的希望,无不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试图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寻找到一片宁静的角落,倾听那些被遗忘的声音,感受那些被忽略的情感。 本书的创作初衷,源于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当故乡的炊烟渐渐稀薄,当童年的伙伴们奔向远方,当熟悉的泥土气息被汽车尾气取代,一种无法言说的怅然若失便会袭来。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乡村的关注,对故土的珍视,以及对那些默默坚守者的理解与尊重。 第一章:老屋的低语——消失的建筑与记忆的载体 走过许多村庄,最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那些静默的老屋。它们不再是过往的繁盛,而是斑驳的墙壁,破败的屋檐,以及被时光侵蚀的木门。每一块砖瓦,每一道裂痕,都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在许多乡村,传统的建筑格局正在瓦解。过去那种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自然布局,那种以家族为单位的院落式民居,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零散分布、缺乏整体规划的楼房,它们或许更高、更宽敞,却失去了那种与土地的亲密感,失去了那种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温暖。 我们深入到那些依旧保留着传统风貌的村落,记录那些土墙黛瓦,飞檐翘角。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文化的载体。那些雕花的门楣,那些承载着吉祥寓意的屋脊,那些宽敞的厅堂,都曾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是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的重要场所。而如今,许多这样的细节正在被遗忘,被拆除,被现代化建筑的千篇一律所取代。 那些空置的老屋,更是乡村变迁的沉默见证。当年轻一代纷纷外出务工,老屋便成了被遗弃的躯壳。寒风吹过,卷起地上的落叶,发出呜咽的声音。雨水冲刷,带走了墙壁上的灰尘,也仿佛冲刷着屋主的过往。在这些老屋里,我们或许还能找到一些零碎的物件:一张褪色的旧照片,一本泛黄的书籍,一个磨损的农具。它们如同散落在时间缝隙中的碎片,拼凑出一段段被遗忘的生活片段。 更令人惋惜的是,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也在现代化浪潮中迅速消失。南方水乡的吊脚楼,北方黄土高原的窑洞,沿海地区的渔家民居,它们都曾是地域环境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观念的更新,这些独特的建筑形式,正面临着被现代钢筋水泥所吞噬的命运。 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些老屋的细致描摹,唤起读者对乡村建筑遗产的关注。我们不仅仅是在记录一栋栋建筑,更是在记录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哲学。这些老屋的低语,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是对当下乡村景观变迁的无奈。 第二章:离乡的潮汐——空巢与留守者的生活图景 “离乡”,这个词汇,如同潮水般席卷了中国广袤的乡村。每年春节,当亿万人口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大城市霓虹闪烁,乡村则逐渐归于寂静。而在这场迁徙之后,留下的,是被称为“留守者”的群体。 留守儿童,是这场潮汐中最令人心疼的一部分。他们是留守家庭的未来,却常常被描绘成“问题的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他们在成长中缺少了必要的引导和关爱。他们的眼神里,有时会流露出超乎年龄的成熟,有时则藏着难以掩饰的孤独。他们可能在学校里沉默寡言,可能在村子里嬉闹成群,但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思念和渴望,却从未停止。 留守老人,是这场潮汐中另一抹沉重的身影。他们是乡村的根,是历史的记忆,却常常在岁月中独自凋零。他们辛勤地耕耘了一辈子,将儿女送往城市,却在晚年面临着无人照料的困境。子女偶尔的电话,节日的短暂探望,都难以弥补长久的空虚。他们默默地承受着身体的衰老,生活的清苦,以及内心的寂寞。炉火旁,他们或许会一遍遍地回忆起往昔的时光,回忆起那些儿女绕膝的欢乐日子。 留守妇女,她们是乡村家庭的顶梁柱。她们在男人们外出务工后,接过了耕种、养家、照顾老小的重担。她们的面容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和辛劳的痕迹。她们的双手,粗糙却有力,支撑起了一个又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她们的梦想,常常被现实所压抑,她们的付出,却往往被忽略。 本书试图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描绘出留守者们的真实生活图景。我们记录他们朴实的语言,捕捉他们细微的表情,展现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无奈。我们不回避他们生活中的艰辛与痛苦,也试图展现他们在平凡日子里闪耀的人性光辉。 一位留守老人,在儿孙不回家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在寒风中整理着被风吹落的瓦片;一位留守儿童,用稚嫩的笔触画下了一幅只有爸爸妈妈的家的想象图;一位留守妇女,在汗水浸湿的衣背上,依然对未来抱有一丝微弱的希望。这些故事,或许微不足道,却折射出中国乡村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以及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人们,他们不屈的生命力。 第三章:土地的忧伤——农业的变迁与农民的迷茫 土地,是农民的根,是乡村的命脉。然而,这片承载了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如今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与忧伤。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被机械化、规模化所冲击。过去那种一家一户、世代相传的耕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市场需求。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土壤的板结和污染,曾经肥沃的土地,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 年轻一代对农业失去了兴趣。他们看到了父辈的辛劳,却并未看到与之匹配的回报。外出务工的高收入,让他们对土地上的付出望而却步。当老一辈农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谁来接管这片土地?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农产品的滞销、价格的波动,更是让农民们感到迷茫。他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可能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卖不出好价钱,他们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他们不知道未来该如何种植,不知道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 一些村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流转,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这种模式虽然带来了短期的经济增长,却也破坏了原有的农业生态平衡,让村庄失去了多样性。 本书试图深入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们对话,倾听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对农业未来的担忧。我们记录他们耕作的场景,描绘他们辛勤的汗水,展现他们对土地的依恋与挣扎。 我们看到,一位老农,依然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耕种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相信土地是有灵性的,需要用心去对待;我们看到,一位年轻的返乡创业者,试图探索新的农业模式,用互联网连接消费者,让农产品走出困境;我们看到,一些村庄,在探索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土地的忧伤,是农民的忧伤,也是中国乡村的忧伤。如何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如何让农民重新找回尊严和希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书希望能引发更多人对中国农业现状的思考,对这片土地的未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行动。 第四章:逝去的童年与重塑的乡愁 童年,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而乡村,则是许多人童年最美好的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的童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乡村的孩子们拥有广阔的天地。田埂上奔跑,溪水里嬉戏,树林里捉迷藏。他们的游戏,简单而快乐,他们的伙伴,是邻里的玩伴,是泥土的芬芳。他们的童年,与自然紧密相连,与淳朴的人情味交织。 如今,城市化的进程,让许多乡村儿童也接触到了电视、电脑、手机。他们的娱乐方式变得单一,他们的视野也逐渐被屏幕所限制。他们不再熟悉田野的气息,不再懂得泥土的乐趣。 留守儿童的童年,更是充满了缺失。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渴望家庭的温暖。他们的游戏,可能更多的是独自一人,或者与同样留守的孩子们一起,脸上却少了许多天真烂漫的笑容。 乡愁,是游子心中最柔软的情感。它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对童年记忆的珍藏。然而,当故乡的面貌日新月异,当曾经的记忆逐渐模糊,乡愁又将寄托于何处? 本书试图通过描绘乡村儿童的生活,以及那些离开故乡的人们对乡愁的体验,来探讨童年与乡愁的变迁。我们记录孩子们纯真的笑容,也记录他们眼中的迷茫;我们捕捉游子们对故乡的深情,也展现他们面对故乡改变时的复杂心情。 一位曾经的乡村少年,如今已成为城市的白领,他回忆起童年时在稻田里捉蜻蜓的场景,眼神中充满了怀念;一位留守儿童,用简陋的玩具,模仿着父母在外工作的样子,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一位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回到故乡,发现儿时的玩伴早已各奔东西,熟悉的村庄也变得陌生,他只能在心中默默地重复着那首熟悉的歌谣。 童年的逝去,是成长的必然。但当乡村的童年变得越来越少,当乡愁的根基越来越浅,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本书希望唤起读者对童年与乡愁的珍视,以及对当下乡村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 结语 《尘封的记忆:故土的变迁与留守者的足迹》并非终结,而是一个开始。它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城市与乡村,连接起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我们与我们来时的路。 乡村,是中国文明的基因库,是中华民族的根。它的变迁,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留守者们的故事,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坚韧,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希望,都值得我们去倾听、去理解、去支持。 这本书,献给所有曾经在乡村生活过的人,献给所有对故土怀有深情的人,献给所有关注中国乡村发展的人。愿我们在追逐现代化的同时,不忘来时的路,不忘那些曾经滋养我们的土地,不忘那些默默坚守的灵魂。因为,那里,是我们共同的根。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接触这类专注于“住区调研”的报告,我内心是有些抵触的,总觉得这类东西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定量分析,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如何将那些冰冷的数据点串联成了一条有温度的人类活动链条。它探讨的“居住环境”,绝非仅仅是建筑结构或材料的堆砌,而是深入到了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动线、家族聚居的内在秩序,乃至于不同经济条件对空间使用带来的微妙差异。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采光和通风的章节,那些关于窗户朝向和院落深度的描述,仿佛能让我闻到清晨院子里泥土和作物混合的气息。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是内敛而稳健的,它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在有限的空间里,人们如何智慧地安放自己的生活、劳动与情感。它成功地将社会学、人类学和建筑学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汲取到深刻的洞察。

评分

这份报告的行文风格极其克制,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描绘一座大坝的承重力,每一个论断都有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几乎没有抒情的部分,但这恰恰是它最令人信服的地方。它像一把解剖刀,冷静地剖开了乡村居住现象背后的多重逻辑。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居住公平性”的隐晦探讨。通过对比不同村落的平均居住面积、基础设施普及率,报告不动声色地揭示了城乡之间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鸿沟。这种“不言而喻”的力量远胜于直接的控诉。它强迫读者跳出个人经验的局限,站在一个更宏大的、关于资源分配和生存质量的维度去重新审视“家”的意义。对于任何关注中国社会结构和基层治理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是一把理解现实肌理的钥匙,而不是一份简单的安慰剂。

评分

阅读这份报告的体验,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回乡”。那些关于院落的尺度、厨房的布局、厕所的设置,乃至牲畜与人居空间的相互关系,都唤醒了许多潜藏在记忆深处的片段。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细节,提升到了社会研究的高度,展示了最朴素的物质生活如何深刻地塑造着人的行为模式和文化观念。报告中对空间利用效率的分析,尤其体现了过去人们在物资匮乏时代所展现出的那种令人惊叹的务实智慧。读罢,我不再仅仅把“房子”看作一个遮风避雨的容器,而是视为一个承载着生产、繁衍、社交和情感的复杂系统。这份详尽的记录,确保了这些转瞬即逝的“生活方式”不会仅仅成为乡愁的模糊意象,而是以清晰、可量化的形式被永久保存下来。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触动,或许是一种对于“变迁”的深刻认知。当我们谈论“乡村”时,脑海中往往会浮现一个静态的、固化的传统形象,但这份报告,如同一个精准的快门,定格了2010年前后那个微妙的过渡期。它没有采取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去评判那些旧有的居住模式,而是细致地梳理了传统形态的合理性——比如对气候的适应性、对社会关系的承载力。同时,它也诚实地记录了新的生活方式(比如电器化、新的建材)是如何开始渗透和重塑这些既有结构的。这种记录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历史文献价值。我仿佛能看到,在一代人的时间跨度里,那个坚实可靠的“家”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由内而外的结构性调整。它不是批判,而是存档,为后人研究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无比坚实的地基。

评分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那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浓浓的年代感和历史的厚重,那种老式印刷的纹理,似乎能让人一下子穿越回那个略显艰苦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年代。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份普通的学术资料汇编,但随着翻阅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用严谨数据编织出的社会切片。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去渲染“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而是将焦点聚焦在了最微小的细胞——那些具体的村落和他们的居住空间之上。观察那些图表和细致的测绘数据时,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抽象的统计数字,而是砖瓦、泥土和阳光下忙碌的身影。那种对细节的极致捕捉,让人不得不佩服田野调查者的耐心和敏锐。它不是在讲故事,它是在呈现事实,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记录了那个时间点上,无数家庭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空间逻辑,这远比任何空泛的口号都来得真实和有力。读完后,我合上书本,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漫长的田野行走,虽然身体未动,心灵却已经踏遍了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土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