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摄像技术(第2版)

数字电视摄像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成德,赵巍 著
图书标签:
  • 数字电视
  • 摄像技术
  • 电视工程
  • 广播技术
  • 视频技术
  • 图像处理
  • 传媒技术
  • 电子技术
  • 高清视频
  • 专业视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86584
版次:2
商品编码:111097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字电视摄像技术(第2版)》主要介绍了数字时代电视摄像的基本知识以及新型摄像机的基本性能和操作技巧。主要内容包括:数字电视摄像概述;数字摄像机的性能:家用摄像机的性能及操作方法;专业。广播级便携式摄像机的性能及操作方法;高清晰度摄像机的性能及操作方法;演播室技术、演播室摄像机性能及操作方法;数字电视摄像技巧等。本次修订主要对第一章”数字电视摄像概述”进行了全面修改;对第五章”高清晰度摄像机的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加了目前较为流行的HVR-VlC、HVR-Z5C和PMW-EXl这三款高清摄录一体机的使用;对第六章”演播室摄像机的使用”进行了删减。同时根据读者的要求也对整个实验体系做了一些调整,使《数字电视摄像技术(第2版)》内容更新颖,机型更全面,适用性更强。《数字电视摄像技术(第2版)》集理论与实践为一身,内容新颖.概念清晰,文图并茂,理论联系实际,笔者将自己多年从事电视摄像工作的实践经验贯穿于全书。适合于高等院校传媒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影视从业人员的参考资料或作为影视制作的专业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赵成德,1960年生,198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高级实验师。1981年至1998年从事电视节目制作,拍摄制作各类电视节目500余部。其中《周原》获全国电教成果三等奖;多部获省级电教成果奖。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播出的节目约200部。1999年至今从事“电视节目制作”的教学,开有《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技术》、《广播电视编辑学》等课程,并开有相关的实验教学。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四篇。1996年6月编写了《家庭影院——组建·使用·维护》一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12月编著了《数字电视摄像技术》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编著了《影视节目制作课程设计》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赵巍,1986年生,本科、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任记者,2012年6月至今在第四军医大学宣传部工作。发表论文《中国电视季播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今传媒》2010年第7期;《第三类人——女博士媒介形象分析》,《今传媒》2011年第7期;《从传播学的角度谈博客的规范化》,《21世纪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年第4期。合写《影视节目制作课程设计》一书,第二作者,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制作电视教学片《色彩静物写生》(共12讲,时长600分钟),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数字电视摄像概述
1.1 电视摄像机的发展过程
1.1.1 标清摄像机的发展过程
1.1.2 高清摄像机的发展过程
1.1.3 3D和4K电视节目制作
1.2 电视制式与电视节目制作
1.2.1 NTSC制
1.2.2 SECAM制
1.2.3 PAL制
1.3 电视技术的发展对电视节目制播的影响
1.3.1 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对电视节目制播的影响
1.3.2 非线性编辑技术对电视节目制作的影响
1.3.3 硬盘摄像机对电视节目制作的影响
1.4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对制播流程的影响
1.4.1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对制作方式的影响
1.4.2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对制播流程的影响
1.5 数字时代电视节目的制作特点
1.5.1 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1.5.2 音频信号的数字化
实验一 电视节目制作概览
本章思考题

第二章 数字摄像机
2.1 电视画面的形成
2.2 摄像机的类别
2.2.1 按质量分类
2.2.2 按制作方式分类
2.2.3 按摄像机的光电转换器件分类
2.2.4 按产生的信号性质分类
2.2.5 按摄像机录像机的结构分类
2.2.6 按扫描线数分类
2.2.7 按记录媒介分类
2.3 摄像机的技术规格和技术指标
2.3.1 摄像机的技术规格
2.3.2 摄像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2.4 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工作原理
2.4.1 光学系统
2.4.2 CCD摄像器件
2.4.3 摄像机的电路处理系统
实验二 数字摄像机及其光学系统
本章思考题

第三章 家用摄像机的使用
3.1 DSRPD190P摄像机电源及磁带安装
3.1.1 电源的安装
3.1.2 电源开关
3.1.3 磁带的安装
3.2 DSR-PD190P摄像机各开关、按钮的名称及功能
3.2.1 左侧面板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3.2.2 后部面板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3.2.3 液晶屏舱门内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3.2.4 液晶屏上的信息及各按钮的功能
3.2.5 其他位置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3.2.6 音频输入部分各开关的功能
实验三 DSR-PD190P摄像机的使用
3.3 DSRPD190P摄像机菜单条目介绍
3.3.1 摄像机菜单
3.3.2 录像机菜单
3.3.3 记忆棒菜单
实验四 DSR-PD190P摄像机的菜单设置
实验五 间歇录像和逐帧录像
本章思考题

第四章 专业、广播级便携式数字摄像机的使用
4.1 专业、广播级便携式数字摄像机的镜头
实验六 变焦距镜头的特性
4.2 镜头的视觉功能
4.2.1 摄像机的光学系统
4.2.2 镜头的光学特征
4.2.3 聚焦与景深
4.2.4 变焦距镜头的功能
实验七 跟焦点、移焦点镜头的拍摄
4.3 寻像器
4.4 摄像机机身
4.4.1 左侧面板上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4.4.2 前面板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4.4.3 录像机部分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4.4.4 录音控制开关及旋钮
4.4.5 后部面板插孔、开关的功能
4.4.6 右侧面板各插座的功能
4.4.7 顶部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实验八 专业、广播级摄像机的使用
4.5 摄像机的主要调整
4.5.1 寻像器的调整
4.5.2 白平衡的调整
实验九 “白平衡”的调整
4.5.3 后焦距的调整
实验十 后焦距的调整
本章思考题

第五章 高清晰度摄像机的使用
5.1 高清晰度摄像机的发展历程
5.2 高清晰度摄像机的标准
5.2.1 HDV标准的概念
5.2.2 AVCHD格式
5.3 硬盘高清晰度摄像机的发展
5.4 小高清GY-HD111摄像机的使用
5.4.1 主要技术指标
5.4.2 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实验十一 小高清GY-HD111摄像机的使用
5.5 GY-HD111主要菜单介绍
5.5.1 VIDEOFORMAT(视频格式)菜单
5.5.2 CAMERAOPERATION(摄像机工作)菜单
5.5.3 CAMERAPROCESS(摄像机信号加工)菜单
5.5.4 SWITCHMODE(开关方式)菜单
5.5.5 AUDIO/MIC(音频/麦克风)菜单
5.5.6 LCD/VF(液晶屏/寻像器)菜单
5.5.7 TC/UB/CLOCK(时间码/用户比特/时钟)菜单
5.5.8 OTHERS(其他菜单)
实验十二 GY-HD111摄像机的菜单设置
5.6 索尼HVR-V1C高清摄录一体机的使用
5.6.1 索尼HVR-V1C高清摄录一体机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实验十三 HVR-V1C高清摄录一体机的使用
5.7 索尼HVR-V1C高清摄录一体机的菜单调整
5.7.1 摄像机设置菜单
5.7.2 音频设置菜单
5.7.3 显示设定菜单
5.7.4 输入/输出设置菜单
5.7.5 时间码设置菜单
5.7.6 存储器设定菜单
5.7.7 其他菜单
实验十四 HVR-V1C高清摄录一体机的菜单设置
5.8 索尼HVR-Z5C高清摄录一体机的使用
5.8.1 索尼HVR-Z5C高清数字摄录一体机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实验十五 HVR-Z5C高清摄录一体机的使用
5.9 HVR-Z5C高清摄录一体机的菜单调整
5.9.1 摄像机设置菜单
5.9.2 音频设置菜单
5.9.3 显示设定菜单
5.9.4 输入输出录制菜单
5.9.5 TC/UB设定菜单
5.9.6 存储器设定菜单
5.9.7 其他菜单
实验十六 HVR-Z5C高清摄录一体机的菜单设置
5.10 索尼PMWEX1高清卡式摄录一体机的使用
5.10.1 索尼PMWEX1高清卡式摄录一体机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实验十七 PMWEX1高清卡式摄录一体机的使用
5.11 索尼PMWEX1高清卡式摄录一体机的菜单设置
5.11.1 摄像机设定菜单
5.11.2 音频设定菜单
5.11.3 视频设定菜单
5.11.4 LCD/VF(液晶屏/寻像器)设定菜单
5.11.5 TC/UB(时间码/用户比特)设定菜单
5.11.6 其他设定菜单
实验十八 PMWEX1高清卡式摄录一体机的菜单设置
本章思考题

第六章 演播室摄像机的使用
6.1 演播室摄像机的发展历程
6.2 演播室摄像机的特点
6.3 演播室摄像机LDK300功能介绍
6.3.1 LDK300演播室摄像机的技术指标
6.3.2 LDK300演播室摄像机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6.3.3 三同轴适配器各开关、按钮的功能
6.4 摄像机控制单元
6.4.1 OCP400摄像机控制面板的使用
6.4.2 摄像机控制
6.4.3 摄像机状态页
实验十九 演播室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6.5 数字特技切换台
6.5.1 操作控制面板介绍
6.5.2 菜单系统的使用
6.5.3 数字特技切换台基本操作
实验二十 数字特技切换台基本操作
实验二十一 划像图形的效果控制
本章思考题

第七章 数字电视摄像技巧
7.1 电视画面的功能与结构成分
7.1.1 主体
7.1.2 陪体
7.1.3 前景
7.1.4 后景
7.1.5 背景
7.1.6 环境
7.2 拍摄要点
7.2.1 平
7.2.2 稳
7.2.3 匀
7.2.4 清
7.2.5 准
实验二十二 拍摄要点练习
7.3 取景和构图
7.3.1 取景
7.3.2 构图
7.3.3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验二十三 取景与构图练习
7.4 固定画面拍摄
7.4.1 固定画面的概念及特点
7.4.2 固定画面的功能及局限
7.4.3 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
7.5 运动摄像
7.5.1 运动形式
实验二十四 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拍摄
7.6 摄像机的机位设置
7.6.1 轴线
7.6.2 三角形原理
7.6.3 越轴
实验二十五 轴线和合理越轴
本章思考题
参考文献
修订版后记

前言/序言


《影像新生:从胶片到数字,光影的时代变迁》 引言: 在一个信息爆炸、视觉主导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影像所包围。从新闻报道到艺术创作,从科学探索到日常记录,影像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我们是否曾深入思考过,这些“看得见的真实”究竟是如何被捕捉、被记录、被传递的?它们又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技术革新,最终抵达我们手中的? 《影像新生:从胶片到数字,光影的时代变迁》并非一本探讨特定技术设备操作手册的著作,它是一部关于影像记录史诗的追溯,是一次对光影技术发展脉络的深度梳理,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革命的探索。本书旨在为读者揭示,从最早的光学记录方式,到如今无处不在的数字影像,人类在捕捉和再现世界方面所经历的非凡旅程。我们将一同探寻那些奠定影像技术基石的伟大发明,理解不同时代影像记录媒介的特点与局限,并最终抵达数字影像时代波澜壮阔的变革。 第一部分:光影的初啼——机械与化学的时代 在数字技术尚未问世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对“留住时光”的渴望,催生了一系列充满智慧与耐心的创造。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充满机械齿轮转动声和化学药剂气息的时代,去感受影像记录最初的萌芽与生长。 暗箱的奥秘与透视的革命: 我们将从古老的暗箱说起。这个简单的光学装置,利用光线穿过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人类最早对视觉现象进行理性探索的产物。它不仅是早期画家进行写实创作的辅助工具,更是为后来的摄影术奠定了光学基础。本书将深入剖析暗箱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启迪了人们对“捕捉真实”的想象。我们将追溯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了解它在艺术、科学甚至建筑学上的重要影响。 摄影术的诞生:纪实的曙光: 胶片摄影的发明,无疑是影像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书将详细介绍尼埃普斯、达盖尔和塔尔博特等先驱者的艰辛探索。我们将了解干版法、湿版法、火棉胶法等不同感光材料和显影技术的演变过程,理解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您将了解到,早期的摄影作品是如何耗费大量时间和复杂工艺才能完成的,以及这些珍贵的影像如何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和人物肖像。我们将分析早期摄影的艺术风格,例如“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后来的视觉文化。 电影的诞生:流动的影像叙事: 当静态的画面能够被赋予生命,成为连续的“活动影像”时,电影诞生了。本书将回溯卢米埃尔兄弟、爱迪生等电影先驱的贡献。我们将探讨早期电影的拍摄手法、剪辑技术(尽管 rudimentary),以及它们是如何从简单的“现场记录”发展到具有叙事功能的短片的。了解早期电影放映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在一夜之间点燃了大众对“会动的画面”的狂热。我们将触及电影早期的几个重要流派,比如“纪录片”的雏形,以及它们如何开辟了全新的信息传播和娱乐方式。 胶片时代的辉煌与局限: 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胶片一直是影像记录的主流媒介。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胶片(黑白、彩色、正片、负片)的特性、曝光、冲洗和放大等关键工艺。我们将解析胶片技术在分辨率、色彩还原、动态范围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极致,同时也毫不回避其固有的局限性:高昂的成本、繁琐的工艺、对环境的依赖以及不可擦写的特性。通过详实的描述,读者将能深刻理解胶片时代影像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付出的心血。 第二部分:数字浪潮的涌起——像素与算法的重塑 进入20世纪末,一场深刻的数字革命悄然兴起,它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从根本上颠覆了影像的记录、处理和传播模式。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这场波澜壮阔的数字浪潮,揭示像素与算法如何重塑我们的视觉世界。 从模拟到数字:编码的艺术: 本部分将首先厘清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本质区别。我们将解释,模拟信号是如何被转化为离散的数字信号的,以及“采样”、“量化”和“编码”等核心概念。本书将重点介绍CCD(电荷耦合器件)和C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图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和工作原理。我们将解析它们如何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最终以数字数据的形式存储。读者将了解到,我们今天所见的每一个像素,都承载着精确的亮度(灰度)和色彩信息,它们共同构成了数字影像的骨架。 算法的魔力:影像的智能化: 数字影像的强大之处,不仅在于其记录方式,更在于其后期的处理能力。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关键的数字影像处理算法。我们将解析“白平衡”、“曝光补偿”、“色彩校正”、“降噪”、“锐化”等基本功能是如何通过算法实现的。此外,我们还会触及更复杂的算法,例如“图像压缩”(JPEG、PNG等格式的原理)、“运动估计与补偿”(视频编码的关键)以及“图像识别与分析”。通过这些介绍,读者将明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许多“美轮美奂”的影像,并非完全是光学信息的直接捕捉,而是经过精妙算法的优化和再创造。 数字存储与传输的革命: 数字影像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存储和传输方式的革命。本书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数字存储介质,从早期的软盘、光盘,到如今普及的SD卡、固态硬盘,以及云存储。我们将分析它们在容量、速度、稳定性等方面的演变。在传输方面,我们将探讨各种数字接口(USB、HDMI等)以及网络传输协议(TCP/IP、HTTP等)如何支撑起海量影像数据的流动。本书还将简要提及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在数字影像传播中的重要性。 数字影像的生态系统:从相机到屏幕: 数字影像的旅程并未止步于存储。本书将描绘一个完整的数字影像生态系统。我们将讨论数码相机、手机摄像头、扫描仪等主要采集设备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特点。接着,我们将聚焦于影像的后期处理软件(如Photoshop、Lightroom等)如何赋予影像无限的后期塑造空间。最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显示技术(LCD、OLED等)以及投影技术如何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我们肉眼可见的画面。理解这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助于读者全面认识数字影像的运作机制。 第三部分:影像的未来畅想——沉浸与智能的边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影像记录与呈现的方式仍在不断演进。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着眼于当下和未来,展望影像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 高分辨率与广色域:极致的视觉体验: 我们将探讨4K、8K乃至更高分辨率的影像技术如何带来前所未有的细节表现力。同时,我们将解析HDR(高动态范围)技术如何拓展影像的明暗对比和色彩表现,让画面更加接近人眼的真实感知。书中还将提及更广阔的色域标准(如Rec.2020),以及它们如何让色彩更加丰富和逼真。 三维影像与沉浸式体验:超越平面的感知: 从早期的3D电影到如今流行的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影像正在努力突破二维平面的限制。本书将介绍3D影像的拍摄和显示原理,并深入探讨VR/AR技术如何通过构建虚拟环境或叠加数字信息,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在娱乐、教育、设计、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人工智能赋能的影像:智能创作与分析: 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正在为影像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本书将探讨AI在图像生成(如GANs)、智能后期处理(自动修图、风格迁移)、影像内容分析(物体识别、场景理解)、甚至自动拍摄和剪辑方面的应用。我们将思考AI在辅助人类创作、提升工作效率以及挖掘影像信息价值方面的巨大潜力。 影像的边界:连接与交互的未来: 随着物联网和5G技术的普及,影像将不再是孤立的信息,而是成为连接万物、实现交互的重要媒介。本书将展望未来影像如何与智能家居、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领域深度融合,实现更高效、更便捷的信息传递与人机交互。我们将思考,当影像能够“思考”、“行动”并与我们实时互动时,我们的世界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结语: 《影像新生:从胶片到数字,光影的时代变迁》希望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旅程。它不是关于某一款具体设备的指南,而是关于技术演进背后人类智慧的赞歌,关于我们如何不断挑战极限,用光影记录、表达和理解世界的宏大叙事。通过回顾过去,审视现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影像的本质,并对它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愿这本书能为您打开一扇了解影像技术发展历史与趋势的窗户,激发您对视觉文化和技术创新的更深层次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手上的这本书侧重于现代数据库系统的性能调优与架构设计,其内容的深度足以让资深DBA感到耳目一新。它完全跳脱了标准SQL教程的范畴,直奔内核优化而去。书中对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的剖析极为透彻,特别是PostgreSQL和InnoDB引擎在实现锁粒度、回滚段管理上的微妙差异,作者通过代码级别的分析,展示了这些底层设计选择如何直接影响到高并发事务的吞吐量。我尤其欣赏对查询执行计划的深度解读,书中不仅解释了代价模型(Cost Model)的构成要素,还深入探讨了优化器如何处理统计信息的缺失或偏差,以及人工干预(Hint)的最佳实践场景。此外,该书对新型存储架构,如列式存储(Columnar Storage)和NewSQL数据库的特性也有独到见解,解释了为何传统基于行的存储在OLAP场景下会遭遇瓶颈。阅读此书,更像是和一位架构师进行深入的技术交流,它教授的不是如何写SQL,而是如何理解数据库引擎的“思考方式”,从而达到系统性能的最优化。

评分

这份关于人机交互(HCI)的文本,其重点明显放在了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复杂系统界面设计中的应用上。与那些侧重视觉美学的书籍不同,这本书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切入,详细阐述了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以及信息过载如何导致决策错误。作者引入了“认知负荷层级模型”,将界面设计中的信息展示、任务流和错误预防机制分别归类,并为每一层级提供了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例如,书中提供了一套实验方法论,用于测量用户在不同导航结构下,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时间和眼动路径的复杂度。我发现它在讨论错误预防和恢复机制时特别有价值,它不仅仅是建议“添加确认按钮”,而是基于“预期违背理论”,设计出能提前预警、而非事后补救的交互反馈。对于那些需要设计航空管制系统、医疗监护平台这类高风险软件界面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严谨的科学依据来支持他们的设计决策,它将“好用”这个抽象概念,转化成了可测量、可优化的工程参数,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先进通信协议栈的专著,我的主要感受是其对理论严谨性的极致追求。作者在介绍面向对象设计在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实践时,引入了大量的UML图和设计模式的实例,这对于一个有志于从事电信软件架构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书中对于QoS保障机制的探讨,特别是区分服务(DiffServ)模型与综合服务(IntServ)模型的对比分析,非常到位。作者不仅详细解析了标记和重新标记的过程,还结合了实际网络丢包率和延迟敏感业务(如实时视频会议)的案例,量化了不同策略下的性能指标差异。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安全机制的描述,从数据链路层的MAC地址过滤到网络层的IPSec隧道建立,每一步骤的加密算法选择和密钥交换协议(如IKE)的握手过程,都有详尽的步骤图解和伪代码支持。这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协议细节变得清晰可见。这本书的学术气息很浓,参考文献列表非常庞大且权威,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领域最新进展的持续关注,它无疑是构建扎实的通信网络底层知识体系的基石。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经典著作,它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书中的第一部分详尽地阐述了图像采样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针对自然场景的光谱特性和人眼视觉系统的敏感度曲线,作者设计了一系列精妙的数学模型,用以解释为何当前的采样率和量化位数能够最大程度地兼顾图像质量与数据冗余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傅里叶变换在图像空间域和频率域转换中的应用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他们没有停留在公式的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二维实例图,直观地展示了高频细节如何对应到频谱的高端能量分布,低频部分则代表了整体的亮度趋势。书中对滤波器的分类也非常全面,从简单的均值滤波到复杂的各向异性扩散滤波,每种方法的数学基础、优缺点及其在实际降噪场景中的适用性都被分析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小波变换在多分辨率分析中的应用,书中给出了教科书级别的讲解,让我对图像压缩的效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像是一堂高水平的专业课程,对于想彻底弄明白数字图像是如何被“捕获”和“编码”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一本关于高精度温度传感与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手册。这本书的实用性是它最大的亮点。它并没有过多纠缠于量子力学层面的热力学原理,而是直接切入工业现场最常见的问题:如何在高电磁干扰环境下,精确读取铂电阻(Pt100)的微弱信号。书中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四线制测量法,并详细对比了恒流源的拓扑结构,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斩波稳定技术来抑制直流漂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模数转换器(ADC)选型的那一章。作者将Sigma-Delta ADC和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Register (SAR) ADC的动态范围、转换速度以及噪声整形特性进行了表格化对比,并给出了一个基于成本和精度的决策流程图。此外,书中对数据后处理算法的介绍也十分接地气,例如如何使用卡尔曼滤波来平滑由于环境振动引起的瞬时尖峰噪声,同时又不损失温度变化的真实响应速度。对于电子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可以直接转化为可量产原型产品的“操作指南”,其电路图和PCB布局建议的详细程度,都远超一般教科书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