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桥梁支架安全施工手册》是针对当前桥梁支架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技术管理等问题,《桥梁支架安全施工手册》分五大章全面、透彻地阐述桥梁工程施工中支架的分类、支架的设计计算、支架施工管理及支架检查验收等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并紧密结合各类支架在桥梁施工中的实际运用,介绍不同支架的设计计算和施工管理方法,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桥梁支架安全施工手册》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既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又突出实用性、操作性,对桥梁支架安全施工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桥梁支架安全施工手册》可供从事桥梁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技术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支架的作用
第二节 支架的分类
一、按支架的用途划分
二、按支架的受力划分
第二章 设计计算
第一节 扣件式钢管支架
一、计算荷载
二、设计计算基本要求
三、设计计算参数
四、设计计算内容
第二节 门式钢管支架
一、计算荷载
二、设计计算基本要求
三、设计计算参数
四、设计计算内容
第三节 碗扣式钢管支架
一、计算荷载
二、设计计算基本要求
三、设计计算参数
四、设计计算内容
第四节 贝雷片支架
一、计算荷载
二、设计计算基本要求
三、设计计算参数
四、设计计算内容
第五节 组合式支架
一、计算荷载
二、设计计算基本要求
三、设计计算参数
四、设计计算内容
第六节 万能杆件支架
一、计算荷载
二、设计计算基本要求
三、设计计算参数
四、设计计算内容
第七节 CUPLOK支架系统
一、计算荷载
二、设计计算基本要求
三、设计计算参数
四、设计计算内容
第三章 施工管理
第一节 扣件式钢管支架
一、主要组成构件
二、构件质量要求
三、地基、基础处理
四、构造与搭设技术要求
五、支架体系预压
六、混凝土浇筑
七、支架体系拆除
第二节 门式钢管支架
一、主要组成构件
二、构件质量要求
三、地基、基础处理
四、构造与搭设技术要求
五、支架体系预压
六、混凝土浇筑
七、支架体系拆除
第三节 碗扣式钢管支架
一、主要组成构件
二、构件质量要求
三、地基、基础处理
四、构造与搭设技术要求
五、支架体系预压
六、混凝土浇筑
七、支架体系拆除
第四节 贝雷片支架
一、主要组成构件
二、构件质量要求
三、地基、基础处理
四、构造与搭设技术要求
五、支架体系预压
六、混凝土浇筑
七、支架体系拆除
第五节 组合式支架
一、主要组成构件
二、构件质量要求
三、地基、基础处理
四、构造与搭设技术要求
五、支架体系预压
六、混凝土浇筑
七、支架体系拆除
第六节 万能杆件支架
一、主要组成构件
二、构件质量要求
三、地基、基础处理
四、构造与搭设技术要求
五、支架体系预压
六、混凝土浇筑
七、支架体系拆除
第七节 CUPLOK支架系统
一、主要组成构件
二、构件质量要求
三、地基、基础处理
四、构造与搭设技术要求
五、支架体系预压
六、混凝土浇筑
七、支架体系拆除
第四章 支架施工的检查与验收
第一节 检查与验收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第二节 支架施工中定期检查的项目
第三节 支架施工中各阶段检查的项目
一、支架搭设前验收
二、整架验收
三、沉降稳定后验收
四、支架使用期间的检查验收
第四节 实测项目检测频率的要求
一、地基承载力
二、地基压实度
三、地基平整度
四、场地尺寸
五、支架轮廓尺寸
六、支架结构尺寸
七、扣件螺栓扭力
八、加强撑位置
九、立杆垂直度
第五章 支架设计计算实例
第一节 扣件式钢管支架体系设计实例
一、工程概况
二、计算依据
三、支架设计计算
第二节 门式钢管支架体系设计实例
一、工程概况
二、设计依据
三、构架布置
四、支架承载力校验
五、支架的地基基础处理
第三节 碗扣式钢管支架设计实例
一、工程概况
二、设计依据
三、构架布置
四、支架承载能力校验
第四节 贝雷片支架设计实例
一、工程概况
二、受力验算依据
三、荷载分析
四、模板受力计算
五、方木受力计算
六、贝雷纵梁受力计算
七、支墩顶横梁受力计算
八、立柱受力计算
九、钢管柱抗风计算
十、基础承载力验算
第五节 组合式支架体系设计实例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和范围
三、施工方案
第六节 CUPLOK体系模板支架设计实例
一、工程概况
二、结构概况
三、设计依据
四、构架布置
五、支架承载力校验
附录一 支架设计计算常用数据参考表
一、全国各城市风压表
二、Q235A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Φ
三、受力、变形等计算模型
四、型钢规格截面特性
五、CUPLOK支架系统计算参数参考表
六、模板支架常用杆件截面特性表
附录二 支架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安全管理部分主要内容
一、安全管理部门职责
二、危险源的识别与监控
三、支架工程实施过程的安全管理要点
四、安全设施
五、安全监督与检查
六、应急预案(此略)
附录三 CUPLOK支架系统与普通碗扣支架的区别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支架的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尤其是对一些大型、特大型桥梁的需求。但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桥梁工程支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并造成人员伤亡。下面列举了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由于支架坍塌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
2000年11月,盐坝高速公路工程起点高架桥发生支架倒塌的生产安全事故,这次事故造成10人死亡,桥面坍塌宽度20m,长度约50m,当时正在进行桥梁主体的混凝土浇筑工作。事故发生后,初步分析事故原因如下:
(1)立杆垂直高度误差偏大,部分扣件未拧紧,水平杆连接未采用搭接方式。
(2)倒塌的第7跨支架设计中未设横向剪刀撑,纵向虽然设有剪刀撑,但其数量不够。剪刀撑设置未达到要求,造成了支架主体稳定性不足。
(3)支架设计中对不利荷载因素及分布认识不足,未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4)施工、监理部门管理不力,安全意识淡薄。
2002年2月,四川省自贡市某主孔为80m的现浇箱形拱桥在施工时发生支架倒塌的生产安全事故,这次事故造成3人死亡。事故发生后,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支架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局部立杆被压弯失稳导致整体坍塌。
(2)不均匀加载。
(3)采用了质量不合格的材料、产品和设备。
(4)支架搭设不符合规范要求。
2010年1月,云南昆明机场引桥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发生支架垮塌事故,这次事故造成7人死亡,施工现场结构物垮塌长度约35.8m,宽13.2m。事故后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异常振动,但未引起重视。
(2)个别支架钢管、扣件存在质量问题,导致支架失稳。
(3)为节省人力物力,在支架搭设中间部分,竖向钢管安装过于稀疏,从而导致支架密度不够。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支架倒塌的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而且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发生,可以说事故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此,规范支架的施工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
……
前言/序言
城市景观与结构美学探析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结构元素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着重分析了如何将工程技术与艺术审美完美融合,以创造出既坚固耐用又赏心悦目的城市空间。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从历史回顾、理论基础到前沿实践的广阔领域,旨在为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城市规划师以及对城市美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第一部分:结构与环境的对话——历史的演进 本章追溯了人类历史上结构性构建物与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轨迹。我们考察了古代文明中石拱、木梁等基础结构如何定义了早期聚落的形态,以及工业革命以来,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出现如何彻底改变了城市的天际线和功能布局。 古代工程的象征意义: 分析罗马渡槽、中世纪教堂飞扶壁等结构,探讨它们如何超越纯粹的实用性,成为文化认同和技术实力的象征。 工业时代的转型: 聚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结构材料的革新如何催生了摩天大楼和大型跨度桥梁,以及这些新结构如何塑造了现代都市的“垂直化”趋势。 现代主义的反思: 讨论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大师如何将结构“暴露”或“简化”作为一种设计语言,探讨其对后续景观美学的影响,并审视过分追求功能至上可能导致的冰冷感。 第二部分:结构美学的基本原理 本部分是本书的理论核心,系统阐述了构成结构美感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强调,优秀的结构设计应是“诚实的表达”(Honest Expression)而非矫饰的装饰。 形式服从于内在逻辑: 深入剖析结构受力分析图如何转化为视觉形态。讲解张力、压力、弯矩等力学原理在视觉上的具象化表达,例如悬链线在拱形结构中的优美体现。 比例、韵律与尺度感: 借鉴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等数学原理,分析如何通过精确的比例控制,使一个巨大的结构体块也能呈现出精致的节奏感。重点讨论如何根据人体尺度(Human Scale)来设定结构构件的最小和最大尺寸,避免产生压迫感。 材料的质感与肌理: 探讨不同材料——抛光的花岗岩、粗犷的清水混凝土、轻盈的玻璃幕墙、锈蚀的耐候钢——在光照和气候变化下所展现出的动态美感。材料的选择不仅关乎承载力,更是确定景观情感基调的关键。 光影的雕塑作用: 分析结构如何引导和切割自然光线,创造出具有戏剧性的阴影效果。例如,格栅、遮阳板或镂空墙体如何将二维的平面转化为三维的光影雕塑。 第三部分:景观中的结构化表达——功能性与叙事性 此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城市景观元素,探讨结构如何在不显眼或显眼的位置,为城市叙事添砖加瓦。 公共空间中的结构锚点: 分析雨棚、廊架、景观墙等元素的设计。它们如何通过自身的结构形态,界定出半私密空间,提供庇护感,并暗示人流的导向。探讨结构支撑的节点处理,如梁柱连接处的细节如何体现设计的精细度。 水体与结构的互动: 研究喷泉、跌水墙、驳岸等与水景相关的结构。水流的速度、形态与固定结构的硬朗线条之间的对比,如何创造出动静结合的视觉焦点。分析水下照明对结构底座的视觉增强效果。 垂直绿化的结构支撑: 探讨藤架、格架系统、爬墙网格等为植物生长提供支撑的结构设计。这些结构需要足够坚固以承受植物的重量和风荷载,同时其网格密度和材料透明度必须与植物的生长特性相协调,以实现“软硬兼融”的景观效果。 地面铺装与结构逻辑: 深入探讨铺装图案的几何逻辑如何与上方的建筑结构或道路轴线形成呼应或对比。分析透水铺装、压花混凝土等材料如何通过其纹理和颜色,增强地面的稳定性和秩序感。 第四部分:动态环境下的结构应对 城市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本章关注结构设计如何预见并优雅地应对气候、交通和时间带来的挑战。 风荷载与视觉轻盈感: 针对高层结构或大型顶棚,分析如何在满足抗风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减少实体面积、采用穿孔或网壳结构,实现视觉上的轻盈化,避免产生压迫感。 耐久性与时间的痕迹: 探讨结构材料的老化过程。一些设计特意选择易于产生时间印记的材料(如铜绿、氧化铁),让结构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入环境的色调中,形成一种“成熟”的美感,而非一味追求永恒的崭新。 交通流线的结构界定: 分析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的结构设计。桥梁的坡度、扶手的材质、桥洞的净空高度等,如何共同影响行人的心理感受和通行体验,使交通结构成为景观中的引导元素而非障碍。 第五部分:未来展望——智能与生态的交织 本章展望结构设计在可持续发展和新技术集成背景下的发展方向。 参数化设计与形态的自由: 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如何使结构工程师能够探索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复杂曲面和自适应形态,从而创造出更具雕塑感和更高效率的结构。 生态友好型材料的应用: 介绍生物基复合材料、回收钢材在景观结构中的应用潜力,以及结构设计如何辅助城市微气候调节,例如通过结构镂空设计增强自然通风。 “隐形”技术与结构美学的融合: 探讨如何将传感技术、可再生能源收集系统等嵌入到结构构件内部,使其在不破坏整体美学的前提下,提升景观的智能性和自给自足能力。 结语: 本书强调,结构不是工程的附属品,而是城市景观得以成立的骨骼和灵魂。通过对工程逻辑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直觉的敏锐捕捉,我们可以创造出既能抵御岁月侵蚀,又能激发人类情感共鸣的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