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大国利器,兴衰标志!没有航母,何以成大国?中国著名航母专家、国防大学上校房兵直击航母百年发展之路!航母百年,有力证明:凡是世界性强国,都坚决拥有航空母舰!凡是拥有航空母舰的大国,都一定会成为世界性军事强国!
为什么美国在三代常规动力航母独霸天下之后,又全力以赴研制出三代核动力超级航母?
为什么英国在国力稍复时,便开始建造媲美美国“尼米兹”级的超级航空母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
为什么印度在困难的时候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坚决不惜血本地一艘一艘购买二手航母?
为什么说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八八舰队”,就是除去了航母和核潜艇的美军航母战斗群?为什么日本要造那么多“准航母”?
为什么法国在“克莱蒙梭”级之后又发展了“戴高乐”级核动力航母?为什么马岛之战后法国军事工业名扬天下?
为什么俄罗斯经历了苏联解体的军事困局后,又从法国购买舰船,重新积极酝酿造舰计划?
内容简介
《大国航母》一次向有强烈航母情节的国人,全方位解读航母诞生100年来,美国、俄罗斯(含苏联)、英国、法国、印度、日本等6个大国完全不同的航母发展历程,解答了为什么大国都拥有航母、拥有航母的大国不出意外都能成为世界性强国的历史命题,披露了航母决定大国兴衰的重大历史规律,介绍了各国在发展航母过程中的巨大争议、取得的重大成功以及经受的重大挫折。如何从这些大国的航母发展历史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寻求航母强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作者简介
房兵,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副教授,军事学博士,上校军衔。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特约军事专家,北京电视台《军情解码》栏目特约军事专家,云南电视台《经典人文地理》栏目特约军事专家。 著有《航空母舰与战争》,在《国防大学学报》、《军事学术》、《世界军事》、《军事史林》、《舰船知识》、《现代兵器》、《坦克装甲车辆》等军内外10余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精彩书评
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
——美国前总统 约翰·肯尼迪
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舰,我是不甘心啊!
——周恩来
中国不建航母,死不瞑目!
——刘华清
目录
第一章 独霸天下
常规动力时代的美国超级航母
“中途岛”级航空母舰
“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
“小鹰”级航空母舰
主宰海洋的“霸主”
第二章 海空霸主
核动力时代的美国超级航母
走向核动力的“企业”号航母
海湾战争航母大发威
更为先进的“福特”级航母
第三章 国运舰运
历尽波折的苏联航母
胎死腹中的航母计划
迂回曲折的航母之路
唯一的孤狼“库兹涅佐夫”号
舰运,国之兴衰
第四章 劫后余生
艰难起步的俄罗斯航母之路
悲壮的落日余晖
劫后余生的北方孤狼
重整山河待后生
第五章 绝唱马岛
万里远征马岛与英国航母之路
英国航母九十年
马岛战争与航母震慑力
战后反思和航母复归之路
第六章 独树一帜
利比亚战火与法国航母之路
别具特色的航母发展之路
困难重重的“戴高乐”发展之路
生机勃勃的法国军工业
第七章 二手之路
第三次印巴战争与印度航母之路
独占鳌头的印度航母
印度航母的二手之路
自主设计的航母“蓝天卫士”号
第八章 野心再起
自卫队名义下的日本航母之路
永不灭的航母梦
海上自卫队之路
日本之欲望
第九章 另类航母
垂直登陆作战中的两栖攻击舰
乘势而出的两栖攻击舰
多功能的海上移动堡垒
战火中的两栖攻击舰
走向航母的世纪
精彩书摘
生机勃勃的法国军工业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作为跟英国对抗的一方,它的军事工业、国防工业无法和这些老牌的军事强国相比。阿根廷在重型的军事工业方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它的海空军的主战装备完全是依靠进口的。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从法国引进的达索公司生产的“超级军旗”攻击机,并挂上法国宇航公司生产的飞鱼空对舰反舰导弹。
“超级军旗”战斗机加上“飞鱼”导弹这种经典的组合,在1982年5月4号,对英国的“谢菲尔德”级导弹驱逐舰的首舰“谢菲尔德”号这惊天一击的过程中,它的效果、实战能力,一下震惊了世界。法制战机、法制导弹的名声从此名扬天下。
“飞鱼”导弹一战成名,原先20万美元的单价也由此翻了几番,卖到100万美元,而且供不应求。时至今日,世界上还有超过15个国家在继续装备使用“飞鱼”导弹。
法国战机也凭借在马岛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很多国家的青睐。虽然价格不菲,但法国制造的“幻影F1”和“幻影2000”型战机仍然畅销到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数超过700架。各型号的“幻影”战机不仅是法国航空兵的主力战斗机,而且已成为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空军的主力机种。它的改进型迅速而繁多,形成了一个“幻影”飞机系列。国外有人用“幻影时代”来形容“幻影”系列战斗机发展的盛况。目前“幻影2000”已成为世界上最好、分布最广泛的战斗机之一。
“谢菲尔德”级导弹驱逐舰作为20世纪80年代最先进的舰队防空驱逐舰,拥有中程防空导弹,在刚下水服役的时候,名声很好,已经有些国家都准备签订单了,但是惊天一击完成之后,所有的客户放弃了。无论这种舰性能是否优越,但它被击沉了,英国的船就很难销售了。本来法国在海军发展上是无法和英美相比的,但是英国的“谢非尔德”级无法销售之后,法国的“拉菲尔特”级护卫舰反倒大销。
这就是法国的军火工业为什么能以一个国家的国力实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滚动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抓住突然爆发的局部战争这种最有利于做活广告的契机。在实战的条件下,以对方,甚至是事不关己的盟友的损失作为代价,拍出一部最鲜活的战争广告来。这种广告的效果,是任何广告公司,甚至连好莱坞都拍不出来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法国的“幻影”战斗机系列,从当时的“幻影3”、“幻影F1”,一直发展到“幻影5”,最终发展到“幻影2000”,甚至是“幻影4000”。“幻影2000”就已经到了三代战斗机的标准了,再到目前先进的“阵风”三代半战斗机。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几个国家联合只能研发出EF-2000“台风”,法国一个国家可以研发到三代半的“阵风”,它们号称欧洲“两风”战机。
也正因为如此,法国每当遇到战火的时候,一旦出现这种可以打广告的最好契机,它是绝对不会放过的。如“戴高乐”号航空母舰2001年刚刚下水服役,“9·11”恐怖袭击发生。美国摆开架势要打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所谓的反恐战争,法国在此之前多次对美国的各种行动进行牵制、反对,但是战争真正发生了,刚刚下水服役的“戴高乐”号马上派到印度洋,参加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这个所谓的“持久自由”行动,在实战中去展示最先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包括舰载机的技术。当然它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在实战条件下检验武器装备的设计思想是否对,性能指标是否符合实战的要求,不符合要求就继续改进。
时隔十年之后,当2011年利比亚刚刚出现危机,全世界还来不及对局势作出更多的反应,更不要说是军事反应的时候,2011年3月19日,在美国还没有直接出兵的情况下,法国率先拉着英国一起打响了“3·19”对利比亚战争的第一枪。
听到这个消息的卡扎菲说:“我的朋友萨科齐一定是疯了!”为什么卡扎菲这么称呼萨科齐呢?这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2007年12月10日,受法国总统萨科齐邀请,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抵达法国,开始了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值得一提的是,卡扎菲此次出访继续保持了他个人的生活习惯——住帐篷。此外,他此行还带了400人,其中近40人是随身的美女保镖。
这是卡扎菲三十四年来首次访问法国,萨科齐在爱丽舍宫中亲切接见了身穿传统贝多因人长袍的卡扎菲。当初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三年后,法国却成了第一个承认利反对派组织“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国家,如今更成了出兵利比亚的急先锋。
对于萨科齐的反复无常,卡扎菲只能这么形容了。
2011年3月20日,法国唯一一艘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航空母舰从法国土伦军港出发,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行动。
当地时间13时10分许,航母在拖船牵引下离开停泊港口,预计需要36到48小时抵达目的地。编队由航母和3艘军舰、1艘补给舰和1艘攻击型核潜艇组成,航母上载有“阵风”战斗机、“超级军旗”攻击机、反潜直升机和“鹰眼”预警机等20余架飞机。
曾经把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奉为座上宾,签订大量商业协定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为什么突然用当年极力推销的“阵风”战机去轰炸看好却没下单的买家呢?
事实上,利比亚在1986年遭受到美国的军事打击之后,海空军力量已经不值一提。它又被封锁、制裁了许多年,已经不具备对西方国家有效的反制能力了。然而,法国政府却在此时派出了“戴高乐”号航空母舰开赴利比亚投入战斗,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检验装备、给自己的军工产品打广告。
……
前言/序言
卷首语
2011年,是世界航母百年!
1911年1月18日,人类航空史上首次飞机在军舰上的起降试验开始了。
停泊在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海湾的“宾夕法尼亚”号重型巡洋舰上,临时铺设了一条长约36米、宽约9.6米的木制飞行跑道,来自民间的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一架单座双翼民用飞机从旧金山海岸起飞,有惊无险地降落在“宾夕法尼亚”号的飞行跑道上。1小时后,尤金·伊利再次驾驶飞机从“宾夕法尼亚”号上起飞,并安全降落在附近的海岸上。基于此次试验的成功,1911年,被称为“世界航母发展史的元年”。
1921年7月21日,人类航空史上首次飞机对战列舰的轰炸试验正在进行。
在美国陆军航空队出身的威廉·米切尔准将的一手策划下,8架来自美国陆军航空队的“马丁MB-2”式双翼轰炸机,仅仅用了一个波次,20分钟,就一举击沉了停泊在美国西海岸切萨皮克湾内的靶舰——缴获的德制战列舰“奥斯特弗里斯兰”号和两艘驱逐舰。这次“惊天大轰炸”,提前二十年为称霸海洋几个世纪的“巨舰大炮”敲响了“丧钟”!
1941年12月7日,人类海战史上首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航空母舰编队对大型海空军基地的攻击正在进行。
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6艘大型航空母舰上起飞的350架舰载机,对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军港和机场,发起了疯狂攻击,仅仅以损失29架舰载机的轻微代价,就几乎全歼了停泊在珍珠港内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主力——8艘重型战列舰被击沉4艘、重创4艘,同时还击毁美国陆海军飞机450余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巨大战果。突袭珍珠港之战,不仅拉开了太平洋战场上一系列航空母舰编队大海战的序幕,而且以“残阳如血”的方式宣告了新一代“海空霸主”的登场!
1961年3月4日,印度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号的服役仪式正在举行。
独立建国之后仅仅十余年的印度,就下决心从英国引进了一艘排水量达2万吨的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号,经过改装加入印度海军服役。由此,印度成为亚洲国家中第一个、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十年之后,1971年12月2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度海军立即宣布对巴基斯坦实施海上封锁,以“维克兰特”号航母为核心的印度海军特混舰队立即出动并彻底封锁了孟加拉湾。战争期间,“维克兰特”号航母的舰载机共出动4000多架次,击沉巴基斯坦海军作战舰艇8艘,击沉巴基斯坦商船42艘,彻底孤立了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守军,与进攻东巴的印度陆军相配合,一举肢解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独立!
1991年1月17日,人类海战史上规模最大、打击力最强的一支航空母舰编队被部署到海湾地区参战。
包括海湾危机爆发后先期部署的2个航母战斗群在内,美国海军前后一共部署了6个航母战斗群(其中包括2个核动力航母战斗群)、500余架舰载机,不仅全程参加了长达38天的整个“沙漠风暴”行动空袭作战,而且在“百时地面作战”开始之前,在科威特沿海实施了人类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两栖作战佯动”,有力地保障了美军地面部队主力实施的“左勾拳”行动。
海湾战争中,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海军,以其在战后发展的三代常规动力航空母舰——“中途岛”级、“福莱斯特”级、“小鹰”级以及最新型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集中亮相”的方式,再次证明了自己无可撼动的海上霸权!
2011年3月16日,日本海上自卫队“日向”级直升机母舰二号舰“伊势”号的服役仪式正在举行。
在此之前,被战后的“和平宪法”禁止拥有航母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先后建造了3艘满载排水量达1.5万吨的“大隅”级两栖攻击舰(海上自卫队方面自称“大型运输舰”);随即,又以“直升机护卫舰(16DDH)”的名义建造了2艘满载排水量达1.8万吨的“日向”级直升机母舰——“日向”号与“伊势”号。在此之后,日本海上自卫队还将建造至少2艘“日向”级直升机母舰的“升级版”——满载排水量达2.5万吨的新型直升机母舰22DDH。按照日本方面的说法,所有上述这些舰只都不被叫作“航空母舰”!
自序
回顾百年的航空母舰的发展史和航空母舰的战史,从中我们到底能寻觅到什么?
从百年前第一次完成了飞机在军舰上第一个起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百年航母的最初起源,百年战火洗礼的航空母舰的发展史,恰恰折射出一部百年大国崛起的兴衰史。要想说明航空母舰的发展对百年来大国兴衰的重要的影响,一定离不开这样两个字,那就是“海权”。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规律,凡是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发生重大冲突或者说是争夺和博弈的时候,最终的结果,陆权国家鲜有获胜的先例。
19世纪初,一代枭雄拿破仑凭借着由步兵、炮兵和骑兵组成的强大陆军,一度纵横欧洲大陆,难逢敌手,1805年5月,拿破仑甚至成了意大利的国王。可是仅仅4个多月之后,当拿破仑的33艘战列舰与英国皇家海军的27艘战列舰在西班牙南部的特拉法尔加遭遇时,拿破仑在欧洲的霸业,就被英国皇家海军的2000多门侧舷火炮撼动了根基。法国海军被全歼之后,昔日“陆权强国”法兰西帝国的辉煌,就逐渐被“海权”强国“日不落帝国”所取代。
如果说,英国几百年的海上霸权是建立在“巨舰大炮时代”战列舰的基础上的话,那么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确立起来的美国海上霸权,就完全是建立在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全新意义上的海上远洋作战力量的基础上。美日两国持续四年打得天昏地暗的太平洋战争,从开战、转折到最后美国决定性的获胜,都与航空母舰力量的对比有着直接的联系。
1941年12月7日,日军悍然挑起了太平洋的战火。美军的太平洋舰队,遭到了日军舰载战斗机和轰炸机的猛烈攻击,美军损失惨重。日军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350架飞机,用100多吨炸弹惊醒了沉睡中的美国。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那么日本又是凭借着怎样的优势,胆敢挑战比自己强大的美国呢?
答案就是航空母舰!
开战之前的日本认为,自己在航空母舰的战力方面,比当时的美国拥有10:7的优势。正是因为如此,它才敢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向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开战。
后来,在中途岛海战中,日本的航空母舰部队遭受了惨败,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在马里亚纳海战,在莱特湾海战中,直到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航母全部输得干干净净之后,这场战争才真正走到终点,太平洋海战才真正画上了句号。
大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离不开i航空母舰。
道理很简单:
有能力拥有;
第二,需要拥有。
房兵
2011年8月1日建军节
《星辰大海的征途:舰船技术革新史》 卷首语: 自人类仰望星空,便从未停止对海洋的探索。从最初的木筏竹排,到如今的钢铁巨兽,舰船,作为人类延伸的触角,承载着我们跨越辽阔水域、连接不同文明的梦想。它们是战略的棋子,是贸易的动脉,是科学的试验田,更是民族力量的象征。本书《星辰大海的征途:舰船技术革新史》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剖析那些引领时代潮流的舰船技术革新,探究它们如何重塑海洋格局,影响人类社会的进程,以及那些在时代浪潮中闪耀的名字和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波澜壮阔的技术革新之旅,感受人类智慧与勇气在广袤海洋上留下的深深印记。 第一章:破浪的先驱——早期航海与舰船的萌芽 在文明的黎明,人类对海洋的敬畏与好奇并存。最早的船只,可能是简单的浮木或用藤蔓、兽皮包裹的简易筏子,它们仅能满足短距离的近海捕捞和浅滩探索。然而,正是这些粗糙的尝试,孕育了对风力、水流的初步认知,以及对材料与结构的初步理解。 大约在公元前数千年,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便利,制造出能够航行的芦苇船和木船,这标志着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力进行航行。在地中海沿岸,腓尼基人以其精湛的造船技艺和卓越的航海经验,成为早期海上贸易的霸主。他们创造了早期的“桨帆船”,船体前方增加了尖锐的撞角,船身两侧布满桨手,强大的动力和相对坚固的船体,让他们得以在地中海纵横驰骋,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网络。 古希腊人的“三列桨战船”(Trireme)是这一时期舰船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巧妙地结合了人力(桨)和自然力(风帆),船体狭长而轻便,速度惊人,在海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雅典海军依靠其强大的三列桨战船,在萨拉米斯海战中击败波斯舰队,不仅巩固了雅典的霸权,也深刻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走向。 然而,早期的舰船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材料的局限性限制了船体的大小和耐用性,导航技术依赖于经验和对星辰的观察,海难频发。但正是这些早期的探索和改进,为后来的技术飞跃奠定了基础,为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拉开了序幕。 第二章:钢铁巨人的觉醒——蒸汽动力与铁甲时代的来临 风帆时代持续了数千年,其间虽然有不断的改进,但根本的动力方式并未改变。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蒸汽机的发明彻底颠覆了舰船的动力系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最早的蒸汽动力船只出现在19世纪初,如美国人富尔顿的“克莱蒙特号”。这些早期的蒸汽船虽然速度有限,但它们不受风力限制,能够在无风时稳定航行,这在航运和军事上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海军开始尝试将蒸汽机应用于军舰,最初是作为辅助动力,但很快,蒸汽机便成为舰船的主导动力。 与此同时,另一个重大的技术革新正在发生——舰船材料的转变。在漫长的历史中,木材一直是建造船体的主要材料。但木材容易腐蚀、易燃,且难以建造巨型舰船。19世纪中叶,钢铁开始逐渐取代木材,成为建造船体的新材料。英国人于1859年建造的“战士号”(HMS Warrior)是第一艘铁壳军舰,其坚固的船体和强大的火力,彻底宣告了风帆战舰时代的终结。 铁甲舰的出现,引发了全球海军的竞赛。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发展自己的铁甲舰技术。舰船的设计从注重速度和机动性,转向强调防护和火力。炮塔的出现,使得舰炮能够全方位旋转射击,大大提高了火力效率。舰船的吨位不断增加,武器装备也日益强大。 蒸汽动力和钢铁船体的结合,不仅彻底改变了海军的作战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和殖民扩张。跨越大洋的航行变得更加可靠和迅速,世界各地的联系以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连接在一起。这个时代,舰船的尺寸、速度和力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海上交通工具,而是强大的国家力量的象征。 第三章:速度与火力的极致——无畏舰革命与大炮巨舰时代 进入20世纪,舰船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高潮。蒸汽轮机取代了往复式蒸汽机,提供了更大的功率和更高的效率,使得舰船的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而“无畏舰”(Dreadnought)的出现,更是引发了一场革命,将大炮巨舰时代推向了顶峰。 1906年,英国海军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以其革命性的设计震惊了世界。它装备了十门12英寸的主炮,火力强大,而且所有主炮都可以指向同一方向射击,这使得其火力密度和射程都远超以往的战列舰。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全蒸汽轮机动力,速度也远高于之前的战列舰。 “无畏舰”的设计理念——“单一口径主炮”——彻底改变了战列舰的设计思路。在此之前,战列舰通常装备多种口径的火炮,战术运用复杂。而“无畏舰”的设计极大地简化了火力指挥,使得舰炮的射击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无畏舰”的出现,立即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军竞赛。英德两国展开了疯狂的“无畏舰竞赛”,两国海军舰队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迅速攀升。一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海军竞赛的结果之一。 在这一时代,海军的战略战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舰船的吨位越来越大,火力越来越强,防护也越来越厚。航空母舰的雏形开始出现,但其重要性尚未被完全认识。海战的规模和破坏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与此同时,巨型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成本也变得异常高昂,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第四章:翱翔天际的海上堡垒——航空母舰的崛起与制海权的新定义 在无畏舰时代,飞机的出现为海战带来了新的变数。起初,飞机在海军中的作用更多是侦察和监视,但很快,人们意识到飞机能够从海上起飞,对敌方目标进行攻击。 航空母舰的真正崛起,标志着海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通常认为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改装的“复仇女神号”(HMS Furious)。然而,真正奠定航空母舰核心地位的,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设计。 航空母舰的设计核心在于能够搭载和起降大量的舰载机,并为舰载机提供作战所需的支援。这包括宽大的飞行甲板、机库、弹药升降机以及强大的航空燃油储备。与此同时,作为航空母舰的“保护者”,强大的水面舰艇编队也应运而生,包括巡洋舰、驱逐舰等,它们负责为航空母舰提供防空、反潜以及攻击敌方水面舰艇的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航空母舰大放异彩的舞台。太平洋战场,尤其是中途岛海战,被誉为“航空母舰决战”。在这场战役中,舰载机完全取代了战列舰,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航空母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制海权的定义。谁掌握了航空母舰,谁就掌握了制海权。 战后,航空母舰继续发展,排水量越来越大,舰载机性能越来越先进。核动力的应用,使得航空母舰的续航能力和作战半径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导弹技术的出现,也对传统的舰艇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航空母舰,已经成为一个集侦察、攻击、防御于一体的“海上堡垒”,是现代海军力量的象征。 第五章:技术前沿的探索——信息时代与未来舰船的畅想 进入21世纪,舰船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阶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舰船的设计、建造、操作和作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信息化作战成为主流。现代舰船高度依赖于先进的传感器、通信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以及武器系统。这些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使得舰船能够实时感知战场态势,并进行精确打击。隐身技术、电子战技术、精确制导武器等,都在不断提升舰船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其次,舰船的动力系统也在不断革新。除了传统的燃油动力,核动力、混合动力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清洁能源动力,都在探索之中。这不仅关系到舰船的性能,也关系到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人工智能和无人化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舰船的未来。无人水面舰艇(USV)、无人潜航器(UUV)、无人作战飞机(UCAV)等,正逐渐成为现实。这些无人平台能够执行侦察、巡逻、扫雷、攻击等多种任务,它们不仅能够降低人员伤亡风险,也能够提升作战效率和灵活性。 此外,舰船的设计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从追求单一的功能,到追求平台化、模块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作战需求。各种新型舰艇,如两栖攻击舰、通用型导弹驱逐舰、高科技侦察船等,层出不穷。 《星辰大海的征途:舰船技术革新史》旨在展现舰船技术发展背后的人类智慧、勇气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从简陋的木筏到今日庞大的海上平台,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伴随着无数的探索、实验和牺牲。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明的传播者,也是国家力量的基石。这条征途仍在继续,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对舰船技术的追求,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