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

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志华 著
图书标签:
  • 冷战
  • 朝鲜战争
  • 中国出兵
  • 亚洲历史
  • 军事史
  • 国际关系
  • 20世纪史
  • 战争史
  • 政治史
  • 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49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2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冷战国际史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在国内期刊中发表过的对朝鲜战争研究的多篇论文。作者在充分掌握并比较分析近年披露的多国档案的基础上,对朝鲜战争的起源、爆发、中国被迫出兵朝鲜、朝鲜停战谈判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描述、梳理和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中苏同盟及中国入朝参战这两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

目录

三八线的由来及其历史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
——来自俄国解密档案的新材料
一、金日成积极策划战争
二、斯大林参与策划战争
三、毛泽东接受既成事实
四、苏朝联合发动进攻
中苏条约与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
一、形成决策的前提
二、改变决策的动机
三、保证决策的条件
保障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试论朝鲜战争起因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
一、艾奇逊的演说触动了斯大林的神经?
二、苏联代表为什么没有返回安理会?
三、斯大林真的要推动亚洲革命吗?
四、斯大林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
美国是怎样卷入朝鲜战争的:过程和依据
越过三八线: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决策
一、越过三八线问题的提出和争论
二、战局变化推动的政治决策
三、影响美国决策的制约力量
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一、中国无意介入朝鲜冲突
二、战争初期的军事防御战略
三、毛泽东四次下决心出兵
四、中国领导人的深层忧虑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
——对中国和俄国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
一、
斯大林把责任推给毛泽东:关于中苏对朝鲜冲突方针和策略的变化
二、
毛泽东决心派兵入朝作战:关于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给斯大林电报的争论
三、
中国入朝作战的困难和条件:关于周恩来赴苏谈判的目的和结果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
对朝战初期苏联出动空军问题的再考察
——根据俄罗斯联邦国防部的解密档案
一、斯大林承诺将调用苏联空军
二、莫斯科并不急于让中国出兵
三、金日成期待来自国际的空军援助
四、毛泽东急于出兵援助朝鲜
五、斯大林拒绝为志愿军提供空军掩护
六、苏联空军飞越鸭绿江投入战斗
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
——根据俄国档案文献的最新证据
一、1949年中苏解决朝鲜问题的共同立场
二、第二批朝鲜族部队回国的经过
三、苏联代表为何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
四、中国决策出兵朝鲜的复杂过程
五、苏联拒绝出动空军入朝作战的原因
试论1951年初中国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决策
一、印度政府的调停尝试与美国的反应
二、毛泽东决定打过三八线再谈停火问题
三、十三国停火建议与中国的最初回应
四、中朝军队越过三八线与联合国停火议案的提出
五、中国拒绝联合国议案及其策略考虑
六、中国错失了停战谈判最有利的时机
对日和约与朝鲜停战谈判
一、朝鲜战局变化与美苏媾和方针的对抗
二、美国为实现对日媾和而拖延停战谈判
三、旧金山和约与中苏在停战谈判中的强硬立场
1953年朝鲜停战
——中苏领导人的政治考虑
一、中苏决心与美国对抗到底
二、莫斯科决定主动实行让步
三、毛泽东力争最佳停战结果
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
——50年后对朝鲜战争历史的考察和反思
一、中国被迫出兵朝鲜的合理动机
二、毛泽东设定了超越现实的战略方针
三、为实现同一目标付出的多余代价

附录
俄国档案馆关于朝鲜战争的解密文件
关于朝鲜停战谈判最后阶段的俄国档案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1950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从而使中国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名义下参与了朝鲜战争。从客观后果看,由于中国的参战,朝鲜战争实质上成为中美之间的一场大战,朝鲜半岛变成了世界两大阵营对抗和冲突的战场,而且最终确定了中美苏三角关系及远东国际局势的格局和走向。因此,对于中国出兵朝鲜决策及原因的研究,是战后国际关系史和冷战史中最令各国学者感兴趣的题目之一。
  国外研究者有一种观点认为,早在朝鲜战争之前,中国领导人就参与了战争的策划和准备,甚至中国出兵朝鲜也是事先与斯大林和金日成达成协议的。 前苏联关于朝鲜战争的档案材料公布后,韩国更出现了“东亚共产主义三角同盟理论”,认为朝鲜战争及中国出兵是毛泽东、斯大林和金日成早有预谋的。 然而,对于有关苏联档案材料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得出的结论与此并不相同。尽管人们期待着中国方面的有关档案公布于世,但根据中国近几年出版的大量文献和回忆录,还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中国当时在朝鲜问题上的举措属被动行为,毛泽东同意金日成采取军事手段解决朝鲜统一问题是被迫的,派兵入朝作战更是出于迫不得已。
  一、中国无意介入朝鲜冲突
  朝鲜半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便成为美苏两国在远东争夺势力范围的主要场所之一,其结果是以三八线将朝鲜一分为二。美苏军队撤出朝鲜半岛后,朝鲜冲突便表现为南北两个独立政府之间的朝鲜民族的内部斗争,而美苏两国则退居幕后进行操纵。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方式解决朝鲜民族的重新统一问题。 而在两大阵营已经形成的世界格局中,金日成作为苏联占领军扶植和培养出来的北朝鲜领袖,自然会求助于苏联,当然也会求助于在抗日斗争中与朝鲜结成紧密关系的中国共产党人。但是说到战争策划,中国与苏联、朝鲜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
  很多著作提到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把大量的朝鲜籍士兵送回国,从而说明中国参与或至少是支持了北朝鲜的军事行动。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大体是:早在1949年1月,李立三、周保中与崔庸健等人就在苏联顾问的参与下,在哈尔滨举行过一次会议,讨论中共军队中的朝鲜籍士兵回国的问题。会议决定到1949年底以前把中共第四野战军中的28000名朝鲜籍士兵送回国。1949年5月金日成派朝鲜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访问北平,金一此行的基本目的是要求把中共军队中由朝鲜籍士兵组成的几个师转交给北朝鲜。毛泽东同意了这一要求,于是到1949年7—8月,四野中以朝鲜籍战士为主的164、166师回到北朝鲜。这些战士回国后组成了朝鲜人民军第7师。 1950年1月,金日成又派朝鲜人民军作战部长金光侠到中国来,要求把中国军队中的14000名朝鲜籍士兵接回国。经过谈判商定,中国方面同意将这些朝鲜籍战士全部移交朝鲜人民军。接着,金光侠又要求让这批部队携带武器返回。经聂荣臻请示中央,1月22日批复同意。这些朝鲜籍战士集结在河南省的郑州后便乘火车回国,并于4月18日到达元山。 从客观上讲,这批朝鲜籍战士加入人民军,增强了北朝鲜发动军事进攻的实力,金日成提出此项要求也完全有可能是出于这一目的。但是毛泽东的主观意图却与此没有关系,因为在1949年底和1950年初他根本不同意金日成通过发动一场战争来解决朝鲜统一问题。
  1949年3月金日成访问莫斯科时,便提出了以武力解决统一问题的可能性。但斯大林说“没有必要”进攻南朝鲜,只有在对南朝鲜军队进行反击时才可以越过三八线。 遭到斯大林拒绝之后,金日成曾一度寄希望于得到中国的支持。同年5月,金一秘密访问北平时,向中共领导人解释了关于南北朝鲜不能并存的观点,强调以武力解决南朝鲜问题的迫切性。会见中毛泽东说,“金日成任何时候都应做好进行游击战或持久战的一切必要准备”。毛泽东还估计到日本有可能帮助南朝鲜作战,并表示“必要时,中国可以派军队帮助朝鲜”。但是,毛泽东并不支持金日成立即实行武力统一朝鲜的计划。他说:“金日成没有必要在近期内进攻南朝鲜,因为从全局考虑,国际形势对我们不利,而且中国共产党正在与蒋介石的军队作战,无法帮助平壤。”毛泽东甚至说,在南朝鲜侵略时一定要反击,但不要进攻南方,以免引起美日干涉。 显然,毛泽东没有把金日成的计划放在心上。他在这里所说的派兵援朝有两个条件,一是北朝鲜受到攻击而不是主动出击,二是中国完成统一大业之后。这就说明中国同意让朝鲜籍战士回国与金日成的出发点根本不同。
  有些研究著作认为,在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期间,曾与斯大林商议了朝鲜战争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当时的会谈已达成协议,由苏联出武器而中国出军队,帮助金日成发动进攻。还有人认为,关于发动战争的问题,是斯大林、毛泽东、金日成在莫斯科共同商定的。近几年,有关档案和回忆录披露了一些情况,使我们有可能对中国是否在1950年初参与朝鲜战争策划的问题做出判断。
  根据现有材料看,毛泽东在苏联期间确曾与斯大林谈到过朝鲜问题。据冈察洛夫等人的著作说,1989年苏共中央曾命令在外交部档案中查找有关战争的档案,并发现一份1956年4月毛泽东同米高扬的谈话记录。毛泽东回忆起在访苏期间与斯大林谈到过朝鲜问题。 但根据苏联档案材料看,毛泽东在访苏期间并没有与斯大林讨论过金日成的计划。毛泽东不同意也不重视金日成的进攻计划,他担心的是出现相反的情况。会谈中,毛泽东对斯大林说:朝鲜的问题,现在不是北边进攻南边的问题,而是南边进攻北边的问题。南边的力量要比北边大得多嘛,还有美国军队在那里嘛。现在的问题是北边要保持主动,时刻有所准备。 俄国学者彼得洛夫说,档案中没有关于谈到金日成计划的记录。他认为,即使斯大林在与毛泽东会谈时提到解放朝鲜问题,也很可能是最一般地说说。因为毛泽东访苏时,斯大林本身还没有决定给金日成开绿灯,而当时毛泽东的兴趣集中在解放新疆、西藏,首先是台湾的问题上,对他来说,朝鲜无疑是斯大林的责任。
  另外,斯大林是1月30日回电同意金日成访苏的,而毛泽东是2月17日离开苏联的。这时,金日成可能还未到达莫斯科。即使他刚刚抵达,也没有证据说明斯大林、毛泽东和金日成曾举行过三方会晤。关于这一点,冈察洛夫等人1992年访问了陈兼,据陈兼说,他曾看过毛泽东的翻译师哲回忆录的手稿。手稿中说,斯大林对毛泽东说:“金日成告诉我,他想对南方采取行动。金年轻而勇敢,然而,他过高估计了有利因素。”斯大林问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说:“我们仍然应该帮助小金。”但接着又说:“朝鲜现在面临着复杂的局面。” 如果师哲的这个回忆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可以确定,即使毛泽东在莫斯科时已经知道金日成带着“对南方采取行动”的要求来见斯大林,从毛泽东的口气看,他仍然对采取这种行动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
  ……

前言/序言

  编者说明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追寻当下诸多问题的历史根源,是历史研究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不仅主导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影响到许多国家的发展方向,甚至对当前一系列国际纠纷和冲突还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学界掀起了“冷战国际史”研究的热潮。
  作为中国“冷战国际史”这一新兴学科的创建者之一,沈志华教授为该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自费从俄国和美国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档案文献,并无偿地提供给国内外学者使用,从而为该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他本人,更是与这些档案朝夕相处,潜心研究,近二十年来主编了多部档案文献集,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这些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中国乃至国际史学界对中苏关系、朝鲜战争等重大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的叙述。
  为此,我社把沈志华教授1994 年以来发表的部分论文,根据“冷战的起源”、“冷战的转型”、“冷战在亚洲”、“冷战中的盟友”、“冷战的再转型”五大主题编辑为五册,以飨读者。除了对冷战史这个广泛领域中许多不同事件或过程的描述,这些论文集也收入了沈教授对同一论题在不同年代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些内容显得重复,但更多的是对历史过程表述的细微变化,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结论。这恰恰显示出随着档案文献不断解密和公布而反映出来的冷战史研究发展和变化的历程。对于年轻一代的研究者,了解这一历程可能更为重要。同时,在每一册中,作为附录,我们还挑选了沈教授整理、编辑的部分国外档案文献,相信对学者的研究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九州出版社


冰封的火焰:朝鲜战争的另一面与东亚的暗流 本书将深入探讨朝鲜战争的复杂成因、战略博弈以及其在冷战时期对东亚地区地缘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视角,揭示战争背后更为宏大的图景,以及它如何重塑了亚洲的权力格局,为理解当今东亚的紧张局势提供了历史的深度与广度。 引言:并非孤立的冲突 朝鲜战争,自1950年爆发至1953年停战,通常被视为冷战时期的一场代理人战争,是美苏两大阵营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激烈较量。然而,将这场冲突仅仅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对垒,或是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较量,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朝鲜战争是一系列长期积累的区域性矛盾、民族主义的涌动以及复杂历史遗留问题相互碰撞的产物。本研究旨在拨开迷雾,聚焦于战争爆发前及进行中的东亚地缘政治环境,探究其内在逻辑,以及战争如何意外地催生了该地区权力结构的剧变。 第一章:日据余波与分裂的朝鲜半岛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战败,并未给朝鲜半岛带来真正的解放与统一,反而成为其分裂的开端。长达三十五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在朝鲜半岛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既包括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带来了民族压迫与文化侵蚀。日本投降后,以北纬38度线为界,美苏两国军队分别进驻,试图构建各自影响下的政权。 在美国的扶持下,李承晚政权在南方逐渐巩固。李承晚,一位强烈的民族主义者,其政治生涯深受美国影响,却也怀揣着统一朝鲜的强烈渴望,尽管其统一的方式更多地倾向于以南方为中心。他在国内大力推行反共政策,并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以期实现武力统一。 与此同时,在苏联的援助下,金日成在北方建立了朝鲜劳动党,并逐步统一了北方的政治力量。金日成同样是一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的政治理念深受苏联和中国革命的影响。他认为,北方的民主改革和国家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而南方的李承晚政权则代表着旧势力的延续,甚至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统一朝鲜,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他毕生的追求。 两国政权都声称自己是朝鲜半岛唯一合法政府,并且都将另一方视为阻碍国家统一的障碍。南北方之间的小规模边境冲突和意识形态宣传战从未停止,这为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本章将详细梳理日本投降后,朝鲜半岛南北双方政治力量的形成、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统一的决心与对立的现实,为理解朝鲜战争的地理背景打下基础。 第二章:国共内战的阴影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新中国成立,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以及应对外部威胁的严峻挑战。而此时,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守台湾,海峡两岸的对峙成为中国大陆最紧迫的安全问题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对国际局势有着敏锐的判断。他深知,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个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然而,美国对台湾国民党政权的支持,以及其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无疑给新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压力。 在当时的中国看来,朝鲜半岛的稳定与中国自身的安全息息相关。一旦朝鲜半岛被美国主导的政治力量完全控制,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基地和战略纵深将面临直接威胁。此外,中国国内也存在着对“解放台湾”的强烈呼声,以及对“抗美援朝”的潜在民族主义情感。 本章将重点分析中国内战的结束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中国领导人如何评估朝鲜半岛局势对其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我们将考察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在处理与朝鲜、苏联以及美国关系时所面临的战略困境,并初步探讨中国为何会将朝鲜半岛的局势视为自身战略利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章:冷战铁幕下的亚洲权力平衡 朝鲜战争爆发的1950年,冷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杜鲁门主义的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以及北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之间的对峙日益加剧。亚洲,作为新中国诞生的舞台,以及日本、韩国等重要国家的地缘政治中心,自然成为冷战角力的重要区域。 美国在二战后,通过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试图构建一个以日本为核心的亚洲安全体系。然而,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随之而来的朝鲜战争,打破了美国原有的战略构想。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在亚洲的战略重心,并将其资源集中于阻止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 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一方面积极支持世界各地的共产主义运动,另一方面也警惕着与美国的直接冲突。斯大林的态度,对于金日成采取军事行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将深入分析在冷战的宏大背景下,美苏两国在亚洲的战略意图,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代理人战争和军事援助,争夺在该地区的势力范围。我们将探讨两国各自的战略目标,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区域冲突来推进自身的冷战议程,从而理解朝鲜战争如何成为冷战在亚洲舞台上的一个缩影。 第四章:战争的诱因与爆发:并非单纯的“北侵” 长期以来,朝鲜战争的起源被简单地归结为朝鲜人民军的“北侵”。然而,深入分析战争爆发前的政治、军事以及国际环境,可以发现其背后更为复杂的多重因素。 除了南北双方统一的强烈愿望和边境的持续摩擦外,金日成在寻求苏联和中国支持,发动统一战争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并非仅仅是苏联的傀儡,而是以其自身的目标和计划,积极争取两大共产主义强国的支持。 斯大林对于金日成发动战争的态度,从最初的谨慎犹豫,到最终的支持,其决策过程充满着权衡与算计。他需要评估战争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其在与美国对抗中的潜在利益。本章将着重研究金日成如何说服斯大林,以及斯大林在考虑战争可行性时所评估的各种因素,包括对美国军事介入可能性的判断。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中国在金日成寻求支持过程中的态度演变。从一开始的谨慎观望,到最终默许甚至支持,中国领导人在考量自身安全利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与苏联的关系时,所进行的复杂权衡。本章旨在揭示战争爆发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区域性矛盾、领导人意图以及国际大国战略相互交织下的复杂产物。 第五章:战争的演变与战线拉锯:未竟的统一之梦 一旦战争爆发,其迅速升级的规模和惨烈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所有参与者的预期。美军的介入,仁川登陆的奇袭,以及中国军队的入朝作战,将这场局部冲突推向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朝鲜战争的进程,是一场充满戏剧性转折的战线拉锯。从最初的朝鲜人民军的迅猛推进,到联合国军的反攻,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入朝作战,战线在三八线附近反复拉锯,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本章将详细回顾战争的主要阶段,包括联合国军的进攻与撤退,志愿军的几次大规模战役,以及战线如何在付出惨痛伤亡后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我们将分析双方在军事战略上的得失,以及战争的长期化如何消耗了参战国的资源和士气。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探讨在战争的残酷进程中,参战双方的战略目标是否发生了变化。金日成的统一梦想,中国“保家卫国”的初衷,以及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决心,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是否被重新定义?战争的巨大消耗,也使得各方开始寻求停战的可能性,为后续的谈判奠定基础。 结论:朝鲜战争留下的未竟遗产 朝鲜战争以停战而非和平条约的形式告终,留给朝鲜半岛的是一道深深的裂痕,以及持续至今的南北分裂。这场战争的结束,并未真正解决地区的核心矛盾,反而将东亚地区推入了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地缘政治格局。 这场战争彻底巩固了美日同盟,也促使中国进一步加强与苏联的合作。它极大地影响了冷战的进程,并为后来的越南战争等其他冲突埋下了伏笔。朝鲜半岛的持续分裂,以及地区内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至今仍是影响东亚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朝鲜战争背后复杂成因、战略博弈以及其对东亚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深入剖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这场冷战时期的关键冲突。我们力求摆脱单一的视角,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揭示战争的诱因、进程以及其留下的未竟遗产,从而为我们理解当今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提供一个有力的历史参照。这场“冰封的火焰”所燃烧的,是地区力量的重塑,是意识形态的较量,更是东亚地区在世界舞台上寻找自身定位的艰难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历史图景,充满了令人回味的力量。作者的叙事风格就像一位老练的艺术家,用精炼的笔触勾勒出历史的轮廓,但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却无比广阔。书中对于战争的描绘,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伤亡数字,而是充满了人性化的细节。我能感受到士兵们在寒冷战场上的挣扎,也能想象到后方家庭的担忧与期盼。而对于政治决策的描写,也并非只是冷冰冰的文本,而是充满了人性中的犹豫、决心、妥协与坚持。特别是关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让我体会到那种在国家命运面前,领导者们所承担的沉重责任。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让我更加敬畏历史,也更加珍惜和平。我还会再次翻开这本书,相信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

评分

这本书在思想深度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描述事实,而是积极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背后的逻辑和动机。在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分析部分,我看到了作者对不同理论和观点的客观呈现,以及他自己基于史料所形成的独到见解。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地与自己的认知进行对比和反思。尤其是在探讨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之定性为“英雄主义”或“鲁莽行动”,而是从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国际局势等多方面进行了 nuanced 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决策者所面临的复杂权衡。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并试图从自己的角度去解答。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消遣读物,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它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远超我们想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以一种沉静但充满张力的蓝色为主调,上面是模糊的战火硝烟和模糊的朝鲜半岛地图,隐约可见的士兵剪影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从阅读的体验来说,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叙事的流畅性,读起来毫不费力,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之处,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个体。比如,书中对当时某位领导人在艰难决策时的内心独白,就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进程中,个人抉择所背负的巨大压力和责任。整体而言,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大量引用的原始文献和回忆录,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我个人对这段历史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更是将我的兴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是一种让我非常耳目一新的体验。作者没有选择那种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叙述,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微观的个体经历融为一体。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战场上的枪炮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不安;有时候,我又会沉浸在那些发生在决策室里的唇枪舌剑,体会到不同势力之间的博弈与较量。书中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虽然不至于血腥淋漓,但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战争的残酷与无奈,让我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关于不同阵营的策略分析,作者都能深入浅出地剖析,将复杂的军事部署和政治考量解释得清晰明了。我曾以为这是一本只适合历史专业人士阅读的书籍,但事实证明,即使是像我这样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知识增益。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段历史,不再只是简单地记忆某个时间节点或者某个事件,而是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它对亚洲乃至世界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作者通过对大量史实的梳理和分析,清晰地呈现了导致朝鲜战争爆发的一系列复杂因素,从地区矛盾到大国博弈,环环相扣,仿佛一切都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关键的转折点上,书中又描绘了那些出乎意料的决策和行动,这些“偶然”的因素,却又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中国出兵朝鲜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所采取的视角,既有对决策背后深层原因的探讨,也有对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的深入分析。读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那句“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有时候,我们个体在历史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但同时,每一个微小的选择,又可能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花。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从单纯的事件堆砌,上升到了对历史规律的感悟。

评分

是研究苏联时期的一本好书。

评分

是研究苏联时期的一本好书。

评分

沈志华的冷五书,收一套看看。

评分

商品满意度 5分 请至少填写一件商品的评价评价晒单 还可输入500字 共0张,还能上传9张 提交 匿名评价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 购物指南 购物流程 会员介绍 生活旅行/团购 常见问题 大家电 联系客服 配送方式 上门自提 211限时达 配送服务查询 配送费收取标准 海外配送 支付方式 货到付款 在线支付 分期付款 邮局汇款 公司转账 售后服务 售后政策 价格保护 退款说明 返修/退换货 取消订单

评分

书可以,正版,配送速度也挺快,可以买。

评分

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

评分

是研究苏联时期的一本好书。

评分

这次购物很满意,东西不错,是正品,价格很合适,性价比不错,值得购买,希望以后多做做活动,给个好评。。。。

评分

虽然只是本论文集,但沈老师的书从历史档案出发,厘清了很多重大事件的真相,如:毛泽东获悉朝鲜战争居然是从国外媒体,战争发生三天后踌躇满志的金日成才派一低级别官员告知中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