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 2500年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共2册) [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论政治 2500年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共2册) [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兰·瑞安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思想史
  • 西方政治思想
  • 政治哲学
  • 历史
  • 政治学
  • 思想史
  • 古典政治思想
  • 现代政治思想
  • 政治理论
  • 2500年政治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0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3400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25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历时30年写作,牛津大学政治学老教授阿兰?瑞安毕生研究和教学经验的结晶。刘擎、周濂、哈罗德?布鲁姆、史蒂芬?格林布拉特等中外学者一致推荐。套装典藏版包含上下两册,以及精美可陈列书盒。

2.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是继乔治?霍兰?萨拜因的经典《政治学说史》之后,政治思想研究界的zui新通史著作。相比萨拜因1937年的作品,瑞安的这本书站在历史的更高处,在21世纪的新视角之下重整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图景。

3. 《论政治》为所有爱好历史、关心政治的读者所作;虽说是政治思想史,这本书并不是一本集合“谁,在什么时间,有什么著作,表达了什么思想”的政治思想教本——相反,它带领你在历史中读懂思想,在思想中洞悉历史。政治观念是行动的起点,所有的冲突、变革、发展都事出有因、有目的。政治的洞察,也就是对于行动背后思想的洞察。

4. 当然,本书少不了对数十位政治思想巨人介绍。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读罢本书,你能够拿起任何一本政治学经典读得津津有味,谈得头头是道,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5. 一览人类观念的千年传承,从人类政治历程中寻找解决当今问题的资源。从雅典的城邦民主和波斯的专制,到当今世界的反恐政治和国际政府,本书是21世纪时代全新的立意下反观的政治思想史。作者以此讲授了当代人必需的政治历史视野和大局意识。


内容简介

牛津大学政治学元老阿兰?瑞安历时30年写作,完成了这本汇集毕生研究和教学经验的政治思想通史。这是献给大众读者的一门生动详尽的政治思想课,一部政治学领域zui新的集大成之作。


政治的历史,就是对“人如何治理自身?”孜孜不倦的追问。以此为出发点,本书呈现了一部绵延2500年的政治思想史话。古往今来,众多思想伟人、战争、革命、思潮,一次次革新了人们关于自由、公平、民主、幸福、平等的观念,也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与发展轨迹。作者用丰沛的史料与学识,深入浅出,侃侃而谈。


上至希波战争引发的政治争议,下到现代的环保、反恐议题,人类的政治传统在数千年的思索、斗争与试错中一路走来。本书力求在历史中读懂思想,在思想中洞悉历史:从政治家们的争论、决策,到改变世界的战争与革命,了解曾经人们的政治理念,才能明白他们为何那样行事。


从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柏拉图,到近现代的韦伯、罗尔斯,作者同样讲述了众多伟大思想家的简要生平,以及zui具影响力的观点。后见之明也是本书的旨趣之一:如果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马克思等人天上有知,看到他们的创见在后来历史中的样子,会有怎样的评论和反思?


想知道今天的我们为何这样思考,社会为何如此运作,就来这里寻找答案吧!一览人类观念的传承之路,《论政治》将是你开启博古通今的大视野、学会独到地“论政治”的起点。


作者简介

阿兰?瑞安(Alan Ryan),政治学家、政治评论家、英国国家学院院士。

他生于1940年,1988年开始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1996年至2009年间,担任牛津大学新学院(New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院长。之后,他还陆续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系和斯坦福大学哲学系,2015年退休。

瑞安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跨越政治理论、哲学和法学,专攻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并且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约翰?杜威思想研究方面的权&威。同时,瑞安也是一个关心公共事务的学者,针对世界的政治时事发表过大量的讲座与评论,并长期为《纽约书评》《伦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撰写书评和时事评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应归功于瑞安持之以恒的写作与生动的讲解,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尺度下的世界如何发生政治演变,如何从古代传承到我们如今这个黑暗时代。我尤其推荐他简洁雄辩的语言、他的博闻强识、他的文章的灵韵和严谨;他以全身心投入,成就了他广阔的视野,以及他对人性局限的深刻关切。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著名批评家,耶鲁大学人文学教授)


阿兰?瑞安是当代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作者跨越2500年的西方政治历程,寻访一座座思想丰碑,启迪读者在纵深辽阔的思想史视野中重新思考当代政治。这部鸿篇巨作是博学、深邃、见识与愉悦可读的罕见结合。

——刘擎(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部作品的视野与雄心都是惊人的,阿兰?瑞安包罗了一片广阔的领域。政治思想纷繁复杂、遍布分歧,有一些思想,讲出来会有骇人的、甚至灾难性的现实后果,但瑞安却能讲解得游刃有余。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哈佛大学人文学教授)


本书探讨2500年以来,政治学人对于“人如何治理自己”这个问题的追问和回答。阿兰?瑞安点石成金的问题意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史料运用能力,明晰达意的表达手法,让这本看似厚重的鸿篇巨制有着意想不到的阅读快感。

——周濂(著名哲学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副教授)


阿兰?瑞安同时展示了自希罗多德以降的思想的内在价值,以及他们能为当今政治提供的强大资源。

——夸梅?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著名政治哲学家,纽约大学哲学教授)


如果你想知道我们为何像现在这样思考,就去古希腊寻找答案——阿兰?瑞安验证了这一办法,而且解决了实际问题。

——玛莉?贝尔德(Mary Beard,著名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


如何设想更好的世界?如何履行我们改善世界的使命?这些是我们争执不休的问题。阿兰?瑞安有力地提醒了我们,从古至今的思想领袖可以如何启发我们。

——安东尼?W?马克斯(Anthony W. Marx,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


在研究领域精细化的时代,我们对于政治观念的历史大局意识已经失去大半了。阿兰?瑞安在他的新书里重现了这种大局观。……他的语言清晰易懂,不忌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本书极好地综合呈现了西方政治传统曾经取得的成就与失败。

——特雷西?B?斯特朗(Tracy B. Strong,政治学家,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特聘教授)


对政治思想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阿兰?瑞安的智慧、才华和热情中受益……这本书提醒我们,政治的思考应该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马克?马佐尔(Mark Mazower,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精彩书摘


【下卷前言】

本卷的一个主题是,近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要素以及人们对于它们的态度是逐渐形成的,而且过程时断时续。一般来说,要到它们形成后,人们才开始对它们产生理解,过程也是同样的缓慢而断续,但并非总是如此。黑格尔说,哲学本质上是回溯性的,但我们不可能不注意到,有的思想似乎是横空出世,不仅照亮了当时人的心智,而且时至今日仍然在启发着我们。本卷开篇的人物托马斯?霍布斯就提出了许多明灯般闪耀的思想。此类卓见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明显地大于对政治实践的影响。评价政治思想家在近代国家兴起中的作用时需要谨慎,力戒言过其实。不仅如此,前面也曾说过,近代概念中的国家有许多特点来自罗马教廷,而非世俗国家;中世纪欧洲世俗国家的发展至少部分地效仿了罗马教会的行政管理。

教廷制度的实质不是地理性,而是法律性的;它的特征是法人的特征,不是国土的特征。教廷的生存依赖教会法规,由教会法规定下规则,来管理所有承认教会权威的人的行为;教廷枢机院就是近代官僚机构的早期范型。教廷除了在“巴比伦式囚禁”时期设在阿维尼翁之外,其他时间都设在罗马,称为“教皇国”的各个教会辖地受教皇代理人直接或间接的统治,直到于1871年解散。然而,从1871年到1929年,尽管教廷不再控制主权领土,但它的统治制度依然存在,并继续对罗马天主教的教众行使传统的权威。这说明,法律和行政特征至少和领土特征一样关键。拉丁文中的教会是“奥体”(corpus mysticum);此词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因为按现代读者的理解,它意味着教会的特征含有神秘或超自然的因素。其实,“奥体”就是组合体的意思。说到底,福特汽车公司是“奥体”,近代以来的每一个国家也都是“奥体”。“奥体”的界定特点是:有一个权威中心,有一群受权威统治的人,还有这群人作为组合体的成员所共同奉行的宗旨。

当然,近代以来的国家不仅是组合实体,而且还享有并垄断对领土上所有居民的强迫性权威。即使公民身在国外,通常也要受制于国家的权威。对近代国家来说,领土特征至为重要。自有政府以来的漫长时期内,政府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在对斯巴达的战争中,为了执行伯里克利制定的战略,必须放弃阿提卡的土地,使其落入斯巴达入侵者手中;为说服雅典人支持这一战略,伯里克利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众所周知,马基雅维利因当时的意大利人互不团结,无力阻止西班牙和法国的大军在意大利土地上任意横行而痛心疾首。政府的权威并不总是与掌权者的国籍或出生地相关。今人几乎无法想象,政府首脑可以不是他或她所治理的国家的公民。然而,近代时代早期的情况大不一样。波旁王室和哈布斯堡王室你争我夺,就是因为根据它们的王朝理念,权威近似家族财产,而不是按近代的理解,产生自“民族国家”。

我在这里提到了“近代国家”和对政府与政治的“近代理解”。虽然这是唯一可用的提法,但需要说明,所有的时代都是人为划分的。关于“近代世界”诞生的时间,可以认为是1492年10月,哥伦布到达他以为是东印度群岛的美洲沿岸岛屿的时候;也可以认为是1517年10月,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维登堡教堂大门上的时候;还可以认为是1633年,伽利略被逼迫放弃哥白尼的异端学说时说出“eppur si muove”(不管怎样,它是在动的)这句话的时候;又可以认为要早得多,也许是1439年,古登堡发明了活版印刷术的时候——古登堡的发明引发了印刷业的爆炸式发展,随即导致了宗教、科学、文学及政治领域中新思想的喷薄涌出。关于近代时代的诞生,有一些颇具启发性的说法。其中一个是,发明了可靠的钟表后,新的时间感随之产生,使人得以更加有效地协调活动,这间接地为工业革命和近代经济生活的严格纪律铺平了道路。作为政治思想史,本书不是讨论关于近代时代开端的不同说法的地方,不管这样的讨论是多么饶有趣味。无论如何,促成我们所谓的近代世界兴起的因素为数众多,包括地理意识的改变、新科学的崛起、宗教动乱、识字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军事技术的改进,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它们的重要性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一个重要原因是防止把政治思想史误认为仅限于列举发表各种论点的一部部著作,只讲逻辑,没有激情。

就本书所论而言,说关于政治的近代思维方式始自霍布斯不算夸张。不过,若仅因黑格尔说过是霍布斯开创了政治学,就以此为大旗,那是思想上的懦夫懒汉行径;霍布斯说他的《利维坦》标志着政治学的开端,对这种自吹自擂更是不能信以为真。毕竟,马基雅维利也自称发明了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法。如果对每一位思想家自称的创新都细细研究的话,要研究的可就太多了。近代政治思想始自霍布斯和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一些思想家;此论有好几个根据,单独挑出来没有一个足够有力,但放在一起是可以服人的。

自然状态的概念是根据之一。要明白国家是什么,比如,它的合法性基础为何、它的权威范围多大、它的人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等等,需要先想象一个没有国家的世界。这个思想十分新颖。确切地说,它的新颖之处在于将这样的设想作为思想实验,而不是对一个业已逝去的天真单纯、自然友好的黄金时代的幻想。并非每个人都认为这个新颖思想有实际的用处,也并非每个人在论及政治出现之前的“自然”状态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同样的情形;众所周知,在对“自然”状态的设想上,霍布斯、洛克和卢梭这几位最著名的思想家各执一词。但无论如何,国家并非自然生成,而是重要而有趣的人工产物,这个主张为关于国家的目的、权力以及对权力的限制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方向。至于社会组织的自然形式与人为形式的对比为何引起如此大的重视,众说纷纭,大部分仅是猜测,不足为凭。一个说法是,自16世纪初开始,宗教战争和其他战争连绵不断,几无停歇,这使人强烈感到,偶然因素在政治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统治者是谁、他们要人民信奉何种宗教、政治实体之间的地界定在何处——这一切似乎都具有极强的偶然性。

欧洲人与欧洲以外社会的互动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欧洲的探险家和商人出海航行,沿非洲海岸下行绕到印度洋,到了印度和如今的印度尼西亚,后来又横跨大西洋到达西印度群岛和美洲,这使欧洲人接触到了在技术、政治和军事水平上比他们低得多的社会。武装精良、技术日益先进的欧洲文明对那些在技术上仍处于石器时代水平的社会造成的破坏令人发指;那些社会的人民沦为奴隶,土地被抢走,文化被摧毁,对欧洲人带来的病菌,他们没有免疫力,被传染后纷纷死去。另一方面,对这些社会的了解也为对人类自然状态的推测提供了一定的实际根据,尽管相当有限。政治出现之前的状况远非天真未凿的黄金时代,恰恰相反,那时的人顶多只能勉强糊口,寿命短促、蒙昧无知。不过,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并不意味着欧洲人因此就有权如此残酷地对待那些原始部落的居民;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思想家也并非都认为,技术落后的社会在道德上就一定劣于技术先进的压迫者。

难以确定科学对世界作出的新发现起到了何种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是不折不扣的等级制宇宙。伽利略的宇宙却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平的”。上帝也许按照理性的次序创造了宇宙,人也许位于造物的巅峰,因为人和上帝一样,是有理性的。尽管如此,社会等级制并非像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那样,是宇宙的固有性质。物理定律的普遍性和许多社会习俗的近乎普遍性完全不同。不过,这些并不意味着人们不相信国王的权力来自上帝。在17世纪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思想中,拥有神授权力的绝对君主占据了十分显著的地位,这一点有些令人不解,但不管怎样,它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使我们不禁猜想,那时的人之所以相信绝对君主拥有神授权力,可能是认为,既然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等级制被否认了,那么就只能靠统治者的法令来维持秩序。上帝安排了世界的秩序;绝对君主则安排臣民的生活。

一般认为,欧洲政治思想的伟大传统始自霍布斯,止于马克思。前面说到,在划分任何时代时,都不可能确定无可辩驳的起始点;同样,也不可能确定无可辩驳的终止点。本卷依据的想法很简单。持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家有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根据他们的理论,国家实质上是社会的黏合剂,它由人建立、有法律作基础、维持着立法概念所暗含的自上而下的权威,等等。这种关于政治秩序性质的比较狭隘的观念明显有别于古典政治思想的观念。17世纪到19世纪的政治思想家很清楚,古典思想对共和的论述与近代对法律权威的性质及来源的重视迥然不同。他们之中有些人试图回归古时思考政治的方法;有些人则认为古典思想无用,对其弃之不顾;但也有些人开始对政治进行细致的分析,探索在何种条件下能够维持何种形式的法律与政治权威。简而言之,这就是政治社会学——甚至干脆就是社会学——的兴起。它造成的一个结果是,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认为政治具有完全的自主性。

一些深层的社会力量对于政治领导人力所能及与实际执行的行动至少有所遏制,甚至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一旦将注意力转向这些力量,“人是政治动物”这个自亚里士多德以降尽人皆知的思想无论如何解释,就都不再像过去那样无可辩驳。人也许是“制作器物的人”(homo faber),创造性远远超过了普通意义上的政治范畴。说得难听些,他也可能是单纯的繁殖性动物,本质只限于繁衍物种。所谓社会因素的兴起还产生了别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人,至少他所知道的希腊人,不言而喻都热心参与城邦公民份内的活动。然而,随着所谓资产者的舒适日益普及,他这个假设越来越站不住脚。如果私人活动(这里不是指自私的活动,而是指家庭生活、各种文化活动以及人们无需国家及其代理人的帮助而自主从事的其他活动)明确无误地成为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如果在人的生命中,他作为劳动者和消费者的生活显然比他作为公民和被统治者的生活更重要,那么就可以想象,国家终有一日会枯萎凋零。本卷最后部分论及的政治悲剧中,其中一个就是这个希望的破灭。


前言/序言

【序言(节选)】


许多人和我一样,穷其一生教授所谓的“政治思想”或“ 政治理论”,并就此著书立说。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关于什么是“ 政治理论”却各有各的看法。它并非历史,虽然它包括早已作古的思想家的思想;它不全是哲学,虽然它讨论死去和仍在世的思想家的论点;它不能算是社会学,虽然研究政治的作者在社会学方面通常的确比较幼稚。一位同事曾说,政治理论家是紧抱着20 来本书钻牛角尖的人;我花了半个世纪钻研穆勒的《论自由》、霍布斯的《利维坦》等著作之后,感到20 来本这个数字还太高了点儿。不同的政治理论家虽然在学术上各执己见,但都坚信不疑,跨越几个世纪与昔时的政治理论家及其同时代的人进行对话是有用的,尽管有时他们也因对话的艰难而感到气馁。他们希望任何感兴趣的人都来旁听并加入这样的对话,大家一起来听一听极乐世界里的谈话,听不信人性本善的马基雅维利如何嘲笑苏格拉底的不谙世事,或杰斐逊如何承认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对美国的未来比他预见得更加准确。

这样做必然可能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无法起来自辩的古人。企图和已经辞世的伟大思想家对话显然有这个危险,因为即使我们对他们思想的解释完全不着边际,他们也无法做出纠正。我非常钦佩以赛亚?伯林,写作本书时就是以他论述思想史的文章为榜样的;然而,读者读他的作品,有时会搞不清他讲的到底是孟德斯鸠的意见还是他自己的观点,或者马基雅维利是否真的致力于伯林所说的那些事业。20 世纪初的哲学家兼历史学家R?G?科林伍德声称,解释历史需要重新思考过去的思想。伯林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做的,我在本书中也采取了这个办法。至于如何当心不要把我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已经去世,无法自辩的人的头上,我只能说,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一直牢记同行的不同意见。伯林的著作之所以如此生动鲜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具有几乎是奇异的能力,能够抓住他笔下思想家的思路。企图了解古人的思想固然困难重重,想象和有血有肉的古人相遇的情形同样困难,甚至更加困难。然而,要想从多个角度看待我们的前辈,就必须冒此风险。

和今天许多悲叹“公共知识分子”式微的评论者一样,我对一种观点深感不安。这种观点认为,严肃的政治思想家可以退回象牙塔中,专心撰写只供同行阅读的艰深而又卓有趣味的论文和书籍,把现代政治生活的前景这个问题交由报刊专栏的撰稿人去探讨,或留给电视上貌似政治辩论,实则大吼大叫的吵架去纠缠。但我并不特别悲观;艾伦?布卢姆题为《美国精神的封闭》那本忧郁的书居然荣登畅销书榜,这说明美国人的精神远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封闭。虽然我不太喜欢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但该书的成功证明市井之中有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思想的追随者大有人在。历史和传记从来喜爱者众,仅举两例:西蒙?沙马和戈登?伍德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但有些哲学史著作也广受欢迎,令人羡慕。伯特兰?罗素所著《西方哲学史》就是其中之一;我15 岁时读到这本书,一下就入了迷。它和穆勒的《论自由》这两本书改变了我的一生。多年以后拾卷重读,我仍觉受益良多;当然书中有许多不准确之处,而且表现出来的偏见令人瞠目,又非常好笑。我以罗素的明晰达意作为楷模,虽然对使他当之无愧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那行云流水般的文体,我只有艳羡的份儿。至于他的那些偏见,其中一些我也有,但我尽力不让自己受其干扰。罗素不足为训的一点是,他经常对与他意见相左的思想家不予重视,甚至嗤之以鼻。在本书中,我对不容置疑的伟大思想家的批评有时比较尖锐,两个明显的例子是柏拉图和马克思;但我对他们十分重视并充满尊敬。我的尖锐批评针对的只是他们关于最佳治理方法的理论;柏拉图的哲学思辨深邃、渊博、意趣无限,但他提出的治理政治乱象的办法却不太高明。马克思的经济分析和历史社会学令人着迷,但他对如何管理社会主义经济这个问题避而不谈,这是不可原谅的。对他们二位绝不能嘲笑,但可以批评。

由此可以看出,我是个热心政治的人;我对政治的所有形式都深感兴趣,对一切报纸和时事文章都热切地阅读。我也是怀疑论者。像大多数人一样,我怀疑领导人的动机、才智和能力;但我与大多数人有一点不同,我也怀疑我们谈论政治的方法。政府、领导人、评论家和普通老百姓谈论政治时援引的许多思想其实没有多少实质内容;还有一些思想很久以前有道理,但在现代世界中已不再适用。


本书讲的是历史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政者和可能的革命者对一个问题作出的解答。这个问题是:人们如何能最好地治理自己?此一问题带出了一连串其他问题,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人究竟有没有管理自己事务的能力?许多撰著人认为,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只是恶意的命运之神的玩物,或是不自觉间供天意役使的工具。要想改善人的处境,与其去搞政治,也许还不如去祈祷。即使说人能够控制一部分世事,关于到底能控制多少,控制的是什么,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撰著人说,只有某些人可以凭借其道德上的或心智上的能力来控制自己的命运,比如,男人可以,女人不行;希腊人可以,波斯人不行;有财产的人可以,做工的穷人不行;信基督教的欧洲人可以,信异教的美洲印第安人不行;自由的美国人可以,黑奴不行。本书研究的题材就是2 500 年来对“人如何治理自己”这个问题提出的各种回答,包括“把命运交给智者,由他全权斟酌掌握”、“尽力确保富人和穷人都不能独占决策权”、“找到神一般的明主,给他以绝对权威”,还有“不要胡思乱想,乖乖做顺民,把心思用在培养自己不朽的灵魂上面。”这些回答有古老的根源,也有现代的体现。它们又引起了更多的问题,有宗教方面的,也有哲学、历史、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的,比如,国家应寻求何种正义?历史的发展是否有既定的格式?人是否因生物学的原因而注定要无休止地打仗?还有“人活着究竟为什么?”这个终极问题。不同理念导致对政治目的的不同理解,有的说政治的目的是生存活命;有的说是过好生活;有的说是获得荣耀;有的说是争取自由;有的说是来世得到救赎;有的说是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以实现人性的解放。所有这些回答都对政治思想与实践产生了影响。

对于比较深刻的问题,我只探讨到揭示人们应该如何治理自己的深度。对柏拉图或霍布斯这类哲学家的学说,探讨到这个深度需要很长的篇幅;而马基雅维利这样的怀疑论者对深刻的问题避而不谈,所以只需解释他为何如此的原因。本书讲的是政治,哲学、宗教、生物学或社会学都只是顺带。这也是一本讲书的书,讲前人写过的书。他们叙述历史、总结哲学理论、编写政治建言手册,而且经常是数举并行,每人都试图劝说读者在政治上走某一条路。对于他们的读者认为理所当然的许多事情,今人并不认同,他们的读者对书中内容与当地事务的联系了如指掌,而今人只有借助其他资料才能对其稍有了解,有时甚至完全无从得知。

我希望本书能使得读者喜欢前人的这些著作,并能就其中晦涩难解的地方为读者释疑解惑;但尽管本书包含了大量对前人著作的总结,却并不能代替阅读原著。我希望读者能够燃起兴趣,去读原著,和原著者的思维角力。本书中脚注用得很少,只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核实我的叙述是否准确,而不是为了罗列另外的解释激发观念交锋;为此原因,我在每一章中都建议了更多的读物,以便使有兴趣的读者在本书有限的范围之外进一步深入研究。虽然本书介绍的是著作及其作者,但它不是教科书,而是对大背景的介绍,也是一个由头,借以不仅介绍有关的著作,而且讨论作者撰著的动机及所处的形势。如果读者读完此书后,拿起柏拉图的《理想国》、霍布斯的《利维坦》或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能读得津津有味而不是茫然不解,或即使茫然不解也愿意接着读下去,深入探讨,形成自己对作者观点的意见,那么我这本书就算成功了。



《政治的温度: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的思想回响》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政治思想演进轨迹的巨著,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细致考察自古至今,形塑我们理解国家、权力、正义与自由的种种核心观念。本书并非罗列枯燥的理论,而是以清晰的叙事,将那些曾经激荡人心、改变世界、甚至引发无数冲突的思想,还原为鲜活的智慧结晶。我们将一同追溯政治思想的源头活水,理解那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层层叠叠,最终汇聚成我们今日所见的时代洪流。 本书的上册,将我们带回西方政治思想的黎明。从古希腊城邦的勃兴与衰落中,我们开始认识“政治”本身是如何被概念化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公正的秩序和社会分工的构想,尽管充满了哲学家的理想主义色彩,却为后世对政治哲学的思考奠定了基础。我们得以窥见他关于哲人王、理念世界的洞见,以及他对民主制度的深刻忧虑。而亚里士多德,这位博学的思想家,则以其更为务实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城邦的结构、公民的定义,以及不同政体(如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优劣及其可能出现的异化形式。他关于“人是政治的动物”的论断,至今仍是理解政治参与和社会关系的金石之言。 本书将细致梳理古典政治思想的遗产如何在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时期得以延续与改造。西塞罗对共和精神、法律至上以及自然法的阐释,为后来的政治理论注入了罗马的理性与秩序。我们还将看到基督教思想如何在帝国晚期逐渐兴起,并深刻影响了政治的合法性与道德基础。圣奥古斯丁关于“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区分,为理解神权与世俗权力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这种二元论的视角,在漫长的中世纪政治冲突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随后,我们进入中世纪的漫长岁月。在这个时期,教会的权威与世俗君主的权力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政治思想的主旋律。本书将深入探讨教会法学家对政治权力的解释,以及像托马斯·阿奎那这样的人物,如何试图调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神学,发展出关于自然法、神意法以及政治服从的理论。我们也将关注那些试图挑战教皇权威的政治思想家,以及民族国家观念的萌芽,尽管其形态与现代国家尚有很大不同。 随着中世纪的落幕,欧洲进入了思想与变革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将目光重新投向了人本身,以及世俗生活的价值。本书将重点介绍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这部作品以其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和对权力运作的深刻洞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政治道德观。我们将剖析马基雅维利关于“现实政治”的理念,以及他对于统治者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时,可能需要采取违背传统道德原则的行为的论述,这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政治思想时代。 进入近代的曙光,本书将引领读者进入理性主义与启蒙运动的辉煌殿堂。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对自然状态下“人对人的战争”的描绘,以及他关于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强大主权者的论证,为现代国家主权理论奠定了基石。他的观点,尽管被许多人视为对自由的压制,却深刻影响了我们对秩序与安全重要性的认知。 紧接着,洛克以其温和而影响深远的理论,描绘了一幅更为乐观的自然状态图景,他关于天赋人权、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以及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同意的观点,成为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奠基石。他的思想,直接启发了后来的美国独立革命,并深刻影响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 卢梭则以其激进的“公意”理论,挑战了洛克的自由主义,他强调了人民集体意志的至高无上,以及“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深刻矛盾。他的《社会契约论》虽然充满革命激情,但也为后来的激进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我们还将考察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的经典论述,这为现代宪政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蓝图,以避免权力滥用,保障公民自由。 本书的上册,就这样为我们勾勒出了西方政治思想从摇篮到壮年的完整图景,它揭示了那些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思想如何相互碰撞、发展,为我们理解政治的本质与演进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而本书的下册,则将带领我们进入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政治思想变革史,并触及现代与后现代的诸多前沿议题。我们会首先深入探讨德国古典哲学的宏大叙事,康德关于理性、自由与道德的论述,以及他对普遍法治的追求,为现代政治道德奠定了高尚的基石。黑格尔则以其辩证法,将政治思想置于历史发展的宏大进程中,他关于国家作为理性精神的最高体现,以及对自由在历史中逐步实现的阐释,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紧随其后,马克思的批判性理论横空出世。本书将详细解析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剩余价值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他对于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未来的设想,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我们将探讨他的理论如何激励了无数革命,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平等、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持续辩论。 进入20世纪,政治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型。本书将审视自由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关于福利国家、社会正义以及个人权利保障的讨论。我们将探讨像罗尔斯这样的人物,如何通过“无知之幕”等思想实验,构建其关于公正的理论,为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设计提供精细的蓝图。 与此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对自由主义的质疑与挑战。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它们所带来的灾难,促使人们深刻反思集体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国家权威的界限。我们将分析这些极端的思想如何扭曲了政治伦理,以及它们留下的警示。 在后冷战时代,全球化、多元文化主义、身份政治以及环境伦理等议题,为政治思想带来了新的课题。本书将探讨女性主义思想如何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与权力结构,争取平等的政治与社会地位。我们将考察后殖民主义理论如何审视西方中心主义,揭示权力与知识的复杂关系,并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提供思想支持。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后现代思想家们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以及他们对权力、话语与真理的重新审视。我们将探讨福柯关于权力无处不在的观点,以及他如何分析知识与权力的相互建构。 本书的结尾,将引导读者思考当前政治思想所面临的挑战。数字时代的信息爆炸、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危机,以及各种形式的民粹主义抬头,都在不断重塑我们对政治的理解。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回顾过去的思想遗产,启发我们以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当下,并思考未来的政治走向。 《政治的温度: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的思想回响》是一次思想的盛宴,它邀请每一位对人类社会、对权力运作、对自由与正义有着好奇与关切的读者,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智慧之旅。它将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那些塑造我们政治世界的隐形力量,并在理解历史的厚重中,更好地把握今日的政治现实,并为创造一个更公正、更自由的未来,贡献我们自己的思考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令人惊喜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政治思想发展脉络的著作,而《论政治》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一直讲到近现代的思想家,覆盖的范围之广让我惊叹。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广场上辩论,感受到了卢梭对社会契约的深刻思考,也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激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思想家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他们置于各自的历史语境中,展现了思想的传承、演变与碰撞。他对不同时期政治困境的解读,以及思想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极具启发性。例如,在探讨民主制度的局限性时,作者引用了古希腊的一些案例,并将其与现代民主社会的挑战相联系,让我对民主的理解更加 nuanced。此外,作者的叙述方式也十分引人入胜,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政治概念,使得晦涩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整本书的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读起来就像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论政治》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政治思想殿堂的门。我一直对政治学理论感到有些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从古至今的政治思想家的故事,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时代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经典政治文本的解读,他能够剥离掉繁复的修辞,直指其思想的核心。例如,在解读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权谋”,而是深入分析了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思想,以及它对后来政治实践的影响。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连接性”,它将那些分散的政治思想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从中看到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渊源和发展,也理解了为何一些看似过时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彩的论述而反复品味,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启发,让我对政治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级著作。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政治学基本原理的人来说,《论政治》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勾勒出政治思想的演进轨迹,从苏格拉底的追问到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想象,再到康德对和平的构想,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思想家都被赋予了恰当的位置。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政治学派之间观点的比较和对比,这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思想的交锋和演变。例如,作者在讲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辩论时,并非简单地站队,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双方的论点,并分析了其历史意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作者的语言精练而富有力量,即使是面对复杂的哲学理论,也能抓住核心要义。它不只是历史的陈述,更是智慧的启迪。我会在书中的许多段落下划线,因为它们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政治思想史,就是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理解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必由之路。

评分

我一直对政治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在碎片化的阅读中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论政治》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并非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一次对人类政治智慧的深度探索。作者在梳理历代政治思想家的观点时,不仅仅是罗列,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权力”这一核心概念的解读,从古希腊的城邦自治到近代的民族国家,再到当代的全球治理,权力形态的变化和其背后的思想根源被清晰地展现出来。当我读到关于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如何塑造现代政治制度时,仿佛看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对当下一些政治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优点还在于它的“史”的维度,它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的思想,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去呈现,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对政治的本质、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产生新的思考,这种求知欲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我最近沉浸在这本《论政治》之中,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思想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读到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政治的论述时,我联想到了现代社会中的社区治理和公民参与,发现许多基本的问题和思考方式依然存在。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政治思想描绘成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展现了其动态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思想之间不断地对话、修正和批判。作者对不同政治制度的起源和演变的分析,也让我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早期的部落联盟到君主制,再到共和制和民主制,每一种制度的出现都伴随着独特的思想支撑。阅读过程中,我感到非常充实,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政治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评分

听同事推荐这本书内容和翻译都很不错遂入手 外观有一个精美纸盒 还没看但两本书都挺沉的质地很好 外观霸气可以当装饰品

评分

听同事推荐这本书内容和翻译都很不错遂入手 外观有一个精美纸盒 还没看但两本书都挺沉的质地很好 外观霸气可以当装饰品

评分

京东快递就是很棒!赞一个。书也很好,慢慢看!

评分

政治学的入门之作,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真的不错。一本非常不错的政治学入门读物,装帧也很棒,虽然价格贵了点,但是很值

评分

好厚重的书啊,质量还不错,等着看完再来追加评论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完善知识结构,努力增加专业知识。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就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