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陆军单兵装备

二战苏联陆军单兵装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赫英斌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苏联
  • 陆军
  • 单兵装备
  • 军事历史
  • 武器
  • 装备
  • 历史
  • 战争
  • 冷兵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ISBN:97878942925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49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指文图史系列之“二战单兵装备”。
矢量历史图片资料,真实的军需指南。
不一样的军事研究角度:资源与战争!
二战苏联红军装备小百科——与《二战德国陆军单兵装备》共著一套研究苏德战争的另类史料!
剖析二战期间苏联使用的枪支弹药、武器装备,侧面展现苏联红军的不屈风骨。
黑白历史照片和彩图穿插,图文并茂,为二战迷带来战争生活、物资配给的详细介绍。

海报:

内容简介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二战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苏联能战胜武器装备占*先水平的德国、日本,除了本身不屈不折的民族精神外,还跟苏联不俗的武器装备、枪支弹药不无关系。二战时期的苏军装备在各个方面的复杂程度是不可想象的,本书力求为读者朋友奉献一本介绍二战苏联陆军的小百科。
作为“二战单兵装备”系列丛书的第三册,《二战苏联陆军单兵装备》仍将延续前两册的风格,通过系统的介绍,为读者呈现出二战苏联红军主力——陆军的各个方面。这其中包括苏军的基本情况、军衔制服、个人证件、勋饰奖励、单兵装备、枪支弹药等。本书以黑白照片与彩图穿插的手法来还原历史真相,着力展现二战苏联红军的风骨和部分装备细节,使读者能对二战苏军有所认识与了解。

作者简介

赫英斌,1974年生人,从小对军事有特殊的爱好,阅读国内及港台军事书刊三十余载,喜好从武器到战史。近年尤其对制服、勋章及单兵装备深感兴趣,发表过军事题材文章,主要作品有《二战德国陆军单兵装备》、《二战美国陆军单兵装备》、《二战苏联陆军单兵装备》、《二战日本陆军单兵装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红军
第三章 个人文件
第四章 奖励与徽章
第五章 军衔及符号
第六章 盔帽
第六章 制服
第八章 个人装备
第九章 武器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早在1925年,红军装备委员会就认为必须为初级和中级指挥人员装备冲锋枪,随后为此进行了十年左右的努力,并诞生了多种试验型号。其中*具前途的当属瓦西里·杰格佳廖夫(VasiliyDegtyarev)设计的PPD—34杰格佳廖夫冲锋枪,它于1935年6月被红军批准采用。后来,苏联又采用了改进版PPD—34/38型冲锋枪。由于斯大林身边包括莫洛托夫、日丹诺夫(Zhdanov)和马林科夫(Malenkov)在内的小圈子顽固地拒绝冲锋枪,认为冲锋枪只适合警用;因此,到1939年1月苏联就下达了停止生产的命令,让PPD冲锋仅生产了4173支,并撤回已配发的武器将其存放在仓库内。在苏芬战争中,冲锋枪显示出了巨大的战术价值,因此在1939年12月苏联就撤销上述命令,并命令尽快开发出PPD冲锋枪的改进型,以便大批量生产。同时于1940年1月命令向部队配发冲锋枪,随后采用了改进型PPD—40冲锋枪,在1940年共生产了81118支,随后在生产了5868支后停产。
二战苏联红军*具代表性的轻武器恐怕非PPSh冲锋枪莫属。PPSh—41式冲锋枪由前苏联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格奥尔基·谢苗诺维奇·斯帕金设计,在1940—1941年初完成全面试验。1940年12月,苏军正式采用了新式PPSh—41冲锋枪。由于多数零件采用钢板冲压而成,这种冲锋枪更易于生产,而且近距离时火力猛烈,同时还减少了对步枪的依赖。冲锋枪采用71发弹鼓供弹,1942年2月又采用35发弹匣供弹。由于其多用弹鼓,人们常称它为转盘冲锋枪,成为二战期间使用量*大的冲锋枪之一,可以说哪里有红军哪里就有这种冲锋枪。
除了PPSh冲锋枪外,阿列克谢·苏达耶夫(AlekseySudaev)设计了另一种更加简化的新式冲锋枪,它采用35发弹匣供弹,于1942年7月被批准采用,这就是PPS—42冲锋枪。它直到1943年才开始大批量生产,1943年又出现了改进型PPS—43冲锋枪。苏军在战争中相当重视冲锋枪,在战争期间共生产1830万支步枪和冲锋枪,其中630万支冲锋枪(占总数的34%);相对应的是,德军共生产了1160万支,冲锋枪则仅有120万支,占总数的11%)。尽管苏联本国生产的数量很小,但通过《租借法案》,美国共船运了137729支汤姆逊冲锋枪给苏军使用。

前言/序言

今天的俄罗斯有一个风俗,新婚夫妻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后,要来到无名烈士墓献上两朵红玫瑰。在莫斯科亚历山大公园克里姆林宫墙下建立的无名烈士墓是为了纪念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无名烈士。1966年12月4日,苏联在这里安葬了从莫斯科州克留科沃村烈士公墓迁移来的无名士兵的遗骨,并于1967年5月8日举行了隆重的墓碑揭幕仪式。
莫斯科无名烈士墓正面朝北,东西走向的红花岗石方形墓碑上面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造型简洁明快,蕴意肃穆深长。墓前有一个凸起的大型五星状的青铜火炬,五星中央喷出的火焰其火种是从列宁格勒革命战士纪念碑的长明火引来的,从建成时一直燃烧到现在,从未熄灭,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火炬前方的灰色大理石地面上镌刻着一行铭文:“你的名字无人知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都无法回避一个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家——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只有苏德战场集结了数量如此众多的人员以及种类如此多样的军事装备。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有70%的师在这里作战。就战斗的激烈程度、战斗的连续性和持久性而言,也没有哪个战场能够与苏德战场相提并论。苏德战场上,德国军队被俘及伤亡人数达1000万,占其全部伤亡人数1360万的73%,主要装备中52500架飞机、3750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123580门大炮、2500多艘战舰及运输船和补给船都消耗在苏德战场上。苏德战场战线的延伸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仅在战争初期就波及了超过4000公里的地带,到1942年秋,战线超过了6000公里,整个苏德战线的长度是北非战场、意大利战场和西欧战场战线长度总和的4倍。苏联军队从斯大林格勒攻到柏林、布拉格和维也纳,其行程超过2500公里。
苏联为取得战争的胜利遭受了重大损失,在战争期间共有2650万人牺牲,其中1800万人是平民百姓。苏联武装力量,包括国家安全委员会及内务部的部队,也遭受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牺牲、受伤致死、失踪、被俘未归、非战斗减员人数共8668400人,其中陆海空三军8509300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边防军61409人,内务部军队97700人,这之中大部分伤亡发生在1941-1942年,共达3048800人。苏联人民及其武装力量以巨大的努力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为战胜德国和日本所作出的贡献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作为指文“二战单兵装备”系列丛书的第三册,《二战苏联陆军单兵装备》仍将延续前作风格,通过全面系统的介绍,为读者介绍二战苏联苏联红军主力陆军的各个方面,这其中包括基本情况、军衔制服、个人证件、勋饰奖赏、单兵装备、武器装备等,并通过历史照片与彩图交叉融合的方式全景式展示二战苏联红军单兵装备的部分细节与风貌,使读者能对二战苏军有所认识与了解。需要说明的是,二战苏军单兵装备在各个方面的复杂程度是不可想象的,希望通过几个月来的努力,将本书作为向二战苏军致以崇高敬意作品的同时,也向读者朋友奉献一本介绍二战苏联红军的小百科。由于水平所限,加之苏军相关内容太过广泛,难免会挂一漏万,许多内容虽已尽量参考包括俄文在内的各种资料,但错误恐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谅解并批评指正。
赫英斌
2013.8.13


《风雪钢铁洪流:二战苏军步兵的战场图景》 本书并非聚焦于苏军步兵所使用的具体单兵装备型号、技术参数或详细的生产制造流程。相反,它将带领读者深入二战东线战场,从一个更宏观、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理解苏军步兵在极端严酷环境下作战的真实体验。我们将探讨的,是他们的信念、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智慧,以及他们如何在一个钢铁与鲜血交织的时代,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构筑起一道抵御法西斯侵略的钢铁长城。 第一章:黎明前的黑暗——战争的阴影与唤醒 在1941年那个血腥的夏天到来之前,苏联的普通民众,包括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们,对即将到来的浩劫有多少预感?本书将从战争爆发前夕的社会氛围入手,描绘出苏联社会在看似和平表象下的暗流涌动。我们将聚焦普通士兵入伍前的生活片段,他们对于国家、对于家庭、对于未来的朴素情感。当德军闪电战的铁蹄踏破国境线,那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在最初的混乱与撤退中,是什么支撑着这些年轻的生命,从惊恐走向坚韧?我们不会详细列举武器的型号,而是通过士兵们的视角,去感受那些简陋但致命的武器在战场上发出的怒吼,去体会那份突如其来的危机感,以及国家机器在战争初期的仓促动员。 第二章:泥泞与硝烟——步兵的日常战场 一旦踏上战场,苏军步兵的“单兵装备”便不再仅仅是军服和步枪,而是他们所面临的一切。我们将深入描绘东线战场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漫长的冬季,刺骨的严寒,泥泞的春季,以及无处不在的炮火硝烟。这些自然条件对士兵的身体和心理构成了怎样的挑战?他们的军服能否抵御严寒?他们的靴子在泥泞中是否还能支撑?我们不会列举具体军服的编号或鞋子的生产厂家,而是通过士兵的叙述,去感受寒冷如何渗入骨髓,泥泞如何阻碍前进,炮火如何撕裂大地。 在这样的环境中,战斗是如何发生的?苏军步兵的战术风格与德军有何不同?我们将描述那些在广袤平原、破败村庄、坚固工事中发生的残酷遭遇战。不会详细介绍具体的战术指令或阵地构筑图,而是通过生动的战场描写,去展现士兵们如何在炮火连天中相互掩护,如何在近距离肉搏中搏杀,如何在夜色掩护下执行侦察任务。他们手中的武器,无论先进与否,都化作了他们赖以生存和战斗的工具。我们关注的是武器在他们手中发挥的作用,是他们如何利用手中的一切,去完成命令,去消灭敌人。 第三章:信念的熔炉——精神力量的锻造 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支撑苏军步兵前进的,往往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本书将深入剖析,是什么样的信念,让这些年轻的士兵在无数次失败和牺牲面前,依然选择战斗?我们将探讨“祖国保卫战”的口号如何在士兵心中生根发芽,政治宣传、党组织的作用,以及个人情感——对家人的思念、对战友的生死之交——如何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我们不会罗列宣传语录的完整清单,而是通过士兵的日记、书信,以及战后的回忆录,去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触动。那些关于勇敢、关于牺牲、关于胜利的动人故事,将成为我们理解苏军步兵精神内核的钥匙。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恐惧中激发勇气,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钢铁意志。 第四章:兄弟连的战歌——战友情谊的力量 在苏军步兵体系中,小队的战友关系至关重要。本书将着重描写士兵之间形成的深厚情谊。在生死相依的战场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传递最关键的信息。在艰苦的行军和作战中,战友是彼此唯一的依靠。我们将通过那些感人至深的战友情谊的片段,去展现士兵们如何在炮火中为战友挡子弹,如何在撤退中背负伤员,如何在饥寒交迫时分享仅有的食物。 我们不会详细介绍排以上单位的建制番号,而是聚焦于组成步兵连最基本单位——小队的成员们。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历,但却在战场上成为了最亲密的家人。他们的笑声、他们的哭泣、他们的牺牲,都构成了这部战争史诗中最动人的篇章。 第五章:胜利的回响——战争的遗产与反思 当战争硝烟散尽,幸存下来的苏军步兵,带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和心灵,走上重建家园的道路。本书将简要触及战争结束后,这些士兵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如何融入战后社会。我们不会详细分析战后苏联的经济政策或社会转型,而是聚焦于个体士兵的命运。他们中的许多人,将继续默默地奉献,将战场的经历化作建设国家的动力。 最后,我们将引发对战争本身的反思。苏军步兵的胜利,是以怎样的代价换来的?他们的牺牲,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本书将不提供任何历史结论或战争评价,而是通过呈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个体故事,让读者自行去体会战争的残酷,去理解和平的珍贵,去铭记那些为民族解放和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贡献的普通士兵。 《风雪钢铁洪流:二战苏军步兵的战场图景》,是一部关于人的书,是一部关于勇气、信念与情谊的书,它将带领你走进二战东线战场,感受苏军步兵那段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命运。我们相信,通过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入挖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更能体会到那些在风雪与硝烟中铸就辉煌的普通士兵们,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不朽功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讲述非洲鼓乐文化起源与发展的音乐学著作。作者深入非洲大陆,通过田野调查和音乐学分析,追溯了各种非洲鼓乐的演变脉络。书中不仅仅记录了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鼓乐形式,还挖掘了鼓乐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例如,在宗教仪式、庆典活动、信息传递、乃至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鼓的形制、材质、演奏技巧,以及不同鼓乐组合所产生的丰富节奏和音响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鼓乐与非洲人民的情感表达、集体意识、以及与自然的连接方式联系起来,揭示了鼓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非洲人民的集体记忆和精神世界。书中的音乐片段描述非常生动,即便不识谱的读者也能通过文字感受到鼓点激昂、节奏变化带来的震撼。这是一部充满民族风情和人文关怀的著作,它让我们领略到非洲鼓乐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非洲大陆多样的文化景观。

评分

这是一部关于明代皇家园林建筑艺术的专著,深入探讨了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的设计理念、建造技艺以及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作者从历史渊源、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等多个角度,对皇家园林的布局、建筑风格、植被配置、水系处理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书中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和详尽的图纸,生动地展示了皇家园林在空间分隔、意境营造、象征意义等方面的独特魅力。例如,对故宫太和殿前广场的宏大规模、对苏州拙政园叠石理水的精妙之处、对承德避暑山庄山水结合的艺术处理,都做了细致的分析。书中还特别介绍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他们如何在自然与人工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意境。读罢此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碧辉煌的时代,漫步于亭台楼阁、假山流水之间,感受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与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对于对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现代人工智能伦理挑战的书,内容非常引人深思。书中讨论了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比如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判定、AI在招聘和信贷审批中的偏见问题、以及机器学习算法在生成虚假信息方面的能力。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试图从哲学、法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思考框架。其中关于“算法黑箱”的问题,即我们无法完全理解AI决策过程的担忧,被深刻地探讨了。书中还分析了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如何准备迎接可能超越人类智能的AI。读者可以在书中看到对不同伦理学派(如功利主义、义务论)如何应用于AI伦理的讨论,以及对国际合作在制定AI规范方面必要性的强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学术化,但概念清晰,逻辑严谨,对于想要深入了解AI伦理困境和未来方向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它促使我思考,技术进步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同时思考“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

评分

一本关于战地记者在中国抗战时期艰辛经历的书,内容详实,从日军占领下的上海滩,到硝烟弥漫的正面战场,再到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无不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无数令人心悸的瞬间:炮火连天的南京街头,饥寒交迫的流亡学生,以及在绝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书中不仅有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更有对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坚韧生存的赞颂。读来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战火的炙烤,听到枪炮的回响,体会到国破家亡的悲痛,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书中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生动,从达官显贵到贩夫走卒,他们的命运都随着战争的进程而跌宕起伏,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动荡。尤其是作者对战地通讯的描写,让人惊叹于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传递真相的勇气与智慧,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它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珍惜和平。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古希腊哲学思想史的入门读物,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为读者勾勒出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发展脉络。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讲述哲学家的生平故事、他们提出的经典问题以及与其他思想家的辩论,来展现古希腊哲学的魅力。作者特别擅长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通过分析苏格拉底关于“认识你自己”的探讨,来引导读者思考个人价值和人生意义。书中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等核心思想的解释,也力求通俗易懂,并辅以一些形象的比喻。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与几千年前的智者对话,他们的思想穿越时空,依然能给予我们启迪。书中也提到了当时社会背景对哲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哲学如何渗透到古希腊的政治、艺术和科学中。对于想要了解西方哲学源头,但又对传统哲学史书籍感到畏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它能激发你对哲学的好奇心,并为你打开一扇探索智慧世界的大门。

评分

纸质很好,内容详实,图文并茂。

评分

给弟弟买的!弟弟很喜欢。快递很给力。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挺方便的。乌拉 乌拉的装备。

评分

送给堂弟的书,他蛮喜欢的。

评分

活动买的很划算!

评分

书不错,质量好

评分

非常棒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