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纵观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儿童教育科学化的基本理路。研究教育从研究儿童开始,儿童是如何发展的,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怎么样的,儿童的行为特点是怎么样的,这是陈鹤琴儿童教育研究的起步性研究内容。正是这些研究,加上西方儿童发展理论的影响,形成了陈鹤琴基本的儿童观。陈鹤琴儿童观的本质内容是要科学认识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给予儿童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给予儿童适宜的指导和帮助,要爱儿童。他认为儿童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他指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当然愈多。所以我们要使小孩子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1924)他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认为“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多给幼儿感性的知识,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多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多观察,多活动,扩大他们的眼界”(1979)。陈鹤琴明确提出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他指出:“游戏也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名义上虽说是游戏,但所学确是很好的学问,很好的东西。”(1927)他也主张关注儿童的个性,注重儿童之间的差异。     
作者简介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早年就读于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留学,接受西方新教育思想濡染。回国后在“南高师”、东南大学任心理学教授。20世纪20年代初,基于对自己长子连续808天的跟踪、观察和系统研究,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著作。1923年,陈鹤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开创了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先河。1929年,陈鹤琴创建中华儿童教育社,并担任主席。他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字改革等诸多领域都有独创性研究和开拓性贡献。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倡导“活教育”学说,提出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首任院长。1979年他被推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并历任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人大副主任等职。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旧式的教育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新式的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偏重社会而忽略儿童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儿童而兼顾社会的。
      ——陈鹤琴《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分别》      
      我们也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我们大家一齐振作起来,研究儿童的切身问题,为儿童谋福利。尽量地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我们不能再把儿童的聪明、儿童的可塑性、儿童的创造能力埋没了,我们要效法狂风暴雨的精神,对教育也要用同样的手段纠正过去,开发未来。
      ——陈鹤琴《什么叫做“活的教育”》      
      做现代中国人的五个条件:第1个条件是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创造的能力;第三个条件是要有服务的精神:第四个条件是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个条件是要有世界的眼光。
      ——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论》     
目录
   总序
“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代序)
导读
第一部分 “活教育”的理论与实施
“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活教育”要怎样实施的
训育的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 “活教育”与“死教育”
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分别
什么叫做“活的教育”
“活教育”与“死教育”
传统教育与“活教育”
八个学术顾问
杜威为什么办实验学校
第三部分 “活教育”历程
“活教育”的形成与特点
创办幼师的动机和经过
给留在江西的国立幼师全体同学的公开信
一个活的林间学校产生了
松林中新生的幼师
后记      
精彩书摘
       8年前,我到欧洲去考察教育的时候,在英国、法国、苏联都看到傀儡戏。回国后我就在南京鼓楼幼稚园介绍傀儡戏给幼稚生玩,他们玩得很高兴。在上海,介绍给小学生玩,他们玩得很起劲。现在在江西介绍给幼稚师范同学做教具,也做得很有价值。师范生编著剧本,布置戏台,自造傀儡,给幼稚生玩,给民众看,都玩得很起劲:看得很高兴。这是把民间的娱乐工具变成儿童的教具。
    赌具固然可以变成教具,民间娱乐的工具,固然可以变成儿童的教具,木屑竹头、破布碎纸,何尝不可以变成教材教具呢?竹圈不是儿童的恩物吗?不是普通的竹子做的吗?竹子可以做碗、做罐头给小孩子玩。木头木片可以做飞机、坦克车、汽车、桌、椅等各种玩具。有一只小猫,看起来那么可爱,.它是什么东西做的呢?一只破袜子而已!
    纸篓里的废纸,可以变为很好的教材呢!你把碎纸浸在水里,浸了一两天,拿出来用面粉一揉,揉成纸浆,好像粉团一样,你要把它做兔子也可以,把它做老虎也可以,你要把它做立体地图也可以,碎纸是一种很好的教材呢!
    你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你一定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初看看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仔细研究研究看,也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呢!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活教育”教学原则,我已经讲了11条。以前所讲的,都注意在个别学习,本条所要讲的,是分组学习,共同研究,以集体的力量,来得到学习的效力。传统的教育,注重在个别的学习,就是像我们现在的学习,形式上是一级一级地上课,而实际上仍是个别地学习。
    我们知道在教育制度上,有一种名字,叫做班级教学,就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上课。我们知道以前的教育,是私塾的教育,完全是个别教学的,各入学各人的,各人个别地进展。它的好处,是各人依照各人学习的能力,个别进展,可以不受别人的牵制。班级教育是大家一同来读一样的书,一同来学同样的东西,进展的速度是一样的。它的好处是什么呢?先生一个人教,学生共同来学,时间经济,设备经济,人才经济。而它的坏处呢?使得全班的同学变成了中庸的制裁。好的不能上去,坏的勉强上去,没有主动,没有特殊的进展,大家被“班级”所限制了。
    新教育为什么忽然反对班级教学呢?这是研究心理时的一个大发现,也可以说是20世纪的新发现,发现人类都有个别的差异。以前的人以为儿童是具体而微的大人,都是一样地生长,一样地发育的,以为人类都是一样的智力,一样的体力,其实各方面都是不同的。所以有的人就主张分别学习,认为教育应适应个别的差异,应当依照各人的智力、体力、能力而发展。在中国,班级教育系在新教育之前,新教育的个别教学就是补班级教学的不足。所以新教育就有各种不同的制度,像文纳特卡制、道尔顿制、蒙台梭利教育方法都是注重个别学习的。
    ……    
				
 
				
				
					《童年拾贝:那些滋养心灵的教育故事》  这是一本关于童年、关于教育、关于生命成长的随笔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串联起一个个温馨动人的教育场景,描绘了孩子眼中多彩的世界,以及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点滴的蜕变。本书并非学术性的理论阐述,也非严谨的教育学专著,而是一曲献给童年的温柔挽歌,一段寻回教育本真的心灵旅程。  书中,您将跟随作者的目光,走进那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童年角落。有初春时节,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蝴蝶的欢笑,每一声清脆的笑靥都如同最纯粹的音符,涤荡着心灵的尘埃;有夏日午后,他们聚在一起,用零散的积木搭建奇妙的城堡,那专注的神情,那无尽的想象,是造物主赋予生命最宝贵的礼物;有秋日夕阳下,孩子们在落叶中奔跑嬉戏,金黄的叶片在空中飞舞,如同他们闪耀的梦想,充满了生命的热情与希望;更有冬日暖阳里,围坐在炉火旁,分享着各自的奇思妙想,那种纯真的交流,那种温暖的情谊,是成长中最醇厚的美酒。  本书的每个章节,都仿佛是一幅精心勾勒的素描,捕捉着童年最细微的瞬间。作者并不刻意去“教导”什么,而是以一种观察者的姿态,静静地体味孩子们的世界。他们用好奇的眼睛打量着周遭的一切,他们用不懈的探索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书中描绘的,是孩子们最真实的状态:跌倒了,爬起来;犯错了,反思着;疑惑了,刨根问底。他们是天生的哲学家,用最简单的问题触及最深刻的道理;他们是勇敢的探险家,在每一次尝试中发现新的世界。  例如,在“指尖上的小宇宙”一章中,作者记录了孩子们如何用一双小手,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一张普通的白纸,在他们手中可以变成翱翔的纸飞机,可以幻化成婀娜的纸鹤;几块橡皮泥,可以捏出憨态可掬的小动物,也可以塑造成生动的卡通人物。作者并没有过多地评判作品的技巧与美学,而是着重于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投入与享受。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情,那种对手中材料的亲近与驾驭,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教育。他们不是在“学画画”或“学捏泥”,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对话,在用指尖传递着内心的情感与想法。  再如,“语言的魔法花园”里,作者分享了孩子们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编织出最动人的童话。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可以引发一场关于星辰大海的畅想;一次有趣的模仿,可以将日常的对话变成生动的戏剧表演。作者看到了语言在孩子成长中的力量,它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情感的表达,想象的翅膀。孩子们对语言的好奇与热爱,对新词语的模仿与运用,对故事的倾听与创作,都是他们在构建自己精神世界的关键一步。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不设防”的真诚。作者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审视孩子,而是以一个平等的朋友,甚至是一个初学者,去感受、去学习。书中充满了对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赞美,对他们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的惊喜。作者也坦诚地记录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困惑与探索,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这些真实的经历,使得本书充满了共鸣感,让为人父母者、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对童年仍怀有美好回忆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河流的低语”这一篇,描绘了一个孩子对自然深深的眷恋。他会静静地观察蚂蚁搬家,会兴奋地捕捉萤火虫,会痴迷于水滴落在荷叶上的痕迹。作者捕捉到了孩子与自然之间那种原始而纯粹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孩子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也越来越缺乏对生命细微之处的感知。本书提醒我们,让孩子去接触泥土,去感受风雨,去倾听鸟鸣,去观察花开,是多么重要。这些看似“无用”的体验,却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种子。  “时间的碎片”则记录了作者如何与孩子一同度过那些平凡而宝贵的时光。也许是一个共读一本书的午后,也许是一次家庭旅行中的小插曲,也许只是晚餐时关于学校发生的趣事的闲聊。作者明白,教育并非总是在课堂上,总是在课程里,更多的时候,它就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这些“时间的碎片”,在孩子的心灵中累积,最终塑造了他们的品格,丰富了他们的阅历。  本书不是提供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而是提供了一种教育的态度,一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它倡导的是一种“看见”的教育,看见孩子的天性,看见他们的潜力,看见他们的情感需求。它鼓励的是一种“陪伴”的教育,陪伴他们成长,陪伴他们探索,陪伴他们犯错。它推崇的是一种“相信”的教育,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的未来,相信他们能够成为自己。  “游戏的力量”章节,深刻阐述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作者观察到,孩子们在游戏中展现出的合作、竞争、规则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任何刻板的训练要来得自然而有效。游戏是孩子探索世界、发展社交技能、释放创造力的最佳途径。而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成为游戏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而非干涉者和管理者。  “倾听的艺术”则强调了与孩子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如何通过耐心倾听,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去回应他们的感受,去建立深厚的信任。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时,他们才愿意敞开心扉,才能够真正地接纳教育。  本书的结尾,作者并未给出明确的“结论”,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邀请。邀请读者一起去发现、去感受、去实践。它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童年世界的纯净与美好,也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得失。  《童年拾贝:那些滋养心灵的教育故事》,是一本写给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人的书。它不贩卖焦虑,不制造恐慌,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是尊重,是引导。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理念面前,它像一湾清泉,让我们回归本源,找回那份最初的教育初心,那份对生命的热忱与敬畏。它或许不会直接改变您的教育方法,但一定会触动您的心灵,让您以更温柔、更智慧的目光,去陪伴孩子走过那段最宝贵的童年时光。  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您疲惫的时候,递上一杯热茶,与您分享那些关于爱与成长的,最简单也最动人的故事。它没有复杂的理论,没有高深的术语,只有一颗真诚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记录和珍藏童年那闪闪发光的“拾贝”。  它是一首散文诗,献给那些纯真的心灵;它是一曲心灵的乐章,奏响了爱与成长的和谐旋律;它是一次温柔的唤醒,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重新感受生命的美好。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您可能会不时会心一笑,可能会潸然泪下,更重要的是,您会从中汲取力量,带着这份温暖与启迪,更好地走向属于您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