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百年大事记(1912—2012)

中华书局百年大事记(1912—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中华书局
  • 百年历史
  • 出版史
  • 文化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
  • 纪年史
  • 图书出版
  • 百年大事记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46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080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字数:5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书局百年大事记(1912—2012)》记事自1912年1月1日中华书局成立起,至2011年12月31日止。本书分上、下两编,分界在1954年5月1日,此前为中华书局私营时期;此后为公私合营和国营时期。
本书记事以年月日时序排列。不便系日者,以“是月”系于月末;不便系月者,以“是年”系于年末。同日内的不同记事,以“是日”形式分列。
本书记事范围包括重要的经营决策、经营活动和经营业绩;重要的图书策划、选题研究、学术交流活动;重要图书的出版、发行及获奖情况;重要的会议(如董事会、职代会)和管理决议;重要的机构和人事变动;重要的行业交流与合作等。
本书部分记事下附有相关的事件背景说明、书刊简介、人物简介、机构或人员名录等,以另体字表示。
本书正文内所附百余条人物简介,包括我局创始人、重要管理者、成绩突出的业务骨干、起过重要作用的董事、在我局工作过的名人、工运领袖,以及对我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局外人士。上编人物简介一般附于其人某条工作记事之下,下编多附于其人逝世的记事之下,但也有个别例外。

内页插图

目录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上)
1954年(下)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附录
中华书局历届董事会和领导班子成员
名录
中华书局在职人员名录
中华书局离退休人员名录
曾在中华书局工作过的人员名录
中华书局机构设置图

精彩书摘

陆费逵(1886-1941),复姓陆费,字伯鸿,号少沧。祖籍浙江桐乡,生于陕西汉中。父芷沧,曾游幕直隶、山东、河南、陕西、江西等地。母吴氏,颇识诗书。幼承母教,研读经史各籍。稍长,遍读新书新报,学习英文、日文。1903年,随日文教师吕星如往武昌,与革命党人有交往。次年与黄镇磐等开办新学界书店,任经理,售卖《警世钟》、《猛回头》等革命书籍,并参与组织日知会,起草会章,任该会评议员。1905年,任《楚报》主笔,因粤汉路借款问题著论触犯当局,被迫停刊。后赴上海,任昌明公司上海支店(书店)经理兼编辑,参加上海书业商会筹备工作,任评议员兼书记,主编《图书月报》。1906年,任文明书局编辑,并主管印制发行,兼文明小学校长。1908年,进商务印书馆,初为国文部编辑员,继任出版部长兼交通部长(主管宣传推广通讯交际等)及师范讲义部主任,创办《教育杂志》并任主编。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与戴克敦、陈寅等秘密编辑新教科书,并于1912年元旦在上海创立中华书局,从此为中华书局尽瘁30年,至1941年逝世于香港。自许书业为终身职业。曾谓:“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早年注意研究教育问题,其教育思想,如力主缩短在学年限、减少授课时间、初小男女同学、废止小学读经,提倡职业教育(曾与黄炎培等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等,对民国初建时期教育的兴革颇有影响。著有《教育文存》、《妇女问题杂谈》、《青年修养杂谈》、《国民之修养》、《实业界之修养》等书。
戴克敦(1872-1925),字懋哉。浙江杭州人。晚清秀才。曾任杭州求是书院教习、商务印书馆编辑,与陆费逵等人共同编辑新教科书并创办中华书局。历任书局董事、事务长、编辑长。
陈寅(1882-1934),字协恭,江苏无锡人。原为文明书局主要职员。与陆费逵等共同编辑新教科书并创办中华书局,任事务长,对书局印刷厂的擘画筹建、经营管理,致力尤多。2月中华书局改为5人合资公司,加入沈颐、沈继方2人。股本为2.5万元。
……

前言/序言


百年薪火,文脉赓续:中华书局与中国现代出版史的回响 这是一部关于一家出版社的史书,但绝非仅仅是关于一家企业的流水账。它是一段跨越百年风云变幻的中国社会变迁史的缩影,是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发展历程的生动见证,更是一曲献给知识、传承与国家文化建设的壮丽赞歌。这部书,它记录的是一个名字——中华书局,以及从1912年那个共和国初生的啼声到2012年欣欣向荣的盛世,这九十载岁月里,中华书局如何与共和国一同呼吸、一同成长,如何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刻下了属于自己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翻开它的扉页,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1912年,当中华民国刚刚建立,古老的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变,思想的火花在旧有的土壤上激情碰撞。就在这变革的洪流中,中华书局应运而生。它诞生的初心,不仅仅是为了出版书籍,更是怀揣着“启迪民智,普及文化”的宏大愿景。彼时,国家贫弱,国民素质亟待提高,而知识的传播,无疑是改变这一切最根本的力量。中华书局,正是肩负起这一时代使命的先行者之一。 书的篇章由此展开,它细致地梳理了中华书局在辛亥革命后,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成为传播进步思想、引进西方学术、推动白话文运动的重要阵地。那些曾经响彻时代的进步刊物,那些曾经启迪无数青年思想的书籍,在中华书局的印制下,得以走进千家万户。鲁迅、胡适、陈独秀、周作人……这些名字,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思想史上,都熠熠生辉。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呐喊,都曾与中华书局紧密相连,共同书写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光辉篇章。 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华书局也经历了无数的考验与蜕变。从北洋军阀的统治,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再到解放战争的硝烟,这家出版社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它在动荡的时局中,坚守文化阵地,甚至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将一批批珍贵的文献、进步的书籍,从战火纷飞的地区运送出来,确保它们得以保存和传播。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精神的支撑,是民族不屈意志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它承担起重要的使命,特别是对于整理和出版古籍的责任,更是成为其核心的文化担当。从1950年代开始,中华书局集中力量,汇聚了一大批顶尖的古籍整理专家,投入到规模宏大的古籍整理与出版工程中。那些曾经散落民间、湮没无闻的国宝级文献,经过严谨的考证、细致的校勘、精美的排印,得以重现光彩,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到四大名著,再到历代诗词、笔记、丛书……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不仅满足了学术研究的需要,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了更广阔的读者群体,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历史的长河并非总是风平浪静。在特殊的年代,中华书局也曾面临挑战,甚至一度停滞。但正如凤凰涅槃,经历过磨难,才能更加坚韧。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中华书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这家百年老店焕发了新的青春。它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拓展出版领域,不仅继续深耕古籍出版,更在整理出版中国历代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的重要著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它也开始关注当代学术著作的出版,引进国外先进的出版理念和技术,努力提升出版的专业性和国际化水平。 这本书,它不只是一系列事件的罗列,更是对这些事件背后精神内核的挖掘。它展现了中华书局一代代出版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学术担当、职业操守和创新精神。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中华书局的辉煌;是他们,用对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守护着民族的文脉。那些曾经在中华书局工作过的编辑、校对、印务人员,他们或许名字不被大众所熟知,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如同基石一般,支撑起这座文化大厦。 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轨迹。中华书局的百年历程,是中国出版业从引进模仿到独立发展,从单一经营到多元探索,从传统纸媒到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它记录了出版技术的一次次革新,从铅字排版到激光照排,再到如今的数字化、智能化出版;它见证了出版观念的不断演进,从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到为人民大众提供精神食粮,再到如今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从1912年一个充满理想的开端,到2012年步履坚定地迈入新的百年征程,中华书局的故事,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出版史的厚重史诗。它讲述了知识如何传播,思想如何启蒙,文化如何传承,国家如何发展。它不仅仅是一家出版社的故事,更是属于我们每一个热爱文化、追求进步的中国人的故事。这本书,是对过去百年辛勤耕耘的致敬,更是对未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展望。它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而中华书局,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薪火相传,与时代同行,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一看就知道是出版社用心打磨的作品。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庄重的色调,让人联想到历史长河中那些不朽的篇章。特别是当你翻开扉页,看到那清晰锐利的宋体字排版,就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事件的流水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出版物艺术品。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书香,似乎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前辈们在筚路蓝缕中创办这家百年老店时的那份执着与情怀。从书籍的整体质感上,就能体会到中华书局对于“中华”二字所承载的文化重量的敬畏之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只有真正沉浸在文化传承事业中的机构才能散发出来的气质,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和尊重。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种潜藏在文字背后的“使命感”。这并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式表述,而是通过对具体历史转折点上所做出的抉择和坚守的描述,自然流露出来的。想象一下,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如何顶住压力,坚持对经典古籍的整理和出版,这需要何等的文化定力和远见卓识。书中的那些零散的记载,比如关于某次迁址、某批重要印版的抢救,都暗示了背后是无数知识分子和出版工作者默默的牺牲与奉献。它让我们看到,一家出版社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它出版了多少畅销书,更在于它在关键时刻,是否忠诚于并守护了民族的文化根基。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比单纯的业绩数字要震撼得多。

评分

从排版和资料的丰富程度上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为专业研究者和资深文化爱好者量身打造的“百科全鉴”。它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你带着思考和笔记去细读的严肃著作。信息的密度极高,每翻几页,就会遇到需要查阅其他资料来印证或深入了解的术语、人名或事件背景。尤其是那些附录中的原始文件扫描件或者早期出版物的目录摘录,对于我们这些对出版史有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提供了一种直接面对“一手材料”的机会,让你能够绕过后世的解读和转述,去感受当时信息传播的原始状态,这对于任何想探究中国近现代知识传播史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田野调查样本。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连续性”与“适应性”的完美辩证统一。中华书局跨越了帝制、民国、新中国成立等几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每一次历史巨变都要求它进行根本性的自我重塑,但贯穿始终的,是对“整理国故,传承经典”这一核心价值的坚守。这种坚守并非墨守成规,而是以极其灵活的方式去适应新的政治气候和文化需求。比如,它如何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批古籍进行不同的注释和解读,以适应时代的教育目标,这本身就构成了一部精彩的文化变迁史。这本书以其严谨的梳理,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家文化机构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既能保持自己的航向,又能巧妙地调整船帆,持续前行。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在叙事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单纯按时间轴罗列事件的传统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节点”和“侧影”来构建整个百年图景。比如,它可能在记录一个重要的出版项目时,会穿插几页当时相关学者的通信摘录,或者几张泛黄的老照片,使得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瞬间变得具体可感,有了鲜活的人间烟火气。这种叙事手法,如同在宏伟的壁画前,忽然被一处精细的雕刻吸引,让你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它成功地将机构的发展史与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教育、乃至政治脉络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种立体式的、充满张力的历史画面,而不是孤立的、自说自话的“编年史”。

评分

中华书局百年大事记(1912—2012),了解一下吧

评分

853

评分

(一)

评分

吾前记“钓底”,视浮子之摆动定鱼之大小,文虽不工,自谓颇足以曲曲传其窍要。去年于北海公园船坞之前“钓底”,“搭窠”之后,垂丝投饵,静坐而视其浮子,浮子矗然屹不动,可半时,鱼渐集,双泡频自水底涌上,凝视其变动,久久浮子寂然,双泡涌如故,心焉异之。时有二友,皆精于钓,相与议,避而之他,吾独以为巨鱼将至,姑俟之。历又一刻钟,浮子陡动。先是浮子直立不面,出水可寸许,水面忽起双泡,泡灭又起,浮子动,仅一上下,渐自下而上,倾侧欲跌,二友鼓掌日,鱼果至矣,吾掣之,巨浪汹涌,水花四溅,竿曲丝直,力提而不能出水,于是起而执竿,逆退而曳其丝,二友则立岸旁俟之,防其他变,时鱼已上钩,而尚未见所钩者为何鱼也,曳近岸,友乃狂呼。提而出,得巨鲫,其长尺有半,金鳞乌首,目灼灼视人,归而权之,得二斤许。友理竿丝,欲再钓,吾执不可,友垂丝历一句钟,浮子寂如故,吾促之他,友每以巨鱼将至见拒,直至夕阳已下,柳烟瞑合,方止,卒无所得焉。此鱼既硕大,鱼之小者不敢至,故“搭窠”之后,不见他鱼,既钩之后,鱼不敢复至也。按北京一二斤许之老鲫,为吾所钓者,以万生园为独多。项城当国时,北海为公府消防队驻警,吾识其主者得人钓,所钓皆巨鱼,然未有如此次“钓底”所得者。

评分

绝对好看,值得珍藏~

评分

厚重的书,厚重的历史。

评分

绝对好看,值得珍藏~

评分

读网友高卧东山《周子美与泽存书库》一文,知道了些《纯常子枝语》的身世。文廷式所撰笔记《纯常子枝语》原为稿本,文死后辗转归了武昌藏书家徐行可。后来汪精卫设法将稿本借出,嘱陈群刻印出版。“陈群特意找了扬州的刻工来雕版,样书刻好后又由周子美、李霈秋进行了仔细的校对,最后终于赶在汪精卫六十大寿前刷印了二百部献礼。近年拍卖会上曾出现过一部有马叙伦毛笔题跋的《纯常子枝语》,十六册蓝印大本,受赠自陈公博。”我手上的那套《纯常子枝语》虽不是“十六册蓝印大本”,倒也是用一九四三年原版刷印的,书前有汪兆铭序文,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二年印行。汪精卫在序中谢了这位谢那位,却没有提及周子美,不知为何。【〇九、十一、八】

评分

岁月书香:百年中华的书人书事系列全套四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