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偶然听说了这本书,当时分享嘉宾提到了其中的一些分析视角,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凭那些片段,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最看重的是这类报告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干货”,而不是泛泛而谈。例如,对于某个新兴技术,书中是否能梳理出其核心专利家族,并分析这些专利的技术演进路径?是否有对可能存在的专利“雷区”进行预警,帮助读者规避潜在的侵权风险?或者,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专利布局的实践性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实用工具,帮助我提升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认知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和研究。
评分翻阅了一下目录,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清晰,涵盖了多个当下热门且至关重要的产业领域。作为一名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这些复杂交织的技术与商业逻辑的工具。专利分析,在我看来,就是一把能够切入问题核心的钥匙。我尤其期待书中在“技术演进与交叉”方面的分析。例如,一项基础技术是如何衍生出多个应用方向的?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专利壁垒又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存在一些“跨界”专利,预示着新的产业融合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产业的脉络和未来走向。
评分拿到这本书,感觉它比我想象的要厚实不少,可见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对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很感兴趣,而专利分析正是理解这个生态系统中企业间互动、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键。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将海量的专利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洞察的。例如,是否能通过专利分析,识别出隐藏在行业中的“隐形冠军”?或者,是否能预测某个技术在未来几年内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潜力?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深度分析,不仅仅是列出数据,更是要能够从数据中提炼出规律,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给我带来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一种科技蓝与银灰色的搭配,传递出专业、严谨的视觉感受。书名《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2册)》也直接点明了内容的主题,让人一看便知其用途。我个人一直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背后的技术驱动力很感兴趣,而专利分析无疑是洞察这些的关键窗口。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前言来看,这本书似乎涵盖了多个我特别关注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技术壁垒。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关键专利的深度剖析,它们是如何形成并影响市场格局的?是否有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图表,更能提供一种分析框架或者思维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技术趋势和产业动向。这对于我这个在相关领域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收到这本书时,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质量。硬壳封面,纸张厚实且触感良好,印刷清晰,整体给人一种厚重感和价值感。虽然名为“报告”,但其内容结构似乎比一般的报告更加深入和系统。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源头活水——即技术创新。而专利,正是这项创新的最直接体现。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技术源头”的探求。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专利布局上的策略分析会是怎样的?例如,在某个前沿技术领域,是某个国家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还是呈现出多方角逐的局面?这种全球视野下的专利分析,对于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风险规避以及合作机会的把握,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种宏观视角下的细腻洞察。
评分内容简介 《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2册)》收集了两个行业的专利态势分析报告。每个报告从相关行业的专利(国内、国外)申请、授权、申请人的已有专利状态、其他先进国家的专利状况、同领域领先企业的专利壁垒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2册)》是了解相关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走向,帮助企业做好专利预警的必备资料。
评分开展专利分析工作,是有效利用专利信息、降低运营风险、防范专利权纠纷的重要手段,是有效开发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随着专利分析研究活动的广泛开展,各种专利分析方法不断出现,专利分析的成果日趋多样,同时研究人员在专利分析实务操作过程中的疑问和困惑日益增加。因此,有必要对专利的实务操作全流程开展深入地研究,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专利分析流程和方法体系,指导和规范专利分析研究活动,进一步提升专利分析成果的使用价值。
评分《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2册)》收集了两个行业的专利态势分析报告。每个报告从相关行业的专利(国内、国外)申请、授权、申请人的已有专利状态、其他先进国家的专利状况、同领域领先企业的专利壁垒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2册)》是了解相关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走向,帮助企业做好专利预警的必备资料。
评分《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2册)》收集了两个行业的专利态势分析报告。每个报告从相关行业的专利(国内、国外)申请、授权、申请人的已有专利状态、其他先进国家的专利状况、同领域领先企业的专利壁垒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2册)》是了解相关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走向,帮助企业做好专利预警的必备资料。
评分理由:对于全球专利申请,在最早优先权日起18个月基本都已经公开。对于在华专利申请,可以分为国内申请、通过《巴黎公约》的申请和PCT申请,其中国内申请在优先权日起18个月公开,并且国内申请中大量要求提前公开,因此国内申请在申请日起]8个月基本上都已经公开;通过《巴黎公约》的申请通常会在进入中国6个月内公开,因此在申请日起18个月基本上都已经公开;通过PCT形式进入中国的申请通常自优先权日起30个月进入国家阶段,但大部分都要求了优先权,即大部分自申请日起18个月左右进入中国,因此多数PCT申请在申请日起18个月已经公开。由此可见,自检索日(本课题于2010年6月开始检索)向前追溯18个月作为检索截止日可以涵盖绝大部分已经公开的专利申请。考虑到专利申请数据的分析需要按年度进行,最终选择2008年12月31日作为检索截止日,其中全球专利申请数据采用最早的优先权日计算,而在华专利申请数据采用申请日计算。而考虑到专利有效期为20年,并且20年之前的专利申请目前处于失效状态,属于可公知公用的范畴,不在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内,因此以检索截止日起向前追溯20年作为检索时间区间,即以1989年1月1日为最早申请日(或优先权日),作为检索起始日。
评分印刷不错,内容挺好,有帮助
评分理由:对于全球专利申请,在最早优先权日起18个月基本都已经公开。对于在华专利申请,可以分为国内申请、通过《巴黎公约》的申请和PCT申请,其中国内申请在优先权日起18个月公开,并且国内申请中大量要求提前公开,因此国内申请在申请日起]8个月基本上都已经公开;通过《巴黎公约》的申请通常会在进入中国6个月内公开,因此在申请日起18个月基本上都已经公开;通过PCT形式进入中国的申请通常自优先权日起30个月进入国家阶段,但大部分都要求了优先权,即大部分自申请日起18个月左右进入中国,因此多数PCT申请在申请日起18个月已经公开。由此可见,自检索日(本课题于2010年6月开始检索)向前追溯18个月作为检索截止日可以涵盖绝大部分已经公开的专利申请。考虑到专利申请数据的分析需要按年度进行,最终选择2008年12月31日作为检索截止日,其中全球专利申请数据采用最早的优先权日计算,而在华专利申请数据采用申请日计算。而考虑到专利有效期为20年,并且20年之前的专利申请目前处于失效状态,属于可公知公用的范畴,不在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内,因此以检索截止日起向前追溯20年作为检索时间区间,即以1989年1月1日为最早申请日(或优先权日),作为检索起始日。
评分这个我是特价的时候买的哦
评分关于基因工程多肽药物专利分析报告非常有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