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第1步:青年律师启示录》的立意就是汇集业内老中青三代优秀执业律师的真实执业心得,通过文字的形式供业内外的人士,尤其是青年律师以及拟加入律师行业的青年人共享,爆料真实的执业体会,坦诚实用的职业经验。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序宝剑锋自磨砺出——致青年律师的信
一、品——律师品质、品位
01 律师的人格、品格与风格
02 宁静以致远
03 青年律师的成长及培养——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刘恩主任访谈记录
04 老律师,心有大爱作表率
05 德致大胜百年传承——记浙江满江红律师事务所主任吴桂江律师
06 律师的法律信仰
07 有感律师
08 就业·职业·事业——我对律师工作的几点认识
09 律师的使命与精神
10 宁静致远,法之君子——专访浙江法君律师事务所主任凌为建律师
11 勤奋造就不平凡——记华茂律师事务所主任奚勤平律师
二、悟一律师成功之路
01 成功律师的五要素
02 气度决定高度努力就在当下
03 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04 医院故事
05 感悟律师
06 寻找罗文
07 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08 享受工作,痛并快乐着
09 务实创新永不言弃
10 我的律师之路
11 “功夫在案外”
12 胜诉了,我心更沉重
13 积跬步,方能致千里——我的刑辩专业化之路
14 律师专业化之我见
15 成功往往产生于坚持之中
16 学会沟通
三、道——律师攻防之道
01 律师的人格形象——在浙江大学的演讲
02 探索中国成功律师的成长之道
03 成功律师内外兼修之一二三
04 嘿!你想拜他/她为师吗?——借以此文献给司法考试通过者
05 如何做好企业法律顾问工作
06 我的口才练习史
07 享受现在,创造未来
08 如何正确处理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09 年创收50万元并不难
10 穷尽依据,制胜关键
11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2 浅谈律师的人际关系处理
13 律师实务“十字诀”
四、健——成功新星律师
01 我和我的“80”后们
02 树状图转型带徒
03 我做律师十七年
04 做一个心中有人的律师
05 踏实做事心系公益
06 做一名受法官欢迎的律师
07 你是蝴蝶,我是毛毛虫
08 我要飞翔
09 创造奇迹的勇气
10 律师助理的成长之道
11 奋斗的力量
12 我的创业体会
13 正道始于第一步
14 商标权VS商号权
15 小女人大律师——访“2010年度杭州律师新星奖”得主何丽丽律师
五、俏——非凡律政佳人
01 牵手律界——女律师与大学生对话沙龙(节选)
02 律界奇葩秀湘湖——专访来波律师
03 西子湖畔的大律师
04 回顾我的律师路
05 骄傲与孤独——记印象深刻的一个刑事案件
06 不抛弃、不放弃
07 拟诉状的那些事儿
08 逍遥法内
09 从授课谈律师营销
10 我自豪我是一名女律师
11 我的律师路
12 我是女律师
13 律师实习期的“柳暗花明”
14 追求人生价值的女人
15 谈谈女律师的内心修炼
16 为青春立下誓言
17 我的律师路
18 铿锵律佳人
19 天道酬勤!该条款百年有效
20 说不完女律师的甘与苦
21 足迹
22 如果月亮忘记了回家的路
23 守住理想,做一名精致的青年律师
24 如花岁月·律师生涯
六、闯——青年律师起步
01 “青年律师沙龙”实录
02 成为执业律师,你准备好了吗?
03 刑辩有“正气”,困惑自散尽
04 执业精神与专业能力决定代理效果
05 探寻青年律师成长之路
06 如何走好第一步
07 终身难忘的上岗培训
08 刑辩之梦
09 一次难忘的庭审
10 对当事人说不
11 青年律师的自我培养
12 我的律师梦
13 赢在起跑线上
14 “摸索期”有三感
15 “阳光明媚”地成长
16 墨·迹
17 从律师助理到律师
精彩书摘
律师职业充满诱惑,人有时很难挡住诱惑,因此,需要极强的自我控制力。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律师需要具备每日三省其身的精神,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能要什么,而不是想要什么。诱惑随处可见,如果不能控制住心中的欲望,任其膨胀,终是要被欲望主宰,毁了自己。
(三)律师做事要有品位
律师是靠专业知识、技能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职业人,从职业定位上讲是一个受人尊敬、崇高的职业,尽管现阶段职业状况还不尽如人意。律师做事要有品位,不能做一些低三下四的事。正是基于此,我们杭州律师业提出“创品质律所,做品位律师”。
律师做事的品位体现在,在和公检法等部门交往时,做到不卑不亢;和当事人接触时,做到以礼相待;遇到咨询求助时,做到热情相助。律师做事的品位还体现在,律师以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不会为了多收取一点律师费,而牺牲当事人的利益。一个做事有品位的律师,才是真正值得法律职业共同体尊重和欣赏的律师,值得当事人尊重和信赖的律师。
三、律师的风格
尽管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会体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然而,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还是能够从中窥察出律师从业的必备风格:从容不迫、处变不惊、充满自信、意志坚定。
律师执业随时会遇到压力和凤险,也随时会遇到突发状况,也许一开始会不知所措,但似水光阴会打磨出一个从容不迫、处变不惊的律师,“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不再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真实地存在于律师身上,成为律师执业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喜欢在轻松的环境下工作,但既然选择了律师职业,就必须面对压力,迎接挑战。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但既然选择了律师职业,就必须面对挫折甚至失败。压力、挫折和失败是一个人成长的必需养分,因此,要学习黄山松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充满自信、意志坚定。
有个故事叫《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讲述的是英国萨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里停放的一艘不可思议的船。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令人称奇的是,它从没有沉没过。有一天,一名律师来此观光。当时,他刚打输了一场官司,委托人也于不久前自杀了,尽管这不是他第一次失败辩护,也不是他遇到的第一例自杀事件,然而,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他总有一种负罪感,他不知该怎样安慰这些在生意场上遭受了不幸的人。
……
前言/序言
沉寂之河:现代炼金术的密码与失落文明的回响 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物质重塑的宏大叙事 导言:在遗忘的边缘探寻真理 《沉寂之河》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它是一部深入探究人类认知极限、物质本质以及时间线性结构可能性的哲学惊悚史诗。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位隐居的跨学科研究者——伊利亚·凡斯——展开。伊利亚,一位在学术界被视为异端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古代符号学家,毕生致力于破解一个看似荒谬的理论:我们所感知的“现在”,不过是宇宙尺度上被精密编织的“幻觉矩阵”,而真正的现实,存在于物质与时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微小、几乎无法察觉的“相位偏移”之中。 第一部分:熵的低语与炼金术的复兴 故事始于欧洲中部一处偏远、终年笼罩在薄雾中的古老修道院遗址。伊利亚在这里发现了一批被时间掩盖的、由中世纪炼金术士留下的晦涩手稿。这些手稿并非描绘如何点石成金,而是详细记录了一套复杂的、基于声波频率和特定同位素配比的“物质重构”实验流程。 伊利亚意识到,这些炼金术士并非追求财富,而是试图绕过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的绝对束缚。他们相信,通过特定的共振频率,可以将物质“拉回”到其更原始、更低熵的状态——即逆转其历史进程,使其结构趋于完美。 小说细致地描绘了伊利亚如何利用现代粒子加速器和量子纠缠技术,结合炼金术手稿中的“谐波序列”,进行首次关键实验。实验对象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稀有金属——锔-247。在强烈的特定声场和粒子束冲击下,锔-247并未衰变,而是展现出短暂的“结构回溯”现象:其原子核的裂变轨迹似乎在观测者眼中倒流了一瞬。 这种现象引发了全球物理学界的巨大震动,但真正的危险并未显现。 第二部分:时间之弦与感知错位 随着实验的深入,伊利亚及其极小的研究团队——包括一位精通古代语言的密码学家,以及一位患有罕见“时间感知紊乱症”的神经科学家——开始经历一系列微妙的“感知错位”。 密码学家发现,古老文献中的某些符号,在特定光照和频率下,会短暂地显现出与现代数学符号截然不同的几何逻辑。而神经科学家则报告称,她开始“预知”几秒钟后的细微环境变化,比如窗外树叶的摆动方向,或者远处时钟秒针的刻度跳动。 伊利亚将这些现象归因于他们无意中在局部时空中引入了一种“时间噪声”。他推断,物质的记忆并非单向存储,而是以一种类似全息图的方式存在于其结构内部。当“重构”实验达到某个临界点时,他们不再仅仅是改变物质的物理状态,而是开始触及到物质所携带的“时间印记”。 小说在此处引入了核心概念:“沉寂之河”——即所有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和未曾实现的平行可能,并非消失,而是汇聚成一股无形的时间潜流,在宇宙背景辐射中持续振荡。他们的实验,就像在河床上凿开了一个小小的泄洪口。 第三部分:失落文明的投影与干预者 当团队试图在实验室中重构一块来自亚述文明遗址的陶片时,情况急转直下。陶片在重构过程中没有复原,反而投射出清晰、立体且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画面——那是一个生活在数千年前的工匠的最后时刻。 这些“投影”越来越频繁和真实,它们不再是模糊的影像,而是具有完整感官体验的“记忆碎片”。团队成员开始被这些过去的片段所淹没,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会无意识地使用已经消亡的语言,或做出与当前环境格格不入的动作。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们发现并非只有他们“唤醒”了沉寂之河。 小说引入了一个神秘的、跨越数个世纪的秘密组织——“时间校准者”。这个组织并非来自未来,而是潜伏在历史的缝隙中,他们的任务是阻止任何试图干扰时间连续性的行为。校准者们相信,熵增是宇宙保持秩序的唯一保障,任何对物质记忆的逆转,都可能导致“时间结构坍塌”,使所有已发生的事件失去意义。 校准者们开始追踪伊利亚的研究。他们的干预手段极其隐蔽:他们不使用暴力,而是通过对环境中微小粒子的精准操纵,制造出细微的“认知偏差”和“物理巧合”,试图让伊利亚的研究项目在资金、设备或人员上自然瓦解。 第四部分:存在的悖论与最终的选择 伊利亚的神经科学家伙伴最终无法承受记忆的重叠,她的意识被过去某个时期的“自我”完全覆盖,陷入永久的痴呆。 在绝望中,伊利亚领悟到,炼金术的最终奥秘不在于逆转时间,而在于“锚定”存在。他意识到,他所创造的“重构场”不仅能回溯物质,也能将接收到的外部时间噪音“锁定”在自身结构中,从而创造出一个微小而稳定的“反时间泡沫”。 最终的对峙发生在伊利亚启动的、足以影响城市电网的超级共振实验中。校准者们试图用反向频率中和他的装置,引发了一场无声的能量风暴。 小说的高潮不是爆炸,而是“寂静的对撞”。在能量的极点,伊利亚不再看到过去或未来,他看到了“所有可能性的瞬间集合体”。他必须决定:是彻底关闭装置,让所有被唤醒的“记忆碎片”回归沉寂之河,恢复时间秩序;还是推动实验达到极限,将自己——以及他的发现——永久地“锚定”在一个超越时间腐蚀的、全新的物质态中。 尾声:留给读者的回响 《沉寂之河》以一种开放且令人深思的方式结束。读者不会得到一个明确的“成功”或“失败”的答案。最后出现的画面,是伊利亚研究室的废墟中,一块普通石头上,出现了一个极微小、闪烁着古老符号的光斑。这光斑是否代表伊利亚的成功“锚定”,还是校准者们清除痕迹时留下的一个微小、无法消除的“错误”? 本书探讨了人类对永恒的渴望,以及知识的重量——有些真理的揭示,其代价可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它是一部关于物理学边界、失落的智慧以及我们如何定义“存在”本身的深度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