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套装共2册) [The Constitutional Theory History of China]

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套装共2册) [The Constitutional Theory History of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大元 编
图书标签:
  • 宪法学说史
  • 中国宪法
  • 法学史
  • 宪政主义
  • 中国法制史
  • 法律史
  • 宪法理论
  • 法学研究
  • 中国政治
  • 法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5193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60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外文名称:The Constitutional Theory History of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页数:1076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套装共2册)》探讨的是宪法学作为一门知识体系传人中国并在中国立足、发展与演变的学术变迁过程。从地位上看,宪法学说史是宪法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宪法学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既保持本土宪法文化的自主性,又保持宪法文化的开放性,是我们应关注的一大现实问题。我们研究本课题的基本思路是:如果我们要在“西法东渐”的过程中、在西方宪法学话语占据主导优势的背景下保持自身法律文化的主体性,就必须深刻认识自身法律文化尤其是宪法文化的现代价值,而揭示这种价值的结构与功能,需要从对中国宪法学说史的梳理和体系化研究开始。

作者简介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代表性学术成果:《亚洲立宪主义研究》、《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宪法学基础理论》、《感悟宪法精神》等。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宪法学》首席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上下册)》
(上)
导论
一、中国宪法学说史的基本概念
二、中国宪法学说史与宪法发展
三、中国宪法学说史的基本脉络
四、中国宪法学说史的基本内容
五、中国宪法学说史的基本特点
六、中国宪法学说史的研究方法
七、中国宪法学说史的研究意义
背景篇
第一部分 中国宪法学说形成与发展的国内背景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宪政学说的发展
第一节 近代中国移植宪政的途径
第二节 宪政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历程
第三节 近代中国宪政之误区
第四节 近代宪政中传统的缺位
第二章 近代宪法学说体现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第一节 近代关于宪法、宪政的基本学说
第二节 各派观点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
第二部分 中国宪法学说形成与发展的国外背景
第一章 法国宪法学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
第一节 法国政治法律思想对于法治近代化的意义
第二节 法国宪法学说传入中国的路径考察
第三节 法国宪法学说在中国的继受与发展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美国宪法学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
第一节 清末美国宪政思想的输入及其途径
第二节 清末各派政治力量对美国宪政思想的回应
第三节 美国宪政思想影响下的民国时期本土言说
第三章 日本宪法学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
第一节 日本宪法学在清末鼎盛的原因
第二节 清末输入日本宪法学的途径
第三节 清末输入日本宪法学的载体
第四节 清末输入日本宪法学的内容
第五节 日本宪法学对中国的影响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英国宪法学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
第一节 由中国人撰写的介绍英国宪法的书籍
第二节 介绍英国宪法的外文书籍的译著
第三节 外国人及清末外交大使为中国引入的英国宪法学说
第四节 对英国宪政的第一次官方考察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德国宪法学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
第一节 德国国家法及宪法学说发展史
第二节 德国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
第六章 苏联宪法学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
第一节 苏联时期宪法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第二节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
历史篇
第一章 中国宪法学说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国宪法学说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国宪法学说发展的阶段划分
第二章 清末民初到中华民国时期的宪法学说
第一节 中国宪法学说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宪法学说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国宪法学说的初步发展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宪法学说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的宪法学说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宪法学说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宪法学说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的宪法学说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的宪法学说
第三节 进入21世纪后的宪法学说

(下)
范畴篇
第一章 人权概念及其演变
第一节 人权语词的传入
第二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人权”概念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前后“人权”概念的发展
第四节 人权运动中的“人权”概念
第五节 三四十年代的制度性“人权”概念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人权呼吁
第七节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人权”概念
第二章 基本权利概念及其演变
第一节 基本权利概念的形成
第二节 基本权利概念在1954年宪法文本上的确立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的基本权利概念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基本权利概念
第三章 制宪权概念及其演变
第一节 清末的制宪权理论
第二节 国会制宪权的确立与衰落(1912-1914)
第三节 行政制宪权理论
第四章 基本义务概念及其演变
第一节 义务与基本义务概念的引入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基本义务概念的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基本义务概念论争
第五章 公民概念及其演变
第一节 公民概念的引入
第二节 公民概念的发展
第三节 公民的本质
第六章 宪政概念及其演变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宪政”概念
第二节 毛泽东的“宪政”概念
第三节 20世纪40年代“宪政”与“民主”的表达
第四节 “宪政”与“民主”:曲调未谐的变奏
第五节 “法统”与“宪政”、“民主”
第六节 当代中国有关“宪政”概念的研究
第七章 民主概念及其演变
第一节 关注“民主”概念
第二节 中国式“民主”概念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民主”概念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宪法中的“民主”概念
第五节 从“民权主义”到“人民民主专政”
第六节 “民主”与“宪政”的中国语境
第八章 立宪主义概念及其演变
第一节 “立宪主义”概念在中国的提出
第二节 立宪主义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兴起
第三节 “立宪主义”概念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第九章 共和概念及其演变
第一节 共和思想的源与流
第二节 中国对共和思想的继受
第十章 地方自治概念及其演变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地方自治观
第二节 政治学叙述中的地方自治
第三节 法学叙述中的地方自治
第四节 地方自治与联省自治
第五节 小结
第十一章 宪法学方法论的演变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清末时期宪法学方法的运用状况
第三节 民国时期宪法学方法的运用状况
第四节 宪法学方法的运用状况(一)
第五节 宪法学方法的运用状况(二)
第六节 小结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导论
一、中国宪法学说史的基本概念
中国宪法学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其不同的社会功能。有学者,有学术,有学术活动,自然就有学术研究的载体与形式,也就形成学说的发展史。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学术的历史脉络与生命是连绵不断的,处于无法隔断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在逻辑结构上包含四个基本构成要素:(1)中国;(2)宪法;(3)学说;(4)史。如果要对中国宪法学说史总体演变过程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这四个构成要素的逻辑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只有明确了这几个要素的特定含义,才有可能对中国宪法学说史概念有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界定。
(一)中国
中国宪法学说史中的“中国”是从空间上对研究对象的限定,即中国宪法学说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宪法学说,而不是外国的或者西方的宪法学说。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所谓中国是指“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成为我国的专称。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可见,中国首先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泛指在历史上形成的特定地域范围。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中国概念,即历史上形成的我国各个朝代的泛称,如秦汉、宋元、明清等于现在皆可以称为中国;另一种是狭义上的中国,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宪法学说史中的中国应该是广义的中国,指的是在中国文明发展历史中,中国人关于宪法的较为系统的看法、态度和观点等。
在中国宪法学说史的研究中,需要注意中国宪法学说史与西方宪法学说史的关系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是与“西方”相对应的概念,但是由于在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中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概念主要是欧风美雨、西学东渐的产物。因此,中国宪法学说史的研究就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中国宪法学说史尽管是关于中国本土的宪法学说的梳理和研究,但是其研究对象在本质上与西方的宪法学说具有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性,这决定了中国宪法学说发展中浓厚的“西方背景”。这样,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中国人在中国本土研究西方的宪法概念,即所谓的中国宪法学只不过是“西方宪法学在中国”。尽管在宪法传人中国的一百多年中,不少有识之士一直在为“宪法学的中国化”而努力,但是,毕竟“宪法”这个概念是一个舶来品。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中尽管存在现代宪法的某些元素或宪政价值的片段,但总体上还缺乏宪法的“保障人权”和“限权”等基本价值内涵,宪法学的中国化仍然是长期的发展目标。因此,在对中国宪法学说史中的“中国”进行限定时,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在百余年的宪法学说发展中,大部分内容是中国学人对西方宪法学说的引入、介绍和评说,而缺乏一种学术意义上的反思,没有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制度结构,独立地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宪法学说。这是我们研究中国宪法学说史时,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

前言/序言


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套装共2册) 图书简介 本套书《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共分两册,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自近代开端直至当代,中国宪法学说思想的演进脉络、核心议题及其时代背景。全书立足于严谨的文献考据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展现了中国宪法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与重大转折,力求呈现一幅完整而立体的中国宪法学说图景。 上册:近代开篇与早期探索(约1840年代至1949年) 上册聚焦于中国宪法思想的萌芽、初步构建与在现代转型中的挣扎。本书从晚清“师法西学”的初步尝试入手,详尽考察了中国人对西方宪政思想的早期认知与本土化改造过程。 第一部分:晚清的宪政萌芽与学理基础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洋务运动后期至清末预备立宪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对“宪法”概念的引入与理解。重点分析了早期译介的西方法律文献(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碎片)如何在清朝体制内引起的反响与争议。详细考察了维新派(如康有为、梁启超)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思想的理论构建,特别是梁启超对“开明专制”到“立宪”的逻辑过渡与对“国民”概念的初步阐释。 接着,深入剖析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践与学理上的冲突。研究了以“君权神授”残余观念与新兴的“主权在民”观念之间的张力。本部分将详述《钦定宪法大纲》的文本结构,并结合当时理论家的解读,探讨其在“本国宪法”定位上的局限性与进步性。特别关注了立宪派(如张謇、汤而非)在推动地方自治和国会建设中的宪政主张,以及这些主张背后的法律哲学基础。 第二部分:辛亥革命前后的宪法迷思与政体构建 本部分转向辛亥革命爆发及其后中华民国初年的宪法实践与学说论战。重点分析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限制临时大总统权力、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方面的历史意义。 深入探讨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其宪政思想的形成过程,包括“权能区分”理论的提出和对五权宪法的构想。分析了早期宪法学者(如汤士芳、王宠惠等)如何运用英美法系或大陆法系的理论工具,对临时约法进行学术阐释与批判,并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秩序。 第三部分:北洋军阀时期与国民政府的宪政拉锯 这一阶段的宪法学说充满了分裂与斗争。本书细致考察了北洋时期围绕“府院之争”所展开的违宪性论战,分析了在强权政治下,宪法规范如何被工具化和边缘化。 随后,重点转向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后)的宪政努力。系统梳理了“训政时期约法”的法律地位及其对“党治国”的制度设计。着重分析了国民党内部关于“一党专政”与“多党制竞争”的宪法理论争论。重点剖析了国民政府时期所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其在吸收西方经验(如《魏玛宪法》的部分元素)的同时,如何试图解决中国特殊的政治结构问题,特别是关于国家形态、人权保障和中央地方关系的论述。 上册的结论部分总结了1949年以前,中国宪法学说在“模仿—适应—受挫”的循环中,为近代国家建构奠定的理论遗产与留下的未竟之业。 --- 下册:新中国宪法学说的创立、演进与当代重塑(约1949年至今) 下册聚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宪法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性变革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第一部分:建国初期的宪法确立与社会主义宪政模型的初步构建(1949-1966)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宪法性地位,分析了其作为过渡时期根本大法的理论意义。重点剖析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过程,并深入分析了其所确立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 详细研究了这一时期宪法学说的核心议题,包括: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中国国情下的具体化、人民民主的内涵界定、以及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的基础性作用。分析了以董必武、张友渔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法学家的宪法学建树,以及他们在理论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 第二部分:宪法理论的停滞与重塑(1966-1978及1980年代的拨乱反正) 本部分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宪法规范的实际废弛状态进行了客观描述,并着重探讨了在这一历史断层中,宪法学理论如何面临被中断和扭曲的危机。 随后,集中精力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宪法理论“拨乱反正”的艰难历程。重点研究了1980年代初,对1975年和1978年宪法修正案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对法治(Rule of Law)概念的重新引入与讨论。详述了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背景、主要修改点及其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结构性影响。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理论论述,强调了宪法规范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改革开放中的保障作用。 第三部分:当代宪法学说的深化与新议题的探索(1990年代至今) 本部分关注近三十年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中国宪法学说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面临的新挑战。 人权保障理论的重构: 深入分析了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里程碑意义,探讨了中国语境下人权(包括集体人权与个体权利)的优先顺序、边界界定以及法律救济机制的理论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深化: 研究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如何在宪法层面得到体现,特别是对依宪治国理念的阐发,以及宪法解释权、宪法监督机制的理论探索。 国家机构与权力配置的优化: 详细梳理了国家机构组织法(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修改背后所反映的宪法学理论的调整,关注了中央与地方关系、行政权力的边界约束等议题。 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 总结了中国宪法学说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吸收现代宪政文明的积极成果,并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宪法理论体系。 结语 全书结构严谨,史料翔实,不仅对历代宪法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更注重挖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政治哲学、法律思想和社会背景,全面展现了中国宪法学说在追求现代化、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性、适应性和创新性。本书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法律思想史及宪法理论的必备参考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会轻易评价一本著作,除非它真正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求。这套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片广袤的知识海洋中,找到了一艘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未知领域的精良航船。我一直对法律的“活”的生命力充满好奇,它并非是僵化的条文堆砌,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思想碰撞而不断演进的活态体系。这本书所呈现的,正是这种生命力的体现。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那些重要的理论是如何萌芽、发展,又如何与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影响深远的学说。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引发深刻反思的章节,例如关于权力制约、公民权利保障以及国家治理模式的探讨。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让我看到理论的演变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更成熟、更完善的。这不仅仅是对法律史的认知,更是对一个国家思想史和政治史的理解。

评分

收到!我将以读者的口吻,为您创作五段风格迥异、内容充实但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信息的图书评价,每段大约300字,并使用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深度和思想广度的追求。法律的生命在于其历史的积淀和思想的演进,而这本书似乎正好切中了这一点。我一直对那些塑造了一个国家基本框架的思想理论充满好奇,它们是如何从零散的观念,逐渐演变成系统化的学说,又如何影响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我希望在这套书中,能看到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客观、公正的呈现,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我尤为关注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可能存在的争议和挑战,如何通过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来展现理论发展的逻辑和必然性。这不仅仅是对法律知识的渴求,更是对一个国家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深入理解。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获得一种更为深刻的洞察力,去理解法律背后的文化根源和时代精神。

评分

分隔。 这套书的装帧真是令人惊喜,厚重且考究,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出版品。我一直对国家根本大法背后的思想脉络和演变轨迹深感兴趣,然而市面上真正能够系统梳理并深入剖析的著作却不多见。尤其是那些能够穿透历史迷雾,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下,法学大家们如何理解、阐释并塑造宪法精神的著作,更是凤毛麟角。翻阅这套书的章节设置,我隐约感受到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基础概念的界定,到具体条文的解读,再到学说体系的构建,都似乎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梳理。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与对话,是如何辨析那些看似微小实则影响深远的理论差异,并最终形成一套具有说服力的历史叙事。这种深度和广度,对于想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法治根基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预感,这会是一次沉浸式的思想旅程,让我有机会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套书的入手,更多的是一种对知识边界的探索欲驱使。我对国家根本大法领域中的一些核心议题,一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常常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和纷繁复杂的观点中感到无所适从。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径,它将那些分散的、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了一张有机的、逻辑严谨的知识网络。我尤其欣赏其可能的梳理方法,能够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出发,再细致到微观的个案分析,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相信,作者在其中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去辨析、去重构。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解答我心中疑惑的论述,看到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与当下紧密相连。这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信赖,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国家根本大法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