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城市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五千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重心,从西向东,从北向南转移,而后又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扩展。中国历史上有精于相地、因山就水、因地制宜、巧于创造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按照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经济实力、技术手段,建设自己的城市,既形成了各地城市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城市文明。
作者简介
付崇兰,1940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九女泉村。历任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市发展系主任等,现任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撰有《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拉萨史》、《中国运河传》等城市史专著。主编《天津十年建设纪实》、《小城镇论》、《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中国城乡一体化》、《新城论》、《城市学丛书》等。近10年来发表论文近百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1 自然地理变迁因素
2 黄河的迁徙及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重大历史影响
3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体制与城市政策
4 区域经济重心转移因素
5 航海事业逐渐发达和明清海禁政策因素
一 中国的原始社会与原始城市
1 人类与原始社会
2 原始城市
3 夏代城市
二 商周时期的城市
1 商代城市
2 周代城市
三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1 数量剧增
2 功能多样
3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
1 秦毁诸侯城廓与确立郡县制
2 咸阳
3 汉代城市
4 魏晋南北朝城市
五 隋唐城市
1 隋代城市
2 唐代城市
六 五代城市
1 杭州
2 金陵
3 福州
4 开封
七 两宋时期城市
1 北宋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
2 开封
3 杭州
4 泉州
5 广州
6 宁波
7 两宋城市发展的方向、内容和特点
八 辽金西夏城市
1 辽代城市
2 西夏城市
3 金代城市
九 元代城市
1 元大都
2 杭州
3 泉州
4 上海
5 一般行政中心城市与沿海城市的普遍发展
十 明代城市
1 明代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
2 明代城市的发展
3 明代商业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
十一 清代城市
1 清代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
2 清代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结束语
英文目录
精彩书摘
又兴建了兴庆、大明等宫殿,而且大明宫的位置已不在原来隋代大兴城垣范围之内,而是建在原大兴城垣以外了。长安作为都城的特殊地位,集中了全国的人、财、物,历经290年的建设,终于成为世界中古史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史称唐长安,人口超百万。
唐长安的宫殿建筑规模及其辉煌程度,在当时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其政治功能方面的都城特征登峰造极。与都城政治象征相适应,其文化中心功能得到极大发展。在科举制度下,长安成为全国的教育中心,科举制度的顶峰所在。全国各地有学问的人和读书人都向往长安,来长安聚会,就连远在西藏的松赞干布也派几批学生前往长安学习。长安还是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心,日本学者和西域各国的学者到长安学习,并和中国学者结成深厚友谊。“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湖,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就是唐代中日学者深厚友谊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使者也从长安出发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唐玄奘去印度,经历千辛万苦,而后又回到长安,翻译佛教经典,著书立说。所有这些,都是唐长安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真实写照。
唐代长安又是全国的商业中心。经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的唐代中国,一是农业空前发展,粮食生产增加,这是农业文明时代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农产品除供农民、军队食用外,还有剩余粮食供养手工业者和商人。
……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城市史话:穿梭古今的东方脉络》 序言:城市,文明的容器与熔炉 从尘土飞扬的黄土高原上的早期聚落,到今日高耸入云的超级都市,中国的城市,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荣光与时代变迁。《城市史话》并非一部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邀约,邀请您一同潜入那些孕育了辉煌文明的城池肌理,感受它们跌宕起伏的命运,品味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感。 本书旨在勾勒中国城市发展的宏大图景,从地理环境的塑造,到政治经济的脉动,再到文化艺术的繁荣,层层剥茧,揭示城市如何从原始的生存需求,演变成承载帝国权力的中心,再到如今面向世界的开放窗口。我们不将目光局限于宏大的历史事件,更关注那些构成城市生命力的微观细节:古老的街巷布局如何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市井的喧嚣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商贸的繁荣如何塑造了城市的性格,技术革新又如何改变着人们的居住方式。 我们将一同探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城市:从传说中的夏都,到秦汉的长安,再到唐宋的洛阳与汴京,直至明清的北京与上海。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生命故事,它曾是帝国的中心,也曾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更是无数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舞台。它们的兴衰更迭,如同中国历史的缩影,映射出王朝的更替、经济的起伏、文化的交流与创新。 本书更注重城市作为“人”的栖息地的视角。城市不仅仅是地理空间和建筑的集合,更是无数个体生命在此生根、繁衍、奋斗、梦想的舞台。我们将努力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他们如何在城墙内抵御外敌,如何在坊市中讨价还价,如何在寺庙中祈求庇佑,如何在酒楼茶肆中交流信息。城市的每一次变革,都与生活在其中的普通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城市史话》是一部关于中国城市演进的立体画卷,它将带您: 溯源而上,追寻文明的最初栖息地: 从史前遗址中的聚落形态,解读早期人类如何凭借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最初的城市雏形,为文明的诞生奠定基石。 见证帝国的雄心与辉煌: 深入秦汉长安、隋唐洛阳的宏伟规划,感受“万国来朝”的盛世气象,理解都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强大辐射力。 品味市井的烟火与繁华: 漫步宋朝汴京的街头巷尾,体验“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市井百态,感受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何改变了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体验转型与革新的阵痛: 审视近代上海的崛起,理解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如何催生出全新的城市模式,感受殖民、租界、民族资本家等多种力量交织下的复杂变迁。 洞察当代城市的脉动与未来: 以史为鉴,展望今日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人与城市之间日益密切的共生关系。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早期聚落与中国城市的萌芽 在中华大地上,城市并非一日之功。史前时期,人类从分散的采集和狩猎,逐渐走向定居和农业。新石器时代的各大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龙山文化的二里头遗址,便是城市早期形态的珍贵见证。这些遗址已经展现出规划布局的初步意识,如环壕、宫殿式建筑、灰坑等,预示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领导权威的形成。 半坡遗址的圆形或方形的居住区,以及统一的公共空间,反映了氏族社会早期公共事务的管理。二里头遗址,更是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夏朝的都城,其宏大的宫殿建筑群、规整的城市布局,已具备了早期国家都城的规模与特征。这些早期聚落,虽然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相去甚远,但它们承载了中华文明最初的基因,是城市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起点。 第二章:政治的中心,文化的熔炉——秦汉长安的规划与影响 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作为国都的秦都咸阳,以及后来汉朝的长安城,都体现了早期都城规划的宏大气魄。长安城,尤其是汉长安城,以其近方形的城垣、棋盘式的街区、宫殿与官署的集中布局,为后世都城规划树立了典范。 汉长安城不仅是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更是文化交流的枢纽。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原文明与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发生了深刻的交流。长安城内汇聚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居民,各种宗教、艺术、科技在此碰撞、融合,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汉文化。城内巨大的市场(如“西市”),更是见证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阶层的多样性。 第三章:开放与包容——隋唐洛阳与长安的盛世气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都城洛阳和长安更是将城市的繁荣与国际化推向了新的高峰。唐长安城,继承了汉长安城的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完善。其“坊市制”的管理模式,将居住区(坊)与商业区(市)严格分开,这种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城市的秩序,但也限制了商业的活力。 然而,唐朝的开放政策,使得长安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僧侣、学者汇聚于此,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服饰、宗教和思想。城市的街道宽阔,建筑风格多样,寺庙、教堂、胡姬酒肆林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景象。即使是“坊市制”下的商业活动,在“市”的集中管理下,也达到了极高的繁荣程度。唐诗中描绘的长安城,更是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理想之地。 第四章:经济的动脉,生活的画卷——宋朝汴京的市井繁华 如果说唐朝的城市代表了政治与文化的辉煌,那么宋朝的城市,尤其是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则以其经济的繁荣和市井生活的精彩而著称。与唐朝的“坊市制”不同,宋朝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更加自由和活跃。城市中涌现出大量的夜市、草市,商铺、酒楼、茶馆鳞次栉比,热闹非凡。 《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便是宋朝汴京繁华景象的生动写照。画面中,桥梁、街市、舟船、人物,无不展现出当时城市经济的活力和普通百姓生活的丰富多彩。瓦子勾栏、勾栏瓦舍等娱乐场所的兴盛,也表明了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宋朝城市的商业化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形态,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第五章:转型与阵痛——近代上海的崛起与城市现代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近代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上海,这座昔日的小渔村,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与商贸浪潮中,迅速崛起为“东方巴黎”。租界制度的引入,使得上海成为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经济高度发达的特殊城市。 近代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耸的洋行大楼、宽阔的马路、繁忙的码头、鳞次栉比的工厂。不同于传统城市由内向外的扩张,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带有明显的外部驱动特征。同时,民族资本家在这里崛起,工业生产蓬勃发展,金融业日渐成熟。然而,这种繁荣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贫富差距的悬殊、殖民统治的压迫、阶级矛盾的尖锐。上海的近代史,是转型与革新的阵痛,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第六章:人与城市的共生——今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数亿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中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张,城市的功能和形态也在持续演变。高楼林立,交通网络纵横交错,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城市生活。 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房价高企、社区关系疏远等。如何让城市更宜居、更可持续、更有人情味,成为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城市史话》的目光,将不仅仅停留在过去,更将引导我们思考当下。通过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功能与价值,反思我们在塑造未来城市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更是人共同生活的舞台。理解城市的过去,就是理解我们自身的发展轨迹,也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一个属于所有人的美好未来。 本书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详实的案例,带领读者穿越古今,感受中国城市独特的魅力与脉络。我们相信,每一座城市都有它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次变迁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让我们一同打开这扇通往中国城市历史的大门,去发现、去感受、去理解,这座伟大的文明古国,在城市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怎样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