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雨林编著的《学会跟孩子说话》旨在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子女的盲目和痛苦的泥潭,成为教子不难,育子有方的快乐父母;帮助学生摆脱对学习的错误认识和痛苦体验,成为一名爱学习、会学习的主动学习者。成功快乐的家长之所以有别于失败痛苦的家长,关键是他们善于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才成为一名快乐成功的家长。 本书针对现代父母在教育上面临的种种烦恼和困惑,以“说话”这个*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为切入点,为家长细致入微地分析和解释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将让家长感到受益匪浅。
赵雨林编著的《学会跟孩子说话》针对现代父母 在教育上面临的种种烦恼和困惑,从“说话”这个* 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为切人点,为家长全面 解读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帮助家长 走出教育子女的盲目和痛苦的泥潭,成为“教子不难 、育子有方”的快乐父母。作者细致入微地分析和解 释孩子普遍存在的粗心、不爱学习、学习方法不当等 现象的同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就如何 帮助孩子摆脱学习上的厌倦心理和痛苦体验,为使孩 子成为一名“我爱学习、我会学习”的主动学习者, 作者提出了许多很有实效的操作方法。
作者提出了许多诸如“粗心不是缺点是错误”, “好成绩来自好的学习品质,好的学习品质来自好的 生活品质”,“认真不是说的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等发人深省的观点,将让家长感到受益匪浅。
该书贯穿始终强凋的一个理念是:孩子的成功需 要家长的成长和成熟,即父母进步是孩子提高的前提 !读者对象:各年龄段家长,及教育领域工作者。
绪论 先行一步
**章 对话篇 你会说话,孩子就听话!
导读
1.1 孩子不懂你说的话
1.2 批评为什么不管用
1.3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1.4 不会打孩子就别乱打孩子
1.5 逼孩子撒谎的父母
1.6 早恋其实没有什么
第二章 认识篇 错误的认识导致失败的教育
导读
2.1 粗心,还是粗心,害死人的粗心
2.2 孩子很聪明,可为什么总学不好
2.3 请了家教老师,为何总也不管用
2.4 生活品质对学习到底有多大影响
2.5 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影响大吗
2.6 如何正确对孩子实施奖励和鼓励
2.7 做人从吃开始,育人也从吃开始
2.8 教育孩子应以什么为标准和目标
2.9 关于责任心——一个沉重的话题
2.10 你问我说——和家长的对话录
本章总结——家长如何提高教育水平
第三章 学习篇 学习,一个需要得到正确理解的概念
3.1 你真的懂“学习”吗?
3.2 学生为什么会学不好?
3.3 关于学习的经典理论
3.4 影响学习成绩的原因
3.5 如何提高学习成绩?
3.6 如何保证学习方法的实现
3.7 生活品质决定学习的优劣
3.8 只关心文化课注定会失败
第四章 行为篇 如何提高学习成绩
导读
4.1 *有价值的宝贝——错误
4.2 怎么才算是真正完成作业
4.3 检查事虽小,却关重大事
4.4 如何学会听课和准备预习
4.5 学会复习就等于学会学习
4.6 应对考试的办法和技巧
4.7 学会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
4.8 中小学生各科学习特点分析
4.9 9+1>10,会玩才会学
4.10 关于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成功篇成功的前提是对问题的认识和发现
5.1 成功之路在哪里
5.2 成功是目标的实现
5.3 追求成功是人类的本能
5.4 惧怕或没有付出怎能成功
5.5 失败是根本没有或没有发现成功的道路
5.6 实现成功的根本是对问题的认识和判断
5.7 如何发现成功之本——问题
5.8 如何确定教育和学习上的问题
本章总结
附录 父母自测——了解自己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
读者反馈
后记(**版)
作为一个平时工作就很忙碌的职场人士,我最头疼的就是碎片化的时间如何高质量地运用在亲子互动上。很多育儿书都要求大量的时间投入,这让我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很多章节都是短小精悍的“快速指南”或者“情境速查表”。我可以在通勤的地铁上翻阅关于“如何处理指责”的小节,或者在等咖啡的时候快速回顾一下“积极倾听的三个步骤”。这种即学即用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它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阅读压力,反而成了我应对日常突发状况的“随身工具箱”。特别是关于“赞美”的部分,我过去总是用“你真棒!”来回应,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具体化赞美——指出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聚焦于结果。比如,夸他“你为这个拼图花了好长时间,坚持下来真不容易”,这让孩子更理解自己努力的价值,而不是仅仅追求“被夸奖”的短暂快感。
评分读完全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平和力量。以前,孩子一有动静,我就会立刻从“放松模式”切换到“战斗模式”,神经紧绷,随时准备应对冲突。这本书引导我建立起一种“慢反应”的习惯。它教会我,很多时候,父母首先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其中关于“暂停三秒钟”的练习,对我来说非常实用。当我内心开始冒火时,强迫自己做三次深呼吸,观察自己的身体感受,而不是立刻做出反应。这种自我觉察的训练,极大地减少了家庭中的负面互动次数。它让我明白,和孩子沟通,不是为了“赢过”他们,也不是为了让他们“服从”,而是为了建立一种长期、稳固的联结。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提升了父母自身的“情绪智商”,让我们不再只是被动地回应孩子的行为,而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塑造我们想要培养的亲子关系。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一点也不高深莫测,读起来轻松得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聊天。它避开了那些晦涩的心理学术语,而是大量使用了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权力斗争”的剖析。我常常发现自己陷入和儿子关于写作业、睡觉时间的拉锯战中,每次都是我赢了,但赢了之后,家里气氛会僵硬一整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赢”的代价——孩子内心的抵触和不合作。它提出了“提供有限的选择”这种看似简单却极富智慧的解决方案。比如,是先写数学还是先读英语?这两种选择权都在孩子手里,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作业完成。这个小小的改变,让我们的晚餐时间立刻变得融洽了许多,孩子不再有那种“被强迫”的感觉。而且,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心智发展的描述也相当精准,让我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再奢望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像大人一样逻辑清晰地阐述观点,而是学会接受他们更原始、更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并给予恰当的回应。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最近在和家里那个小家伙沟通时,常常感觉像在鸡同鸭讲,那种挫败感真的让人抓狂。我原本以为是孩子的问题,总觉得他们听不懂道理,或者就是故意跟我对着干。但读完这本书的某些部分后,我才猛然醒悟,原来问题的症结在我自己身上——我的表达方式太成人化,太直接,缺乏耐心和共情。它不是那种空泛地喊着“多听听孩子”的口号,而是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场景模拟和对话技巧。比如,书中详细拆解了“当孩子发脾气时,如何不被情绪裹挟,反而引导他表达真实需求”的步骤,那些关于“镜像回应”和“确认感受”的章节,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尝试在昨天女儿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时,运用了书中的一个技巧,没有急着讲大道理,而是先蹲下来,用一种平静的语气重复了她的感受:“你是不是觉得很伤心,因为你最喜欢的机器人坏了?” 结果,她的哭声奇迹般地减弱了,开始愿意跟我说发生了什么。这简直比我过去一个小时的唠叨都有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沟通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需要持续学习的艺术,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为什么”,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做什么”。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它纠正了我对“权威”的理解。过去我总觉得,做父母就得是那个制定规则、不容置疑的声音。如果孩子不听话,就意味着我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必须用更强硬的方式来重建秩序。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权威不是建立在恐惧或控制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之中的。我记得其中一章讲到如何处理“不恰当的期望”,比如,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习惯性地说“你怎么总是这样?”这本书指导我们应该将关注点放在“这件事本身”,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比如,把“你真笨手笨脚”换成“这个积木好像搭得不够稳固,我们再试一次?”这种措辞上的细微调整,极大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让他们更愿意接受建设性的意见。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帮我打开了孩子心灵深处的防备,让我看到,当我们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去对话时,孩子是多么渴望被认真对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