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注疏集·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Aristotle's Dialogue with Socrates:O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亚里士多德注疏集·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Aristotle's Dialogue with Socrates:O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伯格(Ronna Burger) 著,刘小枫 编,柯小刚 译
图书标签:
  • 亚里士多德
  • 尼各马可伦理学
  • 古希腊哲学
  • 伦理学
  • 苏格拉底
  • 哲学史
  • 注释
  • 比较哲学
  • 西方哲学
  • 古典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5676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85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丛:西方经典与解释书系
外文名称:Aristotle's Dialogue with Socrates:O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亚里士多德注疏集·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对于重视“情节论证”的解经法来说,如何疏解亚里士多德的论说文体,成为这种解经法的一个考验,也成为西方经学通古今之变的一个关键。
   《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把亚里士多德从那种后世学院学者所构建的孤独沉思的科学家形象中挽救出来,重新置回到那个曾经在柏拉图对话中扣人心弦地发生过的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式哲学生活中。因此,正如柏拉图对话并不是什么理念论的演绎,亚里士多德的论说也决不是什么形式的系统。无论柏拉图对话还是亚里士多德论说,都是通过与一个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对话活动——而不是宣称某种最终结论和教义——而宋活生生地、辩证地展示了对智慧的爱欲追逐,并月。在这一过程中把读者带上追求智慧的生活道路。

目录

中译本前言
致谢
导论:《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苏格拉底问题
第一部分 属人之善
第一章 终极目的与到达途径
从善[本身]到属人之善
关于幸福的诸意见
属人之善与人的ergon[工作]
完整生活中的幸福
非理性的psyche[灵魂]

第二部分 美尚的和正义的
第二章 性情的卓越
一种非苏格拉底的观点
习性养成
伦理德性与中庸尺度
责任与自然

第三章 美德与过恶
美尚作为美德的telos[目的]
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

第三部分 回到善
第四章 思想的卓越
《伦理学》论证的枢纽
理性的psyche[灵魂]
理智德性
phronesis,sophia与幸福

第五章 快乐与自然的发现
新的开端:从兽性到神性
激情与理性的冲突
出于自然的快乐与善本身

第六章 友爱与自我的发现
理性的和政治的自然
完美友爱与其他类型
友爱中的正义
朋友作为另一个自我
友爱、爱欲与哲学

第七章 幸福
重返快乐
沉思的生活
立法的技艺
对一个苏格拉底问题的苏格拉底式回答
附录
附录一:《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
附录二:美德与过恶(《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三、卷四)
附录三:正义的诸范畴(《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五)
附录四:快乐的分类(《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七)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即使他意在暗示哲学的勇敢或哲学的节制、哲学的壮丽和哲学的心胸博大,他似乎也不情愿考虑某种哲学的正义,在那种正义中,正义的日常含义的真理可以被发现。关于正义的说明,其全部边界似乎都包含在polis[城邦]之中。在多大的程度上是这样,仅从第五卷结尾谈到的自杀问题就看出来了: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自杀的受害者不是放弃自己生命的自杀者,而是丧失了公民的城邦,所以,我们无法从自杀中找到理由,支持对自己行不正义之事的可能性。正义的数学在性情德性的情形中,两种限定的过恶即过度和不足,都是从关于两端之间的值得称赞的中庸的原初说明中推演出来的。相比之下,不正义这种单一的过恶却提供了一个起点,从它出发才能推出正义的美德:我们称之为“不正义”的,或者是对法律的破坏,或者是某人试图占有比他应得的份额更多的东西。因此,亚里士多德推断说,正义的完整含义应该既包含合乎法律的意思,也包含公平这样一种特殊的含义。于是,这就从一开始就使得双重的推导方向成为可能:一方面,它带起了对任何一种只要是声称代表了正义的政治共同体的法律的初始(initial)辩护,另一方面,[96]它也开启了对于公平的准数学分析,这种分析预设了一种独立于任何政治观点和灵魂激情的客观的规定性。虽然说把一个犯法的人称为不正义之人可能是对的,①但是,如果把正义等同于守法的话,就似乎是一种蕴含着危险的观点,因①雅典的人格化(Ipets(miffed,[译按]指重在对人的而非对事的)法律提醒苏格拉底,如果他逃往一个治理良好的城邦的话,他就会被视为[雅典]法律的破坏者,从而就会坐实陪审团在他的审判中对他的指控,因为任何人只要是法律的破坏者,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青年的败坏者和一个缺心眼的(mindless)人(《克力同》53b-c)。
……

前言/序言






《哲学巨匠的智慧回响: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与善的探寻》 序言: 古希腊哲学的星空中,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无疑是最耀眼的两颗巨星。他们一人开创了西方哲学理性思辨的先河,另一人则将哲学体系化、科学化,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思想的发展轨迹。然而,尽管他们的哲学思想各自独立而辉煌,却又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苏格拉底的求知精神、对德性的不懈追问,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石。而亚里士多德则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博大的视野,对苏格拉底的某些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与批判,从而构建起一套更为完备的伦理学体系。 本书并非对某一部具体著作的注释或解读,而是旨在深入探索这两位伟大哲人在“善”的本质、实践与追求上的思想交汇与传承,揭示他们如何通过对话与辩驳,共同塑造了西方伦理思想的早期面貌。我们将穿越历史的迷雾,倾听他们跨越时空的智慧回响,感悟他们对人类美好生活的不懈探寻。 第一章: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先驱与德性之问 苏格拉底,这位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的人物,以其独特的诘问式教学法,唤醒了无数人的理性自觉。他的哲学实践,更多地体现在其言行与对年轻人的引导之中,而非系统的著作。本书将聚焦苏格拉底哲学中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认识你自己”的召命: 苏格拉底认为,个体的真正自我认识是通往智慧和德性的第一步。这种认识并非简单的自我陈述,而是对自身欲望、信念、价值的深刻反思与审视。我们将探讨苏格拉底如何通过不断的提问,引导人们揭示自身思想的盲点,认识到“我一无所知”这一伟大智慧的开端。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探索,是任何理性生活的基础。 德性即知识的论断: 苏格拉底坚信,真正的知识必然导向德性。无人会明知故犯地选择邪恶,所有恶行皆源于无知。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一论断的含义,探讨苏格拉底如何将伦理问题置于知识论的框架下,强调理性在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中的决定性作用。他并非否认人有冲动和欲望,而是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辨析和认知,才能真正掌握善的真谛,从而指导行动。 善的普遍性追求: 苏格拉底的哲学始终围绕着“善”展开。他认为存在着普遍的、客观的善,并且可以通过理性来发现和把握。我们将考察他如何通过对各种具体德性的探究,如勇气、虔诚、节制等,试图发现这些德性背后统一的本质。这种对普遍善的追求,为后来的伦理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体系化的伦理学建构与“至善”的实践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老师对苏格拉底思想的整理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以其独特的分析方法和广博的知识,构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而严谨的伦理学体系。本书将重点关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目的论与“至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目的,而人生的最高目的即是“至善”。他并非将“至善”理解为某种抽象的理念,而是将其定位在现实生活中,即“幸福”(Eudaimonia)。我们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它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灵魂活动”,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最高功业。这种将幸福作为人生终极目的的观点,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提供了核心视角。 德性的分类与培养: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进行了精细的分类,将其分为“智慧德性”(如理性、智慧)和“实践德性”(如勇敢、节制、正义)。他尤其强调实践德性的重要性,认为实践德性是通过习惯养成的,而非天生具备。我们将详细考察亚里士多德关于“中道”的伦理学说,即任何德性都是两种极端(过度与不及)之间的适度。例如,勇敢是鲁莽与怯懦之间的中道。这种基于经验和观察的德性论,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理性在实践中的角色: 尽管亚里士多德强调实践德性的养成,但他从未忽视理性的作用。理性是指导实践德性选择和判断的根本。我们将探讨亚里士多德如何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及实践理性如何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引导人们找到“中道”。他认为,拥有智慧的人能够更好地认识善,并将其付诸实践。 人的政治性与友爱: 亚里士多德将人视为“政治的动物”,认为人的幸福不仅关乎个体,也与城邦的秩序和发展密不可分。他对于“友爱”(Philia)的深刻论述,更是其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分析亚里士多德如何将友爱视为构成幸福和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并将其分为基于功利、基于快乐和基于德性的友爱,强调以德性为基础的友爱才是最高形式。 第三章:对话的维度——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的“精神对话” 尽管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本书将着力展现这种对话的维度: 对“善”的追问与体系化: 苏格拉底通过个体化的诘问,不断逼近“善”的定义,激发人们对道德价值的思考。而亚里士多德则在苏格拉底的启发下,尝试将关于“善”的零散认识,构建成一个普遍适用的、体系化的伦理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和“幸福”,是对苏格拉底对普遍善的追求的继承与深化,但其落脚点更加强调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德性与知识的继承与发展: 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起点。亚里士多德在肯定知识对德性的重要性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实践和习惯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他不再将德性仅仅视为一种理性的认知,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能力”。 个体理性与社会政治的关联: 苏格拉底更侧重于个体的自我反思和内在德性的培养。而亚里士多德则将个体的伦理生活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他认为,个人的幸福离不开良好的城邦和社会结构,而城邦的善也依赖于公民的德性。这可以看作是对苏格拉底对个体理性追求的延伸,将个体伦理与群体伦理进行了更紧密的结合。 方法论的演进: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是一种“负形”的启发方式,旨在揭示无知,引导思考。而亚里士多德则采用了一种更加“正形”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归纳和演绎,建立起一套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这种方法论的演进,体现了哲学思辨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 第四章:跨越古今的智慧启示 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探讨,并非仅仅是历史的尘埃,而是蕴含着穿越时空的智慧启示,至今仍能为我们提供深刻的思考: 自我认识的永恒价值: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认识你自己”的苏格拉底式拷问,依然是抵御迷失、确立自我价值的基石。我们需要停下来,审视我们的欲望、信念和行为,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德性实践的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德性培养与“中道”原则,在日益复杂和两极分化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激进或保守的极端,而是懂得在各种情境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以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去应对挑战。 幸福作为人生终极追求: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论述,让我们重新思考现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物质的堆砌和名利的追逐,是否真的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或许,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更是一种内在的丰富,一种德性的完善,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体验。 理性与实践的结合: 无论是苏格拉底对知识的强调,还是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的重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真正的智慧和美德,需要理论的认知与实践的结合。光有空泛的道德理念,而无力付诸行动,是无法抵达真正的善的。 结语: 苏格拉底的锐利之问,亚里士多德的宏大体系,共同构成了西方伦理思想的巍峨殿堂。本书通过对他们思想的深度挖掘与联系,力图展现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的丰富内涵。我们并非试图在他们之间划定界限,而是希望通过理解他们各自的贡献及其相互启发,来更好地认识“善”的本质,体悟“幸福”的真谛,并为我们自身的生活提供更深邃的哲学指引。这场对话,仍在继续,而我们,作为这场对话的继承者,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对“善”进行永无止境的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那种久违的、对纯粹智力探险的渴望被点燃了。我一直觉得,《尼各马可伦理学》虽然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石,但其语言的严谨性和概念的抽象性,常常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因此,任何能够有效架设起亚里士多德与当代读者之间桥梁的作品都是极其宝贵的。这部“注疏集·义疏”,并且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暗示着它可能提供了一种更具生活气息和互动性的解读路径。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模拟一些现代人生活中的困境,然后让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从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辩论。这不仅仅是对既有文本的梳理,更像是一次对人类永恒困境的重新审视。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德性(virtue)”和“幸福(eudaimonia)”这两个核心概念在对话中的张力与融合,希望它能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见,而不是陈词滥调的哲学复述。

评分

这部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古希腊哲学的厚重感,让人不禁对其中蕴含的智慧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伦理学和古典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核心思想的佳作。光是“对话”这个形式,就让人联想到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那种启发式的提问与引导,这无疑为解读这部经典增添了无限的魅力。我猜想,作者在书中构建的场景,一定能将抽象的伦理概念变得生动起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古雅的雅典学园中,亲身参与到对“至善”的探讨之中。这种形式上的创新,本身就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也为理解亚里士多德那些精妙的论证提供了新的视角。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平衡亚里士多德的系统性论述与苏格拉底式的追问,从而揭示出伦理学中最根本的问题: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以及我们该如何过上一个真正美好的生活。从书名判断,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对原著的简单注释,更是一次深入的哲学对话和思想碰撞。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部作品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名字中透露出的那种雄心壮志——试图将两位希腊思想巨擘置于同一舞台之上,共同剖析人类最核心的议题。这不仅仅是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注疏”,更像是一种“义理”的再阐释,试图打通古今之间的思维鸿沟。在我看来,阅读哲学经典最困难的部分往往在于如何将那些几千年前的术语和概念,转化为我们今天依然能够感同身受的生命体验。如果作者成功地设计了苏格拉底这个角色,让他能够有效地挑战和梳理亚里士多德的体系,那么这本书就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著作,成为了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哲学对话艺术品。我期待看到它如何处理“理论沉思”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毕竟,这正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精髓所在。我希望读完之后,我能带着更清晰的头脑,去审视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明白真正的幸福绝非偶然,而是精心选择和持续实践的结果。

评分

近些年来,市面上充斥着大量浅尝辄止的哲学普及读物,真正能沉下心来做深度挖掘和结构重塑的佳作越来越少。这部作品的书名,以其罕见的组合——“注疏集”、“义疏”、“对话”,立刻在我心中树立了高标准。我期待的不是对亚里士多德文本逐字逐句的翻译或简单的解释,而是作者基于对两位巨匠思想的深刻理解后,进行的一种高水平的哲学重构。特别是“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这一设定,简直是思想史上的一个浪漫主义想象。苏格拉底的求真精神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理性,一旦结合,必将产生巨大的能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伦理学的探讨如何不依赖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依然能为我们当下的道德选择提供坚实的指引。如果它能成功地将古典的思辨之美与现代的困惑感巧妙地融合,那么它将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常读之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种非常古典且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又融入了现代人对知识获取的偏好——即更偏向于情景化的叙事。我个人对于那种枯燥的、纯粹的文本解读感到厌倦,我更喜欢看到哲学思想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被激活和辩护。如果作者能够通过这场假想的对话,生动地展示出《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那些看似冷峻的逻辑是如何一步步导向对人生的肯定和对实践智慧的强调,那就太成功了。我尤其好奇,面对苏格拉底那种“我一无所知”的谦卑与拷问,亚里士多德这位集大成者会如何回应,是否会修正或深化他原有的论点。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哲学辩论会的邀请函,它承诺的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段精彩纷呈的思维旅程。我希望它能引导我超越对“好人”这一简单标签的追求,去深入理解“行动的美德”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存在状态。

评分

帮别人买的,看标题就知道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评分

囤书是一种病!囤书,慢慢看看!

评分

好书,但是书越出越定价越贵了

评分

置回到那个曾经在DEWR对话中扣人心弦地发生过的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式哲学生活中。因此,正如CCFHJ图对话并不是什么理念论的演绎,AAL多德的论说也GMN决不是什么形式的系统。无论PLT对话还是亚里士多德论说

评分

是研究文章集,不是一本整体性论著

评分

买的东西都是不错的啊!再来再买!

评分

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

评分

置回到那个曾经在DEWR对话中扣人心弦地发生过的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式哲学生活中。因此,正如CCFHJ图对话并不是什么理念论的演绎,AAL多德的论说也GMN决不是什么形式的系统。无论PLT对话还是亚里士多德论说

评分

施特劳斯再传弟子之作,这书非常精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