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國道教史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國道教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傅勤傢 著
圖書標籤:
  • 道教史
  • 中國道教
  • 學術著作
  •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
  • 宗教研究
  • 曆史學
  • 中國文化
  • 道教文化
  • 傳統文化
  • 名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85311
版次:1
商品編碼:10915874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第二輯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國道教史》是國內第一部全麵係統論述道教史的著作,論述瞭道教從東漢孕育誕生,直至近代大約兩韆年的曆史發展過程,涉及的問題包括道教的教團組織、經典、教理、著名我物、內外丹、養生術、符錄咒術、齋醮科儀以及道教對民間秘密宗教的影響等。
   全書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道教曆史發展為綫索,闡明瞭道教在不同階段的特點,以及當時社會背景和思想文化潮流的關係。《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國道教史》對道教思想的研究,補充瞭以往哲學史的某些缺環;關於道教內外丹和養生學的研究,揭示瞭道教對中國古代科學,特彆是化學、醫藥學發展的重要貢獻。

目錄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宗教共同之點
第二節 神仙之觀念
第二章 外人對於道教史之分期
第三章 諸書所述道教之起源

第四章 道之名義與其演變
第一節 子思中庸宋儒硃子所說之道
第二節 張衡靈憲廣雅列子及宋儒周子所說之道
第三節 道傢之所謂道
第四節 道經之所謂道

第五章 道教以前之信仰
第一節 古代之巫祝史
第二節 秦漢之方士

第六章 道教之形成
第一節 於吉太平道及張角
第二節 《太平清領書》與《太平經》之關係
第三節 張陵天師道及孫恩
第四節 張天師世係考
第五節 寇謙之改革天師道
第六節 茅山道與武當道

第七章 道教之神
第一節 天地間之神
第二節 人身中之神
第三節 洞天福地

第八章 道教之方術
第一節 符篆祈禳禁劾諸術
第二節 守庚申
第三節 房中行蹺變化

第九章 道教之修養
第一節 內丹
第二節 存思
第三節 導引沐浴
第四節 服食燒煉

第十章 道教之規律
第一節 傳受
第二節 賞善罰惡
第三節 齋戒及清規
第四節 誦持
第十一章 道佛二教之互相利用
第十二章 道佛二教之相排
第十三章 唐宋兩朝之道教

第十四章 道教之流傳海外
第一節 新羅之花郎
第二節 日本之山伏
第三節 真臘之八思及其他

第十五章 道教經典之編纂與焚毀
第一節 《漢書·藝文誌》
第二節 道教經典之編纂
第三節 元代之焚經
第十六章 道教之分派
第十七章 明清時代之道教
第十八章 現在之道藏與輯要
第十九章 宮觀及道徒
第二十章 結論
中國學者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國道教史》--讀傅勤傢《中國道教史》

精彩書摘

含笑即為婦人,蹙麵即為老翁,踞地即為小兒,執仗即成林木,種物即生瓜果可食,畫地為河,撮壤成山,坐緻行廚,興雲起火,無所不作也。其次有《玉女隱微》一捲,亦化形為飛禽走獸,及金木玉石,興雲緻雨,方百裏,雪亦如之。渡大水不用舟梁。分形為韆人,因風高飛,齣入無間。能吐氣七色,坐見八極及地下之物。放光萬丈,冥室自明。亦大術也。然當步諸星數十,麯摺難識,少能諳之。其《淮南鴻寶萬畢》皆無及此書者也。”《雜應篇》雲:“鄭君雲:服大隱符十日,欲隱則左轉,欲見則右迴也。或以玉粕丸塗人身中,或以蛇足散,或懷離母之草,或摺青龍之草以伏六丁之下。或入竹田之中而執天樞之壤,或造河龍石室而隱雲蓋之陰,或服清冷之淵以過幽闕之徑,或乘天一馬以遊紫房,或登天一之明堂,或入玉女之金匱,或背輔嚮官,立三蓋之下。或可為小兒,或可為老翁。或可為鳥,或可為獸,或可為草,或可為木,或可為六畜。或依木成木,或依石成石,依水成水,依火成火。此所謂移形易貌,不能都隱者也。”《後漢書·方伎傳》雲:“費長房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長房於樓上觀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日: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復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唯見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飲畢而齣,翁約不聽與人言之。後乃就樓上候長房日:我神仙之人,以遇見責,今事畢,當去,子寜能相隨乎?樓下有少酒與卿為彆,長房使人取之,不能勝,又令十人扛之,猶不舉。翁聞,笑而下樓,以一指提之而上,視器如一升許,而二人飲之,終日不盡。長房遂欲求道,而顧傢人為憂。翁乃斷一青竹,度與長房身齊,使懸之捨後。傢人見之,即長房形也,以為縊死,大小驚號,遂殯葬之,長房立其傍,而莫之見也。”
……
《中國道教史》 內容梗概: 本書旨在梳理並深入闡述中國道教自其濫觴之初,曆經各個曆史時期,直至近代的發展演變脈絡。它不僅是一部通史,更是一部探索道教思想、製度、儀軌、經典、藝術以及其社會文化影響的綜閤性學術著作。作者從道教的起源和早期形態齣發,細緻考察瞭道教如何從民間信仰、黃老之學、方仙道等多種源流匯聚,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獨特體係的宗教。 書中詳細剖析瞭道教在各個朝代的命運起伏。漢末魏晉時期,道教作為新興宗教,如何吸納儒道玄學,確立初步的教團組織和經典體係,如太平道、五鬥米道等早期重要道派的形成過程,以及葛洪、陶弘景等重要道教思想傢的貢獻。南北朝時期,道教與佛教的互動與競爭,對道教教義的深化和儀軌的完善産生瞭重要影響。 隋唐時期,道教迎來瞭重要的發展機遇。唐朝統治者尊崇道教,道教經典大量編纂,道教宮觀遍布全國,許多道士成為朝廷的座上賓。本書將著重探討唐代道教的官方地位,其對社會生活、文學藝術的滲透,以及道教內部不同流派的發展,如上清派、靈寶派的興衰。 宋代是道教發展的又一個高峰。宋朝皇帝對道教的推崇,使得道教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升。本書將深入分析宋代道教的革新與發展,特彆是“天心派”、“淨明道”等新道派的興起,以及道教經典大規模的刊印與傳播,宋代道教在哲學、倫理、養生等方麵的思想貢獻,以及其與士大夫階層的密切關係。 元代,濛古統治者的宗教政策對道教産生瞭復雜的影響。一方麵,道教獲得瞭新的發展空間,特彆是全真教在北方地區得到瞭長足發展;另一方麵,道教也麵臨著來自藏傳佛教的挑戰。本書將探討元代道教的統一與分化,全真教與正一道的並立,以及道教在邊疆地區的傳播。 明清時期,道教進入瞭一個相對保守但也依然活躍的階段。盡管官方對道教的態度有所變化,但民間道教依然蓬勃發展。本書將關注明清時期道教的經典整理與注釋,道教儀軌的標準化,以及各種民間道教組織和活動的演變。同時,也將考察道教在文學、戲麯、繪畫等藝術領域的錶現,以及道教在應對社會變革中的角色。 此外,《中國道教史》還將專題探討道教的幾個重要維度: 道教經典: 係統介紹道教主要經典的形成、流傳及其內容,如《道德經》、《莊子》、《太平經》、《周易參同契》、《抱樸子》、《真誥》、《雲笈七簽》等,分析它們在道教思想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 道教思想: 深入解析道教的核心哲學思想,如“道”的觀念、無為而治、自然主義、返璞歸真、長生不老、神仙信仰等,以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闡釋和發展。 道教製度與教團: 梳理道教早期教團的組織形式,如師徒製、戒律的建立,以及後來道觀的製度化管理,不同道派的組織特徵,以及道士的修行生活。 道教儀軌與符籙: 詳細介紹道教的齋醮科儀、符籙、丹道、養生術等修行實踐,分析其在道教信仰體係中的功能和意義。 道教與社會文化: 考察道教對中國古代哲學、政治、文學、藝術、醫學、民俗等社會文化各個層麵的深刻影響,以及道教如何與儒傢、佛教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瞭中華文化的獨特麵貌。 本書結構清晰,論述嚴謹,引證豐富,參考瞭大量的史料、齣土文獻以及海內外學術研究成果,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全麵、深入、立體的中國道教歷史畫捲。它不僅適閤道教研究的專業學者,也適閤對中國宗教史、思想史、文化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通過對道教曆史演進的細緻梳理,本書有助於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道教在中國社會和思想領域所扮演的獨特而重要的角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的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資料的搜集和梳理工作量驚人。我尤其欣賞他對史料的細緻考辨,不同時期文獻的交叉印證,使得論述的根基非常紮實。讀來能感受到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絕非泛泛而談。它不像很多流行的通俗讀物那樣追求聳人聽聞的軼事,而是專注於對核心思想流變、組織形態演化的深入剖析。例如,對於魏晉玄學對早期道教的影響,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因果羅列上,而是深入挖掘瞭哲學思辨如何轉化為宗教實踐和教義體係構建的內在邏輯,這一點對於想要真正理解中國思想史脈絡的人來說,價值極高。雖然有些段落的專業術語密度稍大,需要反復咀嚼,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同類書籍難以提供的。它更像是一份深度研究報告,而非輕鬆的閱讀材料,適閤那些希望建立係統、紮實知識框架的讀者。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時,本以為會是一本沉悶的學術專著,畢竟“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這個名頭就帶著一股子厚重感。但實際閱讀體驗卻齣乎意料地流暢,這主要歸功於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他似乎很擅長將復雜、跨越韆年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閱讀過程中,時間感和空間感都非常清晰。舉個例子,當我們談論某個時期的道派紛爭時,作者不是孤立地描述事件,而是巧妙地將地方政治氣候、上層統治者的態度作為背景闆,讓讀者能體會到道教在不同權力場域中的生存策略和演變。這種將宗教史融入社會史、政治史的寫法,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曆史的張力”。我甚至在一些關於唐代宮廷與道教關係的章節中,讀齣瞭某種戲劇性的衝突感,作者對人物心理和動機的捕捉,也頗具功力,讓冰冷的教義背後有瞭鮮活的人間煙火氣。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新穎,它突破瞭以往將道教簡單等同於煉丹術或符籙法的傳統窠臼。作者顯然擁有非常開闊的國際學術視野,引用的參考書目橫跨中、日、歐美等多種語言的研究成果,這使得他的論證顯得相當立體和全麵。我特彆欣賞他對於“地方性宗教實踐”與“國傢正統道教”之間互動的探討。很多研究隻關注主流派彆,但這本書卻深入挖掘瞭那些在民間廣為流傳、但在官方記載中難以見影的信仰形式,並試圖還原它們在特定地理區域內的生命力與傳承方式。這種由下而上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宗教生態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宗教的曆史,更是在講述一種文化如何在廣袤的土地上,適應不同地域環境而生長、變形的動態過程。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著實令人佩服。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充分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它並非采用簡單的編年體敘事,而是圍繞幾個核心概念進行層層遞進的結構展開。比如,對“神仙信仰”的譜係梳理,就不是簡單地羅列神祇名字,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社會階層對永恒與超越的渴望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具體投射。作者通過對文獻中“神”的概念進行語義學的分析,揭示瞭早期道教如何吸收和改造本土信仰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分析極其精妙。閱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穿越迷霧重重的曆史叢林,每到一個關鍵節點,作者都會清晰地指齣前人留下的路徑標記,並指齣哪些標記是可靠的,哪些可能是後人誤植的。對於希望深入瞭解中國古代哲學與宗教交互作用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參照係。

評分

我花瞭一段時間纔啃完這套書,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冷靜”與“剋製”。在處理那些常常被渲染得神乎其神或被過度汙名化的曆史階段時,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近乎田野調查般的客觀描述。他似乎刻意避免使用帶有強烈價值判斷的形容詞,而是專注於呈現曆史事實的“是什麼樣”,而非“應該是什麼樣”。這種冷靜,反而使得那些原本撲朔迷離的教團興衰、教義分歧,變得清晰可辨。比如,在討論某些道教派彆被朝廷打壓的時期,作者沒有進行情緒化的控訴,而是冷靜分析瞭政教關係的博弈邏輯和道教內部未能及時適應政治環境變化的結構性因素。這種近乎冷酷的理性分析,反而賦予瞭曆史敘事一種更深沉的力量,讓讀者在閱讀後,能對中國宗教史形成一種更為成熟、去浪漫化的認知。

評分

印刷好質量好

評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在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嚮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道教界配閤上地改革,開展瞭宗教製度民主改革運動。經過民主改革,中國道教徒加強瞭聯係和團結,在瀋陽太清官方丈嶽崇岱道長的倡儀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於北京召開瞭道教界第一次全國代錶會議,成立瞭中國道教協會,由嶽崇岱任第一屆理事會會長。中國道教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評分

……

評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在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嚮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道教界配閤上地改革,開展瞭宗教製度民主改革運動。經過民主改革,中國道教徒加強瞭聯係和團結,在瀋陽太清官方丈嶽崇岱道長的倡儀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於北京召開瞭道教界第一次全國代錶會議,成立瞭中國道教協會,由嶽崇岱任第一屆理事會會長。中國道教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評分

對此文此人不熟悉,純粹是對道教的好奇,另外齣於對這套叢書的喜愛。

評分

很不錯,包裝物流都可以

評分

全書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道教曆史發展為綫索,闡明瞭道教在不同階段的特點,以及當時社會背景和思想文化潮流的關係。《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國道教史》對道教思想的研究,補充瞭以往哲學史的某些缺環;關於道教內外丹和養生學的研究,揭示瞭道教對中國古代科學,特彆是化學、醫藥學發展的重要貢獻。

評分

最近,想找些民間信仰方麵的資料,發現實在有限。希望能從有關道教的書籍中探知一二綫索。傅勤傢先生的這本《中國道教史》係民國時代的成果,既見其文獻功夫,又不受某種意識形態束縛。

評分

不好意思,確認晚瞭。書很好。贊一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