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三鬆堂全集(第三版·第三捲):中國哲學史補》是馮先生1936年手定的論文集,主題鮮明,集中展現瞭馮先生在寫作兩捲本《中國哲學史》前後,對中國哲學史的思考與探索。 關於具體篇目,本捲除保留商務本全部文章外,還作齣以下增補和調整:一,補充馮先生1935年自譯的《原儒墨》英文譯本“The Origin of Ju and Mo”;第二,馮先生與張可為閤作的《原雜傢》,以及瞿世英所作《讀馮著(中國哲學史)》,曾長期作為兩捲本《中國哲學史》的附錄,但其寫作年代和目的,與《中國哲學史補》內各篇文章大體相同,因此將前者編人《中國哲學史補》正文部分,後者編入附錄;第三,馮先生兩篇英文論文,各附以塗又光先生的中文譯本。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原儒墨
THE ORIGIN 0F JU AND MO
原儒墨補
原名法陰陽道德
原雜傢與張可為君閤作
秦漢曆史哲學
中國近年研究史學之新趨勢
緻《大公報文學副刊》編輯
中國哲學史中幾個問題——答適之先生及素癡先生
答張蔭麟先生評《中國哲學史》
讀《評論近人考據(老子)年代的方法》——答鬍適之先生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AN INTERPRETATl0N 0F THE:HISTORY AND CONSE0UENCES 0F CHINESE PHlLOSOPHY
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對中國哲學的曆史及其後果的 一種解釋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CHINA
哲學在當代中國
附錄
緻馮友蘭書
讀馮著《中國哲學史》
評《中國哲學史》上捲
評《中國哲學史》下捲
馮著《中國哲學史》的內容和讀法
人名索引
書篇名索引
精彩書摘
但在另一方麵看,如果完全照《莊子·天下篇》所持之態度,也不能産生雜傢,《莊子·天下篇》所持之態度是道傢的態度,道傢對於有兩點持之甚堅:(1)道術是“天地之純”,純有純樸的意思,純是最好最全的;因其不是從名言分彆得來,故為無上智慧。各傢學說,都由名言分彆推衍而來;各傢都是分裂純一道術之罪人,他們不能相通,不能相閤。道術之分裂為方術,如“樸散而為器”,如七竅鑿而渾沌死。(2)因循無為,也是道傢所堅持之一點。百傢蜂起,雜說紛爭,無論起因如何,已為既成事實;百傢“往而不返”,“道術將為天下裂”,乃是當時之趨勢。對於此種趨勢,道傢隻好嘆一聲“悲夫”。後之學者不能“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他們也是愛莫能助。“勞神明而為一”,是道傢所最不贊成的。既認為方術不能統一,又不想去統一它,則亦不能發生雜傢;雜傢是認為方術可以統一,而又想去統一它的。而且雜傢也不能贊成道術越純樸越好之說法;太純樸瞭,固然可以“一”,但此“一”其實沒有多大用處,故完全采用《天下篇》所持態度,亦不能發生雜傢。韓非子的學說,及其提齣統一思想之必要之一點,亦可與雜傢以影響,上文已說。茲將雜傢所承受於戰國末期之“道術統一”說,及統一思想之主張者,列舉數點如下:
第一,“道術統一”說之中心觀點,為戰國末期儒道兩傢所公認者。此說以為道術之全,包括所有的學說,或包括所有學說之“好”的一方麵。
第二,對於百傢之學,“道術統一”說以為他們都見到總全道術之一偏一隅,這也是荀子和《天下篇》所共同主張的。
第三,雜傢又采取荀子韓非子的見解,認為各傢學說,有統一之必要。就實用上說,學說必須統一不二,纔不至惑亂法令,混淆是非;就知識上說,必知大全的道術,纔算全知之士。
此三者乃是成立雜傢之理論的基礎。他們不能承受荀子以一傢之說為標準,以統一彆傢之主張;也不能承受《莊子·天下篇》方術不能統一之理論。雜傢自始即不專宗於某一傢;也非單獨由某一傢的學說發展而來。
自然,說雜傢不宗一傢,並非說它未受過他傢之影響。前文已提到,道術統一之說,與道傢之興起,有很大的關係。中國先秦哲學,一般是注重實際人生問題,有形上學者,隻先有道傢,後來纔有《易傳》,《易傳》受道傢的影響也很大。又因道傢所論問題,有許多是較各傢所論為根本的,故雜傢有許多地方,都采取瞭道傢的觀點。如《呂氏春鞦》開頭就論“本生”、“重己”,《淮南內篇》開頭就有《原道》一訓,都是道傢的議論。江泉《讀子卮言》上說:
其得道傢之正傳,而所得於道傢,亦較諸傢為多者,則惟雜傢。蓋雜傢者,道傢之宗子,而諸傢者,皆道傢之旁支也。
……
前言/序言
《三鬆堂全集》(第三版·第三捲):中國哲學史補 內容簡介 《三鬆堂全集》第三版第三捲《中國哲學史補》並非一部獨立成篇的哲學史著作,而是作為《三鬆堂全集》整體架構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對中國傳統哲學研究進行係統性的補充、深化與拓展。其核心價值在於彌補現有中國哲學史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空白、疏漏,並引入新的視角與方法,力求呈現一個更全麵、更細緻、更具時代精神的中國哲學圖景。本捲的編纂,既是對中國哲學史研究已有成果的尊重與繼承,更是對其進行批判性反思與創造性超越的積極嘗試。 一、 視角與旨歸:超越傳統,融匯創新 長期以來,中國哲學史的研究盡管碩果纍纍,但或多或少受到研究範式、史料發掘、理論工具等方麵的局限。傳統的哲學史敘事,往往側重於少數顯赫人物與主要學派的宏大脈絡梳理,對於那些邊緣化的思想、被遮蔽的聲音,以及跨學科的關聯,則有所忽視。《中國哲學史補》正是針對這些潛在的“不足”展開工作。 其一,“補”之意蘊:填補空白,疏通隱脈。 本捲並非簡單地羅列零散的哲學思想,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在主流哲學史敘事中可能被“遺忘”或“邊緣化”的重要思想資源。這可能包括: 地域性哲學流派與地方思想傳統: 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顯著,各地在曆史長河中孕育瞭豐富多樣的思想文化。本捲將緻力於挖掘和梳理那些區域性、地方性的哲學流派、民間信仰中的哲學觀念、以及與地方性知識體係緊密結閤的思想遺存。這些思想往往與當地的社會生活、經濟發展、風俗習慣息息相關,是理解中國哲學多樣性與生命力的重要維度。 非主流學派與異端思想: 曆史上,並非所有思想都遵循儒、釋、道的主流軌道。許多看似“旁門左道”或“異端”的思想,卻可能蘊含著對主流思想的批判、補充,甚至提供瞭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本捲將關注這些被壓抑或忽視的思潮,分析其産生背景、思想內容及其在中國哲學演變過程中的真實作用。 邊緣人物的哲學貢獻: 哲學史的撰寫,往往聚焦於那些被奉為“宗師”的人物。然而,曆史的進程是無數個體共同塑造的,許多在當時並不顯赫,甚至籍籍無名的人物,也可能在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思想火花。本捲將嘗試發掘這些“無名氏”的思想片段,評估其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價值。 技術、藝術、醫學等領域的哲學意蘊: 傳統哲學往往被局限於純粹的思辨領域,而忽視瞭哲學與具體實踐活動的緊密聯係。本捲將拓展視野,關注中國古代技術(如農學、工藝)、藝術(如繪畫、音樂、文學)、醫學等領域中蘊含的哲學思想。這些思想可能體現在操作規程、審美觀念、健康理念、技藝傳承等方麵,是理解中國傳統智慧的另一重要入口。 其二,“融匯”與“創新”:跨越界限,重塑理解。 《中國哲學史補》並非孤立地補充,而是力圖將這些補充內容有機地融入到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框架中,並在此基礎上提齣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跨學科研究的引入: 哲學研究不再局限於文本解讀,而將積極藉鑒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宗教學、甚至經濟學、環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與理論工具。例如,通過社會史的研究方法來理解特定時期哲學思想的傳播與接受;通過文化人類學來解讀民間信仰中的哲學內核;通過比較宗教學來審視佛教、道教與其他宗教思想的互動。 “技術—哲學”關係的再審視: 關注中國古代技術發展對哲學思想的影響,以及哲學思想如何指導技術創新和應用。例如,墨傢在技術上的貢獻及其背後的哲學理念,天文學、數學的發展與哲學思維的互動等。 “身體—心靈”關係的中國式理解: 傳統哲學,特彆是宋明理學,對“心”的關注甚多,但對於“身體”的哲學意蘊,特彆是其在認識論、道德論、養生論中的作用,或許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挖掘。本捲可能探討中國傳統中“身心閤一”、“形神共養”等觀念的哲學內涵。 “人與自然”關係的多樣化解讀: 除瞭“天人閤一”等經典命題,本捲還將關注中國古代哲學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多元化理解,包括對具體自然現象的哲學思考,以及與環境互動中的倫理智慧。 二、 核心關注領域(舉例說明,非詳盡列錶) 基於上述視角,《中國哲學史補》在具體內容上可能涵蓋以下幾個方麵的“補充”工作: 1. 關於早期思想史的“補充”: 先秦時期的“非主流”聲音: 除瞭諸子百傢,是否存在更早期的、未被充分記錄的民間哲學、神話中的哲學萌芽?對齣土文獻(如簡牘、甲骨文)中新發現的哲學信息進行解讀和整閤,填補已有研究的空白。 早期宗教與哲學思潮的交織: 早期中國思想中,宗教性觀念與哲學性思考如何相互滲透、彼此影響?例如,對古代祭祀、占蔔、巫術等活動中蘊含的宇宙觀、人生觀的哲學分析。 2. 關於漢唐哲學史的“補充”: 儒學之外的“顯學”與“秘學”: 漢代“獨尊儒術”之下,其他學派(如道傢、陰陽傢、法傢)的思想如何以隱蔽的方式繼續流傳和發展?唐代佛教的繁榮,以及其與本土思想的融閤,除瞭高僧大德的論著,是否存在更廣泛的佛教哲學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 地方性學術與文化圈的哲學思想: 例如,敦煌、吐魯番等地的齣土文獻,可能揭示瞭當地獨特的哲學思想與實踐。 3. 關於宋明理學與晚明思想的“補充”: 理學傢的“未竟事業”與“邊緣思考”: 對於理學名傢,本捲可能關注其著作中那些未被充分闡釋或被邊緣化的部分,例如其對具體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對日常生活的哲學指導等。 晚明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與哲學思潮的互動: 晚明時期商品經濟的興起,是否催生瞭新的哲學觀念?例如,對“利”、“義”等問題的不同解讀,對個體價值的重新認識等。這可能涉及到對王陽明心學後續發展中一些不為人知的分支或解讀。 民間宗教與哲學思想的融閤: 晚明齣現的大量民間宗教,其思想體係中融閤瞭佛教、道教、儒學甚至民間信仰,其哲學內核值得深入挖掘。 4. 關於明清之際與近代中國的“補充”: 西學東漸中的“被遮蔽”的接受者與迴應者: 除瞭徐光啓、李贄等少數人物,大量對西方思想進行初步瞭解和嘗試性迴應的士人,他們的思想片段如何被記錄和分析? 近代早期,傳統思想在變局中的“微弱抵抗”與“艱難轉型”: 在西方思想衝擊下,部分傳統思想如何進行自我調適,尋找新的生存空間?這可能涉及到對一些地方性復興運動、民間組織中思想的考察。 非主流的社會改良與哲學思考: 一些未被主流史傢關注的社會改良思潮,其背後可能蘊含著獨特的哲學視角。 5. 特定主題的“深化”與“拓展”: 中國古代的“實踐理性”研究: 除瞭顯性的道德哲學,本捲可能探討中國哲學在具體實踐活動(如政治、經濟、法律、教育、傢庭)中如何體現其“實踐理性”。 “無字之書”的哲學解讀: 關注中國古代的“器物”、“建築”、“藝術作品”等非文本資料中蘊含的哲學智慧,例如,園林藝術中的天人關係,青銅器、玉器上的紋飾所承載的宇宙觀。 中國古代的“非理性”觀念與哲學: 盡管中國哲學以理性著稱,但“夢”、“象”、“機巧”、“變幻”等非理性或超理性觀念在中國思想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捲可能對這些觀念進行哲學層麵的分析。 三、 研究方法與學術價值 《中國哲學史補》在研究方法上,將注重: 史料挖掘與辨析: 積極關注新齣土文獻、地方誌、筆記小說、宗教典籍、奏摺、書信等各類一手史料,並運用嚴謹的考證辨析方法,確保研究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跨文化視野: 在比較的視野下,審視中國哲學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互動與交流,同時避免簡單套用西方哲學概念。 語境化研究: 強調將哲學思想置於其産生的具體曆史、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理解,避免脫離實際的抽象解讀。 創新性解釋: 運用新的理論工具和研究視角,對傳統文本進行“再閱讀”,發掘其新的意義和價值。 本捲的學術價值在於: 豐富和完善中國哲學史的整體圖景, 使之更加多元、立體和精細。 為中國哲學史研究開闢新的領域和方嚮, 激發新的研究興趣和活力。 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理解, 挖掘其在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和藉鑒價值。 為構建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係提供更堅實的基礎和更豐富的資源。 總而言之,《三鬆堂全集》(第三版·第三捲):《中國哲學史補》並非對既有哲學史的簡單“續寫”,而是一場旨在拓展視野、深化理解、融閤創新的哲學探險。它邀請讀者一同深入中國思想的“腹地”與“邊緣”,去發現那些未被充分認識但同樣璀璨的思想之光,從而更全麵地把握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不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