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影响中国 百年中国油画名作十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4年12月“大众好书榜”,并进入“2014中国好书”候选提名本书荣登“中版好书榜”2014年第3期榜单
《艺术影响中国 百年中国油画名作十谈》选取一个多世纪以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油画作品,分十个篇章去回味当时的历史,观照其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选取的主要原则是因该作品和其创作者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中国百年社会变化巨大,油画紧跟时代的主题因而也发展变化巨大。在抗日战争年代产生了徐悲鸿的《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作品,作品的主题是抗战,记录的是抗战事件,模特也是抗战义士。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对巨大的社会变化,出现了历史巨作《开国大典》,也出现了表现土地革命的《血衣》。
范胜利,辽宁铁岭人。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现任职于首都博物馆。研究领域涉及美术史、艺术品鉴赏、艺术评论、书画修复。
述说历史传奇的天价油画——《放下你的鞭子》
见证历史,开创“民族风”——《开国大典》
未完成的革命现实主义巨作——《血衣》
“红色经典”的神话——《毛主席去安源》
富于开创精神的“浪漫主义”名作——《占领总统府》
感动中国——《父亲》
被还原的真实——《西藏组画》
中国式的家庭创伤——《血缘·大家庭》
凝望“三峡”——刘小东与“三峡移民”创作
铭记历史的瞬间-《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
《开国大典》的创作充分运用了西方油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写实描绘技巧极高;同时,吸收了中国新年画的风格和艺术元素,其色彩的运用具有中国民间工艺装饰化效果。画面以红、黄、蓝为主色,运用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饱和色彩,成为探索中国油画迈向民族风格的经典之作。它承载着全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对中华民族身份的集体认同。由于作品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符号化图像。可以说它一出现就奠定了自己辉煌与经典的历史地位,成为共和国成立的注脚。这该是多么荣耀与尊贵!谁知在后来的岁月里,由于政治原因,它被反复涂改的痕迹,记录了一段段被扭曲的历史。
《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1914年生于浙江绍兴,1918年迁居杭州。父亲董萼清是当地有名的文物鉴藏家。董希文自小喜爱画画,中国传统文化学养深厚的家庭环境,对他艺术兴趣的形成影响很大,然而青年时代的董希文却选择了油画这一外来画种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1932年在蕙兰高中毕业后,出于爱好,董希文希望正式学习绘画,但父亲认为做画家生活没有保障未能同意。1932年董希文入杭州之江大学土木系,翌年向大姐借30元钱,偷偷考入苏州美专,师从颜文棵及法国教师等学习西画,接受欧洲古典绘画技法,将自己熟悉的中国画线描技法融入其中。1939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跟随林风眠、潘天寿、李超士等人学习绘画,其间曾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毕业后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内的巴黎美专分校深造,后又到我国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区学习、创作。董希文虽少有过海外学习的经历,却能够在时代的文艺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与当时流行的艺术样式保持距离。1942年创作了油画《苗女赶场》,可以窥见他对中外艺术传统的深入研究和勇于探索艺术表现力的勇气。
1943年夏,董希文去敦煌,潜心研究民族传统壁画艺术近三年。他临摹了大量的敦煌壁画,包括北魏时期的壁画和不少与原作等大的盛唐时期的作品。他对古代无名画师表现人物运用勾勒和设色的精微变化有深入的研究,认为敦煌壁画上的人物双色不依靠明暗法塑造形体及质感,其效果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杰作媲美。这种艺术手法是东方艺术独一无二的特色。在这段时间,他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和深入研究,对以后的油画创作,无论是造型手段还是色彩装饰,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不过董希文艺术特色和个人风格的形成,首先还在于他艺术功力的深厚扎实。油画家艾中信曾说,董希文的素描称得上稳、准、狠。整体观念强,又画得很活,全在于他深入的观察和分析。董希文基本功扎实,不仅在于他能把对象准确地画下来,还在于他认为在绘画中能够“富于感情去表现,才有感染力”。他说:“形要有感情的形,色要有感情的色。”董希文的油画色彩强调固有色,减弱条件色。在素描上他强调不变的形,减弱可变的光,但并不排斥光的作用。他对西欧油画传统、探索走中西结合之路,都下过工夫,甚至发现“塞尚在分析画面色彩冷暖对比和中间色的推移,对于他追求形体的坚实感是很有力量的”。董希文重视艺术的表现力,同时也重视深入生活。他曾说:“即使很有艺术经验的人,一旦关起门来,绘画上总是很快地走下坡路。”从1948年他创作的《哈萨克牧羊女》(图1),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取材于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感受,对形式的探求完全是出于对生活诚挚的感情。这幅作品既具装饰美感,又柔和亲切,富有感染力。把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创作了水粉画《北平入城式》。这幅作品使董希文赢得了长于革命题材创作、长于人物画的声誉。1949年中国第一次文代会,董希文受任画主席台上的毛主席像、朱总司令像。几个月后他参加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又和美院师生们一起画天安门上的第一幅毛主席油画像。也是在这一年,董希文以记者身份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为战斗英雄画像。
1949年10月1日,董希文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亲眼看到了新中国成立的壮丽图景,产生了要创作一幅表现开国大典场面的作品的强烈愿望。没想到的是,三年后,这个特殊的重任恰恰落在他的肩上。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配合着精心挑选的插图排版,透露出一种沉静而专业的学术气息。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翻开它的,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墨香与旧时光混合的味道。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史的著作,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突显了那些经典油画作品本身的张力。尤其是那些高清复制的画作,色彩的还原度极高,连笔触的纹理似乎都能透过纸面触摸到。在阅读那些关于早期中国油画如何吸纳西方技法,并逐渐与本土文化精神相融合的论述时,这种优质的视觉呈现无疑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代入感。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画家在画布前凝神静思、挥洒汗水的场景。那种对艺术品本身形态的尊重,从书本的物理形态上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人在捧读时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专注度,体会到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所下的苦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选择了以“十谈”这种高度凝练的视角,将百年间的油画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充满了思辨的趣味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择切入点时的独到眼光,那些被挑选出来作为讨论焦点的“名作”,似乎不仅仅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更像是中国社会历史转折点上的一个独特注脚。每一次“谈”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带着读者从宏大的时代背景,迅速聚焦到某一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抉择上。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即便是对艺术史研究不甚深入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被晦涩的理论术语所困扰。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沟通古典美学与现代思潮的桥梁,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艺术长征,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的审美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尤其是对于那些早期油画作品的评价体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过去我可能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好看”或“技术精湛”的层面,但通过作者的引导,我开始理解到,这些作品在当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是何其重要。它们不仅是视觉艺术的革新,更是思想启蒙和民族精神重塑的载体。特别是当涉及到那些富有争议性或在当时鲜少被提及的作品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平衡和公正,既肯定了其历史价值,也客观地指出了其局限性。这种全面且不偏颇的审视角度,使得整部作品的学术信誉度非常高,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以美传情”。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对话,它成功地将百年间的油画发展史,从冰冷的历史名词中解救出来,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中国油画先驱们的敬意与理解,是贯穿全篇的线索。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笔触的落下,都饱含着对那些在时代夹缝中坚持艺术理想的创作者的深切同情和赞美。这种饱满的情感投入,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梳理变得引人入胜,仿佛每一个章节都在讲述一个关于坚守与创新的精彩故事。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让普通艺术爱好者从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和知识滋养。
评分作者的笔调和论证方式,给我留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知识传递。这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耐心地为你揭示每一件作品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他对于材料、技法乃至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思潮的把握,都显示出极强的专业素养。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分析技术细节和美学特征的同时,作者从未忘记探讨这些油画作品如何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的过程。这种对“本土化”和“现代性”之间微妙张力的捕捉,使得整本书的思想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会反复咀嚼那些关于文化融合与民族身份认同的探讨。
评分非常不错,会推荐给朋友
评分是正品,装帧整齐,图片清气!
评分资料详实,图片多,印刷精美,值得收藏
评分艺术影响中国 百年中国油画名作十谈 还行吧,
评分值得一读的书,还不错。
评分还不错啦。好书。。。。
评分还不错啦。好书。。。。
评分听完介绍来买的,喜欢
评分装帧很美。特价时购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