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盆景

扬州盆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庆泉 著
图书标签:
  • 盆景
  • 扬州
  • 园艺
  • 艺术
  • 植物
  • 传统文化
  • 园林
  • 景观
  • 收藏
  • 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227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3522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1999-08-01
页数: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盆景制作与养护》丛书以盆景的制作与养护为主题,按盆景有类型分册,共分《树木盆景制作与养护》、《山水盆景制作与养护》、《水旱盆景制作与养护》、《微型盆景制作与养护》四册。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花卉盆景协会副理事长俞慧珍担任主编。本书由两位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朱永源、万瑞铭及苏州园林局左大彬森等撰。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与统一,能帮助读者在追求美的理想、美的生活的过程中得到不少启迪与教益,进一步推动我国盆景事业的发展和盆景艺术水平的提高。

目录

一、树木盆景概述
(一)树木盆景历史沿革
(二)树木盆景分类及地方风格

二、树木盆景制作
(一)树种选择
(二)材料来源
(三)基本形式
(四)制作技法
(五)点石配件
(六)题名点景
(七)作品点评

三、树木盆景养护管理
(一)浇水
(二)施肥
(三)翻盆
(四)整型
(五)摘叶
(六)防寒
(七)病虫害防治

四、盆与几架
(一)盆的质地和种类
(二)用盆的基本原则
(三)几架的用材和式样
(四)几座的位置
五、树木盆景佳作赏析

精彩书摘

水旱盆景常常借用一些山水诗的题材,或根据其所表现的意境来创作。当然,这些诗多是脍炙人口,稍有文学修养的人都能理解的。这样,当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便会联想到有关的诗和诗的意境,从而提高了作品的欣赏价值。如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的意境创作的水旱盆景“枫桥夜泊”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见图4—1)。原诗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描述的是一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在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从江南水乡秋夜幽美景色中所得到的一种感受。凡是熟悉这首著名诗作的人,都很容易从盆景中欣赏到这种意境。
中国园林离不了园名及题匾、楹联等,中国画则多有题咏,水旱盆景也不例外,一般在作品完成以后,根据其主题和意境,用很凝炼的文字作为题名。
题名往往能扩大和延伸盆景本身所能达到的境界,并有助于观赏者更好地欣赏盆景。题名常常还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即在创作时还未想到的艺术效果。许多作品由于有了贴切高雅的题名而大为增色,因此也可以说题名在作品的意境表现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2)式样
水旱盆景的布局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溪涧式 盆中两边均为山石、旱地和树木,中间形成狭窄的水面,两边的山石和旱地,高低起伏变化较大,水中常有大大小小的石块,主要再现自然山林的溪涧景色。这种形式最富有野趣,适宜显现景物的纵深感(见图4.2)。
2.水畔式 盆中一边为水面,一边为旱地,以山石隔开水土。旱地部分栽种树木,布置山石,水面部分可以点上少许小石块,或放置舟楫。这种形式主要用来表现河流岸畔的自然景色(见图4—3)。
3.江湖式 盆中两面为旱地或山石,中间为水面,后面还有远山低排。旱地部分栽种树木,坡岸一般较平缓,水面则较溪涧式开阔,并常置放小桥或舟楫。这种形式适宜表现江、河、湖泊的远景,或鸟瞰式自然景色(见图4—4)。
4.综合式 以上是水旱盆景的几种基本形式。在实际创作中,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有时还可以将两三种基本形式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复杂的布局,称为综合式,以表现自然界的丰富景色(见图4—5)。
5.岛屿式 盆中四周为水面,山石居中,上有土坡,可植树木。孤岛多为参差不齐的各种形状的山石组成。土坡植苔藓并在中间植树,树形要丰满有情趣。这种形式主要用于表现湖中、海中的小岛景色(见图4—6)。
(三)选 材
水旱盆景系树木与山水两类盆景结合而成,其选材的基本要求与该两类盆景大致相同,但也有其特别之处。这里分别介绍水旱盆景的主要材料及其选择要求。
工.植 物 水旱盆景中的植物以木本植物为主,也可采用一些草本植物作陪衬。此外,还包括苔藓类植物。木本植物的树种以枝叶细小、耐修剪、易于培养成大树形的为好,常用树种如下:
①松柏类。主要有云杉、五针松、干头柳杉、铺地柏、真柏、小叶罗汉松、金钱松、水杉等。
②杂木类。主要有榔榆、黄杨、雀梅、小叶女贞、柽柳等。
③叶木类。主要有鸡爪槭、三角枫、紫竹、风尾竹、红叶李、细叶棕竹等。
④花木类。主要有杜鹃、六月雪、紫薇、槽木等。
⑤果木类。主要有石榴、金弹子、火棘、虎刺等。
水旱盆景中的树木造型。必须达到下列3点要求:
①必须合乎自然。如果说在树木盆景中,可以有一些规则式的或装饰性很强的造型,那么在水旱盆景中,树木必须完全合乎自然.任何人工痕迹.或是过分的变形,都会影响作品的效果。这是因为水旱岔景表现的不是孤立的树木。而是比较完整的自然景观,其实感较强。如果对某一部分作了过分的变形。则势必会与其他部分不协调.而影响整体。因此。水旱盆景小的树木造型, 务必以自然树木景象为依掂, 心作必蝶的取舍,达到合乎自然的效果。在造型加工技法上,一般适宜采用以剪为主,以扎为辅,粗扎细剪。
②具有大树形态。树木盆景中有多种树形,而适用于水旱盆景的树木材料,一般宜具有大树形态,并以直干式、斜干式、临水式及丛林式等最为适合。而悬崖式、曲干式(指弯曲程度大的)、提根式(指根部提出土面很高的)、枯峰式、藤蔓式等,则不太相宜(当然也有一些例外)。一般说来,树形不宜太奇特。
③与其他景物配合默契。水旱盆景中的树木即使不作成丛林式,也不是孤立的种植在盆中,而是与山石、水面等相配合,构成一个整体。因此树木的造型,并不要求各部分都很完整,但注重与其他景物互相协调,配合默契。常常选用那些并不完整的材料,这些材料如果用作树木盆景孤植,往往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通过恰当的组合、加工,与山石有机地配合起来,反而更能达到理想的整体效果。
水旱盆景中的树木,多作成丛林式。对于丛林式树木的选材,则须注意其中的每株树的个性特征不宜太明显,而应注重整体的配合效果。
2。山 石 水旱盆景的山石材料,一‘般以硬质为好,取其石感强,与树木、水面配合起来, 叮相得益彰。但也有用松质石料表现土坡水岸的。
制作以!lj水为卞休的水早岔景,对于石料的要求与一般山水盆景人敛川叫;
……

前言/序言

  创始于中国的盆景,自古代即传至日本,近代又传至西方,今天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社
  会越是向现代化发展,人们越是倾向于回归自然,而作为表现大自然的盆景艺术,也越来越受
  到青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盆景爱好者正在日益增加,各类盆景园
  和盆景生产基地如雨后春笋,盆景创作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扬州盆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其风格素有“扬派”之称,近20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
  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涌现出一批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本书的编写,旨
  在向广大盆景工作者和爱好者介绍扬州盆景的传统特色和现代技艺,以适应当前盆景艺术迅
  发展的需要。本书兼顾实用性和欣赏性,可供盆景创作及有关院校教学参考,也可供广大社会
  读者阅读。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苏本一、马文其先生及许多朋友予以热忱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赵庆泉
  1999年4月
《扬州盆景》 序言 在浩渺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盆景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宛如一颗颗浓缩的山川,一个个凝固的诗篇,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意境的追求。而扬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不仅是水乡的璀璨明珠,更是盆景艺术发展的重要摇篮。扬州盆景,汲取了江南园林的秀美灵动,融合了文人墨客的雅致情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盆景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书并非是一部关于“扬州盆景”这一具体名称的艺术作品集,也非是直接对“扬州盆景”这一特定风格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相反,它是一次更广阔的探索,一次更深层次的审视,旨在从多个维度,以一种非直接但却息息相关的方式,去触碰和理解那些与“扬州盆景”的精髓相契合的自然美学、人文精神以及艺术实践。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构筑了盆景艺术生命力的基石,那些滋养了扬州这座城市独特气质的源泉,以及那些塑造了万物生长的普遍法则。 我们相信,艺术的理解往往并非局限于其名号本身。真正的领悟,来自于对构成艺术的更深层次的认知,来自于对那些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道”的体悟。因此,本书的写作,并非是为了定义“扬州盆景”或将其作品一一呈现,而是试图通过对一些更为基础和普遍的范畴的探讨,为读者打开一扇理解艺术背后逻辑的窗户。 第一章:山川的低语,自然的脉动 自然是万物之母,也是一切艺术的起点。在探寻盆景艺术的肌理之前,我们必须回到自然本身。本章将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审视山川的形态、河流的走向、树木的姿态以及岩石的纹理。我们将观察不同地貌特征如何塑造植被的生长方式,河流如何雕刻出大地,岩石如何在岁月的洗礼中显露出质感。 山脉的骨骼与起伏: 观察高耸的山峦如何承载着风雨,其巍峨的姿态如何引发人们对壮丽景色的联想。山脉的断层、裂缝,以及其褶皱和坡度,都蕴含着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会思考,这种地质构造的力量,如何体现在盆景艺术中对山石的塑造,以及如何通过枝干的走向来模拟山峦的轮廓。 河流的蜿蜒与灵动: 河流的姿态,时而奔腾,时而舒缓,其蜿蜒的曲折,赋予了生命以流动的美感。我们将探讨水流对景观的影响,如水蚀地貌的形成,以及水边植被的独特生长习性。这其中蕴含的动态和生命力,如何在盆景中通过枝叶的舒展、形态的疏密来体现。 树木的生长哲学: 每一棵树,都是一部关于生命与时间的史诗。从种子萌芽到参天大树,再到枯木的沧桑,树木的生命历程本身就充满了艺术价值。本章将深入探讨不同树种的形态特征,如松柏的坚韧,柳枝的柔美,以及老树的苍劲。我们会思考,这些自然形态中的“神韵”,是如何被提炼并融入盆景创作之中,成为其生命力的来源。 岩石的沉默与力量: 岩石,是大地的骨骼,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不同质地的岩石,不同的风化痕迹,都诉说着久远的故事。本章将关注岩石的色彩、纹理、形状以及其在自然界中扮演的角色。我们会思考,盆景中的山石如何模仿自然,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高远或深邃的山林意境。 第二章:文人的雅趣,诗意的栖居 盆景艺术不仅仅是对自然形态的模仿,更是承载着人类情感、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的载体。扬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重镇,孕育了无数文人雅士,他们的生活方式、艺术追求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深深地影响了当地的艺术发展,自然也渗透到了盆景艺术的基因之中。本章将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探讨文人情怀如何赋予盆景艺术以灵魂。 写意与留白: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形写神”,追求意境的传达,而非对物象的照搬。这种“写意”的精神,同样是盆景艺术的核心。本章将探讨如何在盆景中运用留白、抽象和象征等手法,引导观赏者去联想和体悟。我们会思考,一个精心布置的盆景,如何能够唤起观赏者心中对山水、对季节、对人生的复杂情感。 诗词的意境与盆景的韵味: 诗词是中国文人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的重要方式。扬州文人创作了大量传世佳作,这些诗词中描绘的意境,如烟雨朦胧、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往往与盆景所追求的意境不谋而合。本章将通过分析一些描绘江南水乡、山林野趣的古典诗词,来阐释盆景艺术如何借鉴和转化这些文学意境,将诗情画意凝固在方寸之间。 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士大夫阶层在历史上扮演着文化传承和引领者的角色。他们的生活方式,对雅致、闲适、超脱的追求,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古朴、自然、不事雕琢之美的偏爱,都深刻地影响了盆景的发展方向。本章将探讨这种审美情趣在盆景选材、造型、意境营造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共性。 哲学思想的渗透: 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一花一世界”,这些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都为盆景艺术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支撑。盆景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实践,是艺术家在有限的空间内,对宇宙生命规律的一种体悟和表达。本章将浅析这些哲学思想如何体现在盆景的构图、比例、生命力的展现等方面。 第三章:空间的雕琢,技艺的传承 盆景艺术的实现,离不开精湛的技艺和对空间的巧妙运用。从选材到造型,从养护到布景,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本章将聚焦于盆景创作的具体实践,探讨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空间在盆景艺术中的关键作用。 选材的智慧: 什么样的植物适合作为盆景的素材?本章将讨论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以及其所能承载的文化寓意。例如,松柏的苍劲挺拔,适合表现山野的雄浑;常绿的观叶植物,能营造四季常青的意境;而花果类植物,则能增添勃勃生机和喜庆氛围。 造型的法则与变化: 盆景的造型是其艺术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从传统的直干式、斜干式、悬崖式,到现代的抽象和意象造型,每一种造型都蕴含着不同的美学法则。本章将探讨这些造型的形成原理,以及艺术家如何在模仿自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夸张。我们会思考,如何在方寸盆景中,展现出参天古木的气势,或曲径通幽的意境。 技艺的精进与传承: 盘扎、修剪、嫁接、雕刻等技艺,是盆景艺术得以实现的工具。本章将介绍这些技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探讨技艺传承的重要性。然而,技艺并非是目的,而是服务于艺术表达的手段。我们会关注,在传承经典技艺的同时,如何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的审美需求和植物的生长规律。 空间的维度与层次: 盆景虽然小巧,却能营造出宏大的山水意境。这离不开对空间的精妙运用。本章将探讨如何在有限的盆体中,通过山石的叠置、植物的疏密、景物的配置,来营造出深远、高远、平远的视觉效果。我们会思考,盆景中的“透视”是如何实现的,如何通过“移步换景”来丰富观赏者的体验。 意境的升华与情感的注入: 最终,盆景艺术的价值体现在其能否触动观赏者的心灵。本章将回归到盆景的意境营造。我们会探讨,艺术家如何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如何通过对形态、色彩、质感的精细处理,来引发观赏者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结语 本书并非是对“扬州盆景”这一具体名称的详尽阐释,但我们相信,通过对自然之美、人文之韵、技艺之道的探索,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盆景艺术的本质,以及孕育出“扬州盆景”这样独特艺术风格的深层原因。艺术的生命力,往往蕴藏在构成它的那些更为普遍和基础的元素之中。愿本书的阅读,能为您开启一扇通往更广阔的艺术理解之门,让您在品味自然,感悟人生,欣赏艺术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启发与愉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排版和视觉设计上,展现出一种极高的匠人精神。我不是专业设计师,但能清晰感受到编辑团队在处理图片和文字布局上所下的功夫。大量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展示成品,它们更像是对特定瞬间的捕捉。光影的运用、角度的选择,都服务于突出树木的生命姿态和历史感。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组关于“古桩复壮”的案例分析,从一棵看似枯槁的素材,到经过数年精心养护后焕发生机的全过程,图文并茂,逻辑清晰。但最巧妙的是,作者在描述每一步操作时,都会穿插一两句对“时间”和“耐心”的哲学思考。比如,在描述换盆时,他会提到“根系对土壤的信任,需要用数个生长季来建立”。这种将技术操作融入哲理思辨的写作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和敬畏心。它让你意识到,盆景艺术的成就,很多时候是与个人的心性修养紧密相关的,急躁是最大的敌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比任何生硬的教条都有效得多。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实操指南部分,虽然内容详实,但行文风格迥异于市面上那些教人“如何快速上手”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慢工出细活”的修行手册。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选材与配土”的一章,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有着近乎偏执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他详细对比了岭南盆景与苏派盆景在基质酸碱度和排水性上的微妙差异,并给出了一个基于经验的调整方案,而非简单的化学配比。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病虫害防治”的描述,竟然融入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思想。他强调要先调理盆景的“气”——也就是整体的生长活力和环境适应性,而不是一上来就用强效农药。这种整体观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将园艺上升到了对生命个体负责的高度。在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图例和描述,去观察自己书房里摆放的那几盆小景,试图找出它们“气”在哪里出了问题。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实用的深度结合,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参考书,更像是一本伴随你多年、不断能从中汲取新知的“活字典”。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朋友推荐的。当时我对园艺,尤其是盆景这个领域,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只停留在“小巧玲珑,摆着好看”的层面。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装帧非常典雅,那种带着淡淡的墨香和厚重感的纸张,让人立刻感觉这不是一本快消品,而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我最欣赏的是它开篇对中国传统园林哲学与盆景艺术之间内在联系的阐述。作者没有急于展示如何修剪枝叶,而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缩景成园”的精髓。他用非常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寄托于一方寸土之上。书中引用的古代诗词和画作来佐证观点,简直是点睛之笔,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些文人墨客在松柏之间体悟人生哲理的瞬间。特别是关于“意境”的探讨,作者区分了单纯的造型美和融入了人文精神的“神韵”,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美的定义。这本书的叙述节奏舒缓而有力,像一位温和的老师,循循善诱,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了一个充满东方美学的静谧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静而富有张力”。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根盘处理或舍利干的制作,作者也能用非常清晰、甚至带有一丝幽默感的文字进行阐释。有一种描述文人雅玩之物时特有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强大气场。我尤其欣赏它对“残缺之美”的推崇。书中有一段论述,专门讲解了如何在不破坏树木生命力的前提下,去“设计”一些看似偶然的断裂、枯枝,以增加作品的沧桑感和故事性。作者形容这种处理为“与岁月合作”,而非“强行雕刻”。这种将缺陷视为升华机会的观点,不仅适用于盆景,更给我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不完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沉淀了许多,看事物不再只注重表面的完美,而是开始探寻其内在的肌理和时间的痕迹。这本书,确实是一次对“慢生活”和“匠人精神”的深度致敬。

评分

从叙事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树种或技法分类,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基础认知”到“高级创作”的螺旋上升体系。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造型与写意”时所采取的辩证手法。作者并没有把各种流派的优劣简单地并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各自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回应时代审美需求的。例如,他对比了清代追求精雕细琢的“雕塑感”与当代更推崇“自然野趣”的趋势,并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心目中“最真实的自然”。书中大量的篇幅用于分析成功的作品,但与一般的图录不同的是,作者总是能透过枝干和根盘,去挖掘创作者在决定那一刻的“心念”。这种“以心驭形”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盆景艺术的理解边界,让我明白这绝非简单的园艺技术,而是一种综合了美学、历史、哲学甚至心理学的综合艺术。它让我明白了,最好的盆景,是能讲述一个关于时间、生命与坚持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