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发酵实验教程

沼气发酵实验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士清,张无敌,尹芳 等 著
图书标签:
  • 沼气
  • 发酵
  • 生物能源
  • 实验
  • 教程
  • 环保
  • 农业
  • 生物技术
  • 可再生能源
  • 能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808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75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沼气发酵实验教程》分为三篇。第一篇沼气发酵工艺参数的测定,设置了16个实验,包括TS(总固体)、VS(挥发性固体)、产甲烷菌计数、氧化还原电位、原料碳源等常规基本参数,以及营养与代谢产生的氮源,起辅助与调控的离子钾、钙、镁、铁与pH值测定,内容还涉及与环境、土壤肥料密切关联的相关参数测定的方法原理、具体研究与实验操作。第二篇沼气发酵中基础物质及相关活性生物酶测定,内容包括沼气成分分析、糖的含量测定和水解酶活性检测等,设置了12个实验。第三篇为沼气发酵实验,内容涉及原料产沼气潜力、甲烷活性以及甲烷毒性测定,共设置8个实验。
  《沼气发酵实验教程》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主要针对生物质能方向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与完成研究论文而编写,也可供从事生物质能和环境治理以及农、林、牧行业的相关研究与开发人员借鉴。

目录

第一篇 沼气发酵工艺参数的测定
实验1 沼气发酵原料和料液的总固体(TS)含量测定
实验2 原料和料液的挥发性固体(VS)含量和灰分测定
实验3 溶解氧(DO)测定——碘量法
实验4 CODCr测定
实验5 BOD5的测定
实验6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实验7 氨态氮(NH+4-N)的测定
实验8 总氮(N)素的测定
实验9 磷和总磷的测定
实验10 钙(Ca2+)的测定——EDTA滴定法
实验11 钾(K+)的测定——四苯硼钠法
实验12 铁(Fe)的测定——邻菲·啉比色法
实验13 氧化还原电位测定法
实验14 沼气发酵原料和料液的pH值测定
实验15 产CH4菌的MPN法计数
实验16 燃烧热测定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沼气发酵中基础物质及相关活性生物物酶测定
实验17 还原糖与总糖的分析测定
实验18 淀粉分解酶的测定分析
实验19 蔗糖酶的测定分析
实验20 半纤维素的分离提取与分析测定
实验21 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的分析测定
实验22 纤维素的分析测定
实验23 纤维素降解酶的分析测定
实验24 木质素的分离提取与分析测定
实验25 木质素降解酶的分析测定
实验26 脱氢酶的分析测定
实验27 蛋白质与蛋白酶的分析测定
实验28 沼气发酵中气体成分测定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沼气发酵实验
实验29 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便批量发酵实验
实验30 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便连续发酵实验
实验31 厌氧污泥的产甲烷活性测定
实验32 厌氧生物可降解性测定
实验33 产甲烷毒性的测定
实验34 反应器内污泥量的测定
实验35 生物化学甲烷势的测定
实验36 UASB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实验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绿色能源炼金术:沼气发酵实验详解》 前言 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和对可持续能源渴求的时代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沼气发酵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生物能源技术,以其变废为宝、处理有机物、改良土壤等诸多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能源,更在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书的诞生,旨在为广大对沼气发酵技术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初学者、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份全面、系统、易于理解的实验操作指导。我们希望通过详实的理论阐述和严谨的实验设计,带领您深入了解沼气发酵的奥秘,掌握关键的操作要领,并能独立设计和执行各类沼气发酵实验。 本书的编写,秉承着科学严谨、实践导向的原则。我们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枯燥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让复杂的实验过程变得清晰明了。我们相信,只有通过亲手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沼气发酵的内在规律,才能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游刃有余。 第一章:沼气发酵基础理论 本章将从最基础的层面,为您揭开沼气发酵的神秘面纱。 1. 什么是沼气? 沼气的定义: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氮气(N2)、氢气(H2)、硫化氢(H2S)以及其他微量气体。 沼气的产生途径:详细介绍沼气是由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而产生的。 沼气的能量价值:阐述沼气的热值、燃烧特性以及作为清洁能源的优势。 2. 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 厌氧微生物群落:介绍参与沼气发酵过程的关键微生物类群,包括水解发酵菌、产酸菌、产甲烷菌。 发酵过程的四个阶段: 水解阶段(Hydrolysis): 复杂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被胞外酶分解为简单可溶性物质(如糖类、氨基酸、脂肪酸)。 酸化阶段(Acidogenesis): 可溶性有机物在产酸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醇类、酮类、CO2和H2。 乙酸形成阶段(Acetogenesis): 挥发性脂肪酸和醇类进一步分解为乙酸、CO2和H2。这是产甲烷菌直接利用的主要底物。 甲烷生成阶段(Methanogenesis): 乙酸生成甲烷(Acetoclastic methanogenesis): 乙酸直接被乙酸菌裂解产生CH4和CO2。这是最主要的产甲烷途径。 产氢生成甲烷(Hydrogenotrophic methanogenesis): H2和CO2被产氢菌还原生成CH4。 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强调各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同关系,是维持发酵过程稳定高效的关键。 3. 影响沼气发酵的关键因素 温度(Temperature): 不同温度下的微生物活性:介绍中温发酵(30-40°C)和高温发酵(50-60°C)的特点,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最佳温度范围的确定:解释为何存在最佳温度,以及温度波动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pH值(pH): 微生物对pH的敏感性:说明不同微生物群落在pH方面的偏好,特别是产甲烷菌对pH变化的敏感性。 pH波动的危害:阐述pH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的产酸菌或产甲烷菌活性下降,甚至抑制。 pH的缓冲作用:介绍底物和发酵液本身对pH的缓冲能力。 物料组成(Substrate Composition): 碳氮比(C/N ratio):解释适宜的C/N比对微生物生长的必要性,以及过高或过低的C/N比可能带来的问题。 有机物含量和稳定性:介绍不同有机物(如畜禽粪便、秸秆、厨余垃圾、工业有机废水)作为沼气发酵原料的特点。 抑制性物质:识别和讨论可能抑制沼气发酵的物质,如高浓度氨氮、硫化氢、抗生素、重金属离子等。 混合(Mixing): 混合的目的:促进传质、传热,防止沉淀,保持微生物分布均匀,避免局部过酸等。 混合的方式和频率:介绍不同的混合方式(如机械搅拌、气体提升、液体循环)及其适用性。 进料方式(Feeding Strategy): 间歇式、半连续式和连续式发酵:解释不同进料方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进料量和频率的控制:说明如何根据发酵状态调整进料量,以避免负荷过大或过小。 停留时间(Retention Time): 水力停留时间(HRT)和固体停留时间(SRT):解释这两个概念在发酵过程中的意义。 适宜停留时间的确定:说明如何根据物料性质、发酵条件等因素确定最佳停留时间。 4. 沼气发酵工艺流程 原料预处理(Pretreatment): 粉碎、混合、均质化、灭菌(可选)。 介绍不同原料的预处理方法。 发酵(Fermentation): 厌氧发酵罐(Digester)的结构和类型。 发酵过程的温度控制、pH调控、搅拌等。 沼气收集与净化(Biogas Collection and Purification): 沼气储存。 净化工艺(脱硫、脱水、脱CO2等)。 沼渣沼液处理(Digestate Treatment): 沼渣沼液的肥效和利用途径(肥料、饲料、土壤改良剂)。 沼渣沼液的进一步处理(如厌氧消化、好氧处理)。 第二章:沼气发酵实验设计与准备 在掌握了理论基础后,本章将指导您如何科学地设计和准备您的沼气发酵实验。 1. 实验目的的明确化 如何根据研究方向确定实验目标(如优化发酵条件、筛选菌种、评估原料潜力、研究特定抑制物影响等)。 将宏观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实验问题。 2. 选择合适的实验规模 实验室规模(Bench-scale): 优点:成本低、易于控制、可重复性高、适合初步探索。 常用装置:小型发酵罐、玻璃瓶、密封容器。 适用范围:原理验证、条件优化、小批量原料测试。 中试规模(Pilot-scale): 优点:更接近实际应用、数据更具代表性、可验证放大效应。 常用装置:几升至几十升的发酵罐。 适用范围:工艺参数验证、经济性评估。 现场规模(Full-scale): 通常不作为实验研究的主要对象,而是应用实践。 本书重点在于实验室和中试规模的实验操作。 3. 实验原料的选择与收集 主要发酵原料: 动物粪便(猪粪、牛粪、鸡粪等):特点、新鲜度要求、含水量。 农业废弃物(秸秆、作物残渣等):粉碎、调制、是否需要添加辅助料。 厨余垃圾:分类、预处理(去除玻璃、金属等)、含水量。 工业有机废水:成分分析、预处理需求。 辅助发酵原料(Co-substrates): 作用:提高C/N比、提供必需营养物质、提高缓冲能力。 常见辅助料:稻草、麦秆、豆渣、糖蜜、酵母膏等。 接种物(Inoculum): 来源:成熟的沼气池、厌氧污泥、分离培养的产甲烷菌。 活性检测:如何判断接种物的活性。 接种量:比例的确定。 4. 实验装置的设计与搭建 厌氧发酵罐(Digester): 材质选择:玻璃、不锈钢、塑料。 容积计算:根据实验规模和停留时间确定。 密封性要求:确保严格的厌氧环境。 进出料口:设计合理,方便操作。 温度控制装置:加热带、恒温水浴、隔热层。 搅拌装置:磁力搅拌、顶入式搅拌器、气体提升。 气体收集口:连接沼气计量和监测设备。 pH和温度传感器的安装。 沼气收集与计量系统: 导气管:材质选择(避免腐蚀)。 沼气计量表:气体流量计(如浮子流量计、膜式气体表)。 沼气储存装置(可选):气袋、气球。 安全阀/压力释放阀:防止压力过高。 其他辅助设备: 称重设备(电子天平)。 pH计、温度计。 移液枪、量筒、烧杯、试管。 烘箱、马弗炉(用于测定干物质)。 离心机、显微镜(用于微生物分析)。 通风橱(操作易挥发或有毒物质时)。 5. 实验方案的制定 变量与对照: 明确自变量(如温度、pH、C/N比、进料量)和对照组。 重复性: 设置生物学重复和技术重复。 时间安排: 实验周期、采样频率。 测量指标: 产气量(Gas production): 总产气量、日产气量、瞬时产气速率。 沼气组分(Biogas composition): CH4、CO2、H2S含量(气体色谱仪)。 有机物去除率(Organic matter removal rate): COD、VS(挥发性固体)去除率。 pH值: 实时监测。 温度: 实时监测。 挥发性脂肪酸(VFA): 乙酸、丙酸、丁酸等。 碱度(Alkalinity): 主要指总碱度(TA)和挥发性碱度(VA)。 氨氮(Ammonia nitrogen): 影响发酵的关键指标。 硫化物(Sulfide): H2S的检测。 微生物学指标(可选): 微生物数量、活性、群落结构。 安全操作规程: 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步骤,特别是涉及易燃易爆气体(沼气)、腐蚀性物质(H2S)和高压时。 第三章:典型沼气发酵实验操作流程 本章将提供几种典型的、涵盖不同研究方向的沼气发酵实验操作流程,并辅以详细的步骤说明。 1. 基础产气量测定实验 目的: 评估特定原料在特定条件下的产气潜力。 实验步骤: 原料准备与预处理。 接种物准备。 配制发酵料浆(混合原料、接种物,调整含水量、C/N比)。 装料至发酵罐,确保密封。 设置并维持发酵温度。 连接沼气收集与计量系统。 记录每日产气量,定时采集沼气样品进行组分分析。 定期(如每3-7天)采集发酵液样品,测定pH、VFA、碱度、氨氮等指标。 根据实验设计,持续监测一段时间(如20-40天)。 实验结束后,测定剩余固体物质的VS含量,计算有机物去除率。 关键点: 严格的厌氧条件,准确的产气量计量,规律的采样与分析。 2. 温度对沼气发酵影响的实验 目的: 确定不同温度下发酵的产气效果和稳定性。 实验设计: 设置多个恒温发酵罐,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点(如20°C、30°C、37°C、45°C、55°C),其余条件保持一致。 操作重点: 确保各发酵罐的精确控温,避免温度波动。重点监测产气量、产气速率和沼气组分随温度的变化。 3. pH对沼气发酵影响的实验 目的: 研究pH值对产甲烷菌活性和整体发酵过程的影响。 实验设计: 设置多个发酵罐,在实验初期通过添加酸(如HCl)或碱(如NaOH)、缓冲剂(如NaHCO3)将pH值调整到不同的目标范围(如pH 5.5, 6.0, 6.5, 7.0, 7.5, 8.0)。 发酵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pH的动态调整,维持设定的pH值。 操作重点: 频繁监测pH值,并及时调整。关注发酵液的缓冲能力。 4. C/N比优化实验 目的: 确定最佳的碳氮比,以促进微生物生长和提高产气量。 实验设计: 以主要发酵原料为基础,添加不同比例的含碳或含氮辅助原料,配制具有不同C/N比的发酵料浆。 操作重点: 精确计算和调整C/N比,并密切关注发酵过程中氨氮和VFA的变化,以及产气量的响应。 5. 抑制性物质影响的实验 目的: 评估特定抑制性物质(如高浓度NH4+-N、H2S)对沼气发酵的影响,并探索缓解措施。 实验设计: 在发酵料浆中人为添加不同浓度的目标抑制性物质。 设置对照组(不添加抑制剂)。 观察产气量、沼气组分、pH、VFA等指标的变化。 (可选)在抑制性环境下,尝试添加辅助菌剂、吸附剂(如活性炭)或调整其他操作条件,以评估缓解效果。 操作重点: 精确添加抑制性物质,小心处理可能存在的有毒气体。 6. 沼渣沼液质量分析实验 目的: 评估发酵后的沼渣沼液的肥效和环境指标。 实验操作: 分离沼渣和沼液。 沼液分析: 测定氨氮、总氮、总磷、总钾、COD、BOD、pH等。 沼渣分析: 测定水分、固定碳、挥发分、灰分、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 (可选)进行植物生长试验,评估沼渣沼液的肥料效应。 第四章:实验数据分析与解读 实验的价值在于从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本章将指导您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1. 数据整理与可视化 建立实验数据记录表。 使用Excel、Origin、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绘制各类图表(折线图、柱状图、散点图)直观展示实验结果。 2. 关键指标的计算与评估 累积产气量(Cumulative gas production): 评估总产气潜力。 日产气量(Daily gas production): 观察产气速率变化。 甲烷含量(Methane content): 评估沼气质量。 单位质量原料产气量(Specific gas yield): 如Nm3/kg VS(每千克挥发性固体产生的标准立方米沼气)。 有机物去除率(Organic matter removal efficiency): 如VS去除率(%)。 VFA/碱度比(VFA/Alkalinity ratio): 评估发酵系统的稳定性,该比值过高(>0.4)通常表明发酵可能不稳定。 3. 统计学分析 方差分析(ANOVA):用于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t检验:用于比较两组数据。 相关性分析:探究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 4. 结果解读与讨论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进行对比。 分析实验结果出现的异常现象,并尝试从微生物学、化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解释。 讨论不同实验条件对发酵过程的影响机理。 评估实验方案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教训。 5. 撰写实验报告 报告结构:题目、摘要、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 清晰、准确、客观地陈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充分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第五章:沼气发酵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您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本章将列举一些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1. 产气量低或停止 原因分析: 接种物活性不足、原料不适宜、温度不当、pH过高/过低、抑制性物质存在、物料停留时间不足、装置漏气等。 解决策略: 优化接种物、调整原料配比、改善控温控pH措施、去除抑制物、延长停留时间、检查装置密封性。 2. 沼气中H2S含量过高 原因分析: 原料中含硫物质过高、厌氧环境不充分(导致硫酸盐还原菌活性过强)。 解决策略: 减少含硫原料、添加除硫剂(如铁盐、活性炭)、优化搅拌混合、提高沼气净化效率。 3. 发酵液pH值剧烈波动 原因分析: 进料量过大、原料酸性过强、产酸菌活性过高、产甲烷菌抑制。 解决策略: 减小进料量、调整原料组成、添加缓冲剂(如碳酸氢钠)、监测和调整接种物比例。 4. 发酵罐内出现泡沫 原因分析: 原料中表面活性剂含量高、进料过快、搅拌过度、发酵早期产气速率过快。 解决策略: 适当调整进料速度、改变搅拌方式或频率、添加消泡剂(慎用,需评估其对发酵的影响)、调整发酵工艺。 5. 沼气利用的安全问题 主要风险: 易燃易爆、有毒(H2S)、高压。 安全措施: 严格控制火源。 保持通风。 使用防爆电器。 安装沼气泄漏报警器。 沼气储存和输送要符合安全规范。 操作人员需接受安全培训。 附录 常用化学试剂与仪器清单 沼气发酵相关标准与法规 关键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范例 参考文献 结语 沼气发酵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极具回报的生物能源技术。通过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您将能够掌握其核心技术,为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探索沼气发酵领域的得力助手,愿您在实验的海洋中发现更多惊喜和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强的实战经验的结合。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让人望而生畏。相反,作者的叙述语调非常平易近人,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耐心地在你耳边指导。每一个实验模块的引入,都不是生硬地抛出公式,而是先从一个贴近实际应用的场景或者一个普遍存在的疑问切入,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做”。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主动参与一场知识的构建过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出错的关键步骤,作者会用不同的措辞反复强调,甚至加入一些“过来人”才会知道的小窍门,这些细节的处理,体现出作者对读者学习困境的深刻洞察,非常贴心。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严密到令人称赞。它没有将所有知识点混杂在一起,而是采用了一种模块化、递进式的结构安排。开篇的基础理论部分,虽然是基石,但篇幅控制得恰到好处,确保读者掌握核心概念后,能迅速过渡到实际操作层面。接着,实验的难度和复杂性是按照一个非常平滑的斜坡逐步上升的,从最基础的原料预处理,到中期的反应条件优化,再到后期的产物分析与效率评估,每一步都像是为前一步的成功做了坚实的铺垫。这种结构设计,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灵活安排学习进度,即便是中途遇到瓶颈,回溯上一个模块时也能找到清晰的知识路径。这种“搭积木”式的知识构建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连贯性和成就感,避免了因为某个难点而全盘放弃的风险。

评分

从一个初学者的视角来看,这本书最成功的方面在于它重建了我对“失败”的认知。在很多传统教材中,实验的描述往往都是一帆风顺的完美路径,一旦操作出现偏差,学生就会感到恐慌和挫败。然而,这本书在描述每一个实验环节时,都非常坦诚地列举了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分析,甚至细致到不同批次原料可能带来的微小影响。这种“预警式”的写作风格,让我在第一次尝试某个流程时,即使遇到了意料之外的结果,也能保持镇定,迅速对照书中的故障排除指南进行自我修正。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操作技能,更是一种科学的、接受变数的实验思维,这对于培养一个成熟的科研人员来说,是比任何单一公式都更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油墨质感,配上简洁的标题字体,立刻就营造出一种严谨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氛围。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仔细摩挲了好一会儿。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那种哑光处理,不仅在光线下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减少了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完美地衬托了书中那些精细的图表和实验流程插图。每一个步骤的配图都清晰无比,线条的粗细、标注的方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能看出设计者在排版美学和实际操作指导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尤其是那些涉及复杂反应的示意图,色彩的运用非常克制和专业,完全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感觉,直击重点,让初学者也能快速理解那些抽象的化学过程。这本书的物理实体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工艺品,光是翻阅它的过程,就足以让人对即将开始的实验充满期待和敬畏感。

评分

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参考资料部分,简直是为研究人员量身定制的宝藏。我特别关注了书末引用的文献列表和工具供应商名录,发现它们不仅权威可靠,而且非常具有时效性。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追踪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进展,确保书中所提供的数据和方法论不是陈旧的教条,而是能够经受住现代实验室检验的实用指南。更不用说那些附带的标准化操作流程(SOP)模板,格式规范,可以直接套用,省去了我大量从零开始整理文件的工夫。对于任何严肃的科研工作者而言,这些附加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定价。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书,更是一套构建完整实验体系的工具箱。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