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在大学教授书法鉴赏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一套能够兼顾学术严谨性和阅读友好性的综合性碑帖选本。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 جامع”性,它不仅仅是罗列名家作品,更像是在构建一条清晰的、以“规矩”和“变化”为主线的书法发展图谱。我在课堂上引用过其中一些细节进行分析,比如对“隶楷过渡”阶段的代表作的选择,处理得极为审慎。它避免了那些过于晦涩难懂、仅供专家研究的冷门拓本,而是聚焦于那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之作。学生的反馈非常好,他们反映说,在没有这套书之前,觉得碑学和帖学是两条泾渭分明的河流,但通过这套选本,能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这套书真正做到了“为初学者指路,为进阶者提供深思”。
评分说实话,我对古代碑刻拓本的研究涉猎不深,但接触过不少市面上流通的法帖影印本,很多都存在一个问题:失真严重,或者墨色过于死板,读不出笔锋的锐度。这套《辑选》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捕捉到了原作中那种独特的“金石气”。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飞白和断裂,其实蕴含着书家情绪的起伏。我个人偏爱宋人那种灵动、欹侧的风格,但接触这套书后,对那种方正遒劲、气势恢宏的书体产生了新的认识。我感觉这些碑帖不仅仅是字,更像是凝固的历史瞬间,记录了那个时代对“中和”与“法度”的极致追求。比如某几页中那些饱满的“点”,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笔头在纸上碾磨的触感。我已经开始尝试用羊毫笔来模仿那些厚重的笔触,效果比用狼毫要好上许多,这让我意识到,好的法帖是能直接指导你的工具选择和运笔方式的。
评分我是一个痴迷于古代文字美学结构的人,对书法中的“平衡”和“重心”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这套《辑选》带来的启发是巨大的,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有法而无定形”的深刻理解。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碑帖,绝非僵硬的模板,而是书写者在特定情境下对法度的最高化用。通过仔细比对不同作品中同一个字的结构处理,我发现书家处理“扁”与“平”、“欹”与“险”的尺度拿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套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书写者在结构处理上的细微差异和宏大取向。我喜欢用放大镜对着那些转折处仔细端详,感受墨迹在纸上发生的那种微妙的“冲突”与“融合”。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法的提升,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力量”的审美熏陶。阅读这套书,是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精神的内观。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通过一位老书法家的推荐接触到这套选本的。拿到手的第一感觉是分量很足,装帧的质感也很好,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尊重。我最欣赏的是,它并非简单地将那些“最有名”的碑拓堆砌在一起,而是进行了精心的主题式或时代性的编排。我个人对碑帖的审美要求很高,如果拓本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不够,很多精妙的笔法细节就会被淹没。但这套书的印刷质量非常稳定,尤其是那些看似“枯笔”的地方,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依然清晰可辨,这对于研究“枯笔”如何产生筋骨、如何体现韵味至关重要。它让我对“力透纸背”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不再是空泛的赞美,而是能从每一个横画的收尾处找到力量的源泉。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希望未来能有配套的音频或视频讲解,对其中几处关键的“悬针”或“蚕头”做动态演示,那就堪称完美了。
评分这套碑帖的选本实在太精妙了,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者深厚的功力和对书法史脉络的清晰把握。我作为一个硬笔书法爱好者,一直对行书和楷书的“骨力”和“法度”深感困惑,总觉得自己的笔触不够沉稳。这套书选取的范本,无论是魏晋风骨的流淌,还是盛唐气象的磅礴,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那些唐代大家的作品,其结字的欹侧变化、用笔的提按顿挫,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考量,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不压迫字形,又能衬托出墨色的韵味。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法帖演变、追溯笔法源流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极佳的案头工具书。我甚至会花很长时间去对比不同碑帖中同一个偏旁的写法差异,那种“神会”于古人的心境,是临摹过程中最美妙的体验。如果能配上更详尽的碑刻背景介绍和拓本的年代考证,那就更完美了,但就其选本质量而言,已属上乘。
评分经济实惠,方便好用。
评分买过几回了服务很不错还看中了几本下次继续买
评分书还好,就是外面有点脏的。《礼器碑》为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表”、“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 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款数。 此碑文字迹清劲秀雅,笔画刚健,碑侧之字锋芒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迭宕,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碑阳部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而碑阴部分往往是纵有序、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间距,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通篇自然灵动,富有生气。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于严密内,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礼器碑》的线条质感,平正端庄、俊挺宽博。有的字笔画纫如发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灵动,不显呆板。尽管线条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的表现上非常成功。 攻汉隶者,多以《礼器碑》为楷模。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初唐楷法多带隶意,无不与此碑有着深远密切的血缘关系。
评分印刷好,纸张也可以
评分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他人的工具
评分很不错 价位也低
评分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而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评分不错, 折叠式的 , 拉开有3,4米吧。 印刷业不错。
评分那个朋友很顺心,价格也便宜,比实体店便宜多了.感谢京东下次他说还要再来光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