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开本和装帧处理得非常大气,既方便在案头仔细研读,也适合作为陈列品收藏。内容方面,我惊喜地发现了一些我之前在其他资料中未曾见过的罕见简牍样本。它们展示了汉代文字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异,这比单纯看标准的“范本”要丰富得多。特别是关于一些数字和标记的写法,与后世的规范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这些细节的记录,体现了编者的专业素养和细致入微的考证工作。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部浓缩了早期汉字生命力的活化石,对于提升个人对中国书法史的认知维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评分这本拓片集可以说是文博圈子里的一股清流。它没有走那种大众化的书法教程路线,而是精准地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字形态。我对它在整理和注释方面的严谨性印象深刻,每一个篇章的引言都提供了详实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定位这些文字的年代和用途。我发现,很多在今人看来已经定型的笔画结构,在这些早期简牍中都还处于一个“探索期”,这为理解汉隶的成熟过程提供了绝佳的实证材料。阅读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书吏们在简牍上快速书写的情景,那种古朴的劲道感扑面而来。对于任何想深入探究汉代文化符号演变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一份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约又不失古朴,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内容上,它更像是一部视觉的盛宴,那些经过风霜洗礼的文字,每一笔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书写者风格的区分,即使是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简牍,也能看出书写人不同的心境和习惯。有些笔画写得非常开阔洒脱,有些则显得拘谨内敛,这种细微的差别,正是古代文献的魅力所在。我本来以为这种偏学术性的拓片集会比较枯燥,但翻阅下来,发现它其实非常耐人寻味。每页的排版都经过精心设计,确保了文字的可读性,即便是对古文字研究不太深入的爱好者,也能从中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评分最近淘到一本特别有意思的拓片集,虽然不是书法字帖,但对研究古代文字的演变简直是宝藏。这本书汇集了不少秦汉时期的简牍拓片,里面的字体风格真是千变万化,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韵。能看到那些千年以前的笔迹,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尤其是一些日常的书写,那种随性又带着规范的风格,比工整的楷书更有生命力。我花了不少时间对照着研究,感觉对隶书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装帧设计也挺用心,纸张质感不错,拓片的清晰度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基本没有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对于热爱古文字和书法史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参考书。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直接的视角去观察文字从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风貌,非常直观。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古代文献保护的爱好者,我一直很欣赏那些能够忠实记录原始材料的书籍。这本关于早期简牍的选集就做得相当到位。它没有过多地去“美化”或者“规范化”那些拓片,而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它们在出土时的原始风貌,包括一些残损和墨迹的晕染痕迹。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书写习惯至关重要。我尤其注意了其中一些官方文书和私人信件的对比,后者在用笔上明显要自由得多,偶尔出现的错字和涂改,反而让人感觉更加真实可亲。这本书的选材很有代表性,覆盖了不同体裁的文书,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文字生态的绝佳窗口。
评分好好........
评分很好 很好 很好 有豪华感 清晰 还放大
评分看起来一般搬黑白的 补丁补丁
评分还有京东快递员王志伟的服务非常好!特别是对聋人顾客很热情很耐心!令人喜欢!贵网工作很到位!谢谢你们!还有快递员王志伟!
评分竹简的字很养眼!!!!!
评分字形挺大,方便临习。原来买的简牍字帖苦于字太小,看起来多少有点吃力,这一系列的字帖则克服了这一弱点,挺好。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功业鼎盛,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首次开拓了北绝大漠、西愈葱岭、南至大海、东并朝鲜的辽阔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开辟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首次确立了儒家的统治思想等。对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出土文物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2008-06-18 10:01网友采纳 简牍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削。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行隶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新中国成立前后,多次有简牍出土,最早的是战国时期的,如 1965 年湖北江陵出土有楚简,内容似为论述《祭仪》,从已出土的简牍看,内容十分丰富,有经书、子书、历谱、公文、律令、帐簿、遗策等。东晋末年由于纸的推广使用,简牍逐渐被代替。简牍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还有书法上的美学价值。
评分不错的一套............
评分不错的卖家,发货很快的说!
评分东西不错,值得购买。下次还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