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手册(第2版)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文举 编
图书标签:
  • 烟气脱硫
  • 烟气脱硝
  • 环保技术
  • 工业废气处理
  • 电力环保
  • 脱硫脱硝技术
  • 环境工程
  • 污染控制
  • 化学工程
  • 节能减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30136
版次:2
商品编码:109798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页数:62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手册(第2版)》可供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的管理、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火力发电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2007年我社出版了蒋文举主编的《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手册》一书,出版以来有比较好的销售情况,在业内已经有一定的影响。
   本次再版基本保持第一版的风格和特色,注重引用国内外的新研究成果、新政策及工程实例,是一本内容翔实、新颖实用、综合系统的工具书。

内容简介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手册(第2版)》围绕烟气脱硫脱硝这一主题,在简要阐述我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控制战略与控制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理论基础湿法、半干法和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与设备,干法、湿法烟气脱硝及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与设备,以及烟气脱硫脱硝工程建设管理。对应用较广的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在相关章节给出了工程应用实例。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手册(第2版)》可供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的管理、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火力发电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控制政策和法规标准
第一节 我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特征
一、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特征和危害
二、我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状况
三、我国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酸雨的分布特征
四、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酸雨污染制约经济发展
第二节 我国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的政策法规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规划方案
四、酸雨与二氧化硫控制区
五、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六、我国控制二氧化硫和酸雨的主要措施
七、关于脱硫脱硝产业化的技术政策
第三节 有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环境标准
一、环境质量标准
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

第二章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污染源
第一节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来源和特征
一、二氧化硫的来源和特征
二、氮氧化物的来源和特征
第二节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估算
一、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估算的一般方法
二、燃烧过程燃煤设备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估算
三、主要工业过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估算
第三节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源监测
一、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源的监测
二、有组织排放污染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监测方法
三、无组织排放的污染源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监测方法

第三章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控制技术概论
第一节 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技术分类
一、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分类
二、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分类
三、同时脱除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技术
第二节 煤燃烧前的脱硫技术
一、我国煤中硫分的形态及其测定
二、煤的物理脱硫技术
三、煤的化学脱硫技术
四、煤的生物脱硫技术
五、煤的其他脱硫技术
六、典型选煤脱硫工艺
七、煤炭转化与煤气脱硫技术
第三节 清洁燃烧脱硫技术
一、型煤固硫技术
二、循环流化床燃烧脱硫工艺
三、水煤浆技术
第四节 燃烧后的烟气脱硫技术
一、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二、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三、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第五节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一、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二、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第六节 烟气脱硝技术
一、干法脱硝技术
二、湿法脱硝技术
三、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第四章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基础
第一节 烟气脱硫脱硝的物理化学基础
一、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物化特性
二、烟气脱硫的化学基础
三、烟气脱硝的化学基础
第二节 传质扩散的理论基础
一、物料衡算
二、气体扩散
第三节 吸收法净化理论
一、吸收平衡
二、吸收速率
三、吸收设备与设计
第四节 吸附法净化理论
一、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二、吸附剂
三、吸附平衡与吸附速率
四、吸附装置及工艺
五、吸附剂再生
六、吸附计算
第五节 催化转化法净化理论
一、催化作用与催化剂
二、气固相反应动力学
三、催化反应器及其设计
第六节 生物法净化理论
一、生物净化原理
二、生物处理方法
三、生物处理装置与设计
第七节 其他问题
一、废物综合利用
二、烟气脱硫设备的防腐

第五章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第一节 石灰石�彩�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一、工艺流程与过程化学
二、脱硫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工艺设计
四、主要装置及设计
五、FGD装置的自动化控制
六、材料选择
七、脱硫产物利用
八、应用和发展状况
第二节 氨法烟气脱硫技术
一、氨法吸收原理
二、氨�菜岱�
三、氨�惭秋Х�
四、氨�擦蝻Хㄍ蚜蚬ひ�
五、应用和发展状况
第三节 海水法烟气脱硫技术
一、海水烟气脱硫工艺原理
二、典型海水脱硫工艺流程与装置
三、海水脱硫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四、应用和发展状况
第四节 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
一、钠碱双碱法
二、碱性硫酸铝�彩�膏法
三、CAL法
四、应用和发展状况
第五节 镁法烟气脱硫技术
一、氧化镁法
二、氢氧化镁法
三、脱硫剂来源与副产物应用
四、镁法工艺特点
五、应用和发展状况
第六节 氧化锰法烟气脱硫工艺
一、工艺原理
二、中试工艺与设备
三、试验结果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七节 其他湿法脱硫技术
一、威尔曼�猜宓路ㄑ唐�脱硫技术
二、有机酸钠�彩�膏法烟气脱硫技术
三、石灰�裁痉ㄑ唐�脱硫技术
四、氧化锌法烟气脱硫技术
第八节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膜法烟气脱硫技术
二、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
第九节 工程实例
一、华能珞璜电厂石灰石�彩�膏湿法烟气脱硫工程
二、重庆发电厂烟气脱硫工程
三、深圳西部电厂海水烟气脱硫工程
四、福建后石电厂海水脱硫工程
五、扬子石化热电厂氨法烟气脱硫工程
六、云南红磷公司80万吨/年硫磺制酸装置尾气氨法脱硫工程
七、华能辛店电厂氧化镁法脱硫工程
八、燃煤工业锅炉简易石灰�彩�膏湿法烟气脱硫工程
九、台山电厂600MW机组CT��121烟气脱硫工程
十、双碱法烟气脱硫工程

第六章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第一节 喷雾干燥烟气脱硫技术
一、工艺流程及过程化学
二、影响SO2脱除的主要因素
三、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工艺系统
四、喷雾干燥烟气脱硫装置的设计
第二节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
一、概述
二、过程化学
三、循环流化床工艺影响因素
四、鲁奇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
五、回流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RCFB)
六、气体悬浮吸收烟气脱硫技术
七、增湿灰循环脱硫技术
第三节 半干法烟气脱硫灰渣的处置
一、半干法烟气脱硫灰的理化特性
二、国外脱硫渣的研究和利用
三、我国脱硫渣的研究和利用
第四节 半干法的研究与发展
一、喷雾干燥烟气脱硫技术研究与发展
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三、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应注重的问题
第五节 工程实例
一、白马发电厂旋转喷雾半干法烟气脱硫装置
二、黄岛电厂旋转喷雾半干法烟气脱硫装置
三、浙江衢州化工厂增湿灰循环烟气脱硫工程
四、德国Solvay自备电厂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程
五、无锡化工集团热电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程
六、广东恒运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程
七、山西华能榆社电厂二期2×300MW机组烟气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程
八、奥地利EVNTheiss燃油电厂RCFB烟气脱硫装置
九、德国Dessau热电厂烟气脱硫工程
十、小龙潭发电厂烟气脱硫工艺

第七章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第一节 炉内喷钙烟气脱硫技术
一、工艺流程与过程化学
二、影响脱硫率的主要参数
三、炉内喷钙系统的设计
四、脱硫过程动力学
五、炉内喷钙对锅炉运行性能的影响
第二节 炉内喷钙尾部烟气增湿活化脱硫
一、工艺流程与过程化学
二、LIFAC工艺影响因素
三、LIFAC工艺系统的运行特点
四、脱硫灰渣特性及其影响
五、应用概况
第三节 管道喷射脱硫技术
一、工艺过程
二、过程化学
三、工艺影响因素
四、喷射工艺运行中的问题
五、吸收剂的再循环利用
第四节 荷电干式吸收剂喷射脱硫技术
一、工艺流程与过程化学
二、系统组成
三、CDSI系统应用的技术条件与参数
第五节 磷铵肥法烟气脱硫技术
一、工艺原理
二、中试工艺及主要设备
三、中试技术成果
四、100MWPAFP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五、PAFP脱硫技术的发展
第六节 活性焦/炭烟气脱硫技术
一、脱硫原理
二、工艺流程与主要装置
三、国内外应用与发展状况
第七节 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技术
一、反应机理
二、工艺流程
三、影响脱硫脱硝率的主要因素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五、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八节 脉冲电晕烟气脱硫技术
一、反应机理
二、工艺流程
三、脉冲电源
四、反应器系统
五、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九节 干式催化脱硫技术
一、干式催化氧化法
二、干式直接还原法
第十节 工程实例
一、南京下关电厂LIFAC脱硫工程
二、东方热电循环流化床喷钙脱硫工程
三、分宜电厂180t/h锅炉炉内喷钙尾部增湿脱硫工程
四、杭钢焦化热电站CDSI工程
五、贵溪冶炼厂活性焦吸附法硫酸尾气脱硫工程
六、成都热电厂电子束烟气脱硫工程

第八章 干法烟气脱硝技术
第一节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
一、过程化学
二、SNCR脱氮工艺
三、主要影响因素
四、主要装置
第二节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
一、反应原理
二、工艺流程
三、催化剂
四、还原剂
五、主要影响因素
六、主要装置及设计
七、控制系统
第三节 其他干法脱硝技术
一、电子束照射法和脉冲电晕等离子法
二、炽热炭法
三、活性炭吸附法
第四节 干法烟气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一、脱硝催化剂
二、脱硝反应器
三、脱硝还原剂
四、工艺组合
第五节 工程实例
一、日本某水泥厂SNCR烟气脱硝工程
二、福建漳州后石电厂SCR烟气脱硝工程
三、浙能乐清电厂SCR脱硝工程

第九章 湿法烟气脱硝技术
第一节 湿式络合吸收法
一、硫酸亚铁法
二、Fe(Ⅱ)EDTA络合法
三、半胱氨酸亚铁络合法
第二节 碱液吸收法
一、反应原理
二、工艺流程
第三节 酸吸收法
一、稀硝酸吸收法
二、浓硫酸吸收法
第四节 氧化吸收法
一、催化氧化或富氧氧化法
二、化学氧化剂氧化法
三、硝酸氧化法
第五节 液相还原吸收法
一、反应原理
二、碱�惭橇蛩犸�吸收法
三、还原性碱液吸收
第六节 湿式烟气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一、液膜法
二、微生物法
第七节 工程案例
一、太原化肥厂改进碱吸收法处理硝酸尾气工程
二、浙江某化工厂旋流板塔处理含氮氧化物废气工程
三、福建某不锈钢制品公司酸洗废气处理工程

第十章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第一节 活性焦/炭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一、工艺过程
二、过程化学
三、工艺优缺点
四、工程应用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固相吸附/再生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一、CuO同时脱硫脱硝工艺
二、NOXSO工艺
三、SNAP工艺
第三节 气固催化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一、WSA�睸NOX工艺
二、DESONOX工艺
三、SNRB工艺
四、循环流化床(CFB)工艺
第四节 吸收剂喷射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一、尿素净化工艺
二、石灰/尿素喷射工艺
三、干式一体化NOx/SO2技术
四、喷雾干燥LILAC工艺
第五节 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
第六节 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一、Tri�睳Ox�睳OxSorb工艺
二、湿式络合吸收工艺
第七节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一、炭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二、多种污染物联合控制技术
第八节 工程实例
一、德国Arzbeg电厂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工程
二、意大利西西里杰拉AgipPetroli炼油厂SNOX同时脱硫脱硝工程
三、美国俄亥俄州R�盓�盉urger燃煤电厂ECO同时脱硫脱硝除汞装置

第十一章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经济分析
第一节 烟气脱硫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一、烟气脱硫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二、美国TVA对9种烟气脱硫工艺的经济评价
三、我国燃煤烟气脱硫技术的经济分析
第二节 烟气脱硫技术的综合评价
一、FGD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二、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烟气脱硝技术经济分析

第十二章 烟气脱硫脱硝工程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烟气脱硫脱硝工程建设程序
第二节 烟气脱硫脱硝工程立项工作程序
一、立项工作程序
二、项目建议书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节 烟气脱硫脱硝工程招投标
一、工程招标的概念
二、招标条件与方式
三、招标程序
四、招标书
五、评标
第四节 烟气脱硫脱硝工程设计
一、工程设计程序
二、初步设计程序
三、施工图设计程序
四、设计后期工作
第五节 烟气脱硫脱硝工程项目管理
一、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机构及任务
二、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
三、工程项目的控制与协调管理
第六节 烟气脱硫脱硝工程竣工验收
一、脱硫脱硝工程竣工验收
二、脱硫脱硝工程竣工验收范围、条件及依据
三、脱硫脱硝工程竣工验收的编制依据
四、脱硫脱硝工程竣工验收的组织和职责
五、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准备
六、脱硫脱硝工程竣工验收程序内容
七、脱硫脱硝工程竣工验收中的遗留问题的处理
八、脱硫脱硝工程竣工验收的工作程序及签证
第七节 烟气脱硫脱硝工程运行管理
一、运行管理的内容
二、运行管理人员职责与规章制度
三、烟气脱硫脱硝装置的工艺运行管理
四、烟气脱硫脱硝系统机械设备的运行管理
第八节 烟气脱硫脱硝工程后评估
一、评估办法
二、评估范围和内容
三、评估程序

第十三章 烟气脱硫脱硝设备
第一节 烟气系统主要设备
一、脱硫反应器
二、脱硝反应器
三、增压风机
四、烟气换热器
五、吸收塔浆液循环泵
六、氧化风机
七、烟气挡板
第二节 吸收剂制备系统主要设备
一、磨机
二、氨系统主要设备
第三节 副产品收集系统主要设备
一、空气压缩机
二、旋流器
三、真空皮带脱水机
四、除尘设备
五、输送机类
六、起重设备
七、搅拌设备
八、输送泵
九、真空泵
第四节 脱硫脱硝主要材料
一、FRP
二、橡胶
三、鳞片树脂
四、合金钢材料
五、脱硝催化剂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我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巨大,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218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初步估算超过2000万吨。酸雨污染严重,酸雨面积已达到国土面积的30%以上,每年全国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刻不容缓。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酸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控制工作,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酸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控制。“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二氧化硫列为考核各级政府的减排指标,全国二氧化硫排放累计减少了10%。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增加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减排指标,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减排目标:全国二氧化硫排放减少8%,氮氧化物排放减少10%。目前,世界各国开发的脱硫脱硝技术不下200种,但能商业应用的不到10%。选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法规、标准和各地自身特点,系统考虑各项措施的技术、经济性能。
为了推动我国烟气脱硫脱硝工作进程,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6年组织四川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环保工程研究中心、四川恒泰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西华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单位的教授和专家编写了这本实用手册,为从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控制的同行提供了一本内容翔实、新颖实用、综合系统的工具书,对我国烟气脱硫脱硝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发展较快,特别是烟气脱硝研究及工程应用已经全面启动,为了满足我国烟气脱硫脱硝工作的需要,我们对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订。
本书由蒋文举教授担任主编,赵君科、尹华强、汤争光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有:第一、二章楚英豪、尹华强、蒋文举;第三章第一至四节谷晋川,第五至六节尹华强、刘勇军;第四章第一至三节魏文韫,第四至七节羊依金;第五章第一节黄文凤、赵君科,第二至七节蒋文举,第八节卢红,第九节赵君科、蒋文举;第六章汤争光;第七章第一节苏仕军,第二至四节刘成军、李进,第五至六节蒋文举,第七、八节赵君科、杨睿戇、任志凌,第九节李进,第十节赵君科;第八章蒋文举、彭丽、孙冬;第九章李建军、姜言欣、刘勇军、尹华强;第十章李进、刘成军、黄祥、范璐;第十一章蔺丽丽、蒋文举;第十二章第一节任岷,第二至五节刘建英,第六节谢明、喻志军,第七节任岷,第八节蒋文举;第十三章李明、贾义、王洪卫、陈杰。
感谢清华大学环境科学及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教授对本书的撰写一直给予悉心指导,并在百忙中审阅了全书。
书中引用了一些科研、设计、教学以及生产工作同行的参考文献资料,也得到了相关企业和设计单位提供的工程实例基础资料,编者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少缺点和错误,敬请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1月30日
高性能计算与并行算法设计实用指南 第一版 作者: 张伟,李明 出版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118-XXXX-X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高性能计算(HPC)与并行算法设计领域的知识体系。在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复杂科学模拟对计算能力提出前所未有需求的大背景下,掌握高效利用多核处理器、GPU 以及分布式集群的能力已成为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必备技能。本书紧密围绕“实用性”和“工程实践”,从理论基础到前沿技术,系统地阐述了构建和优化高性能计算应用的核心方法。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五大部分,共十五章,内容涵盖了从底层硬件架构理解到高级并行编程模型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高性能计算基础与体系结构(第1章至第3章) 本部分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1章:现代计算体系结构剖析 详细介绍了冯·诺依曼架构的局限性,重点剖析了现代CPU(包括乱序执行、分支预测、缓存层次结构L1/L2/L3等)的工作原理。同时,深入探讨了异构计算单元,特别是GPU的SIMT(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Thread)架构特性、内存模型(全局内存、共享内存、寄存器)及其对算法设计的影响。理解硬件的瓶颈是优化性能的第一步。 第2章:并行性度量与性能分析 阐述了如何量化程序的并行潜力与实际效率。内容包括阿姆达尔定律(Amdahl's Law)和古斯塔夫森定律(Gustafson's Law)的实际应用,引入了计算强度(Arithmetic Intensity)的概念。重点介绍了性能分析工具的使用,如`perf`、`VTune`等,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指令周期计数、缓存未命中率、访存延迟分析等手段定位代码中的性能热点。 第3章:并行算法设计范式 系统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并行问题分解策略,包括数据并行、任务并行和流水线并行。深入讨论了经典的并行模式,如归约(Reduction)、扫描(Scan/Prefix Sum)、数据依赖图(Data Dependency Graphs)的构建与处理,为后续章节的算法实现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部分:共享内存并行编程模型(第4章至第6章) 本部分聚焦于单机多核系统上的优化技术。 第4章:OpenMP 编程实战 全面覆盖 OpenMP 3.1 及后续版本的重要特性。从最基础的并行区域、循环调度(Static, Dynamic, Guided)开始,详细讲解了数据环境的控制(Private, Shared, Reduction),并深入探讨了内存一致性模型、锁机制(Locks, Critical Sections)以及线程同步的性能影响。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嵌套并行、依赖性分析和并行化复杂度控制的实际案例。 第5章:C++并发编程与标准库 针对 C++ 程序员,详细解析了 C++11/14/17 引入的标准库并发特性。包括`std::thread`的使用、原子操作(`std::atomic`)在无锁编程中的应用、互斥量(`std::mutex`, `std::recursive_mutex`)和条件变量(`std::condition_variable`)的正确使用范式。重点强调了避免死锁和活锁的设计原则。 第6章:内存访问优化与缓存友好性 这一章是性能优化的关键。深入讲解了数据布局对缓存命中的决定性影响,包括结构体对齐(Structure Padding)的规避、数组的行主序/列主序访问策略。引入了伪共享(False Sharing)的概念及其规避技术,如使用填充字节(Padding)来对齐缓存线,确保不同线程操作独立数据时不会因共享同一缓存行而产生不必要的同步开销。 第三部分:大规模并行计算与GPU加速(第7章至第9章) 本部分转向异构计算和大规模并行加速。 第7章:CUDA 编程核心原理与实践 详细介绍了 NVIDIA CUDA 平台。从 CUDA 编程模型(Grid, Block, Thread)的层次结构开始,重点讲解了不同类型内存的带宽特性和访问延迟。通过矩阵乘法(GEMM)的优化实例,演示了如何有效利用共享内存、寄存器和纹理内存进行数据缓存,以及如何通过线程束(Warp)级别的并行优化来隐藏访存延迟。 第8章:GPU 内存优化与流/事件管理 深入探讨了 GPU 内存管理的高级主题。包括统一内存(Unified Memory)的工作机制与陷阱、异步并发(Streams and Events)的使用,以实现 CPU 与 GPU 之间的重叠执行。书中分析了数据迁移的开销,并提供了减少 CPU-GPU 交互的策略。 第9章:OpenCL/SYCL 跨平台并行计算 针对需要最大化硬件兼容性的场景,本书介绍了 OpenCL 和新兴的 SYCL 编程模型。对比了它们与 CUDA 在编程抽象层次和性能调优上的异同,为读者提供了构建可移植高性能代码的路径。 第四部分:分布式内存并行计算(第10章至第12章) 本部分聚焦于集群级并行计算,即大规模科学计算的基础。 第10章:消息传递接口(MPI)编程精要 全面覆盖 MPI 3.1 标准的核心功能。从点对点通信(Send/Recv, Isend/Irecv)到集合通信(Bcast, Gather, Reduce, Alltoall)的性能差异和适用场景进行了深入对比。书中特别强调了非阻塞通信的使用,以最大化计算与通信的重叠,并介绍了 MPI 进程和线程的划分策略。 第11章:MPI 高级特性与性能调优 探讨了更复杂的 MPI 应用,如基于 MPI-3 的窗口通信(One-Sided Communication)的原理和优化,以及在容错计算中的 Checkpoint/Restart 机制。针对大规模作业,分析了网络拓扑结构对通信性能的影响,并提供了避免通信热点的方法。 第12章:混合并行模型(MPI + OpenMP/CUDA) 这是现代 HPC 应用的主流架构。本书详细论述了如何将 MPI 用于节点间通信,同时在节点内部利用 OpenMP 或 CUDA 进行共享内存并行加速。重点讨论了数据分配策略(Domain Decomposition)、负载均衡以及如何高效地在不同并行层之间传递数据和同步状态。 第五部分:并行算法的高级应用与工具链(第13章至第15章)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际工具相结合,面向工程应用。 第13章:并行数值方法与稀疏矩阵计算 针对工程和物理模拟,本书选取了两个关键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在迭代求解器方面,讲解了并行共轭梯度法(PCG)和并行预处理器的设计挑战。在稀疏矩阵存储(CSR, COO)的并行访问优化和并行矩阵向量乘法(SpMV)的负载均衡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14章:并行数据结构与内存访问优化 关注通用数据结构在并行环境下的实现。包括并行哈希表、并行锁存队列的设计原则。特别关注如何设计与硬件缓存结构相匹配的并行数据结构,如跳表(Skip List)的并行化改造,以及延迟的权衡。 第15章:HPC 软件工程与调优流程 提供了从开发到部署的完整流程指导。内容包括并行代码的调试技术(如使用Valgrind/Helgrind进行线程错误检测)、并行程序的可移植性考虑、自动性能分析工具链的整合,以及构建高效、可维护的大规模并行计算软件所需的工程实践规范。 ---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于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金融建模等领域的研究生、博士后、科研人员,以及希望深入掌握多核/众核系统优化技术的软件工程师。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 C/C++ 编程基础以及一定的并行计算初步概念。 --- 推荐理由: 本书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实践性和对最新标准的覆盖。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代码示例和性能分析案例,手把手地指导读者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够榨干硬件性能的实际应用代码。本书是构建现代高性能计算应用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一本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封面上的字体清晰,颜色搭配也比较稳重,给人一种专业、扎实的感觉。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质感不错,摸起来不会太滑也不会太糙,印刷也相当清晰,字迹工整,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目录的排版也很合理,章节划分清晰,每一章的标题都概括了核心内容,方便查找所需信息。我尤其喜欢的是它对一些关键术语的解释,通常会放在页脚或者单独一个列表里,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可以避免因为不懂一些专业词汇而影响阅读进度。在内容结构上,它似乎遵循了一个逻辑顺序,从基础理论到具体技术,再到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层层递进,让人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烟气脱硫脱硝的复杂体系。尽管我还没开始深入阅读,但仅从这个初步的印象来看,这本书的编排和呈现方式都体现了作者的用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易懂的学习路径。

评分

案例分析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它并非流于形式,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真实世界的工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烟气处理项目,从火电厂到工业锅炉,再到水泥窑等,种类繁多。书中对每一个案例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包括项目背景、原烟气成分、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系统设计参数、实际运行效果以及遇到的挑战和解决过程。例如,有一个案例详细记录了一座大型火电厂如何通过技改升级,将脱硫效率从90%提升到98%以上,并分析了其关键的技术改造点和经济效益。另一个案例则聚焦于一家化工厂,如何针对其特殊的烟气成分,设计了一套高效的脱硝系统,并有效控制了氨逃逸率。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枯燥的技术原理变得生动起来,也为读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虽然它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技术参数,但作者在解释这些内容时,并没有过于晦涩难懂。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运用了大量的图表、流程图和示意图来辅助说明,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例如,在解释烟气污染物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时,书中绘制的化学反应流程图非常清晰,能够让读者一眼就看懂各个步骤之间的联系。在描述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时,配以详细的剖面图和局部放大图,让读者能够对其构造有直观的认识。即使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传质、传热效率等,作者也会通过类比或者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解释,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这种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评分

本书在技术细节的处理上,简直是面面俱到,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技术名称,而是对每一种技术进行了深度剖析。比如,在介绍湿法脱硫工艺时,书中详细描述了吸收塔的设计要点,包括浆液的循环流量、填料的类型和高度、喷淋系统的设计以及pH值的控制策略。它还特别强调了废水处理和废渣处置的关键技术,这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在脱硝方面,对于SCR技术,书中不仅介绍了催化剂的组成和再生方法,还详细讲解了氨水/尿素的喷射控制系统、反应器内的流场分布对催化效率的影响,以及尾部脱硝技术(如臭氧氧化脱硝)的原理和应用前景。此外,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工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例如结垢、腐蚀、堵塞等,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这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总结。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基础部分做得非常扎实,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烟气中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形成机理,包括各种燃烧过程以及它们与氧气、燃料成分之间的化学反应。这部分内容没有回避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和热力学原理,但同时也配以了详尽的图示和通俗的解释,让即使是化学基础相对薄弱的读者也能理解其中的奥妙。例如,在讲解脱硝的机理时,它不仅介绍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的化学反应过程,还详细分析了不同催化剂的性能差异、反应温度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产物。同样的,在脱硫部分,书中对湿法脱硫、干法脱硫、半干法脱硫等不同工艺的原理、优缺点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并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结果作为支撑。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每种技术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从而在实际工程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跟图片一样,手感不错,值得入手

评分

书质量很好,肯定正版,对京东一直放心

评分

书很好,现在正在学习中

评分

质量还行,就是说好的返券我和客服至少都沟通了4、5次,都没结果,以后再也不相信什么返券的事了!!!!!!!!

评分

内容详实,印刷精美,好!

评分

确实是正版图书,不错不错

评分

纸质很好,就是包装破了点,把封面也蹭坏了,不过不影响看。

评分

内容详实,印刷精美,好!

评分

理论知识必备,适合电厂技术人员,现在环保类的工程比较热门,书籍也不多。总体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