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史译丛:书史导论

书史译丛:书史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戴维·芬克尔斯坦,[英] 阿利斯泰尔·麦克利里 著,何朝晖 译
图书标签:
  • 图书史
  • 书籍史
  • 翻译史
  • 出版史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学
  • 文献学
  • 书目学
  • 西方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47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848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史译丛:书史导论》全面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学术流派和理论方法,是一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回顾西方书史研究历程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它既是初涉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读者掌握书史理论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案头必备。

作者简介

戴维·芬克尔斯坦为英国爱丁堡玛格丽特女王大学社会科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传媒与印刷文化教授。著有《布莱克伍德的出版社:维多利亚时代作者与出版商之关系》、《印刷文化与布莱克伍德传统:1805-1930》等。
阿利斯泰尔·麦克利里是英国爱丁堡纳皮尔大学的文学与文化教授、苏格兰书籍中心主任、苏格兰印刷与出版史资料中心主任,著有《寻找英雄:追寻艾伦·莱恩》等。两人还合编了多种关于书史的著作,包括:《书史读本》、《利斯岸边的造纸业》、《苏格兰爱丁堡图书史·第四卷》、《诚信买卖:苏格兰的书商与图书贸易》等。
何朝晖,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出版史、中西书史比较、版本目录学、中国古代史,著有《明代县政研究》、《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合著)等,译有《中国书籍的社会史一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书史理论
引言
书史的起源
麦肯锡与文本社会学
书史(histojredu Iivre)
交流圈
生平一著述意义上的交流圈
新理论的介入
印刷文化与书史
建立西方文化史上书籍崛起的模型
作者意图
阅读与书史
书史与媒介
小结

第二章 从口头到书面
引言
通过书写实现的社会交流
口述传统
技术变迂
书写、权威与个人
书写与权力
小结

第三章 印刷的诞生
引言
印刷术发明前的书籍
延续与变迁o
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德国的古腾堡一89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知识与力量
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
漫长的19世纪
知识产权
平装书的发展
20世纪后期及其以后
小结
……
第四章 作者、作者身份与权威
第五章 印刷商、书商、出版商、代理
第六章 读者与阅读
第七章 书籍的未来
结论
参考书目
术语表
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三章继续讨论从以手抄本为基础的文化,向以印刷本为基础的文化的转变。它把印刷机视为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时期导致变革的一个动因,并概述了印刷书的选择、生产和发行所引发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本章沦述了既有权力结构--国家和教会--通过许可证制度、法律限制和财政手段来控制印刷及其产品的传播的尝试。详细论述了书籍生产的工业化,以及随着来自其他媒体竞争的加强,该产业在20世纪末的萎缩。
第四章探讨了西欧文化传统中,作为一种概念和行为的作者身份。它讨论了中世纪作者身份的概念,阐述了随着15世纪印刷的出现作者功能的转变,并对现代作者行为背后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结构提出了深入的见解。本章还简要论述了20世纪对作者功能的解释,以深入认识当今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并阐述随着21世纪数字技术的兴起,学者们如何预言作者行为的新范式,以及对于“作者身份”的构成将要如何加以莺新定义。
第五章考察了印刷文化的流通中所涉及的各种参与者和代理人,审视了西欧印刷品与文本生产、传播和消费中的产业和技术进步是如何输出到其他国家,并被接纳和适应的。它还提醒读者关注各种文化代理的历史,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是如何介入书籍和印刷品的宣传推广事务的。
第六章既将阅读定义为一种读者从文本中创造意义的个人解释行为,也定义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行为。它追溯了阅读的历史,从最早对信息的解读,到18世纪精读到泛读的转变,再到以后的两百年时间里阅读在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阅读的性质,是根据伊瑟尔个人创造意义的模型和菲什所侧重的“解释共同体”来考察的。
第七章从四个角度探讨了书籍的未来,这些角度来自于书籍史:已经存在的新技术和未知的更新的技术对书籍的影响;书籍出版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新的产业结构的产生,以及这些结构对多样性、用户选择和文化的影响;读者数量的减少,同时数量减少了的读者的“密集”的阅读;最后,国家角色的变化,从对书籍的管控到支持出版和阅读。
从我们的研究中得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中介”在书史研究中不断增长的重要性。当代的书籍和印刷文化史家,越来越关注于回答由印刷品的中介作用所引发的问题。他们所问的问题包括:
在书籍和文本所走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复杂路径中,是谁、是什么起了中介作用?
战略上的文化联盟和“文学场域”在塑造特定文本的推广和接受方面,所处的地位如何?
谁助推某些书籍和作者成为文化标准,而同时代的其他书籍和作者在文化和经济上却没有产生重要影响?
技术进步如何成为社会交流结构中“看不见”的一部分?
大众印刷媒体在塑造社会话语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当代印刷文化研究还必须(正如第七章所提到的)把跨国和比较问题考虑在内--书籍贸易全球化在经济、文化和社会上的影响;数字化和新的电子技术所提供的商机;改变产业面貌的跨国出版和图书销售联合体的同质化作用。
……
书史译丛:书史导论 前言 书籍,不仅仅是纸张与油墨的载体,更是思想的火种、文明的印记、历史的见证。从遥远的泥板、莎草纸,到精致的羊皮卷、印刷品,再到如今的电子书、数据库,书籍的形态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每一次变革都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技术发展和文化传播的进程。理解书籍的历史,就是理解我们自身是如何思考、学习、交流、创造和传承知识的。 《书史译丛:书史导论》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和介绍书籍发展历程的著作。本书并非孤立地呈现某种特定时期的书籍形态,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宏大而精细的书史全景,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时光,探寻书籍从诞生之初到现代社会所经历的每一次关键性的转折与演进。这套译丛,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述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书籍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技术因素。 本书的编写,旨在提供一个深入浅出的入门向导,让广大读者,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对书籍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知识。我们期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书籍的制作工艺、传播方式、阅读习惯以及它们在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古代书籍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到人类文明的黎明。在文字尚未普及、记录方式极其有限的远古时代,人类便已开始探索记录与传承信息的方法。本书将首先考察那些被视为书籍前身的早期记录媒介,如洞穴壁画、岩画、骨刻、甲骨等,分析它们在信息传递和早期叙事中所起的作用。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古代近东地区,详细介绍楔形文字泥板作为早期书籍形态的出现。泥板的制作、存储、借阅以及泥板图书馆的运作,都将得到细致的阐述。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埃及,深入探讨莎草纸的生产工艺、书写方式,以及卷轴作为一种重要的书籍形式的出现和传播。象形文字、僧侣体、世俗体等不同书体在莎草纸上的应用,以及法老陵墓中发现的《死者之书》等重要文献,都将成为我们分析的重点。 同时,本书还将追溯中国古代早期书籍的发展脉络。从甲骨文、金文的刻写,到竹简、木牍作为主要书写材料的广泛使用,我们能够看到早期书籍形态的演进。简牍的编联方式、墨的书写、以及早期图书馆的萌芽,都将构成本书早期部分的重要内容。在这里,我们不仅关注书籍的物质载体,更重视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观念和早期知识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承载智慧的载体——古典时代的书籍发展 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书籍的物质载体和制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本章将重点探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的书籍形态。羊皮纸(Pergamen)的出现,标志着书籍材料的一次重大飞跃。其坚韧耐用、便于书写和携带的特性,使得书籍的生产和传播更加便利,也为更复杂的文献形式提供了可能。 卷轴在古典时代的普及程度将得到深入的分析。希腊罗马的学者们如何制作、收藏和使用卷轴,大型图书馆的建立(如亚历山大图书馆)如何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以及卷轴在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都将是本章探讨的核心。我们会详细介绍卷轴的结构、书写、装订(如果适用)和阅读方式,并分析其局限性。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这一时期书籍的文化意义。古希腊哲学、历史、戏剧、诗歌等各类文本如何在卷轴中得以保存和流传,罗马帝国时期法律、史学、文学作品的传播,都体现了书籍在塑造文化认同、传承思想遗产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当时的书籍市场、抄写员的角色,以及书籍作为一种象征社会地位和知识水平的物品的特性。 第三章:东方智慧的延展——中国古代书籍的成熟与创新 在东方,书籍的发展也呈现出独特的轨迹。本章将聚焦于中国古代,详细介绍从汉代到唐宋时期书籍形态的演进。在继承简牍传统的基础上,绢帛作为一种更为精美的书写材料开始出现,虽然其成本高昂,但仍是重要的文献载体。 随后,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在中原地区的普及,无疑是中国书籍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本书将详细追溯造纸术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分析不同时期纸张的材质、制作工艺以及它们对书籍形式的影响。纸张的廉价和易得,为书籍的大规模生产和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纸张的基础上,卷轴依然是主要的书籍形式,但随着书写的便利,一些新的书籍形式也开始萌芽。本书将介绍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技术,如龙鳞装、旋风装等,以及它们在实际使用中的特点。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中国古代的藏书文化,重要的藏书家、藏书楼,以及官府和私人图书馆的建设,都反映了书籍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章:印刷术的革命——书籍传播的里程碑 本书的第四章将进入一个革命性的阶段——印刷术的出现与发展。我们将首先回顾印刷术在东亚的起源,重点介绍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从佛经、诗文集到官方文献,雕版印刷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复制效率,使得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本书将详细介绍雕版印刷的技术流程、材料选择,以及它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知识普及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将简要介绍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探索,虽然其在古代中国的普及程度不如雕版印刷,但其技术原理为后来的西方印刷术发展埋下了伏笔。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欧洲印刷术的兴起。古腾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书籍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本书将深入分析古腾堡印刷术的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它如何迅速席卷欧洲。印刷术的普及,不仅降低了书籍的成本,使得普通人也能负担得起书籍,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教会和贵族对知识的垄断,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的进程。我们将探讨早期印刷书籍的装帧、排版、插图等艺术风格,以及印刷术如何催生了新的书籍类型和阅读社群。 第五章:近代书籍的演变——从手抄到机器生产 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近代书籍的形态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章将聚焦于近代早期至工业革命时期书籍的发展。我们将看到,平版印刷、滚筒印刷等新技术如何进一步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质量。 与此同时,书籍的装帧和出版业也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市场化。精美的装帧、插图书籍、以及商业化出版机构的出现,都标志着书籍作为一种商品和文化产品的地位日益凸显。本书将分析这一时期书籍的商业模式、版权制度的萌芽,以及出版商在书籍传播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近代书籍在社会文化中的新角色。教育的普及、大众识字率的提高,使得书籍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小说、期刊、报纸等新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塑造了新的公共舆论空间。我们将考察不同国家在近代书籍发展上的特点和差异,以及书籍如何成为民族国家构建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第六章:现代书籍的多元化——知识的传播与挑战 进入现代社会,书籍的形态和传播方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本章将探讨20世纪至今的书籍发展。我们将关注纸质书籍在精美设计、印刷技术上的不断提升,以及其在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上的独特价值。 同时,电子书、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标志着书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本书将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对书籍形态、阅读方式、知识获取和存储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将探讨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例如检索的便捷性、存储的无限性,以及数字化可能面临的挑战,如版权保护、数字鸿沟、信息过载等。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现代书籍在内容生产、出版发行、读者社群等方面的变化。独立出版、自费出版的兴起,社交媒体在图书推广中的作用,以及读者参与式创作的出现,都表明书籍的生产和传播模式正在经历新的转型。本书将试图勾勒出当前书籍发展的全貌,并对未来书籍的演进趋势进行展望。 结论 《书史译丛:书史导论》希望通过对书籍历史的梳理,帮助读者理解书籍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物质形态、技术工艺、传播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功能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的。书籍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智慧史,一部辉煌的技术革新史,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传播史。我们相信,通过深入了解书籍的过去,我们更能把握当下的意义,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本书的每一页,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心血,也期待着我们以新的视角去阅读、去理解、去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它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思辨,读起来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促膝长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克制,他总能用最精准的词汇勾勒出事件的核心轮廓,却从不吝啬于对细节的精妙描摹。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历史人物的侧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其复杂的人格光谱,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远超出了纯粹的文献复述。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极其精巧,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得像是呼吸一样流畅,毫无生硬的拼接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打开一个新的房间,里面陈列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等着读者去细细品味。对于那些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它让我在享受知识汲取的同时,也沉醉于文字本身的美感之中。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最深远影响,在于它对我个人思考习惯的重塑。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总是非常注重“语境”的力量,他不断提醒读者,任何一个思想、任何一个行为,都必须放置在它诞生的特定时空下去理解,脱离了语境的解读往往是最大的谬误。这种强调“情境化”的写作方式,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对许多社会现象的简单化判断。书中的论述风格极其审慎,几乎没有使用那种武断的、一锤定音的断言,而是充满了“或许”、“可能存在”的探讨性语言,这恰恰体现了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它教会了我,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而在于提出更好的问题。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把更锐利的“思想手术刀”,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剖析眼前的世界,这种内在的提升远比记住几个历史事实来得珍贵。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非常枯燥的学术专著,毕竟涉及的议题宏大且专业。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他仿佛是一位技艺高明的导演,知道何时应该用快速剪辑来展现历史的疾速演变,何时又该使用慢镜头来聚焦于某个关键的转折点。我尤其佩服作者在跨文化比较上的能力,他没有用西方中心主义的框架去套用所有文化现象,而是努力还原了不同文明在特定历史阶段下的内在逻辑和生存智慧。书中对非主流思潮的关注,也让人耳目一新,打破了传统教科书的二元对立叙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线性发展模型,而是看到了一个充满可能性和多重因果链条的复杂世界。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是衡量一部优秀思想史著作的重要标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史料的扎实程度和论证的逻辑严密性。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和整合那些分散在不同语种、不同载体中的一手资料。在许多关键论点的支撑上,他引用的文献不仅权威,而且角度刁钻,往往能一语道破前人研究中的盲点或偏颇之处。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查阅作者引用的那些晦涩的原始文本,每一次追根溯源的探究,都让我对作者结论的可靠性又多了一份确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出了多么惊人的新观点,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近乎无可挑剔的证据链条来支撑这些观点。它对于追求学术严谨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可以作为参考范本的典范之作,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进行真正有深度的历史研究。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思想史的著作,这本书的切入角度非常新颖,它没有陷入传统思想史研究中那种纯粹的概念梳理和流派划分的窠臼。作者巧妙地将那些看似孤立的哲学思潮置于宏大的历史脉络之中,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思想是如何被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社会的。尤其是关于启蒙运动时期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理性崇拜视为一个线性的进步过程,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潜藏的矛盾与张力,比如现代性自我批判的萌芽是如何在启蒙的鼎盛时期就已埋下的伏笔。这本书的行文如行云流水,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人,也能被它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论证所吸引。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历史的全新方法论,让人读完后忍不住想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既有认知,这种“颠覆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

发货速度快,书质量好

评分

书史译丛:书史导论书史译丛:书史导论

评分

京东质量有保证,快递有很快,好评!

评分

图书文化史系列一种,书页故意做旧如旧,黑糊糊一片,感觉很差,希望冲印改版或者该系列第二种出版史赶紧改正过来……

评分

书史译丛:书史导论书史译丛:书史导论

评分

从目录看,挺好的书。而且,貌似要出一个系列,准备一本本收。不过,纸张大概是环保纸,怎么跟手纸似的啊,还不如手纸,黑乎乎的,不知道编辑怎么想的。

评分

竟然脏兮兮的~

评分

非常棒,很喜欢~~~~~~~

评分

《书史译丛:书史导论》全面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学术流派和理论方法,是一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回顾西方书史研究历程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它既是初涉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读者掌握书史理论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案头必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