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访书记

江浙访书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国桢 著
图书标签:
  • 地方志
  • 书记访谈
  • 江浙
  • 历史
  • 人物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口述历史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279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420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江浙访书记》内容简介与评价,在当代所起的作用以及研究的价值,自己对该书的情感等,从中可学到作者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同时获取不少的信息。对于文史研究者、爱好者来说,是有着很可贵的学术意义的。
本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明清史和目录学专家,一生爱书成癖,曾利用外出或会议空隙,至江、浙及成都各地图书馆浏览一些流传很少但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并一一作了读书笔记。笔记内容涉及作者介绍、版本情况,该书内容简介与评价,在当代所起的作用以及研究的价值,自己对该书的情感等,从中可学到作者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同时获取不少的信息。对于文史研究者、爱好者来说,是有着很可贵的学术意义的。

作者简介

谢国桢(1901~1982),河南安阳人,明清史专家及版本,目录学家,曾任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回忆瓜蒂龛主谢国桢教授(代序)
小引
江、浙、成都访书观感
一、南京图书馆藏书
南宋大字本《诗集传》
《道听录》
《圣朝破邪集》
《金薯传习录》
《威凤堂偶录》
《白耷山人全集》
《池上草》
《辽左见闻录》
《明初伏莽志》
《小蓬莱阁金石目》
《惧谋录》
“颐素堂丛书”
《吴门岁华纪丽》
二、扬州图书馆藏书
《东洲几上语》(《枕上语》)
《通鉴续编》
《明珰彰瘅录》
《十可篇》
《青莲阁集》
《章大力稿》
《影园诗稿》
《缶林文集》
《孟晋斋文钞》
《扬州休园志》
《鸿爪录》
三、苏州图书馆、苏州博物馆、苏州元和顾鹤逸藏书
苏州图书馆藏书
《孝经音义》《论语音义》《孟子音义》
《杜陵诗史》
《傅与砺诗法》
《杨文懿公集》
《香泉志》
《十二家唐诗类选》
《浙江东山志》
《皇明留台奏议》
《考盘集》
《复宿山房集》
《蕉窗九录》
《谢耳伯先生初集》《全集》
《湖隐外史》
……
四、常熟图书馆藏书
五、上海图书馆藏书
六、浙江省图书馆藏书
七、宁波天一阁文物保存所藏书
八、四川省图书馆藏书
九、瓜蒂庵自藏书
附录 怀念我的父亲
编后记

精彩书摘

一、南京图书馆藏书
南宋大字本《诗集传》二十卷
宋朱熹集传。按是书为南宋刻大字本,每半页七行,行十五字,注同。白口,上有大小字数,下有刻工姓名,白麻纸印,纸白版新,大字悦目,为海宁吴骞旧藏,后有吴骞拜经楼识。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及《宋志》俱作诗集传二十卷,诗序辨说一卷。此书自元延祐定科举法,因以取士,遂有元延祐重刻本,流传至广,坊间翻刻本始多,并二十卷为八卷,并删去诗序辨说不载,已失其原书面貌,书为宋刊,极为可珍。清杨绍和著《楹书偶录》经部记其海源阁所藏善本,载有元延祐重刊本,认为罕见之秘,其实阁中仍藏有南宋刻原本,未经注意。以寻常明刻之本视之,民国初年海源阁藏书散出,经徐森玉先生鉴定,确为宋刻麻纸精印之本,乃收归于南京图书馆。
《道听录》一卷
南京图书馆藏,怡养斋旧钞本
原题楚桃源山人李春熙撰。春熙事迹待考。是书为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前有明隆庆己巳自序,略谓(明)宪宗问:“螃蟹一身鳞甲,凤皇遍体文章。”春熙伏地起日:“蜘蛛满腹经纶。”所记多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足资笑谑,然亦有裨于异闻。实宋洪迈《夷坚志》之流,明代野史谩闻,如是类者,亦往往而有,明瞿宗祐之《剪灯新话》即其例也。以后踵事增繁,随笔琐记,如《耳谈》、《狯园》等书,多半是道听途记,无稽之谈,且涉及迷信、猥亵之词,然足见明嘉靖以后,市民文学的兴起,变可略见当日社会的风俗。
……
《江浙访书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地名与景点,而是通过一位富有洞察力且情感细腻的作者,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江浙两省的深度人文探索之旅。这本书的核心在于“访”,即拜访、探寻,它所拜访的,是那些隐藏在烟雨楼台、江南水乡深处的历史回响、文化基因以及鲜活的人物故事。 作者并非以旅游攻略的笔触行文,而是以一种更接近于文学创作的视角,深入江浙大地,与当地的居民、历史学者、非遗传承人,乃至那些在时光长河中被淡忘的角落进行对话。书中描绘的,是那些书本上鲜为人知的细节,是那些代代相传的生活习俗,是那些构成江南气质的独特韵味。 第一部分:绍兴——千年古城的醇厚记忆 作品的开端,作者将我们带入绍兴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他并非仅仅驻足于鲁迅故居,感受“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呐喊,而是深入挖掘这位文坛巨匠童年成长环境中的点滴细节,通过对故居周围街巷的细致描绘,以及与当地老人的交谈,展现了那个时代江南小城的真实生活气息。从百草园的青石板路,到三味书屋的雕花窗棂,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重现了百年前的烟火人间。 绍兴黄酒的酿造,不仅仅是工艺的介绍,更被作者赋予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他拜访了一位世代酿酒的老匠人,听他讲述从采摘糯米、蒸煮、拌曲到发酵、储藏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听他诉说着几代人与黄酒的情感羁绊,那份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以及在岁月流转中,黄酒如何成为绍兴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酒香中弥漫的,是历史的沉淀,是人情的温暖。 除了文学与美食,绍兴的戏曲文化也占据了重要的篇幅。作者深入绍剧的排练现场,观察演员们的台步、唱腔,与老艺人交流,了解绍剧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那些脸上涂抹的油彩,身上披着的戏服,在作者的笔下,不再仅仅是舞台上的道具,而是承载着千百年文化传承的符号,是江南人民情感与审美的寄托。 第二部分:杭州——西湖山水间的诗意与匠心 当目光转向杭州,作者并未止步于西湖的断桥残雪、苏堤春晓的明信片式风光。他行走在西湖边,观察着晨练的老者,哼唱着民谣的船夫,以及那些漫步在湖畔的年轻情侣。通过这些生活化的场景,他捕捉到了杭州这座城市的悠闲与诗意,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龙井茶的探寻,是本书关于杭州的重要章节。作者跟随茶农,深入茶园,了解龙井茶的种植、采摘、炒制过程。他详述了“明前茶”的珍贵,以及“西湖龙井”独特风味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他记录了茶农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以及他们对于这份传统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每一片茶叶的背后,都蕴含着人与土地的深情对话。 除了自然风光与茶文化,杭州的丝绸织造工艺也得到了细致的展现。作者参观了历史悠久的丝绸作坊,观察了从蚕茧到丝线的加工过程,再到精美的丝绸印染和织造。他采访了经验丰富的织工,了解他们对于色彩、纹理的独特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将精湛的技艺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之中。那些华美的丝绸,不仅仅是物质的展现,更是杭州这座城市精致、细腻的文化符号。 第三部分:苏州——园林亭台里的雅致与哲学 移步苏州,本书的笔调转向了更深层次的雅致与哲学。作者并非仅仅参观了拙政园、留园的亭台楼阁,而是试图理解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他会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停留,观察光影在假山石上的变化,倾听池塘中鱼儿嬉戏的声音,感受那份人与自然的对话,以及隐藏在园林中的东方哲学。 苏绣,作为苏州的另一张文化名片,在书中被赋予了细腻的笔触。作者走访了苏绣的传承人,看到了他们手中灵巧的银针,如何将五彩的丝线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以及那些寓意吉祥的图案。他了解到苏绣的针法之多,色彩之丰富,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苏绣艺人身上那种对于艺术的虔诚,以及对美的极致追求。 苏州的评弹,同样是本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茶馆里,作者聆听着吴侬软语的评弹声,感受着那种温婉、缠绵的艺术魅力。他与说书人交流,了解评弹的曲目、表演方式,以及它在江南民间的传播。那些古老的故事,通过评弹的演绎,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 第四部分:乌镇——水乡古镇的烟火与变迁 当作者的脚步踏入乌镇,一股浓郁的水乡气息扑面而来。然而,他并非仅仅描绘那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传统景象,而是关注着这座古镇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变迁。他会在清晨,沿着河道行走,观察渔民的捕捞,听着船夫的吆喝;他也会在傍晚,看着小镇的灯火逐一点亮,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 他记录了古镇的手工艺人,如染布匠、木匠,他们依然坚守着传统的技艺,虽然面临着市场的挑战,但依然用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价值。他还关注了乌镇的民宿业,观察着古老的民居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成为连接游客与古镇的桥梁,以及这种发展如何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捕捉到了水乡人特有的生活节奏和情感表达。那种不疾不徐,那种对生活的热爱,那种邻里之间的温情,都通过他的笔触得以鲜活地呈现。他笔下的乌镇,是鲜活的,是流动的,是充满烟火气的,也是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寻找自身定位的。 贯穿全书的主题 《江浙访书记》并非简单的旅行日记,而是一部饱含深情的文化探索。书中贯穿始终的主题,是对“人”的关注。作者通过与形形色色的人物对话,描绘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坚守,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适应。这些人,构成了江浙大地的灵魂,是那些风景背后的真正主角。 其次,是对“技艺”的尊重。无论是绍兴黄酒的酿造,杭州龙井茶的采摘,苏州的苏绣,还是评弹的演唱,作者都以极其细致和尊重的笔触,展现了这些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以及传承人在其中的心血与汗水。这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也是对劳动者的赞美。 再者,是对“生活”的体察。作者所描绘的,并非宏大的叙事,而是那些细微的、平凡的生活片段:清晨的吆喝,午后的茶香,傍晚的炊烟,以及夜晚的静谧。这些生活化的场景,构成了江浙大地真实的面貌,也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是对“情感”的捕捉。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土地的情感,人与历史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温度,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江浙访书记》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文化朝圣。它让你在读完之后,仿佛亲自踏足了江浙的每一寸土地,触摸到了那里的脉搏,聆听到了那里的故事,感受到了那里独特的气质。它让你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文化,以及那些在时光中默默存在,却又无比重要的价值。它是一扇窗,让你窥见江浙深处,那份不曾褪色的江南情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某些探险类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那些记录了探寻未知秘境过程的文字。手头上的这本,其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作者那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他描述了为了一条模糊的古代航线记录,如何辗转于世界各地的档案室,查阅那些早已泛黄、脆弱不堪的羊皮纸。更令人震撼的是,当他终于抵达书中描述的那个被认为是虚构的地理坐标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没有用夸张的词汇去渲染发现的瞬间,而是侧重于环境的极端和自身的渺小,例如描绘海风如何像刀子一样割裂皮肤,或者在极端低温下,连思维都变得迟缓。这种基于第一手经验的详尽记录,让人无法抗拒地相信每一个字都是用生命写就的。读罢,我感觉自己也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苦的跋涉,对人类求知欲的边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古代饮食文化的书籍,它的视角非常新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食材罗列上,而是将食物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乃至贸易往来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的交叉印证,例如,通过分析某一地区墓葬中发现的陶器残骸,推断出其在特定时期的饮酒习惯如何演变,这比单纯依靠史书描述要生动得多。尤其有趣的是,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不同阶层获取稀有香料的路径,描绘了从异域到餐桌的漫长链条,充满了惊心动魄的商业冒险和文化交流的痕迹。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一个美食人类学家,不仅品尝到了历史的味道,更理解了这些味道背后所承载的权力与资源分配的秘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吃”这件事提升到了理解文明运行的高度,让人在咀嚼文字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智慧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逻辑构建得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理论支点都承载着前一个论点的重量,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展现了惊人的概括能力,能够将看似深奥的哲学思辨,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进行类比,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他对待反驳观点的处理方式——不是一味地驳斥或贬低,而是先深入剖析其合理性,再以更坚实的证据链条进行反向论证。这种严谨、克制又不失洞察力的学术态度,是很多当代非虚构作品所缺失的。对于希望系统性构建某一领域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佳的路线图,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清晰地指明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推导过程。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回顾前面几章的内容,以确保自己完全吸收了作者所铺设的逻辑基石。

评分

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城市变迁的著作,它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细腻地描摹了城市肌理下那些不易察觉的呼吸与脉动。作者似乎拥有穿透时间迷雾的魔力,笔下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老建筑,都仿佛被注入了生命,拥有了自己的故事和灵魂。他从不堆砌枯燥的年代数据,而是选择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记忆作为切入点,比如一个手艺人的坚持,一段被遗忘的民间传说,或者是一场在老茶馆里发生的关于时代的争论。这种叙事方式极其贴近生活,让人在阅读时,仿佛正置身于那个光影斑驳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烟火混合的味道。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松弛有度,时而激昂,时而低回,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引导着读者的情绪起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体味到历史的温度而非冰冷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人”放在了历史的中心位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油画风格,色调沉稳而富有历史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文化气息。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翻页时发出那种特有的“沙沙”声,简直是老派读书人的享受。内页的排版布局疏密有致,字体选用了一种带有宋体韵味的衬线字体,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着一股雅致的书卷气。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插图和地图绘制得极为精细,线条流畅,信息量丰富,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凭借这些视觉辅助材料迅速进入情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出作者或编者对“物”本身的尊重,让人感觉捧在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那些装帧上的小巧思,比如扉页上的题词印章样式,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复宿山房集》

评分

越做越好。

评分

在当代所起的作用以及研究的价值,自己对该书的情感等,从中可学到作者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同时获取不少的信息。对于文史研究者、爱好者来说,是有着很可贵的学术意义的。

评分

《威凤堂偶录》

评分

不错的书,很实用!!!!!!!!!!1

评分

主路路边的小绿树翠绿欲滴,亭亭玉立,沿路而排,像一对整齐的队伍,英姿飒爽,精神抖擞。风迎面而吹,恰似蜻蜓点水一样轻盈而灵活,轻轻地吹拂着老家的村庄。树叶随风而微微抖动,像极了一只只翠绿的鸭蹼,在路边格外醒目,吸引着路人的眼睛。

评分

,快递也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真的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

评分

《吴门岁华纪丽》

评分

的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