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世纪年代,看起来多么遥远,思想上多么荒谬,精神上多么怪异!它们的某些东西也许会触动我们的同情,愉悦我们的爱好;诸如它们的玻璃窗画、雕塑、某些故事以及它们的浪漫传奇——那些困苦年代似乎真的是浪漫的时代,上帝知道,它们的浪漫和我们所说的浪漫大异其趣。然而,它们在思想上,至少在精神上也许就是如此浪漫。它们的领地——并不是不为人所知,而是充满神秘、忧郁和模糊的光环——不在地上。那是形而上学构想的领地,是精神激情之地。那里存在着它们的浪漫,那里指示着它们真正的思想,那里牵动着它们绝对的渴望。亨利·奥斯本·泰勒所著的《中世纪的思维——思想情感发展史(共2册)》详细介绍了中世纪发展的不同阶段。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四版前言
第一卷
第一编 中世纪思维的基础
第一章 中世纪精神的起源
第二章 西方的拉丁化
第三章 希腊哲学:教父理解事实的前提
第四章 拉丁教父的思想旨趣
第五章 古代和教父思想的拉丁传播者
第六章 蛮族瓦解帝国
第七章 高卢和爱尔兰的凯尔特血统
第八章 日耳曼特质:盎格鲁-撒克逊、德国和挪威
第九章 基督教和古代知识进入北方民族
一、爱尔兰人的活动;卢克瑟的哥伦班
二、英国的皈依;阿尔弗雷德和比德的学问
三、高卢和德国;从克洛维到圣维尼弗雷德-博尼法斯
第二编 中世纪早期
第十章 加洛林时期:吸收教父和古代知识的第一阶段
第十一章 11世纪的思想层面:意大利
一、从查理曼到希尔德布兰
二、人的状态
三、意大利承继古代文化
四、意大利思想上的虔诚:彼得·达米安尼和圣安瑟伦
第十二章 11世纪的思想层面:法国
一、热尔贝特
二、克吕尼的奥蒂洛
三、富尔伯特和沙特尔学校:三科四学
四、图尔的贝伦加尔、洛色林和到来的时代
第十三章 11世纪的心灵层面:德国、英国以及结论
一、德国借用基督教和古代文化
二、奥斯洛的精神冲突
三、英格兰:最后的比较
第十四章 中世纪成长的阶段
一、十字军
二、城镇和行会
第十五章 中世纪情感的发展
一、教父的激情图示
二、拉丁基督教的情感化
第三编 理想与现实:圣徒
第十六章 修道院改革
中世纪的两端:阿尼安的本尼迪克;克吕尼;《爱的宪章》;“沉思生活”接受“实践生活”
第十七章 隐士气质
彼得·达米安尼;罗穆尔德;多米尼克·劳瑞卡图斯;加尔都西会的布鲁诺和纪果
第十八章 圣伯纳德:爱的性质
第十九章 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
第二十章 禁欲妇女的神秘幻觉
舍瑙的伊丽莎白;宾根的希尔德加德;瓦尼的玛丽;通根的丽特嘉德;马格德堡的麦赫蒂尔德
第二十一章 有污点的现实
谩骂和讽刺的证据;大主教利高德的记录;科隆的恩格伯特;民众的信任
第二十二章 萨利姆本的世界
第四编 理想与现实:社会
第二十三章 封建主义与骑士精神
骑士美德的封建和基督教起源;圣殿骑士
团;布永的戈弗雷;圣路易;弗罗莎特的《编年史》
第二十四章 浪漫骑士与典雅爱情:从罗兰到特里斯坦和郎斯洛
第二卷
第二十五章 帕西法尔,慢慢学乖的勇士
第二十六章 爱洛依丝的心
第二十七章 日耳曼的思考:瓦尔特·德·福格威德
第五编 象征主义
第二十八章 中世纪早期的圣经隐喻,奥顿的洪诺留
第二十九章 可见世界的原理:圣维克多的雨果
第三十章 大教堂与弥撒,赞美诗与富于想象的诗歌
一、威廉·杜兰达与博韦的文森
二、圣维克多的亚当的赞美诗与里尔的阿兰的
《完美的人》
第六编 拉丁文化与法律
第三十一章 古典的魅力
一、古代典籍的阅读
二、语法
三、对中世纪人物的影响:拉瓦丹的希尔德伯特
第三十二章 中世纪拉丁散文的演进
第三十三章 中世纪拉丁诗歌的演进
一、音步诗
二、音重代替音量
三、继抒咏圣歌和书生歌谣
四、主题向世俗化的过渡
第三十四章 中世纪对罗马法的借鉴
一、民法
二、罗马人的立法和外邦人的立法
三、中世纪的借鉴
四、教会法
五、政治理论
第七编 十二和十三世纪的根本思想旨趣
第三十五章 经院哲学:精神、范围与方法
第三十六章 话题的分类、演化的阶段
一 科学的哲学分类,文森的百科全书的体例,
伦巴德《语录》的体例,阿奎那《神学大全》的
体例
二 演化的阶段、语法、逻辑、元逻辑
第三十七章 十二世纪经院哲学
一、共相之争:阿伯拉尔
二、神秘链:雨果与伯纳德
三、后来的年代:伯纳德·西尔维斯特,拉坡里
的吉尔伯特,康克斯的威廉,索尔兹伯里的
约翰,里尔的阿兰
第三十八章 大学,亚里士多德与托钵修士
第三十九章 波那文图拉
第四十章 大阿尔伯特
第四十一章 托马斯·阿奎那
一、托马斯关于人类蒙福的观念
二、人认识上帝的能力
三、上帝如何知道
四、天使如何知道
五、人如何知道
六、由爱升华的信,并由此得来的知识
第四十二章 罗杰尔·培根
第四十三章 邓斯·司各脱与奥康
第四十四章 中世纪的总结:但丁
精彩书摘
在前一章讲到,安瑟伦对议题的选择受他在诺曼底贝克的北部居住地影响,而且此地距离激烈批评安瑟伦的戈尼罗的修道院(马穆提)不远。这些地方位于法国中北部范围之内,这里是中世纪许多原创性发展的故乡。就这个地区而言,加洛林时期研究的复兴为11世纪的成就提供了合适的前提。研究的主题实质上并没有改变;但是11世纪体现了吸收古代和教父时期素材的新阶段,这时期的作品比加洛林时代更清晰地表现出作者们的才能,后者只是吸收了教父的材料片断,或借鉴了古代的片言只语。
在奥里亚克的热尔贝特(Gerbert)①的个性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区别。从这位具备思想宽容的人开始,这一时期的故事徐徐展开。人们会震惊于他思想方法的枯燥和生硬。枯燥是必然的,是中世纪思维思想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而生硬则并非如此。然而,这样有趣的人也染上这样的毛病,确实有点像是命运的嘲弄。因为热尔贝特是10世纪后半期起着拯救性作用的思想家。他头脑中渴望的东西涵盖了同时代人所有的思想旨趣。在他那里出现的,并非僧侣的渴望,而是世俗的渴望;尽管他在僧侣中长大,担任了博比奥的修道院长、兰斯的大主教、拉文那的大主教并最后担任了教皇,但是宗教动机并没有支配这一非凡的人。
他大概在950年稍早的时候出生。我们对他的父母和在阿奎丹的确切出生地一无所知,可以推定他出身贫寒。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被接受进圣吉拉杜斯修道院,该修道院位于奥弗涅的奥里亚克。在那里,他在一名僧侣指导下学习语法(从广义上而言),逐渐喜欢上了古典学问。具有真情实感是热尔贝特一生的品质,后来他写的许多信件,都证明从未停止对奥里亚克僧侣的爱,他的青年时代就是与他们一起度过的,他尤其热爱雷蒙德(Raymund),正是在他那里,热尔贝特接受了初级教育。
雷蒙德后来成了这所修道院的院长,但正是他的前辈杰拉尔德接纳了这位男孩热尔贝特,并作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来引导他的事业。西班牙边区的一位伯爵前来奥里亚克朝圣;杰拉尔德恳求他把热尔贝特带回到西班牙,接受修道院无法提供的进一步教育。伯爵离开后把热尔贝特带走了,让他接受巴塞罗那附近比克城主教的教诲。他在这里学习了数学。传说他游历了整个西班牙,并向阿拉伯人学习,这似乎不大可能。但是在这期间,伯爵和主教为了祈求获得各种各样的物质目标而动身前往天主教的大本营,而且他们也把他们的被保护人一起带到罗马。
……
沉浸于古老智慧的海洋: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古往今来,人类的思维模式与情感体验,如同浩瀚的星辰大海,蕴藏着无尽的奥秘。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思想脉络,便会发现,在每一个时代,都涌动着独特的精神洪流,孕育出别样的智慧与情感。本书,正是试图引导读者踏上一次深度探索之旅,穿越历史的长河,抵达那段既遥远又与我们紧密相连的时代——中世纪。 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期。在那个十字军的战鼓与修道院的钟声此起彼伏的年代,理性与信仰、神秘与秩序、世俗与神圣,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一次深入人类心灵深处的挖掘。本书将带领你超越表面的浮华,去触碰那些构成中世纪人们精神内核的基石。 第一卷:知识的殿堂与信仰的图腾 在中世纪,知识并非如今日般随手可得,它被赋予了神圣的光辉,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教会和少数贵族的殿堂之中。本书将细致描绘知识在中世纪的传播与演变。我们将看到,古希腊罗马的哲学遗产如何在修道院的抄写室里得以保存与解读,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与形而上学如何被基督教神学所吸收与重塑。 你将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了解那些伟大的经院哲学家,如托马斯·阿奎那,他是如何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矛盾,构建起庞大而精密的哲学体系。他们的辩论,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思辨,更是对宇宙秩序、生命意义以及人类在其中位置的深刻追问。本书将剥离那些晦涩的术语,让你领略经院哲学的魅力,理解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知识边界内,构建出宏伟的精神世界。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更加贴近普通人生活的知识形式。吟游诗人的歌谣,充满了英雄主义与骑士精神;民间传说与谚语,承载着朴素的智慧与价值观;而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绘画、雕塑与建筑,更是将抽象的信仰具象化,成为连接神圣与凡俗的桥梁。本书将解析这些艺术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让你看到,知识在中世纪并非只存在于书本,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仰,在中世纪扮演着无可置疑的核心角色。本书将深入探讨基督教信仰如何渗透并塑造了中世纪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个人精神生活到公共政治秩序,从日常礼仪到重大节日,宗教仪式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你将了解到,教皇的权威如何与世俗君主的权力相互博弈,教会如何成为知识的中心与社会的中坚力量。 本书还将探讨中世纪人们对“罪”与“救赎”的理解。那些关于原罪、惩罚与恩典的神学观念,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准则与道德判断。你将看到,人们如何在对死亡的恐惧与对永生的渴望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忏悔与赎罪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那些存在于基督教之外的神秘主义传统,以及各种异端思想的暗流涌动,这些都共同构成了中世纪复杂而多元的精神图景。 第二卷:情感的律动与社会的脉搏 如果说第一卷侧重于思想的建构与信仰的传播,那么第二卷将更深入地剖析中世纪人类的情感体验,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在社会结构与文化习俗中得到体现。 我们将考察骑士精神的兴起。它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行为准则,更是一种关于荣誉、忠诚、勇气与爱情的复杂情感体系。从亚瑟王传奇到特里斯坦与伊瑟尔特的故事,这些文学作品如何塑造了中世纪贵族男子的理想形象,又如何影响了女性的审美与情感期待。本书将分析骑士小说中的情感冲突与价值追求,探讨“ courtly love”(宫廷爱情)的兴起及其对后世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中世纪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尽管历史记录往往偏向于统治阶层,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对民间歌谣、节日习俗、家庭关系的研究,去窥探那些属于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比如,关于婚姻与家庭的情感,是基于经济考量,还是也包含着真挚的爱意?人们如何在艰辛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如何面对疾病、饥荒与战争的威胁?本书将尝试还原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个人情感片段。 社会的结构与等级制度,在中世纪对情感的表达与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农奴、市民、教士、贵族,不同阶层的人们在情感上有何差异?他们如何看待爱情、友情、亲情?本书将分析社会身份如何限制或引导个人的情感选择,以及社会流动性相对较低的环境下,人们如何处理个人情感与集体归属的关系。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中世纪人们对“美”与“丑”、“善”与“恶”的感知。从宏伟的哥特式教堂到精美的插图本,从充满力量的战争场景到对地狱刑罚的描绘,这些艺术作品是如何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与道德判断?本书将解析这些视觉符号背后的情感张力,让你理解,在中世纪,美与道德,神圣与世俗,往往是紧密相连的。 最后,本书将关注中世纪人对“死亡”的态度。这是一个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视角。死亡在中世纪并非被刻意回避,而是被视为生命旅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被赋予了深刻的宗教意义。从“死亡之舞”的艺术表现,到对圣徒殉道的崇敬,再到对炼狱与天堂的想象,这些都反映出中世纪人如何理解与面对死亡。本书将探讨,这种对死亡的直面,如何塑造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永恒的追求。 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情感的共鸣 《中世纪的思维》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思想探险。它将带领你走进一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世界,去理解那些曾经塑造人类文明的深层力量。通过对思想的梳理与情感的挖掘,你将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中世纪,更能从中获得对人类自身,对我们所处时代的崭新认知。 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邀请你一同品味古老智慧的醇厚;这是一次情感的共鸣,让你跨越时空的界限,去触碰那些普世的人类情感。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人类思想情感发展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都将为你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准备好,踏上这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发现那个既遥远又无比熟悉的“中世纪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