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讲义(第6版)》为前田雅英刑法学代表作,全面反映了前田雅英在的刑法学各具体问题上的主张。本书*前田氏的个人特色,语言犀利,观点鲜明,且善于将刑法知识以图表形式加以归纳,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尽管本书不是日本司法考试的官方参考书,但众多学生仍自发地以本书作为备战司法考试的参考资料。在日本购物网站上,本书都是人气稳居一的刑法教科书,另外还有众多专门进一步讲解"前田刑法学"的教科书和辅导资料,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本书除了讲解刑法解释学的具体观点之外,还在多处地方见缝插针地阐述其机能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其实有很多已被张明楷教授所吸收而以具有张氏风格的形式体现出来,为我国读者所知晓。对于已经了解张明楷教授学术观点的读者来说,如果再读到前田雅英的著作,想必会对张明楷教授的研究思路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前田雅英,1949年生于东京都。1968年录取东京大学法学部,导师是平野龙一先生。1975年调往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任副教授,1988年晋升教授。他是日本刑法学少壮派中年轻、有成就的学者。
序章刑罚与犯罪的基本思考方法
1犯罪与刑法
(1) 犯罪、刑罚与刑法(2) 刑法(刑罚)的作用
(3) 刑罚论——报应刑与目的刑
2刑法学的系谱
(1) 近代西欧关于刑罚与犯罪的思考方法
(2) 日本刑法学的脉络(3) 现代的刑法理论
**章犯罪论的基本构造
1犯罪论体系
(1) 该当构成要件、违法且有责的行为(2) 犯罪论的机能
2对构成要件的理解
(1) 形式的构成要件概念与实质的构成要件概念
(2) 构成要件的作用
3违法性的思考方法
(1) 违法论的发展(2) 客观的违法性
(3) 可罚的违法性(4) 违法性的具体判断
4责任要素与构成要件
(1) 责任主义(2) 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5构成要件与阻却事由
*章客观的构成要件
**节客观的构成要件的构造
1构成要件与违法性
2客观的构成要件的要素
(1) 结果与实行行为(2) 主体(3) 客体
*节构成要件解释与罪刑法定主义
1罪刑法定主义
(1) 两个原理(2) 明确性理论(3) 法律主义
2禁止事后法——刑法的时间效力
(1) 刑罚的变更(2) 刑罚的废止
3实质的构成要件解释——罪刑法定主义的实质化
(1) 处罚规定的实质性考虑
(2) 类推解释的禁止与实质的构成要件解释
(3) 日本刑法解释的特色
4刑法的效力
(1) 刑法的地域效力(2) 刑法的对人效力
第三节结果
1构成要件中的结果
(1) 结果与危险性(2) 结果与实行行为
2值得处罚的结果与轻微性
(1) 轻微的结果与危险性
(2) 被害人的同意、承诺与构成要件该当性
第四节实行行为
1刑法上的行为概念
(1) 裸的行为论(2) 实行行为概念的重要性
2实行行为性的具体判断
(1) 实行行为与故意(2) 实行行为的开始
3间接正犯
(1) 工具性(2) 利用犯罪行为
第五节不作为犯
1总说
2不作为的实行行为
(1) 结果回避可能性与作为义务
(2) 作为义务的具体内容
第六节未遂
1未遂处罚
(1) 未遂犯(2) 预备与阴谋
2实行的着手
(1) 主观说与客观说(2) 主观方面的考虑
(3) 间接正犯的着手时期
3不能犯
(1) 不能犯的含义(2) 不能犯的学说(3) 判例
4中止犯
(1) 中止犯的含义(2) “依自己的意思”——自动性
(3) 犯罪的中止与防止结果发生的努力
(4) 预备与中止犯
iii
iv
第七节因果关系
1客观上的归责——因果关系
(1)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含义(2) 条件关系
2因果关系的理论
(1) 条件说(2) 相当因果关系说
3判例中的因果关系论
(1) 从行为时的相当性到事后的综合判断
(2) 行为时存在特殊情况的类型
(3) 行为后的介入情况与实行行为的危险实现
(4) 介入第三人的行为(5) 介入被害人的行为
(6) 介入行为人的行为与实行行为的一体性
第三章主观的构成要件
**节责任主义
(1) 责任主义与道义责任论
(2) 国民的规范意识与非难可能性的内涵
*节故意
1总说
(1) 处罚故意的原则(2) 故意的种类
2故意与违法性的意识
(1) 故意与错误(2) 违法性的意识与法律的错误
(3) 判例中的故意概念与违法性的意识
3成立故意时必要的对事实的认识
(1) 对构成要件的认识(2) 对意义的认识与违法性的意识
(3) 对违法阻却事由的认识
4具体的事实错误
(1) 对犯罪事实的认识与事实的错误
(2) 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3) 因果关系的错误
5抽象的事实错误
(1) 抽象的事实错误的含义(2) 法定符合说
(3) 故意犯的成立范围
第三节过失
1对过失犯的理解的变迁
(1) 传统的过失论(2) 过失论的发展
2过失犯的客观的构成要件
(1) 过失犯的构成要件(2) 过失犯的实行行为
(3) 信赖原则(4) 监督过失(5) 过失犯的因果关系
3作为责任要素的过失
(1) 预见可能性(2) 预见可能性的对象
(3) 预见可能性的程度
第四章违法阻却事由
**节正当化的基本原理
(1) 构成要件该当性与违法阻却事由
(2) 实质的违法阻却判断的构造
(3) 可罚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
*节正当业务行为
1法令行为
2业务行为
(1) 治疗(医疗)行为(2) 运动行为(3) 采访活动
3其他的正当行为
(1) 被害人的同意(2) 推定的同意(3) 安乐死
v
vi
第三节正当防卫
1总说
2急迫性
(1) 含义(2) 对侵害的预见与急迫性
(3) 积极的加害意思与急迫性(4) 自招侵害
3不正的侵害
(1) “不正”的含义(2) 对物防卫
4为了防卫的行为
(1) 防卫行为的类型性(2) 防卫行为及其个数
(3) 防卫意思的内容
5不得已而实施的行为
(1) 相当性(2) 防卫过当
6盗犯等防止法与正当防卫
第四节紧急避险
1紧急避险的含义
2紧急避险的要件
(1) 现实的危难与法益的权衡(2) 补充性
第五节过失犯的违法阻却事由
第五章责任阻却事由
**节责任的阻却
期待可能性
*节责任能力
1无责任能力、限制责任能力
(1) 责任能力的含义(2) 责任能力与精神医学
(3) 心神丧失、心神耗弱(4) 刑事未成年
2责任能力的存在时期——原因中自由行为的理论
(1) 实行行为与责任能力的同时存在
(2) “同时存在的原则”的修改(3) 限制责任能力的情形
第三节正当化事由的错误
1假想防卫(避险)
2假想防卫(避险)过当
(1) 假想与过当——故意犯的成否
(2) 第36条第2款的适用
第六章共犯
**节共犯与正犯
1共犯处罚的含义
(1) 正犯与共犯(2) 正犯与共犯的区别
(3) 共犯、共同正犯的处罚根据
2共同正犯的原理与共犯的原理
(1) 从属性说与独立性说(2) 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
(3) 要素从属性与共同的射程
3共犯与身份
(1) 身份的含义(2) 第65条第1款与第2款的关系
(3) 第65条第1款的解释(4) 第65条第2款的解释
*节共同正犯
1共同正犯的基本构造
(1) 部分行为*责任(2) 共同实行与意思联络
(3) 行为共同与犯罪共同(4) 共同正犯与正当化事由
(5) 共同正犯的过剩与共同的射程
2共谋共同正犯
(1) 判例理论与学说(2) 共谋共同正犯的要件
3承继的共同正犯
(1) 承继的共同正犯的含义
(2) 承继的共同正犯的成立范围
4共同正犯的脱离
(1) 从共同关系中的脱离、共犯关系的消解
(2) 共犯与中止
5不作为与共同正犯
(1) 不作为与共犯(2) 不作为的共同正犯
6过失的共同正犯
(1) 学说的对立(2) 共同过失
vii
viii
第三节狭义的共犯
1教唆犯
(1) 教唆的含义(2) 教唆的故意与未遂的教唆
(3) 教唆与错误
2帮助
(1) 帮助的类型性(2) 帮助的因果性
(3) 不作为与帮助(4) 共同正犯与帮助的区别
第七章罪数
1罪数论的含义
2一罪——单纯的一罪与评价上的一罪
(1) 单纯的一罪(2) 法条竞合
(3) 包括的一罪
3科刑上的一罪
(1) 科刑上的一罪的处断(2) 想象竞合(一行为数法)
(3) 牵连犯
4并合罪
第八章刑罚论
1现在的刑罚
2刑罚的适用
(1) 刑罚的量定(2) 缓刑
3刑罚的执行
(1) 死刑(2) 自由刑
(3) 财产刑(4) 刑罚权的消灭
事项索引
判例索引
译者后记
这本《刑法总论讲义(第6版)》虽然标题写着“北大日本司法考试参考书”,但我作为一名法律系本科生,在接触到这本书时,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本深入理解日本刑法理论的入门读物,而非仅仅应付考试的工具。初读之下,其严谨的逻辑框架和清晰的论证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在前言中提及了现实机能主义的视角,这让我对传统刑法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不同于一些侧重条文解释的教材,这本书更侧重于刑法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和功能,试图去理解刑法规范背后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例如,在探讨正当防卫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列举法定要件,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不同社会情境下,何种程度的防卫行为才符合社会正义的期待。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对于我这样还在构建刑法知识体系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启发性。书中的案例分析也相当丰富,虽然很多案例是日本国内的,但其分析方法和思考路径具有普适性,能够帮助我理解抽象的法条如何落地,如何被解释和适用。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刑法学更广阔的视野,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司法考试抱着严谨态度的考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扎实掌握刑法理论,并且能够有效应对考试的参考书籍。《正版 刑法总论讲义(第6版)》这本书,虽然在标题上强调了“北大日本司法考试参考书”,但其内容远不止于应试技巧的训练。它更侧重于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自洽的刑法理论体系。书中对刑法基本概念的界定,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分析,以及对各种阻却事由的探讨,都非常到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始终围绕着“现实机能主义”的核心理念展开,这使得我对刑法理论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条文堆砌,而是能够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量。例如,在讨论刑法适用范围时,作者会从社会风险控制、犯罪预防等角度进行分析,这对于理解司法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需要深度分析的案例题非常有帮助。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进行梳理和比较,也帮助我建立了更全面的理论视野,避免了片面理解。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在备考过程中,能够更加自信和有条理。
评分我是一名对日本刑法学有浓厚兴趣的法律从业者,之前一直苦于找不到能够系统性梳理和深入解读日本刑法总论核心概念的权威著作。《正版 刑法总论讲义(第6版)》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本书在内容上,对刑法的基本原理、犯罪构成、责任能力、未遂犯、共犯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阐述。尤其让我赞赏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学界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能将其有机地融入到体系化的讲解中,使得整部讲义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学术前沿性。书中对于“现实机能主义”的引入和阐释,更是点睛之笔。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刑法条文和理论,促使读者思考刑法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效用和价值实现。这本书在论证过程中,逻辑严密,推理周全,即使是复杂的理论概念,也能被讲解得清晰易懂。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比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案例,然后对照书中的理论进行分析,这极大地提升了我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所有对日本刑法总论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甚至是法律研究者,反复研读的宝贵资料。
评分在我多年的法律学习和实践中,接触过不少刑法学著作,但《正版 刑法总论讲义(第6版)》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独特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次关于刑法思想的深度对话。作者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现实机能主义”的视角,并贯穿全书,这使得整部讲义摆脱了纯粹的理论抽象,而是更加关注刑法的实践价值和功能实现。例如,在分析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时,作者并未止步于理论框架,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不同社会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权衡和选择,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整体的利益。这种以“功能”为导向的分析方法,对于理解法律的生命力至关重要。书中的论证过程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即使是探讨一些颇具争议的理论问题,也能做到客观公正,并且提供充分的论据支持。对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巩固了我对刑法总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对法律现象进行深度剖析的能力,让我能够跳出条文本身,去理解法律的内在逻辑和外在价值。
评分我是一名对日本文化和法律体系怀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无意中翻阅了这本《正版 刑法总论讲义(第6版)》。这本书虽然在标题上带有学术和考试的标签,但其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以及对刑法理论的耐心铺陈,却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作者在书中并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和恰当的比喻,将复杂的刑法概念娓娓道来。尤其是“现实机能主义”的引入,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刑法并非只是冷冰冰的规则,而是承载着社会对公正和秩序的期望。书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刑法解释,例如对网络犯罪的讨论,让我看到了刑法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回应社会变迁。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法律细节,但这本书所展现出的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看到,法律的背后,是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深层思考。这是一本拓展视野、激发思考的书,远超我最初对一本“刑法讲义”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