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润华,侯富芳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目录
  • 中国古籍
  • 二十世纪
  • 文献编目
  • 图书史
  • 文化遗产
  • 学术研究
  • 目录学
  • 古文献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887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92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页数:4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所著录为自1911年起至2009年12月问国内完成出版的各种中国古籍书目专著,也酌情收录了一些内部编印发行的目录。所著录书籍包括各种书目以及具有书目性质的书目提要、书志、要籍解题、叙录、图录、知见录、访书目录(书名虽为“辞典”,但实质是书目者亦收)等共计640余种。
全书按类编排,共分为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三大类,下再依书目内容与性质分若干种小类,见本书“目录”。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共分为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公藏目录、家藏目录、善《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目录、地方文献目录、经学书目录、史学书目录等。

目录

一 综合目录
(一)公藏目录
1.公共图书馆馆藏书目
2.学校图书馆馆藏书目
附:域外汉籍综合目录
(二)家藏目录
1.普通家藏书目
2.藏书题跋记
(三)善本书目录
1.公藏善本书目
2.学校图书馆藏善本书目
3.私家善本书目
附:域外汉籍善本书目
(四)地方文献目录
1.地方志目录
附:域外方志目录
2.地方性文献目录
二 专科目录
(一)经学书目录
1.经书目录
2.小学书目录
(二)史学书目录
1.一般史籍目录
2.谱牒目录
3.地图目录
(--)子部书目录
1.诸子书目
2.艺术类书目
3.农书与兵书目录
4.医学书目录
5.道教与佛教目录
(四)文学书目录
1.综合目录
2.诗歌目录
3.词学书目
4.小说目录
(1)综合类
(2)文言类
(3)通俗类
(4)《红楼梦》书目
5.戏曲目录
6.文学理论书目
附:域外汉籍文学书目
三 特种目录
(一)史志目录
(二)丛书目录
附:类书目录
(三)推荐书目录
(四)著述目录
1.个人著述目录
2.地方乡贤著述目录
3.其他著述目录
(Ni)禁毁书目录
(六)出土文献目录
(七)佚书目录
(八)辨伪书目录
(九)访书目录
(十)贩鬻书目录
(十一)刻书目录(包括出版目录)
(十二)版本图录
附:域外版本图录
(十三)四库有关目录
附:古籍整理目录
(十四)捐赠书目录
(十五)目录之目录
附:域外目录之目录
附录:
书名索引
作者索引

精彩书摘

  《广西方志提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该书著录1949年以前广西历代修纂的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及寺庙志等,共250种。全书分为通志和府、州、县志两大部分,府、州、县志部分又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当时的行政区划,分为行政专署(地区)依次排列。此外,书末还附有广西方志佚书目录,以便读者参考。对所收每部志书著录书名、纂修年代、版本、卷帙、篇目,并简介修纂者和概述内容特点。如该书所著录:
  [光绪]河池州志
  是志由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署理河池知州李佑元辑录清道光《庆远府志》中有关河池州之事而成。抄本一册。
  是志因为照搬清道光《庆远府志》各卷中有关河池州的资料而成,体例又未作改变,故仍如“庆远志”分为二十卷,只是个别卷次仅录数则资料,徒具名目而已。其志书前辑录道光九年苏成额题序,原纂修体例,原纂修人员题名。
  志目标例:地理志,下分七日;沿革志,下分二目;建置志,下分八目;食货志,
  下分六目;学校志,下分五目;营伍志,下分四目;职官志,下分六日;选举志,
  下分五目;人物志,下分十目;艺文志,下分二日;时事志;经政志,下分六目。
  因为各志的收藏情况被《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一书记载,所以书中并没有注明藏所。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河南地方志提要》
  刘永之、耿瑞玲编。该书是河南旧志整理丛书中的一种,全书包含124篇概述、563篇提要,介绍作者截至1987年所见所知的563种(7567卷)现存志书,以及383种佚志,并指明存藏于日本、美国及台湾地区的方志5种(47卷)未作介绍。该书继承和借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方志考稿》和《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的历史经验和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和发展。设各地区“概述”,概叙本政区的建置沿革及该地志书的源流。
  同时,将一个行政区域内所有的志书,合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如“漯河市”总领舞阳县、临颍县、郾城县三县,各县下首先概述其历代建制、修志情况,次按时代顺序介绍该县各朝县志。该书是对河南省现存各类旧志资料的一个粗线条的索引和举例摘要,其中有不少稀见史料和典型资料。每一地区中各志的提要,包括书名、年号、版本、修纂人、修志背景及经过、内容评价几个方面,尤其重视通过内容评价介绍纲目、体例、纂修宗旨和原则、各类有关资料、质量及特色、藏书情况等方面。全书之末有多种附录。附录一为河南地方志书名索引、统计表、佚志目录、参考文献,其中首为河南地方志书名笔画索引,暂未见之方志亦予以著录并标明;次为明、清、民国三代现存方志一览表,注明某地方志具体年号及种数、卷数;再次为《河南佚方志目录》,著录书名、纂修人、版本,各条目按地区排列。附录二为河南明清进士名录,于人名后注明中举年份与名次。附录三为河南省清末、民国时期留学生名录,主要采录官费留学生姓名、籍贯、留学院校专业、出国年代等,未有分县索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

前言/序言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 概述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并非一本独立的、具有实体内容的书籍,而是一个宏观的、涵盖性的学术项目或研究领域。它指向的是对自二十世纪初期以来,海内外学者、机构所编纂、整理、研究和出版的中国古籍目录、提要、书目、著录、鉴定、版本考订等一系列学术成果的系统性梳理、总结与分析。 研究对象与范围 此“提要”所指代的研究对象,核心在于“二十世纪以来”这一时间维度,以及“中国古籍目录”这一具体的研究载体。 1. 时间跨度: “二十世纪以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大致可以从1900年前后算起,直至当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变的时期,也是中国古籍整理与研究迈入现代化、系统化、科学化阶段的关键时期。在此之前,虽然也有目录、书目等文献,但其编纂方法、著录规范、研究视野与二十世纪以后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学术思潮的演进、研究方法的革新,以及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中国古籍目录的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2. 核心载体——中国古籍目录: “中国古籍目录”是本书(项目)研究的直接对象。这里的“古籍目录”包含多种形式: 传统目录: 指的是在二十世纪之前已经存在的、经过古人编纂的各类书目、总集序、类书、别集序、家乘、私家藏书目录、官府藏书目录等。二十世纪以来的学者,对这些传统目录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校勘、整理、辨伪、考订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研究。 现代目录: 指的是二十世纪以来,由学者、图书馆、研究机构等,依据现代学术标准和方法编纂的新型古籍目录。这些目录往往更加系统、规范,著录信息更详尽,并常常包含版本、流传、价值等方面的考证。例如,各大图书馆的善本、古籍普查目录,高校、研究机构的专题目录,以及学者个人对某一领域古籍的系统性著录。 目录学研究专著: 涵盖了目录学理论、目录史、目录编纂方法、古籍鉴定、版本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本身也构成了二十世纪以来目录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评价各类古籍目录的重要理论支撑。 古籍普查与整理成果: 随着国家对古籍保护力度的加大,各地开展的古籍普查工作,以及对零散、破损古籍的整理工作,也催生了大量的目录和提要。这些成果是当前古籍研究最直接、最丰富的资料来源。 3. “提要”的内涵: “提要”在这里不是指对某一部具体古籍内容的概要介绍,而是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这一宏大研究领域中,各个方面、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成果进行“提要”式的梳理与概括。这包括: 收录范围的界定: 哪些属于“中国古籍”?是仅限中国古代的抄本、刻本,还是也包括近代以来新印的古籍?是仅限汉文古籍,还是也包括满文、蒙文等民族古籍?“提要”将需要界定并说明其收录的侧重点。 编纂体例的分析: 不同时期、不同机构、不同学者编纂目录的体例有什么不同?是按经史子集分类,还是按学科分类?著录的标准是什么?版本信息是如何呈现的? 学术价值的评估: 这些目录和提要,在多大程度上保存了珍贵的古籍信息?它们在古籍鉴定、版本考订、文献流传研究等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它们如何填补了学术空白,或者纠正了过去的错误? 研究方法的演进: 二十世纪以来,目录学研究采用了哪些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如何运用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信息技术等手段来改进目录的编纂和古籍的鉴定? 主要成果的梳理: 重点介绍和评价二十世纪以来,在目录学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著作和项目。例如,像《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提要》等国家级、大规模的目录编纂项目;各类大学、图书馆的古籍目录;以及目录学史、版本学、文献学等领域的学术名著。 学派与人物的考察: 考察二十世纪以来,在目录学研究领域涌现出的重要学者、学术流派以及他们的贡献。例如,对某些版本学大家、目录学专家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思想进行介绍。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分析当前中国古籍目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分类是否科学、著录是否完备、信息是否标准化、利用是否便捷等,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思考。 研究意义 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进行梳理和研究,其意义在于: 1. 保存与传承学术记忆: 记录和总结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整理与研究的辉煌成就,为后人了解和继承这一学术传统提供清晰的脉络。 2. 推动古籍研究的深入: 通过对现有目录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遗漏、不足之处,为未来的古籍整理、版本研究、文献考证指明方向。 3. 促进目录学理论的创新: 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目录学的优劣,有助于提炼出更具科学性、操作性的目录学理论和方法。 4. 提升古籍的利用效率: 梳理和评价各类目录的优缺点,有助于研究者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古籍资源,减少重复劳动。 5. 彰显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 通过展示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在古籍整理与研究上付出的巨大努力,进一步彰显中国古籍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6. 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 为国家在古籍保护、文献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具体内容设想(非实际书籍章节,而是研究方向的展开) 如果以“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为一个学术项目,其具体研究内容可能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引言: 概述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研究的背景、历程、意义,界定研究范围和方法。 早期探索与奠基(20世纪初-40年代): 近代目录学观念的引入与转变。 孙诒让、王国维、罗振玉等前辈学者的目录学贡献。 各大图书馆(如北平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早期古籍的著录与整理。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前期的酝酿与编纂。 系统整理与成就凸显(1949-1978): 国家对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视与投入。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出版及其影响。 各大古籍整理出版机构(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目录编纂工作。 专题目录的编纂与研究。 多元发展与深化研究(1979-2000): 目录学理论的复兴与发展。 版本学研究的深入,新版本、伪书辨伪的成果。 计算机技术在目录著录中的初步应用。 海内外古籍目录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与意义。 信息化时代与未来趋势(21世纪至今): 大规模古籍数据库的建设与利用。 数字化古籍目录的标准化与互联互通。 智能检索与文本分析技术的应用。 海内外古籍普查与联合目录的建设。 新时代下的目录学研究热点与挑战(如古籍的传播、接受史研究与目录的关系)。 专题研究: 特定时期(如民国时期)古籍目录研究。 特定类型古籍(如明清小说、戏曲、地方志、家谱)的目录研究。 重要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古籍目录研究。 重要版本学家的目录学思想研究。 总结与展望: 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研究进行总体评价,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 总而言之,“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代表的是对一个庞大、动态的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概述和评价,它本身并非一部具体的、内容固定的书籍,而是对这一研究领域内海量学术文献的“提炼”与“总结”,旨在展现中国古籍目录研究的整体面貌、发展脉络、重要成就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审美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简直就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的厚度、重量以及纸张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油墨香气,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是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替代的。我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让阳光洒在书页上,然后慢慢地审视那些古老的名字。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间距处理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虽然信息量巨大,但并不会让人感到压迫,反而有一种沉稳的节奏感。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重量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它不仅是一本目录,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遗产清单”,提醒着我们前人留下了多么丰厚的精神财富。拥有它,就像拥有了一张进入中国思想文化核心地带的通行证,充满了探索的诱惑力。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更多是基于对“全”的追求。我的书架上,总有那么几个位置是留给那些被公认为领域内权威性著作的。这本书在古籍整理领域的地位,我想是不言而喻的。它所代表的系统性、权威性和详尽性,是任何零散的资料汇编都无法比拟的。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如何高效地使用它提供的所有检索信息,但光是看到它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我的藏书中,就让人感到踏实。它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设定了一个清晰的参照系,即便是随便翻开其中任何一页,都能发现一些陌生的、但听起来极具价值的古代典籍名称,激发我进一步去寻找和阅读的欲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基础性”和“奠基性”,它是通往更深层学术研究的必经之路,其重要性远超其单纯作为一本“书”的价值。

评分

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阅读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工具书常常是一种挑战,但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一种意想不到的亲切感。它的排版虽然紧凑,但逻辑性很强,即便是初次接触,也能大致摸清它的结构脉络。我特意翻阅了几页,发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书名,似乎还在关键处加入了一些简短的注释或版本说明,这对于区分不同版本的价值至关重要。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体现了编纂者对古籍研究的深刻理解和严谨态度。我设想,如果我将来想追溯某个特定主题的源流,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最可靠的向导。它像是一位沉稳的老者,默默地站在知识的岔路口,用他丰富的经验为迷失的方向提供明确的指引。它的价值不在于让你一口气读完,而在于它能为你打开无数扇通往深入探索的大门。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收藏强迫症”。我家里已经堆了不少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本能够统揽全局的索引或提要类的工具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内敛,深色的底配上烫金的小字,显得既庄重又低调,与我书房里其他一些装帧鲜艳的畅销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轻轻拂过书脊,感受着纸张的纹理,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是一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摸索的学者,急需一张清晰的地图来指引方向。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深入研究它提供的具体信息,但光是其体量,就足以震慑人心,让人意识到其中汇集了多少代人的知识结晶。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我们传统文化宝库的一种无声的致敬,它让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深藏于古寺的乃至是早已失传的文献,有了一个统一的、可供查阅的参照系,这对后世研究者来说,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觉得分量十足。我平时对历史文献比较感兴趣,尤其喜欢那种能让人窥见往昔风貌的古籍。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透着一股朴实的学术气息,不像现在很多新出的书那样花里胡哨。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条目,我心里就有点激动。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书房的门,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细读里面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目录的规模和排列方式,就足以让我感受到编纂者付出的巨大心血。我注意到分类似乎是按照朝代和大致的文体来划分的,这种传统的整理方式虽然略显老派,但对于梳理庞杂的古代典籍来说,无疑是最为清晰可靠的路径。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探索其中那些被时间遗忘了的珍贵篇章,想象着每一条目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思想精华。对于一个真正的书虫来说,光是拥有这样一本工具书,就已经是一种无声的满足了。

评分

7.《清史稿•艺文志》(王绍曾等《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另有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李灵年等《清人别集总目》)

评分

“钓底”所用浮子,以雁翎孔雀翎为最佳,二者茎圆体轻,精确乃无匹。今市售钓具者,翎皆方茎,体特重,感动迟缓,不能确知鱼吞饵状,然视日人所制为种种形状者,则犹觉彼善于此。一日在北海公园观钓,钓者二人,持鱼竿皆精美,浮子频动,频掣而久不得鱼。浮子长可四寸,径分许,棱然作奇觚,一用日人木制,泽以彩绘,色殷红,望之若塔状,鱼方吞,浮子已摇荡,既摇荡则又寂然,久又动,摇荡如故,则又寂然,若是屡,卒不可掣。钓者于法颇精,能视浮子之动,而知鱼吞入与否。今见浮子之摇荡为未曾吞入,故不掣,而旁观者可两句钟,浮子摇荡已十数,终未吞,而钓者固未知浮子之彩绘易为鱼见,欲吞惊逸,卒莫得也。吾不忍其无所获,告之故,易以白色形小之鸟翎浮子,连有获,浮子之关乎钓有如是。

评分

保管委员会、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图书馆、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名人纪念馆和寺庙等781个单位的

评分

目编辑委员会编。该书目共著录除台湾地区以外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物

评分

5.《宋史•艺文志》(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

评分

(二)

评分

6.《明史•艺文志》(纪明代著述)

评分

7.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最实用、最权威,忽略版本)

评分

近人罗振常遗著,周子美编订。罗振常(1875—1942),字子经,又字子敬,号心井,又号貌叟,晚号邈园,浙江上虞人,著名学者罗振玉季弟,侨寓江苏淮安。少时艰苦力学,工诗及古文辞,又旁通日本语言,多有译著。青年时期,曾一度至辽东任学校教师。中年后,设蝉隐庐书肆于上海。辑有《邈园丛书》、《蟑隐庐丛书》,另著有《新唐书斟义》、《暹罗载记》、《洹洛访古记》、《古凋堂诗文集》等,惜其大多散佚,详不可考。该书目为罗氏知见古籍善本书目,共著录书514种,按四部分类法编排。所收各书除著录书名、卷数、作者、注释者外,还对该书的版刻、行款、藏书印章、序跋、校勘等一一加以记述,并撰有提要,考证其流传得失。提要侧重于版本记载,有时亦记藏书旧事及观书心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