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這種業餘愛好者來說,閱讀這類專業性極強的工具書常常是一種挑戰,但這本書卻給我帶來瞭一種意想不到的親切感。它的排版雖然緊湊,但邏輯性很強,即便是初次接觸,也能大緻摸清它的結構脈絡。我特意翻閱瞭幾頁,發現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書名,似乎還在關鍵處加入瞭一些簡短的注釋或版本說明,這對於區分不同版本的價值至關重要。這種細緻入微的處理,體現瞭編纂者對古籍研究的深刻理解和嚴謹態度。我設想,如果我將來想追溯某個特定主題的源流,這本書無疑會成為我最可靠的嚮導。它像是一位沉穩的老者,默默地站在知識的岔路口,用他豐富的經驗為迷失的方嚮提供明確的指引。它的價值不在於讓你一口氣讀完,而在於它能為你打開無數扇通往深入探索的大門。
評分坦白說,我買這本書更多是基於對“全”的追求。我的書架上,總有那麼幾個位置是留給那些被公認為領域內權威性著作的。這本書在古籍整理領域的地位,我想是不言而喻的。它所代錶的係統性、權威性和詳盡性,是任何零散的資料匯編都無法比擬的。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掌握如何高效地使用它提供的所有檢索信息,但光是看到它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於我的藏書中,就讓人感到踏實。它為我未來的研究方嚮設定瞭一個清晰的參照係,即便是隨便翻開其中任何一頁,都能發現一些陌生的、但聽起來極具價值的古代典籍名稱,激發我進一步去尋找和閱讀的欲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基礎性”和“奠基性”,它是通往更深層學術研究的必經之路,其重要性遠超其單純作為一本“書”的價值。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純粹是齣於一種“收藏強迫癥”。我傢裏已經堆瞭不少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但總覺得少瞭那麼一本能夠統攬全局的索引或提要類的工具書。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內斂,深色的底配上燙金的小字,顯得既莊重又低調,與我書房裏其他一些裝幀鮮艷的暢銷書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輕輕拂過書脊,感受著紙張的紋理,這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是一位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摸索的學者,急需一張清晰的地圖來指引方嚮。雖然我目前還沒有深入研究它提供的具體信息,但光是其體量,就足以震懾人心,讓人意識到其中匯集瞭多少代人的知識結晶。這本書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我們傳統文化寶庫的一種無聲的緻敬,它讓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深藏於古寺的乃至是早已失傳的文獻,有瞭一個統一的、可供查閱的參照係,這對後世研究者來說,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擺在書架上,光是看著就覺得分量十足。我平時對曆史文獻比較感興趣,尤其喜歡那種能讓人窺見往昔風貌的古籍。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都透著一股樸實的學術氣息,不像現在很多新齣的書那樣花裏鬍哨。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翻開扉頁,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條目,我心裏就有點激動。這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書房的門,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細讀裏麵的具體內容,但僅僅是目錄的規模和排列方式,就足以讓我感受到編纂者付齣的巨大心血。我注意到分類似乎是按照朝代和大緻的文體來劃分的,這種傳統的整理方式雖然略顯老派,但對於梳理龐雜的古代典籍來說,無疑是最為清晰可靠的路徑。我期待著未來能有時間靜下心來,去探索其中那些被時間遺忘瞭的珍貴篇章,想象著每一條目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和思想精華。對於一個真正的書蟲來說,光是擁有這樣一本工具書,就已經是一種無聲的滿足瞭。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審美角度來看待這本書,它簡直就是一種“實用藝術品”。它的厚度、重量以及紙張散發齣的那種特有的油墨香氣,共同構成瞭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是電子設備永遠無法替代的。我喜歡在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清茶,讓陽光灑在書頁上,然後慢慢地審視那些古老的名字。這本書的字體選擇和間距處理都經過瞭精心的設計,雖然信息量巨大,但並不會讓人感到壓迫,反而有一種沉穩的節奏感。我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重量感,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脈搏。它不僅是一本目錄,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曆史遺産清單”,提醒著我們前人留下瞭多麼豐厚的精神財富。擁有它,就像擁有瞭一張進入中國思想文化核心地帶的通行證,充滿瞭探索的誘惑力。
評分吾前記“釣底”,視浮子之擺動定魚之大小,文雖不工,自謂頗足以麯麯傳其竅要。去年於北海公園船塢之前“釣底”,“搭窠”之後,垂絲投餌,靜坐而視其浮子,浮子矗然屹不動,可半時,魚漸集,雙泡頻自水底湧上,凝視其變動,久久浮子寂然,雙泡湧如故,心焉異之。時有二友,皆精於釣,相與議,避而之他,吾獨以為巨魚將至,姑俟之。曆又一刻鍾,浮子陡動。先是浮子直立不麵,齣水可寸許,水麵忽起雙泡,泡滅又起,浮子動,僅一上下,漸自下而上,傾側欲跌,二友鼓掌日,魚果至矣,吾掣之,巨浪洶湧,水花四濺,竿麯絲直,力提而不能齣水,於是起而執竿,逆退而曳其絲,二友則立岸旁俟之,防其他變,時魚已上鈎,而尚未見所鈎者為何魚也,曳近岸,友乃狂呼。提而齣,得巨鯽,其長尺有半,金鱗烏首,目灼灼視人,歸而權之,得二斤許。友理竿絲,欲再釣,吾執不可,友垂絲曆一句鍾,浮子寂如故,吾促之他,友每以巨魚將至見拒,直至夕陽已下,柳煙瞑閤,方止,卒無所得焉。此魚既碩大,魚之小者不敢至,故“搭窠”之後,不見他魚,既鈎之後,魚不敢復至也。按北京一二斤許之老鯽,為吾所釣者,以萬生園為獨多。項城當國時,北海為公府消防隊駐警,吾識其主者得人釣,所釣皆巨魚,然未有如此次“釣底”所得者。
評分目錄的編撰挺不容易的,尤其是收錄瞭一些尚未公開發行的目錄
評分釣魚記補遺
評分21.清中後期汪士鍾:《藝蕓書捨宋元本書目》(著錄宋元善本最多,五百馀種)
評分》從曆史學、文獻學、文字學、語言 《金文學術史》從曆史學、文獻學、文字學、語言學、社會學等方麵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金文學術史研究體係,並提供瞭豐富的圖片資料和人物資料,不少資料為國內所稀見,有珍貴的文獻價值。附編之《金文關係大事年錶》尤為獨創,將全書的精華濃縮起來,便於讀者掌握梗概及搜索關鍵知識。《金文學術史》集前人金文研究之大成,它的齣版是對起始於漢代金文研究的一個完整總結。
評分12.清初毛扆:《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
評分一、官修書目
評分32.民國孫殿起:《販書偶記》及《續編》(號稱《四庫總目續編》)
評分4.明代孫能傳、張萱等:《內閣藏書目錄》八捲(體例較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