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个罗马皇帝关于人生的透彻思考,这是一本温家宝总理放在床头,天天都在读的书,它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一生。
内容简介
《沉思录》是卉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内容大部分是他存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和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表现出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精神追求。
《沉思录》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作者简介
马可·奥勒留(121-180年),全名为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奥古斯都。古罗马“五贤帝”时代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儿时因罗马皇帝哈德良的宠爱,而得到特殊教育。六岁成为骑士阶级,七岁入学于罗马的萨利圣学院。为了使马可·奥勒留顺利成为皇帝,哈德良认养安东尼为嗣子,条件是安东尼同等认养奥勒留。
在整个西方世界,称得上“帝王哲学家”的或许只有这个马可·奥勒留。他精通拉丁文、哲学、法律,绘画,更精通战场上的运筹帷幄,正是在他的努力下,罗马帝国迎来了它最鼎盛的时刻。可以说,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牛的读书计划》静迪曼
★1992年,我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他影响最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同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纽约书评》盖瑞·威尔斯 目录
卷一
在继承中闪耀的美德
在我父亲那里体验到的
每一件事都是最后一件事
此刻是容易被夺走的
完整的生活只有三幕戏
卷二
理性的灵魂基于理性的生物
自由从内心开始
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愉悦体验
切勿让自己的行为毫无所指
世间万物都会消失
卷三
天地规律是我们必须遵守的
对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趋之若鹜就是疯狂
即使英雄也有被遗忘的一天
顺从性情生活是你的权利
卷四
生前伟大,死后遗忘
你所掌握的就是你所能控制的
时时保持灵魂的欢快
有些事我们无需抗拒
卷五
与傻瓜对话我们即成傻瓜
依性情而为就能得享幸福
言行当遵从必要的秩序
即使强敌也无法抵御你的支配力
卷六
为了人类进步我应多做有意义的事
对品德高尚之人要永远怀念
以宇宙定律为引导的因果关系
依循万物法则走出笔直的大道
即便是毫无希望也要时刻努力
精彩书摘
在继承中闪耀的美德
是我的祖父,让我学会了修身养性、明德唯馨的人生哲理。
先父遗留之名望,加上仍留存在我心中的记忆,让我树立起虚怀若谷且果敢坦率的性格品行。
是我的母亲,让我养成了遵守孝道、乐善好施的习惯。非但不能为非作歹,而且也不能心存恶念。在生活上,应该恪守勤俭节约之风,而不得沾染上奢侈虚荣之气。
而曾祖父给我的遗训则是,与其频繁出入于公共学校,不如在家里请一位好的家教老师;而且,在求学上,我们都应该慷慨解囊、吝啬不得。
我们当地的里长教诲我,切莫卷入马戏团中蓝绿两派的党争,更不能成为肉搏决斗中的任何一方。里长还教导我,要养成勤勉劳作而不求回报的好习惯;凡事要尽量亲力亲为;不要介入他人的纷争纠缠;对于流言蜚语应该嗤之以鼻。
戴奥吉纳图斯对我的告诫是,不要让自己为无关轻重的琐事奔波,更不能迷信江湖术士的惑众妖言,所谓的符咒驱魔云云都是骗人的鬼话;对于短兵相接,要做到既不畏惧也不狂热;尊重他人话语表达的权利;从来不要排斥对哲学的信服;听取巴克斯、坦德西斯和马尔塞勒斯等伟人的传奇故事;在我年纪尚轻的时候,我便尝试过对话体的写作,并且从那时起便向往自己能够过上一箪食一瓢饮、返璞归真的生活;同时,我也期盼着自己能够将其他与希腊有关的学问知识一网打尽、谨记于心。
是拉斯蒂克斯让我深深领悟到,必须对自我的性情品格予以提升与塑造;我也从他身上学会了莫要在诡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要切忌投机取巧内容的写作。多一些勉励他人的谏言,少一些炫耀自己多么有修养的吹嘘。还须谨记的一点是,做好事、为善举的行为并不是为了让自己脸上有光并可以在别人面前炫耀;在写作上要切忌片面追求辞藻华丽的坏习惯,也不能一味追求诗情画意的唯美主义创作;穿着要得体并视场合而定,如果在家里也穿上非常正式的服装是可笑的,反之亦是同样道理;在给别人写信时,应力求言简意赅、平铺直叙,拉斯蒂克斯在锡纽埃瑟给我母亲写信时就是如此。
假设有人在言词上冒犯了我或者在行为上得罪了我,但只要他们表现出化干戈为玉帛的诚意,我仍然愿意宽宏大量地去接受他们抛出的橄榄枝;从他身上,我也养成了在阅读时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好习惯,而且也绝不轻易相信那些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者的言辞;我要感谢他,因为是他让我有机会接触到爱比克泰德的经典语录与言论,并且是从他亲自收藏的书籍中传给我的。
阿珀洛尼厄斯让我深谙了意志自由和矢志不渝的内在含义;他也让我明白了无时无刻都要保持理性的重要意义,非理性的东西则都应该被我们摈弃;即使在痛失亲子或长病不起的情况下,也依然要表现得泰然自若;在阿珀洛尼厄斯身上,我仿若见证了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好榜样,即在教导和训诫别人的时候,既要做到果断坚决,又要做到灵活应变,而且绝不会因脾气暴躁而大动肝火;我眼中所看到的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在讲大道理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切身经验和特长结合起来,但却始终保持谦卑不傲的低调态度;从他身上,我也懂得了其实可以在从朋友那里获得尊重与青睐的同时,不会让他们鄙视或者贬低你的人格,也不会让他们对你视若无睹。
从塞克斯都,我看到了一种和善的气质,一个以慈爱方式管理家庭的榜样;合乎自然的生活观念,看到了毫不虚矫的庄严,小心为朋友谋利;对无知者和那些无理的人的容忍:他有一种能使自己和所有人欣然相处的能力,以致和他交往的愉快胜过听到奉承,同时,与其交往者高度尊敬他。他以明智和系统的方式发现和整理人生原则,他从不表现愤怒或别的情绪,完全避免了激情,同时温柔宽厚,他对人嘉许而不过分,拥有渊博知识而毫不骄傲。
从文法家亚历山大,我学会了避免挑剔别人,不去苛责那些表达粗俗、欠文理和发音错误等毛病的人们,而是巧妙地通过回答的方式、证实的方式、共同探讨事物本身而非词汇的方式,或者别的委婉方式,引出应当使用的正确表达方法。
从弗朗特,我注意到一个暴君那里存在的嫉妒、伪善和虚伪,知道我们中间那些被称为贵族的人一般是缺乏仁慈之情的。
从柏拉图派的亚历山大那里,我学得了如非必要,不要经常对人或写信说我很忙;懂得了我们并不能以紧迫事务的借口来逃避对与自己一起生活的那些人应尽的义务。
从克特勒斯,我学得了当一个朋友对你抱怨,即使是无理的也不能漠然置之,而是要使他恢复冷静;要好好说到别人的老师,正像多米蒂厄斯提起雅特洛多图斯一样;我还学得了真诚地爱我的孩子。
从我兄弟西维勒斯,我学得了要爱亲人、爱真理、爱正义;通过他,我知道了思雷西亚、黑尔维蒂厄斯、加图、戴昂、布鲁特斯;从他我学习了一种以同样的法则对待所有人,实施平等和言论自由的政体的思想,了解所谓君主,即要最大范围地尊重被治者的自由;我还从他那里学得对于哲学的坚定不移的尊重,学得行善,为人随和,乐观,相信朋友的善意;我还看到他从不隐瞒对他所谴责的那些人的意见,而他的朋友无需猜测他的意愿,这些意愿是透明的。
在马克西默斯身上,我学到了内心自我掌控的能力,并不会被心外之物所影响与左右;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包括卧病不起在内,都能够一如既往地保持愉悦的内心状态;在道德修养上,使内心愉悦和庄严尊贵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状态;面对窘境时应做到坦然面对,而不要喋喋不休地抱怨。我所注意到的是,每个人都相信他会言出必行,而且都深信他不会出于恶意去办事;他从未流露出惊恐意外的情态,从来都不会急匆匆地行事,但也绝不会误事,他也不会困惑不堪或灰心丧气。
马克西默斯从来不会用虚假的笑容来掩饰他内心的烦躁,同时,他也很少会有出现三分钟热度或疑神疑鬼的时候。他乐善好施的习惯早已有之。对待他人,马克西默斯永远开启着宽恕原谅的大门,因此他也得以避免犯下不该的错误;如果说他一直秉承着公正不阿的态度,倒不如说他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人。我也注意到另外一点:没有人会觉得被马克西默斯所蔑视或不容,也不会觉得马克西默斯会表现出自己比别人略胜一筹的心态。马克西默斯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总能用一种让人容易接受的幽默方式来为人处事。
……
前言/序言
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转,以及自身的成长,都在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因何而生,因何而活。对普罗大众来说,这是值得一生去探求答案的问题。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完美。
哲人曾经有言:人类的历史,就是枪炮加玫瑰。话虽然极具个人倾向,但也说明,我们所面临的困境,还有很多很多——金融危机、阿富汗战争、猎杀珍擒、皮毛买卖,诸如此类,其实都是人心的堕落,道德的沦丧。
花花世界,本身摇曳多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然而,当下的人们,感受更多的却是内心的压抑,思想的混论,信仰的缺失。在这个被称为森林公园的都会之中,人们没有欢乐,只有疲惫;没有激情,只有惰性。
我们是在这喧嚣的尘世随波逐流,还是在茫然的空旷与喧闹中,努力寻求灵魂独处时的宁静,让我们得以思索有关人,有关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这或许正是我们存在于世真正的课题。可以这样说:有思考力的人生才是真正光明的人生。我们学会反躬自问,学会与人为友,学会与世和谐,更学会与自己和谐。可以想见,这样一个自己,一种生活,必将给我们带来比之现在更为惬意的体验。
这是“沉思”带给我们的力量,使普通的我们变得伟大。伟大的还包括在早已逝去的时光里留存下黄金般智慧光芒的人。他就是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
《群书治要》 卷一:君道 《群书治要》卷一“君道”,精选古圣先贤关于君王品德、治国方略、用人原则以及如何保持长久统治的智慧。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汇聚了历史长河中无数君主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旨在为执政者指明方向,规避风险,实现长治久安。 篇首便强调了“德”作为治国之本。君王必须以身作则,修身养性,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百姓。书中引用《尚书》:“一人有庆,万国永宁”,揭示了君王品德对整个国家稳定繁荣的深远影响。优秀的君主,并非依靠严刑峻法,而是以其高尚的道德感召力,赢得民心,使国家呈现出“道之所在,民亲附之”的和谐景象。 关于治国方略,《群书治要》着重于“民本”思想。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了百姓的福祉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君王的首要职责是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确保人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书中不乏关于节俭、禁奢、慎用刑罚的论述,告诫君王不可过度役使民力,不可滥用权力,否则必将招致民怨,动摇国本。 在用人原则方面,本书推崇“任贤使能”。君王要突破亲疏远近的限制,唯才是举,将国家大事委托给有能力、有品德的贤能之人。书中引用《韩非子》:“明主之论,不以亲疏,不以贵贱,而惟其所能。”意在强调,唯有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才能组建一个高效有力的统治团队,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同时,本书也警示君王要警惕奸佞小人,防止他们蒙蔽君王,祸乱朝政。 对于如何实现长久统治,书中提出的观点是“敬慎守业”。君王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就而骄傲自满,更不能因此放松对自身的约束。要时刻保持警惕,戒骄戒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学习前人的教训。书中关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理念,旨在提醒君王,即使在太平盛世,也不能忽视潜在的危机,要及早防范,才能使王朝的基业长青。 《群书治要》“君道”卷,不仅是一部治国宝典,更是一部修身明理的指南。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以及丰富的历史例证,为历代君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养分,也为当今社会在政治治理、道德建设方面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源于武力,而是源于内心的德行,源于对百姓的关怀,源于对人才的尊重,以及源于对国家命运的敬畏。 卷二:为政 《群书治要》卷二“为政”,聚焦于君主如何有效地行使权力,将治国理念付诸实践的方方面面。它深入剖析了政治运作的机理,强调了制度建设、法令执行、官吏管理以及信息流通的重要性,旨在为统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实用的执政框架。 本卷的开篇便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书中引述《周礼》:“以法治国,以礼治民”,阐述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臣民行为方面的核心作用。君王必须建立健全法度,并确保法令的公平执行,做到“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心服口服,使整个社会运行在有序的轨道上。 关于制度建设,《群书治要》提出了“权责明确”的原则。君王要合理划分各级官吏的职责,明确其权力范围,避免权力滥用和相互推诿。书中关于“三公九卿”、“分工协作”的论述,展示了古代成熟的官僚体系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分工,来高效地管理国家事务。同时,本书也强调了君王要善于运用制度来约束臣下,防止他们尾大不掉,威胁皇权。 在官吏管理方面,本书提出了“考核与监督”并重的策略。君王不仅要选拔贤能的官员,更要对其进行持续的考核与监督。书中关于“六卿之法”、“考察之理”的记载,体现了古代对官吏品行、政绩的严格要求。君王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鼓励举报,严惩腐败,确保官场风清气正。 信息流通在本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君王需要建立畅通的言路,鼓励臣下直言进谏,了解民情,掌握真实信息。书中关于“逆耳忠言”、“纳谏如流”的论述,强调了君王虚心听取意见的重要性。只有广泛吸取各方声音,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被蒙蔽。同时,本书也告诫君王要辨别信息的真伪,防止谗言蛊惑。 “为政”卷还涉及了财政管理、军事国防等多个领域。在财政方面,本书强调“开源节流”,主张君王应知晓民力有限,不可过度搜刮,要将有限的财政资源用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在军事方面,本书认为“兵者,国之大事”,强调了常备不懈、居安思危的国防理念,但同时也告诫君王要慎战,避免穷兵黩武,将国家拖入战争的泥潭。 《群书治要》卷二“为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古代政治运作的生动画卷。它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提炼出了行之有效的执政智慧,包括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明确的权力分配,严格的官吏管理,畅通的信息渠道,以及审慎的财政和军事策略。这些原则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当今社会的政治治理,依然有着深刻的借鉴价值。它告诉我们,有效的政治运作,离不开科学的制度设计,严谨的执行力,以及对民心民情的深刻洞察。 卷三:敬慎 《群书治要》卷三“敬慎”,深刻阐述了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君主和官员必须时刻保持谦卑、谨慎的态度,以及对天地、祖宗、百姓负责的敬畏之心。本卷的核心在于强调一种持续的反思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是防止国家走向衰败的重要基石。 卷首即强调“敬天而法祖”。“敬天”是指对自然规律、天道法则的尊重和遵循,认识到人类的渺小和自然力量的伟大。而“法祖”则是指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和治国经验,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这种敬畏之心,能够帮助统治者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权力冲昏头脑,不被一时的成功所迷惑。 “敬慎”卷中,对于“敬”的理解,不仅仅是对上天的崇拜,更是对自身责任的深刻认识。统治者被赋予了管理万民的权力,这种权力是沉重的,也是神圣的。因此,他们必须以敬畏之心对待手中的权力,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道义,是否有利于国家和百姓。书中引用《道德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更高明的智慧,即通过不争来赢得尊重,通过谦逊来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慎”则体现在对决策的审慎和对风险的预判。书中反复强调“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君主不能因为表面上的平静而放松警惕,要时刻关注社会可能出现的各种隐患,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例如,对于一些小的苗头性的问题,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可能发展成难以收拾的局面。书中关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反复提醒统治者要时刻关注民意,体察民情,将百姓的安危置于首位。 本卷对于“慎”的阐述,还体现在对臣下的管理和对信息的辨别上。君主在用人方面,不能急于一时,要经过审慎的考察和了解,确保任用的都是忠诚可靠、有才能的人。同时,在听取汇报、处理政务时,也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仔细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被奸佞之徒所欺骗。书中关于“口舌之祸”的警示,强调了防止流言蜚语对政治稳定造成的破坏。 “敬慎”卷还深入探讨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统治者的品德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风气。书中提倡“克己复礼”、“寡欲知足”。君主和官员要时刻约束自己的欲望,不贪图享乐,不追求奢靡,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和尊敬,才能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群书治要》的“敬慎”卷,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篇章。它教导我们,无论是在何种位置,都应该怀揣一颗敬畏之心,对待自己的职责,对待他人,对待自然。同时,要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对任何决策和行为都经过深思熟虑,预见潜在的风险,防患于未然。这种“敬慎”的精神,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国家长久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力量。它告诫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外在的武力或物质的富足,而是来自于内心的道德约束和对责任的自觉担当。 卷四:明赏 《群书治要》卷四“明赏”,聚焦于赏罚制度的运用,阐释了如何通过公平、适度的奖赏来激励士气、规范行为,从而有效地实现治国理政的目标。本卷强调了“赏”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手段,其有效性并非仅仅在于物质的给予,更在于其背后所体现的公平、公正原则,以及对贤能之士的重视。 篇首即点明“赏有所宜”。书中反复强调,奖赏必须针对恰当的对象,并且赏赐的额度和方式必须与功劳相匹配。不能“滥赏”,即对无功之人给予奖赏,这会消磨有功之人的积极性,更会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同时,也不能“薄赏”,即对有重大功绩之人给予微薄的奖赏,这会打击士气,使人感到不公。恰当的赏赐,能够有效地激励人们为国家效力,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明赏”卷中,对于“赏”的理解,不仅限于物质的奖励,更包括了名誉、地位、信任等多方面的肯定。书中引述《管子》:“赏不逾时,罚不失时。”提倡奖赏要及时,一旦立功,就应迅速给予肯定和奖励,这样才能形成即时的激励效应。同时,书中也强调了对有才华、有品德的贤士,君王应当给予极大的信任和重用,这种信任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赏”。 本卷对于“赏”的应用,还强调了其与“罚”的相互配合。赏罚分明是治理的根本。只有奖赏得当,才能让人们看到希望,愿意付出努力。而如果只是强调赏赐,而忽略了对错误行为的惩罚,那么整个社会秩序将会混乱。书中不乏对“赏不相及,罚不相及”的批评,指出这种做法只会导致赏罚失当,使人无所适从。 “明赏”卷还深入探讨了赏罚制度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个公正、透明的赏罚机制,能够引导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当人们看到努力和贡献能够得到公正的回报,他们就会自觉地去追求卓越。反之,如果社会充斥着不公,有才者被埋没,无能者却能凭侥幸或关系上位,那么整个社会的士气将会受到严重打击。 书中对于具体的赏赐方式,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封爵、赐金、赐禄、封地等。这些赏赐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功劳的大小、对象的身份以及当时的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关键在于让受赏之人感到荣耀和满足,同时也能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总而言之,《群书治要》的“明赏”卷,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关于如何运用赏罚制度来有效治理国家的重要指导。它强调了赏罚的公正性、及时性、适度性,以及赏罚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应该善于运用“赏”来激发民众的积极性,鼓励创新,表彰贤良,从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社会。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赏赐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对价值的认可,对品德的肯定,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卷五:审令 《群书治要》卷五“审令”,深入探讨了政令的制定、颁布与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强调了政令的“审慎”与“清晰”,是确保国家机器有效运转、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前提。本卷着重于政令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旨在避免因政令不当而引发的混乱和抵牾。 本卷的开篇便提出了“令者,行之准也”。政令是国家行政的根本依据,是连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桥梁。因此,政令的制定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力求周全,避免出现遗漏或矛盾之处。书中引用《礼记》:“古之圣王,其令也,必审于是。”意在强调,古代的圣明君王在颁布政令时,一定会经过慎重的审议,确保其符合实际情况,符合民情。 “审令”卷中,对于“审”的理解,贯穿于政令制定的全过程。首先是“审情”,即在制定政令之前,要充分了解社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民情、经济状况、社会需求等。如果政令脱离实际,脱离民众的需求,那么即使初衷良好,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其次是“审理”,即政令的制定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逻辑。要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规定,或者相互抵牾的条款。一个清晰、严谨的政令,能够让人们理解其目的和要求,从而自觉地去遵守。书中对于“令出一统”、“政出一门”的强调,正是为了避免政令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混乱和变异。 再次是“审时”,即政令的颁布要考虑时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应该颁布何种政令,需要慎重考虑。时机不当的政令,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社会动荡。例如,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如果颁布过于严苛的征税政令,就可能激化社会矛盾。 在政令的颁布过程中,“审令”卷强调了“令必素闻”。即政令在正式颁布之前,应该经过一定的宣传和解释,让人们有所了解和准备。这样能够减少突发性带来的冲击,也能够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书中关于“先事而告”、“事至而语”的论述,都是为了让政令的执行更加顺利。 在政令的执行环节,“审令”卷同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使是最完美的政令,如果执行不力,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君王和官员需要确保政令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要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确保政令能够落到实处。书中对于“有令不从”、“政令不行”的批评,正是对执行不力问题的警示。 总而言之,《群书治要》的“审令”卷,为我们揭示了政令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它强调了政令制定、颁布和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审慎”,力求科学、合理、清晰、有效。它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治理,离不开一套科学而严谨的政令体系,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执行保障。这种对政令的重视,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于秩序和效率的追求,也为我们今天在制定政策、推进改革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提醒我们,政策的生命在于执行,而政策的有效性,则源于其本身的科学性和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