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作品系列·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

杜维明作品系列·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维明 著,李学军 编
图书标签:
  • 杜维明
  • 儒学
  • 公共知识分子
  • 道学
  • 政治思想
  • 中国哲学
  • 现代儒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0948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杜维明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内容简介

  《杜维明作品系列·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所收九篇文章,分成彼此关联的三个部分。一部分(含文章四篇)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设置和象征资源,集中讨论道、学、政的观念,重点则在标明儒家知识分子总的精神趋向的道德形而上学,孔子及其弟子所体现的核心价值通过修身与为己之学,为儒家伦理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包括三篇文章,是走进新儒学纪元的知识远足,从意义深远的不同阐释方法的角度,具体描绘了儒学的面貌。新儒学袭用了古典儒学遗产,其中蕴含的多元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过作为公共行为的自我努力,有可能改变人类处境的儒学信仰。主动参与政治、对哲学见解充满活力的回应、对人文学术的真挚爱好,都是正当合理的儒家追求。况且,儒学的方式要求道德的正当纯洁优先于政治上有关自身利害的权宜之计,社会责任感隐身于沉默的思想之下,历史意识和文化意义在学术研究中完全连贯一体。

作者简介

  杜维明,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翌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前往美国深造,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1967-1971)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1971-1981);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2010年荣休后继续担任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在哈佛期间曾担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
  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社社长,2008.2010年-别当选国际哲学会联会(FISP)执行委员、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目录

北美版自序
新加坡版自序
牟复礼序
一 古典儒学中的道、学、政
二 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三 儒家圣人:为己之学的典范
四 儒家修身的痛苦
五 刘因儒家隐逸主义解
六 刘宗周哲学人类学的主体性
七 早期清代思想中“学”的观念
八 论儒学第三期
九 反传统、整体观、耐心谨慎
关于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追求的个人反思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假如我们认为儒家有关“道”的看法与基本神学相类似,那么,上述第二个关注领域,儒家的“学”,所提出的问题就可与系统神学中的问题相比拟。今天名为“五经”的儒家经典,可能晚至西汉(前202—公元8年)的公元前2世纪方始定型。秦朝(前221—前206年)焚书之后重编的几部经典,肯定由汉代的编定者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动。然而,倘若我们将经典不仅视作文献,而且还视作集思广益的人文学,那么,它们就能够向我们展示古典时期儒学的大致面貌。据当时的记载,“学”可分成互相关联的五部分:诗、政、社会、史、形而上学。综合起来,它们代表了一项包容广大的计划的展开:找回处在危机之中的人类文明的深层意义。
  诗唤起人类社会的内在共鸣,需要使用心灵的语言。它诉诸人类共同的感情和关怀,无恃于争辩的技巧。受诗感化而和谐融洽的社会,具有一种同步的节奏。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民之间的互动犹如对熟悉的歌曲舞姿产生的深契于心的回应,好似一种自然的流动。也许,儒家的历史记载将这种“原始公社”理想化了,诗在其中占统治地位。古典时期必定早已成了暗淡渺茫的回忆。但是,即使在孟子高度复杂的统治哲学里,它对于心灵的感召力依然强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①
  ……

前言/序言


《东方智慧的现代回响:儒家思想的演进与实践》 这部著作深入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与多元面向。它并非是对某个特定学者著作的梳理,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钩沉起伏千年的儒学传统,审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并聚焦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创新性转化与实践。本书旨在呈现儒家思想如何超越时空的限制,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一种深刻的精神资源和价值参照。 全书分为三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部分,分别从“道”的本体论意蕴、“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以及“政”的社会实践与治理理念出发,勾勒出一幅儒家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生生不息的画卷。 第一部分:“道”的追寻——本体论的深度与精神的辽阔 这一部分着力于挖掘儒家思想中最具形而上学深度与精神指引意义的“道”的内涵。它不再局限于对某个特定哲学家的“道”的解读,而是将儒家“道”的理解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宇宙论与人生论的框架之中。 首先,我们将追溯“道”在儒家经典中的最初萌芽与发展。从《易经》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发,阐释“道”作为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人生价值的终极依据的地位。这并非是对《易经》原文的简单复述,而是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与哲学思辨,揭示“道”如何贯穿于宇宙生成、社会秩序与个体道德修养的始终。我们将探讨“道”的非言说性、超越性,以及如何通过体悟与实践来接近它。 其次,本书将深入分析儒家“道”的几个核心面向: 天道与人道: 探讨儒家如何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天道)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人道)紧密联系起来。这包括对“天命”、“天理”、“道统”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儒家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我们将看到,儒家并非将“道”视为一个僵化的外在律令,而是强调人可以通过道德实践去契合、去体认“天道”,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仁道与德性: 重点阐述“仁”作为儒家核心价值如何构成“道”在人伦关系中的具体体现。“仁”的内涵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本书将考察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到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再到宋明理学的“心即理”、“存天理,灭人欲”等不同时期对“仁”的理解与深化。这些不同的阐释,共同揭示了儒家“道”在实践层面的道德要求与人格理想。 道与自由: 挑战一种将儒家视为僵化教条的刻板印象,而是探索儒家“道”在何种意义上可以与个体自由相协调。我们将分析儒家如何通过强调道德自觉、责任担当,以及“为仁由己”的理念,来构建一种基于内在自由的道德主体性。这种自由并非无拘无束的放纵,而是一种符合“道”的、负责任的自由,一种通过实践“道”而实现的生命自觉。 最后,本部分将审视儒家“道”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新的解读。在全球化、科技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道”的观念是否还有意义?本书将尝试回答,为何在物质主义泛滥、精神困境频发的今天,儒家“道”中所蕴含的关于生命意义、价值追求、和谐关系的思考,反而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将探讨如何在这种本体论的追寻中,为现代人提供安顿身心、抵御虚无的力量。 第二部分:“学”的探究——认识论的维度与方法论的精进 如果说第一部分关注的是儒家思想的终极关怀与价值之源,那么第二部分则着重于儒家认识世界、安身立命的知识体系与方法论。这一部分将超越对儒家“六经”等文本的考据,而关注其背后蕴含的独特认识论视角和治学方法。 本书将首先梳理儒家认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 强调儒家认识论的实践性,即强调知识与行动的不可分割。我们将分析“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如何贯穿于儒家认识过程的始终,认为真正的知识并非仅仅是理论的掌握,而是必须落实到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深化。这包括对“格物致知”等概念的深入解读,揭示其并非停留在纯粹的思辨层面,而是强调通过对事物进行深入考察,从而获得真知。 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认识路径: 探讨儒家如何从个体自身出发,逐步推己及人,认识社会,认识宇宙。从“修身”的功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层层递进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儒家认识论的“内圣外王”之道。本书将分析这种认识路径如何强调了主体性的重要,以及如何通过对自身道德的反省来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 经验与传承的结合: 儒家认识论并非全然排斥经验,而是强调在历史传承与经典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经验来体悟与验证。我们将探讨儒家如何看待经典的作用,以及个体如何在经典的学习中,结合自身的经验,形成独立的见解。这包括对“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说法的阐释,揭示了儒家在继承与创新之间的精妙平衡。 在方法论方面,本书将重点剖析儒家独有的学习与研究方式: 潜心体察与静观默察: 探讨儒家在学习过程中对“静”、“观”、“察”等方法的重视。这与现代科学强调的实证分析有所不同,更侧重于通过深入的观察、静默的体悟,来把握事物的本质。本书将分析这种方法如何有助于培养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洞察力,尤其是在理解人情世故、道德伦理等领域。 慎思明辨与批判继承: 强调儒家并非一味地接受前人教诲,而是提倡“慎思明辨”。我们将分析儒家如何鼓励学生对经典提出疑问,如何通过对话与辩论来澄清概念,从而在继承中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种治学精神,为儒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焕发生机提供了可能。 叙事与论证的结合: 考察儒家著作中常用的叙事与论证相结合的风格。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来阐释道理,同时辅以逻辑严密的论证。这种方式使得儒家思想既易于理解,又具有深刻的说服力。 最后,本部分将探讨儒家学习方法在现代教育和科研中的借鉴意义。在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儒家所强调的沉潜工夫、知行合一、慎思明辨等治学之道,对于培养具有深度思考能力、扎实实践能力和独立人格的现代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第三部分:“政”的实践——治理的智慧与社会的关怀 在完成了对“道”的本体论追寻和“学”的认识论探究之后,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与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这一部分将超越对“治国平天下”的简单概念介绍,而是深入挖掘儒家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领域的智慧与原则。 本书将重点考察儒家“政”的以下几个重要面向: 德治与礼治的现代意涵: 深入解析儒家“德治”与“礼治”的核心理念,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行性与转化。德治并非仅仅依赖道德说教,而是强调通过统治者的自身德行示范,以及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来引导民众。礼治则强调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本书将分析儒家如何认识到,有效的社会治理既需要道德的感召,也需要规则的约束,并探索如何在现代法治框架下,融入儒家关于“仁政”、“教化”等理念。 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 深刻阐释儒家的“民本”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将分析这种思想如何体现了对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权力来源与合法性的独特理解。在当代政治语境下,本书将探讨如何借鉴儒家民本思想,构建更加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回应民意的治理体系。 经济伦理与社会责任: 探讨儒家对于经济活动所持有的伦理态度。并非鼓吹禁欲或排斥财富,而是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及“富而好礼”的理想。本书将分析儒家如何将经济活动置于道德的框架之下,强调诚信、公平、互助等原则,并考察其在当下构建负责任的企业文化、倡导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才培养: 重点阐述儒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其教育理念所蕴含的社会功能。儒家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个人的道德,更是为了培养能够服务社会、承担责任的“君子”。本书将分析儒家教育如何强调全面发展、德才兼备,以及其对现代教育体系中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启发。 社群构建与和谐社会的追求: 考察儒家对于家庭、宗族、社群的重视,以及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和谐方面的作用。本书将探讨儒家如何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强调社群的凝聚力与互助精神,并分析其对于当下社会结构变迁、人际关系淡漠等问题的启示。 最后,本书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审视儒家“政”的实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我们并非宣扬儒家思想的普世适用性,而是强调其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智慧体系,可以在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繁荣的世界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 总而言之,《东方智慧的现代回响:儒家思想的演进与实践》是一部系统性、深刻性、前瞻性的著作。它旨在打破传统对儒家思想的刻板印象,展现其在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三个维度上的丰富内涵与现代价值,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儒家思想、探索东方智慧的全新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道·学·政”这三个关键词的布局来看,我推测这本书的结构必然是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它不是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面向,而是强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如果“道”是根基,那么“学”就是脉络的延伸和知识的沉淀,而“政”则是枝叶的开花结果,是精神价值的外化与实践。我猜测作者在论述“政”的面向时,或许会特别谨慎,因为将古代的政治理想直接套用到现代复杂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很容易招致误解和批判。因此,一个高明的论者必然会着重探讨其“政道”,即政治伦理和理想人格的构建,而非具体的政策操作指南。这本书可能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知识人自身的困境:我们是否有足够的“道”来支撑我们的“学”,并指导我们做出有益于“政”的判断?这种对知识人自我定位的深刻反思,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无法回避的命题。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给我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它似乎在试图为当前知识界的一种迷茫提供一个可能的精神坐标。当前社会,许多学者在专业化、碎片化的趋势下,逐渐退出了公共讨论的舞台,或者陷入了纯粹的技术性争论而失去了价值关怀。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这种“去公共化”倾向的一种强力反拨。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为“儒家公共知识分子”这一概念重新注脚,使其摆脱了传统士大夫的阶层依附性,而成为一种基于普遍人性关怀和理性批判精神的角色定位。这要求作者必须精通当代政治哲学、社会学理论,才能有效地架设起古今之间的桥梁。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充满批判精神的继承,而不是盲目的复古,是对现代社会弊病的深刻洞察,并能用儒家的智慧提供一种超越性的解决思路,使之具备真正的“疗愈”作用。

评分

这本关于儒家思想的著作,尽管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从书名和一些零散的讨论中,我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厚学养和对当代社会关怀的迫切。我猜想,作者必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绝非泛泛而谈的肤浅解读。一个真正的学者,必然要处理好“道”(形而上学的追求与伦理基础)、“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传承)和“政”(入世的实践与治理智慧)这三者之间的张力与统一。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快速迭代、价值多元的时代,如何重新激活“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使其不沦为故纸堆中的古董,而是能对现实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洞见,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我期待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仁义礼智信”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公共伦理指南,如何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保持儒家思想的核心生命力,而非僵化的教条。这种深层次的对话,远比单纯的文本解读来得引人入胜。它关乎我们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构建一个有道德基础的社会秩序,这才是知识分子真正的使命所在。

评分

读罢此书的封面信息,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宏大的学术气象,仿佛能嗅到图书馆中旧书页混合着墨香的味道。这不是那种只做概念搬运的“快餐式”学术,而更像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考古发掘”。“杜维明”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沉稳的份量,让人联想到那种扎根深厚、不随波逐流的治学态度。我设想作者必然会深入探讨儒家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的角色变迁,从先秦诸子的争鸣,到魏晋玄学的消解,再到宋明理学的重塑,以及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中的挣扎与抉择。重点或许不在于简单复述经典,而在于提炼出贯穿始终的主线——即知识分子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本体论坚持。这种坚持,在今天这个娱乐至死、人人自扫门前雪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我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构“公共性”的内涵,使得儒家思想在现代公共领域中重新找到其发言的位置和话语权。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出发,我设想这绝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熟悉度。然而,正是这种阅读的“难度”,才预示着其思想的密度和价值的厚度。我希望作者在行文中,能够保持一种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温润。尤其是在阐述“道”与“政”的关系时,那种“乐天知命,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应当通过优美的文字自然流淌出来,而不是干瘪的术语堆砌。我关注的焦点之一是,作者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永恒张力。儒家知识分子总是在追求一个完美的“德治”社会,但现实政治往往充满了权谋与妥协。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在不完美世界中,依然保持精神高贵的实践路径?这才是衡量一本学术著作是否真正具有不朽魅力的关键所在。

评分

《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所收九篇文章,分成彼此关联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含文章四篇)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设置和象征资源,集中讨论道、学、政的观念,重点则在标明儒家知识分子总的精神趋向的道德形而上学,孔子及其弟子所体现的核心价值通过修身与为己之学,为儒家伦理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包括三篇文章,是走进新儒学纪元的知识远足,从意义深远的不同阐释方法的角度,具体描绘了儒学的面貌。新儒学袭用了古典儒学遗产,其中蕴含的多元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过作为公共行为的自我努力,有可能改变人类处境的儒学信仰。主动参与政治、对哲学见解充满活力的回应、对人文学术的真挚爱好,都是正当合理的儒家追求。况且,儒学的方式要求道德的正当纯洁优先于政治上有关自身利害的权宜之计,社会责任感隐身于沉默的思想之下,历史意识和文化意义在学术研究中完全连贯一体。

评分

内容很好。值得一读。

评分

儒家知识分子在特定意义上通常被视作看家狗,不仅要看住王室,也要看住平民百姓。他们能够帮助少数统治者在社会中维持法律与秩序,拥有某种矫枉为正的强制力量。一般情况下,他们会以教师身份通过道德说教施展影响。同时,他们也会代表人民,向上级官员申冤。当他们认为王朝的过失尚可弥补时,就充当批评者和监察者;假如他们觉得当今朝代的腐败过程不可扭转,也会预言新王朝的诞生。

评分

正版的图书,质量很好,物流很快

评分

《杜维明作品系列·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所收九篇文章,分成彼此关联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含文章四篇)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设置和象征资源,集中讨论道、学、政的观念,重点则在标明儒家知识分子总的精神趋向的道德形而上学,孔子及其弟子所体现的核心价值通过修身与为己之学,为儒家伦理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包括三篇文章,是走进新儒学纪元的知识远足,从意义深远的不同阐释方法的角度,具体描绘了儒学的面貌。新儒学袭用了古典儒学遗产,其中蕴含的多元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过作为公共行为的自我努力,有可能改变人类处境的儒学信仰。主动参与政治、对哲学见解充满活力的回应、对人文学术的真挚爱好,都是正当合理的儒家追求。况且,儒学的方式要求道德的正当纯洁优先于政治上有关自身利害的权宜之计,社会责任感隐身于沉默的思想之下,历史意识和文化意义在学术研究中完全连贯一体。

评分

《杜维明作品系列·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所收九篇文章,分成彼此关联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含文章四篇)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设置和象征资源,集中讨论道、学、政的观念,重点则在标明儒家知识分子总的精神趋向的道德形而上学,孔子及其弟子所体现的核心价值通过修身与为己之学,为儒家伦理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包括三篇文章,是走进新儒学纪元的知识远足,从意义深远的不同阐释方法的角度,具体描绘了儒学的面貌。新儒学袭用了古典儒学遗产,其中蕴含的多元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过作为公共行为的自我努力,有可能改变人类处境的儒学信仰。主动参与政治、对哲学见解充满活力的回应、对人文学术的真挚爱好,都是正当合理的儒家追求。况且,儒学的方式要求道德的正当纯洁优先于政治上有关自身利害的权宜之计,社会责任感隐身于沉默的思想之下,历史意识和文化意义在学术研究中完全连贯一体。

评分

以前在网上读过类似的文章,但是杜教授的书,棒!

评分

海外新儒家杜维明的代表作,值得一读。

评分

《杜维明作品系列·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所收九篇文章,分成彼此关联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含文章四篇)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设置和象征资源,集中讨论道、学、政的观念,重点则在标明儒家知识分子总的精神趋向的道德形而上学,孔子及其弟子所体现的核心价值通过修身与为己之学,为儒家伦理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包括三篇文章,是走进新儒学纪元的知识远足,从意义深远的不同阐释方法的角度,具体描绘了儒学的面貌。新儒学袭用了古典儒学遗产,其中蕴含的多元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过作为公共行为的自我努力,有可能改变人类处境的儒学信仰。主动参与政治、对哲学见解充满活力的回应、对人文学术的真挚爱好,都是正当合理的儒家追求。况且,儒学的方式要求道德的正当纯洁优先于政治上有关自身利害的权宜之计,社会责任感隐身于沉默的思想之下,历史意识和文化意义在学术研究中完全连贯一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