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motions: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作者: Julien A. Deonna;Fabrice Teroni;
ISBN13: 9780415614931
类型: 平装(简装书)
语种: 英语(English)
出版日期: 2012-04-19
出版社: Routledge
页数: 137
重量(克): 258
尺寸: 23.114 x 15.494 x 1.524 cm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其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和对传统二元论的持续性挑战。作者似乎对所有重要的情感理论家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到当代认知科学对情绪的计算模型,无不有所涉猎。这种广度使得该书具备了极高的参考价值,但同时也带来了结构上的跳跃感。在某些章节,讨论突然从斯宾诺莎的“理解与爱”转向了对依恋理论的哲学反思,这种跨学科的跳跃需要读者具备极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我发现,当作者试图将现象学的“被给予性”与结构主义的“系统性”相结合时,产生的理论张力最为有趣,它揭示了情感在个体经验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微妙平衡点。这本书的风格是沉稳且不疾不徐的,它不迎合潮流,不追求即时的感官刺激,而是专注于构建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分析工具箱。对于那些寻求一套全面、批判性地审视情感哲学的体系化著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它要求你付出与之匹配的专注和努力。
评分这本关于情感的哲学著作,篇幅厚重,作者显然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理论框架来解构人类最复杂、最捉摸不定的内在体验。从我阅读的感受来看,它不像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地图,试图将情感的各个维度,从最原始的生理反应到最精致的道德判断,全部纳入逻辑的审视之下。它大量引用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观点,尤其是在探讨“体验如何成为可能”这一核心问题时,展示了深厚的学理功底。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意向性”在情感结构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作者似乎倾向于认为,任何情感的发生都必然指向某个对象或情境,这挑战了许多将情感视为纯粹内在爆发的传统观点。书中的论证路径蜿蜒曲折,时常需要反复阅读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辨节奏,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哲学素养,更要有极大的耐心去跟随那些绵延不绝的复合句和严苛的定义。对于那些期待一本快速指南来“管理”或“理解”自己情绪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过于晦涩和抽象,但对于热衷于探究情感本质的严肃思考者而言,它无疑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知识矿藏,尽管挖掘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这本书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
评分读完这本沉甸甸的文本,我不得不说,作者在梳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情绪的流变脉络上,做得非常详尽和扎实。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笛卡尔或休谟观点的复述上,而是深入到更细微的差别之中,比如情感的认知论地位——它们究竟是知识的载体,还是仅仅是认知过程中的副产品?书中对于“情绪的公共性”这一概念的探讨尤其引人入胜,作者试图论证,即便情感是个体内在感受,其意义的获得也必须通过社会性的确认和共享的语言框架。这种角度使得原本内向的哲学探讨忽然拥有了社会学的张力。美中不足的是,某些章节的论证略显冗长,似乎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反驳而过度设置了限定条件,导致阅读流畅性稍有下降。尽管如此,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极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让我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情感表达,比如“悲伤”并非仅仅是“失去”的反应,而是对“关系可能性消亡”的一种本体论声明。这是一本需要放在书架上,时不时翻阅其中某个章节,进行二次乃至三次消化的佳作,它要求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而不是期待被喂养。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接近于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它所展现出的对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古代伦理学观点的博采众长,令人印象深刻,但同时也使得全书的密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作者并不满足于在既有的哲学框架内修修补补,而是试图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来理解情感的主观质性(qualia)。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时间性”与情感的关联的论述,即某种情感(比如希望)是如何在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先把握中建构自身的。然而,这种深度的代价是,许多关键论点的阐述往往被置于冗长的脚注或复杂的从句结构中,这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我有时感觉自己像是被卷入了一场与作者的智力辩论,需要时刻准备好反驳或深挖他所提出的每一个命题。它不是那种能让人放松下来的书籍,它更像是一种智力上的磨练,强迫读者跳出日常语言的舒适区,去面对那些哲学上最棘手的问题。适合那些已经对特定哲学流派有一定了解,并渴望进行高强度智力运动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与其探讨的主题一样,充满了复杂的张力。它没有采用现代哲学著作流行的那种简洁、直白的写作方式,而是大量采用了古典论证的结构,层层递进,充满对术语的精确界定。我注意到作者在区分“情绪”(affect)和“情感”(emotion)这两个概念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虽然在专业领域至关重要,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会构成一道不小的门槛。从结构上看,全书似乎试图建立一个“情感的层级模型”,从基础的生理唤醒,逐步过渡到复杂的道德情境下的自我意识情感,但这种模型的图示性描述似乎比较薄弱,更多是通过文字的堆砌来构建其体系。我惊喜于作者对后现代思想家处理情感问题的批判性继承,它既肯定了情感的不可还原性,又警惕了将其完全浪漫化的倾向。总而言之,这无疑是一部富有野心的作品,它不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感受”,而是在追问“感受的意义是什么”,这种学术的重量感,让人在合上书本时,感受到的是思维的疲惫,而非知识的轻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