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經學史講義(外2種)》主要是周予同先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復旦大學曆史係開設的中國經學史課程的講義。內容主要是講述經學史中古文經學、今文經學中的師承、流派、人物、著述、主要觀點,以及經學對中國封建社會的作用與影響,是研究中國經學史的重要入門書之一。
作者簡介
周予同,一八九八年一月生於浙江瑞安。一九一六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部,師承錢玄同。在校五年,為工讀主義學生社團領袖,於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與匡互生共同“火燒趙傢樓”。一九二一年畢業後輾轉南北文史學科。曾在商務印書館主編《教育雜誌》,曆任安徽大學、暨南大學教授兼院長、係主任等,並任開明書店編輯兼襄理。一九四九年起任復旦大學史地係(後改曆史係)教授,曆兼係主任、副教務長。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便為著名的民主鬥士,曾得毛澤東緻函問候。隸身中國民主同盟,於一九四九年後相繼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上海市文教委員會副主任、上海曆屆人大代錶、三屆全國人大代錶、中國史學會理事等。一九六五年末挺身為吳晗辯護,次年成為上海首名被報刊公開批判的“資産階級反動學術權威”。一九六八年被綁架到麯阜當作尊孔復闢對象揪鬥,從此癱瘓失明臥床。一九八一年七月去世,享年八十三歲。
周予同從事中國人文曆史的教學研究長達六十年,早年專冶教育和教育史,三十歲以後主要研究中國經學史。在兩個領域都著作等身。終身論著包括經學史論著、教育史專著以及教科書等,總計在五百萬字左右。
硃維錚,1936年——2012年,籍貫江蘇無锡。生於抗戰,隨親逃難,輾轉川鄂晉陝諸省,至考上中學,已二度被解放矣。年十八入復旦大學曆史係。此後五十二年,經曆頗復雜,任助教十八年, 始晉講師。此後在本係曆任副教授、教授、忝居博導,應北美西歐東亞二十來所院校聘,擔任客座教授或高級訪問學者,並獲德國漢堡大學授予榮譽哲學博士。論著涉及中國的經學史、史學史、思想文化史及晚清學術史各個領域。著有《走齣中世紀》及增訂本並二集,《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壺裏春鞦》,《重讀近代史》,《維新舊夢錄》(閤作),《孔子思想體係》(閤作)等;編注有《中國曆史文選》修訂本上下冊,《章太炎選集》注釋本(閤作),《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校注本,《清代學術概論》導讀本,《章太炎全集》第三捲(《煊書》《檢論》三種閤校本),《康有為捲》,《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一捲等;主編有《傳統文化的再估計》、《儒傢社會與未來社會》、《基督教與近代文化》等論文集,以及《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十捲等:另曾參與主持編纂《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學術集林》、《九州學林》等。
內頁插圖
目錄
中國經學史講義
上編 導論
第一章 研究經學史的目的與方法
第二章 經學史參考書目舉要
一 理論指導
二 群經通論
三 經學曆史:通史類、斷代史類
四 經學史料:傳記類、目錄類、文物製度類
第三章 經的定義
一 從字源學來看“經”的意義
二 從文獻學來看“經”的意義
三 “五 常說”、“專名說”、“通名說”、“文言說”
四 經的幾個特點
第四章 經的範圍及領域
一 六經
二 五經與“樂”之有無問題
三 七經
四 九經與十二經
五 十三經
六 十四經與二十一經
第五章 經學的學派
一 經學及其派彆綜述
二 兩派說
三 三派說
四 四派說
五 新三派說
第六章 經學史的分期
一 經學史的開端問題
二 四期說
三 六期說
四 十期說之一
五 十期說之二
六 二期三 世說
中編 經學史諸專題
第一章 孔子與墨子
一 儒、儒傢、儒教
二 孔子與經學的開端
三 墨子與經典的關係
第二章 孟子與苟子
一 “儒分為八”
二 孟子與經學
三 荀子與經典傳教
第三章 董仲舒與劉歆
一 董仲舒與今文經學
二 劉歆與古文經學
第四章 東漢經學
一 《白虎通》的研究
二 許慎之學
三 鄭玄的“通學”
第五章 玄學與儒學
一 “玄”之含義與玄學研究
二 王弼與何晏
三 阮籍與嵇康
四 裴頗與郭象
五 晉代《春鞦》學的新“集解”
第六章 漢學與宋學
一 漢學與宋學的區彆
二 宋學的萌芽:唐朝後期《春鞦》學
三 宋學的正式開始
……
中國學校製度
中國經學史研究五十年——《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後記
精彩書摘
曆代儒傢學者對於“經”定義的解釋,有以下四種說法:
第一,“五常說”。東漢班固編的《白虎通·論五經象五常》:“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日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班固是個古文學傢,而《白虎通》則為今文學。漢代儒生篤信陰陽五行,以五常與五行相配,說明儒學和方士思想相結閤瞭。至於五經與五行的關係,不知原意如何,應當進一步探討。又,東漢劉熙《釋名》雲:“經,徑也,猶徑路無所不通也。”(引自隋蕭吉《五行大義》)這和上述“常道”說相近,附此一提。
第二,“專名說”。清代今文學傢奉孔子為政治傢,認為隻有孔子著述、微言大義纔稱經,以前不能有經,以後也不得稱經,獨推詩、書、儀禮、易、春鞦等“五經”而已。經,是聖人著作的專稱。傳或記,指弟子門人直接注釋。說,則是弟子門人輾轉相傳或間接發揮的東西。這種專名說,始於龔自珍。皮锡瑞,廖平《知聖篇》,康有為《新學僞經考》,更有明確係統的解釋。其中,尤以皮氏為最,他說:“必以經為孔子作,始可以言經學,必知孔子作經以教萬世之旨,始可以言經學。”(《經學曆史》)
第三,“通名說”。清代古文學傢主張,一切綫裝書都稱為經。此說係統發揮者是章太炎《國故論衡·原經》、《檢論·訂孔》。他認為,經即“韋編三絕”的綫裝書籍,墨子有墨經,《國語》中有“挾經秉枹”,地理方麵有《畿輔經》。經、傳、論的不同,隻是竹簡長短的不同,書籍製度的不同。經,漢尺二尺四寸或一尺二寸;論,八寸;傳,六寸。
第四,“文言說”。以劉師培為代錶,認為中國文學以駢文為正宗,駢文源於《易》經中“文言”。因此,凡是駢文的書冊,都可稱之為經。他說:“六經為上古之書,故經書之文,奇偶相生,聲韻相協,以便記誦,而藻繪成章,有參伍錯綜之觀。古人見經文之多文言也,於是假治絲之義,而锡以六經之名。……即群書之用文言者,亦稱之為經,以與鄙詞示異。”(《經學教科書》第一冊第一課)又參見阮元《經籍籑詁》,世界書局本附有索引。
……
前言/序言
中國經學史講義(外2種)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