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史讲义(外2种)

中国经学史讲义(外2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予同 著,朱维铮 校
图书标签:
  • 经学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史
  • 中国文化
  • 历史
  • 教材
  • 讲义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77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489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5
字数:1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经学史讲义(外2种)》主要是周予同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开设的中国经学史课程的讲义。内容主要是讲述经学史中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中的师承、流派、人物、著述、主要观点,以及经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是研究中国经学史的重要入门书之一。

作者简介

周予同,一八九八年一月生于浙江瑞安。一九一六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师承钱玄同。在校五年,为工读主义学生社团领袖,于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与匡互生共同“火烧赵家楼”。一九二一年毕业后辗转南北文史学科。曾在商务印书馆主编《教育杂志》,历任安徽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兼院长、系主任等,并任开明书店编辑兼襄理。一九四九年起任复旦大学史地系(后改历史系)教授,历兼系主任、副教务长。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为著名的民主斗士,曾得毛泽东致函问候。隶身中国民主同盟,于一九四九年后相继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上海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历届人大代表、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史学会理事等。一九六五年末挺身为吴晗辩护,次年成为上海首名被报刊公开批判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一九六八年被绑架到曲阜当作尊孔复辟对象揪斗,从此瘫痪失明卧床。一九八一年七月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周予同从事中国人文历史的教学研究长达六十年,早年专冶教育和教育史,三十岁以后主要研究中国经学史。在两个领域都著作等身。终身论著包括经学史论著、教育史专著以及教科书等,总计在五百万字左右。
朱维铮,1936年——2012年,籍贯江苏无锡。生于抗战,随亲逃难,辗转川鄂晋陕诸省,至考上中学,已二度被解放矣。年十八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此后五十二年,经历颇复杂,任助教十八年, 始晋讲师。此后在本系历任副教授、教授、忝居博导,应北美西欧东亚二十来所院校聘,担任客座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并获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荣誉哲学博士。论著涉及中国的经学史、史学史、思想文化史及晚清学术史各个领域。著有《走出中世纪》及增订本并二集,《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壶里春秋》,《重读近代史》,《维新旧梦录》(合作),《孔子思想体系》(合作)等;编注有《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上下册,《章太炎选集》注释本(合作),《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校注本,《清代学术概论》导读本,《章太炎全集》第三卷(《煊书》《检论》三种合校本),《康有为卷》,《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一卷等;主编有《传统文化的再估计》、《儒家社会与未来社会》、《基督教与近代文化》等论文集,以及《中国近代学术名著》十卷等:另曾参与主持编纂《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中国文化史丛书》、《学术集林》、《九州学林》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经学史讲义
上编 导论
第一章 研究经学史的目的与方法
第二章 经学史参考书目举要
一 理论指导
二 群经通论
三 经学历史:通史类、断代史类
四 经学史料:传记类、目录类、文物制度类
第三章 经的定义
一 从字源学来看“经”的意义
二 从文献学来看“经”的意义
三 “五 常说”、“专名说”、“通名说”、“文言说”
四 经的几个特点
第四章 经的范围及领域
一 六经
二 五经与“乐”之有无问题
三 七经
四 九经与十二经
五 十三经
六 十四经与二十一经
第五章 经学的学派
一 经学及其派别综述
二 两派说
三 三派说
四 四派说
五 新三派说
第六章 经学史的分期
一 经学史的开端问题
二 四期说
三 六期说
四 十期说之一
五 十期说之二
六 二期三 世说
中编 经学史诸专题
第一章 孔子与墨子
一 儒、儒家、儒教
二 孔子与经学的开端
三 墨子与经典的关系
第二章 孟子与苟子
一 “儒分为八”
二 孟子与经学
三 荀子与经典传教
第三章 董仲舒与刘歆
一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二 刘歆与古文经学
第四章 东汉经学
一 《白虎通》的研究
二 许慎之学
三 郑玄的“通学”
第五章 玄学与儒学
一 “玄”之含义与玄学研究
二 王弼与何晏
三 阮籍与嵇康
四 裴颇与郭象
五 晋代《春秋》学的新“集解”
第六章 汉学与宋学
一 汉学与宋学的区别
二 宋学的萌芽:唐朝后期《春秋》学
三 宋学的正式开始
……
中国学校制度
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后记

精彩书摘

历代儒家学者对于“经”定义的解释,有以下四种说法:
第一,“五常说”。东汉班固编的《白虎通·论五经象五常》:“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日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班固是个古文学家,而《白虎通》则为今文学。汉代儒生笃信阴阳五行,以五常与五行相配,说明儒学和方士思想相结合了。至于五经与五行的关系,不知原意如何,应当进一步探讨。又,东汉刘熙《释名》云:“经,径也,犹径路无所不通也。”(引自隋萧吉《五行大义》)这和上述“常道”说相近,附此一提。
第二,“专名说”。清代今文学家奉孔子为政治家,认为只有孔子著述、微言大义才称经,以前不能有经,以后也不得称经,独推诗、书、仪礼、易、春秋等“五经”而已。经,是圣人著作的专称。传或记,指弟子门人直接注释。说,则是弟子门人辗转相传或间接发挥的东西。这种专名说,始于龚自珍。皮锡瑞,廖平《知圣篇》,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更有明确系统的解释。其中,尤以皮氏为最,他说:“必以经为孔子作,始可以言经学,必知孔子作经以教万世之旨,始可以言经学。”(《经学历史》)
第三,“通名说”。清代古文学家主张,一切线装书都称为经。此说系统发挥者是章太炎《国故论衡·原经》、《检论·订孔》。他认为,经即“韦编三绝”的线装书籍,墨子有墨经,《国语》中有“挟经秉枹”,地理方面有《畿辅经》。经、传、论的不同,只是竹简长短的不同,书籍制度的不同。经,汉尺二尺四寸或一尺二寸;论,八寸;传,六寸。
第四,“文言说”。以刘师培为代表,认为中国文学以骈文为正宗,骈文源于《易》经中“文言”。因此,凡是骈文的书册,都可称之为经。他说:“六经为上古之书,故经书之文,奇偶相生,声韵相协,以便记诵,而藻绘成章,有参伍错综之观。古人见经文之多文言也,于是假治丝之义,而锡以六经之名。……即群书之用文言者,亦称之为经,以与鄙词示异。”(《经学教科书》第一册第一课)又参见阮元《经籍籑诂》,世界书局本附有索引。
……

前言/序言


《中国经学史讲义(外2种)》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中国经学史”这一宏大主题的简单罗列或片段式呈现,而是旨在以一种更为深入、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殿堂。本书所收录的“外2种”并非充数之作,而是与经学史的脉络紧密相连,互为补充,共同勾勒出中国学术思想演进的重要侧面。读者将在此书中,不仅能看到中国经学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精髓,更能触及经学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深刻互动,从而理解经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奠基性地位和长久生命力。 第一部分:《经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作用与影响》 本部分将聚焦于经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将深入剖析儒家经典,特别是《尚书》、《周礼》、《春秋》等,是如何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理政的圭臬,并以此构建了一套稳定而高效的官僚体系和统治秩序。 “制礼作乐”与“德治”的政治理想: 我们将回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源头,考察周公旦“制礼作乐”的思想如何为后世的政治设计奠定了基础。礼乐制度不仅是社会等级秩序的体现,更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经学典籍中关于“德治”、“仁政”、“王道”的论述,如何被历代政治家不断解读和实践,试图以此达到“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 经学在官僚选拔与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偶然,而是将经学置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位置。本书将详细阐述察举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如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察内容,经学教育如何成为培养士大夫阶层的核心课程。士大夫群体在国家机器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经学的阐释来影响政策制定和王朝走向,都将是本部分的重点。 经学解释与政治合法性的建构: 历代王朝的合法性并非仅凭武力或血统,更需要经学的认可和背书。本书将分析历代统治者如何通过官方组织编纂经注、宣扬经义,来证明其统治的正当性,并压制异己。特别是《春秋》“三统说”、“大一统”思想,以及《论语》中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规范,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学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儒家伦理与古代法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本书将探讨“礼法之争”,以及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法律条文的制定、司法实践的理念之中,形成了一种“德主刑辅”、“重刑轻礼”或“重礼轻刑”的复杂局面。刑罚的设置、量刑的标准,乃至审判的原则,都可能受到经学思想的影响。 经学与政治权力结构的演变: 经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解释和阐释本身就蕴含着权力。不同学派对经学的不同解读,往往会影响到政治话语的建构,甚至引发政治斗争。本书将通过具体史例,揭示经学在不同时期如何被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以及经学解释权如何成为权力争夺的重要维度。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经学与教育体系的构建》 教育是经学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本部分将深入考察经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这种教育体系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从私学到官学:经学教育的演进: 本书将追溯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私学,到汉代“学在官府”的官学传统。特别是太学、国子监等机构的设立,以及它们在经学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同时,也将关注私塾教育在普及经学知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六经”作为核心教材: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分析每一部经典的内容特色,以及它们被选为教材的原因。同时,也将考察历代对“六经”的传注与训诂,以及这些学术成果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实践。 经学教育的方法与目标: 本书将探讨古代经学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背诵、讲解、研讨等。分析这些方法如何旨在培养学生的“记性”、“理解力”和“思辨能力”。同时,也将阐述经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德行的塑造,旨在培养“君子”、“士人”,使其具备治国平邦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经学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 尽管经学教育以精英教育为主,但它也为一部分寒门子弟提供了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途径。本书将分析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这种流动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经学教育的局限性与挑战: 在肯定经学教育的历史作用的同时,本书也将审视其局限性。例如,过度强调背诵和形式,可能导致僵化和创新不足;经学解释的权威性,也可能压制独立思考和多元视角的出现。我们将探讨在历史演进中,经学教育如何面临来自新思想、新知识的挑战。 第三部分:《经学与其他学术思想的对话与融合》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对话、竞争与融合的动态过程。本部分将超越单纯的经学史叙述,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学术思想史背景下,考察经学与其他重要思想流派(如道家、法家、佛教、宋明理学等)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经学与道家的辩证关系: 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特色。本书将分析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在不同时期如何对经学形成补充、甚至挑战。例如,道家对“无为而治”的强调,如何与儒家的“积极入世”形成张力,又如何在实践中相互借鉴。 经学与法家的碰撞与借鉴: 法家以其严密的法治思想和功利主义的政治主张,与强调仁义道德的儒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书将考察两者在政治实践中的冲突,以及历代统治者如何在儒家“德治”的理念下,也借鉴法家的“术”、“势”来强化统治。 经学与佛教的交融: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重点分析佛教思想(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空性等)如何与经学思想发生碰撞,以及宋明理学是如何在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阐释,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高峰。 经学解释权的争夺与创新: 历代学术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经典的不同解释上。本书将选取一些重要的经学争论,如汉代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宋代的“理学”对传统的重塑,来揭示经学解释权在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争夺并非简单的学术分歧,而是往往与政治、社会思潮紧密相连。 经学在近现代的转型与挑战: 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传统经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简要探讨近现代学者如何尝试对经学进行“现代化”的解读,以及经学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的新视角和新价值。 通过对上述三个部分的深入探讨,本书将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多元、充满活力的中国经学史图景。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对中国文明特质的理解,以及对古今学术思想互动联系的洞察。读者将在此书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士人对于“道”的追求,对于“德”的体认,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经典的阐释,构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术世界。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知识,更引发思考,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逻辑和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频繁查阅注释和引文的读者来说,这种精心的排版简直是福音。每一章节的结构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逻辑性极强,让人在探索复杂理论时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我之前看过一些同类题材的书籍,常常因为排版混乱而令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流,仿佛有一位耐心的向导在引导读者穿越浩瀚的文献迷宫。这种细致入微的排版功夫,绝非一蹴而就。

评分

当我翻阅到那几册附带的文献集时,真是大有收获。那些罕见的原始资料被整理得井井有条,注释翔实而精准,极大地便利了研究工作。对于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学者而言,能如此便捷地接触到这些一手资料,无疑是事半功倍。虽然我个人更偏爱那种略带‘野史’风味的记录,但这些严谨的文献汇编,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这些补充材料的价值,丝毫不亚于主体的论述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更为丰满的研究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倒是挺有意思的,整体上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但在某些关键论点的阐述上,又穿插了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宏大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驾驭能力,既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又不失对个体细节的关注。这种游刃有余的叙事节奏,让人感觉作者对所研究的领域有着深厚的个人情感和独到的见解,而非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每次读到精彩的段落,我都会停下来回味一番,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历史脉络串联起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体验感上乘。尤其是那个封面设计,简约中透着一股古典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的内容。虽然我这次主要关注的是那几本外传性质的文集,但光从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来看,就能感受到编者在细节上的用心。装帧的考究往往预示着内容的扎实,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平时对这类学术性的书籍比较挑剔,但这本书的外部包装确实让我眼前一亮,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

评分

总的来说,这套书的编辑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从前言的引言到最后的索引,处处体现着专业水准。我尤其注意到书后附带的参考书目和索引部分,做得非常详尽,这对于任何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一套好的学术书籍,不仅要提供知识,更要提供探索知识的工具,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读完”的书,更像是一个可以“使用”和“参考”的工具箱,让我能更自信地扎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评分

书很好。相对于那些字大行疏骗钱的出版社来说,一个字,值。

评分

大师级作品,拜读之中!大师级作品,拜读之中!

评分

非常好,值得一读。定价偏高。

评分

好书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很棒的一套书,可作为经学入门读物

评分

书很好。相对于那些字大行疏骗钱的出版社来说,一个字,值。

评分

周先生作为经学大家,其作品自然要看看。

评分

书很好,但是包装不好,送到时书有很多褶皱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送货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