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黄尺牍选》初版时间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七月,和后来的《曾国藩家书选》有些不同,不从道德、育人等角度编选,完全是纯文学的角度,针对当时周作人等推崇晚明小品,指出晚明都学宋人,学他们还不如抬出他们的老祖宗,于是编这本《苏黄尺牍选》。明确是从小品文角度来选的。选那些信手写来,绝无矫揉造作之情,却真气弥漫、语妙天下的苏黄间的书信,这部选本,标举小品文的某种美,有较强烈的文学史意味。注也简单明晰,锦上添花。
龙榆生先生是现代著名的词学家,他在二十世纪30年代和商务印书馆合作,先后选编并注释了《曾国藩家书选》《古今名人书牍选》和《苏黄尺牍选》,受到读者的欢迎。
《苏黄尺牍选》,由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七月发行,署“龙沐勋选注”。前有龙榆生导言,介绍了此书的编选缘起。这次重刊,由毛文鳌先生整理,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除明显的讹脱衍误外,一般不作更动,以存原貌。
龙榆生是近代词学大家,在词学上贡献很大,建树颇多。他和商务印书馆合作,也编选了很多普及性读物及中学国文补充读本,参与了所谓“民国老课本”的构建。
苏轼
与李方叔三首
与徐仲车
与吴秀才
与彦正判官
与毛泽民推官二首
与温公二首
与鲁直二首
与陈传道二首
与王敏仲二首
与郑靖老二首
与滕达道九首
与朱康叔四首
与李之仪三首
与冯祖仁
与广西宪曹司勋二首
与范梦得
与孙叔静三首
答刘贡父
答曾子宣
与李公择
与姜唐佐秀才三首
与傅维岩秘校二首
与林天和长官八首
与张朝请五首
谢吕龙图
与蒲诚之
答杨济甫
答宝月大师
与大觉禅师琏公
与康公操都官
与杨济甫
与周开祖
答水陆通长老四首
答程彝仲
与王庆源二首
答金山宝觉禅师
……
黄庭坚
《苏黄尺牍选》:
某启:方惠州遣人致所惠书,承中途相见,尊候甚安。即日想已达黔中[一],不审起居何如,土风何似?或云大率似长沙,审尔,亦不甚恶也。惠州[二]久已安之矣,度黔亦无不可处之道也。开行囊中无一钱,途中颇有好事者,能相济给否?某虽未至此,然亦凛凛然;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但数日苦痔病,百药不瘳,遂断肉菜五味,日食淡面两碗,胡麻、茯苓[三]数杯。其戒又严于鲁直,但未能作文自誓,且日戒一日,庶几能终之。非特愈痔,所得多矣!子由得书,甚能有益于枯槁也。文潜在南极安,少游谪居甚自得,淳甫亦然,皆可喜。独元老奄忽,为之流涕。病剧久矣,想非由远逋也。幽绝,书问难继,惟倍万保重!不宣。
有侄婿王郎,名庠,荣州人。文行皆超然,笔力有余,出语不凡,可收为吾党也。自蜀遣人来惠,云:“鲁直在黔,决当往见,求书为先容。”嘉其有奇操,故为作书。然旧闻太夫人多病,未易远去,谩为一言。眉山有程道诲者,亦奇士,文益老,王郎盖师之。此两人者,有致穷之具,而与不肖为亲,又欲往求鲁直,其穷殆未易量也!
[一]黔中:今贵州地。时庭坚坐轼党贬官黔中。
[二]惠州:今广东惠阳县,时轼方贬官于此。
[三]胡麻、茯苓:皆药名。
与陈传道京师
某启:久不接奉,思仰不可言!辱专人以书为贶,礼意兼重,捧领惕然[一]。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某以衰病,难于供职,故坚乞一闲郡,不谓更得烦剧!然已得请,不敢更有所择,但有废旷不治之忧耳。而来书乃有遇不遇之说,甚非所以安全不肖也。某凡百无取,入为侍从[二],出为方面[三],此而不遇,复以何者为遇乎?
……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浸润感。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扇通往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窗口。通过阅读苏轼与黄庭坚的这些私人往来书信,我得以近距离观察两位大家在政治风云变幻、个人境遇沉浮中的真实心境和应世之道。这种“见字如晤”的体验,远比阅读官方正史或八股文来得更为鲜活和有力。它让我思考,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传统与革新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坚守气节的同时又保持生活的诗意。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文学选集”的范畴,它成了一部微观的历史教科书,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风骨、有学识的人的指南。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与感悟,实乃案头常备之佳作。
评分阅读这些尺牍,最直观的感受是两位大家在笔墨之外展现出的那种极富人情味的交流方式。他们的信件,少了后世文人做作的矫饰,多的是真挚的情感流露和坦诚相见。读苏轼的信,总能感受到那种旷达与幽默并存的大家风范,即使在困顿时,笔端也常流露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和热爱,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透过纸张仿佛都能扑面而来。而黄庭坚的书信,则更显出一种内敛的学问气和对友人的赤诚。他的文字往往更加精炼,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学问和书法的执着追求,那种力求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这些尺牍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宋代士大夫群体那种复杂而又高贵的精神气质,他们的友谊,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才情,都以一种最原始、最生动的方式记录了下来,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私密对话。
评分我对这套选本的选材和编排思路感到非常惊喜,它显然不是简单地将苏轼和黄庭坚的尺牍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结构构建。作者(或编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进入那个时代的文人精神世界。开篇几篇的布局,仿佛是为初涉此道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入门砖,那些言简意赅、充满生活气息的书信,让人迅速拉近了与两位大文豪的距离。随着篇幅的推进,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从日常问候,到对艺术创作的探讨,再到涉及政务和友朋间的深刻见解,这种层层递进的安排,使得阅读体验如同攀登高山,每上升一层都有全新的视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编者在某些关键的尺牍旁,巧妙地加入了简短的背景注释或人物关系梳理,这对于理解信件背后的复杂情境至关重要,避免了读者陷入“不知所云”的尴尬境地。这种兼顾普及性与专业性的编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评分如果说内容是书的骨架,那么注释和校勘则是这本选集的神血。我对这本书的考证工作表示由衷的赞叹。古代文献的流传,难免会有讹误和歧义,但在这本《苏黄尺牍选》中,无论是对生僻字词的解释,还是对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典故的补充说明,都做得极为细致和精准。注释的分量恰到好处,既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撑,又没有喧宾夺主地打断阅读的流畅性。我尤其注意到,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版本差异,编者通常会采取审慎的态度进行说明或选择最主流的版本,这种严谨性体现了对传统文献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可以说,没有这些扎实的注释作为后盾,很多尺牍的深层意蕴恐怕会大打折扣。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宋代文风或书法史的读者而言,这本选集提供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苏黄尺牍选》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的古风与现代印刷工艺的完美结合,拿在手里就感觉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内页纸张的质地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既保护了视力,又完美地衬托出了墨迹的韵味。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处理,每一篇尺牍的排版都错落有致,既保留了原件的风貌,又通过精心的留白处理,让读者在阅读时不至于感到拥挤和疲惫。尤其是那些篇幅较长的信件,编者似乎深谙“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道理,该放则放,该收则收,读起来酣畅淋漓。装帧的细节之处也体现了匠心,比如书脊的缝合方式,非常结实,想必能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可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就已经为接下来的精神盛宴做好了铺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心生敬意。对于一个对手帖和书法有偏好的人来说,光是欣赏它的外观,就已是一种享受。
评分尺牍是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 市寸,即“一尺一寸”。”《文选.谢瞻诗》:“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牍。”明徐渭《会稽县志绪论.山川论》:“一圣君、一贤相,书天下九之一之山川,不满一尺牍;今志会稽者,书天下千之一之山川,乃累数十纸而未终。”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七:“尝有应制科人成锐,集诗三篇,国子博士侯君以献于随,随览之,乃亲笔尺牍答侯君。
评分好书!好书,哪天再来一本。好!
评分小小一本很好,配送也很快
评分good
评分可读可喜,好书
评分非常好的尺牍书啊,集中读一读,享受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翻了几页。感觉还不错以后慢慢看。
评分当年红豆已全荒
评分内容,排版都是很不错的,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