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黄尺牍选

苏黄尺牍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龙榆生 著,龙榆生<选> 注,毛文鳌 整理
图书标签:
  • 书法
  • 信札
  • 苏轼
  • 黄庭坚
  • 宋代文学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古代文献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04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136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龙榆生选名人尺牍三种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8
字数:9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传统文化爱好者

  《苏黄尺牍选》初版时间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七月,和后来的《曾国藩家书选》有些不同,不从道德、育人等角度编选,完全是纯文学的角度,针对当时周作人等推崇晚明小品,指出晚明都学宋人,学他们还不如抬出他们的老祖宗,于是编这本《苏黄尺牍选》。明确是从小品文角度来选的。选那些信手写来,绝无矫揉造作之情,却真气弥漫、语妙天下的苏黄间的书信,这部选本,标举小品文的某种美,有较强烈的文学史意味。注也简单明晰,锦上添花。

内容简介

  龙榆生先生是现代著名的词学家,他在二十世纪30年代和商务印书馆合作,先后选编并注释了《曾国藩家书选》《古今名人书牍选》和《苏黄尺牍选》,受到读者的欢迎。
  《苏黄尺牍选》,由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七月发行,署“龙沐勋选注”。前有龙榆生导言,介绍了此书的编选缘起。这次重刊,由毛文鳌先生整理,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除明显的讹脱衍误外,一般不作更动,以存原貌。

作者简介

  龙榆生是近代词学大家,在词学上贡献很大,建树颇多。他和商务印书馆合作,也编选了很多普及性读物及中学国文补充读本,参与了所谓“民国老课本”的构建。

目录

苏轼
与李方叔三首
与徐仲车
与吴秀才
与彦正判官
与毛泽民推官二首
与温公二首
与鲁直二首
与陈传道二首
与王敏仲二首
与郑靖老二首
与滕达道九首
与朱康叔四首
与李之仪三首
与冯祖仁
与广西宪曹司勋二首
与范梦得
与孙叔静三首
答刘贡父
答曾子宣
与李公择
与姜唐佐秀才三首
与傅维岩秘校二首
与林天和长官八首
与张朝请五首
谢吕龙图
与蒲诚之
答杨济甫
答宝月大师
与大觉禅师琏公
与康公操都官
与杨济甫
与周开祖
答水陆通长老四首
答程彝仲
与王庆源二首
答金山宝觉禅师
……
黄庭坚

精彩书摘

  《苏黄尺牍选》:
  某启:方惠州遣人致所惠书,承中途相见,尊候甚安。即日想已达黔中[一],不审起居何如,土风何似?或云大率似长沙,审尔,亦不甚恶也。惠州[二]久已安之矣,度黔亦无不可处之道也。开行囊中无一钱,途中颇有好事者,能相济给否?某虽未至此,然亦凛凛然;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但数日苦痔病,百药不瘳,遂断肉菜五味,日食淡面两碗,胡麻、茯苓[三]数杯。其戒又严于鲁直,但未能作文自誓,且日戒一日,庶几能终之。非特愈痔,所得多矣!子由得书,甚能有益于枯槁也。文潜在南极安,少游谪居甚自得,淳甫亦然,皆可喜。独元老奄忽,为之流涕。病剧久矣,想非由远逋也。幽绝,书问难继,惟倍万保重!不宣。
  有侄婿王郎,名庠,荣州人。文行皆超然,笔力有余,出语不凡,可收为吾党也。自蜀遣人来惠,云:“鲁直在黔,决当往见,求书为先容。”嘉其有奇操,故为作书。然旧闻太夫人多病,未易远去,谩为一言。眉山有程道诲者,亦奇士,文益老,王郎盖师之。此两人者,有致穷之具,而与不肖为亲,又欲往求鲁直,其穷殆未易量也!
  [一]黔中:今贵州地。时庭坚坐轼党贬官黔中。
  [二]惠州:今广东惠阳县,时轼方贬官于此。
  [三]胡麻、茯苓:皆药名。
  与陈传道京师
  某启:久不接奉,思仰不可言!辱专人以书为贶,礼意兼重,捧领惕然[一]。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某以衰病,难于供职,故坚乞一闲郡,不谓更得烦剧!然已得请,不敢更有所择,但有废旷不治之忧耳。而来书乃有遇不遇之说,甚非所以安全不肖也。某凡百无取,入为侍从[二],出为方面[三],此而不遇,复以何者为遇乎?
  ……

前言/序言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墨迹赏析》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墨迹赏析》是一部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的鸿篇巨制,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自秦汉至近现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大家的精品力作。本书并非仅仅罗列碑帖图录,而是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学和艺术史的视角,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脉络、风格流变、技法精髓以及背后蕴含的士人精神与时代风貌,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和赏析。 全书共分十卷,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力求展现中国书法“写尽千年,熔铸古今”的博大精深。 第一卷:秦汉篆隶的古朴雄浑——法度之基 本卷聚焦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篆书与隶书。详细考证了秦代小篆(以李斯《泰山刻石》为代表)的规范化进程,解析其线条的圆转匀称、结构的一致性与庙堂之气。重点剖析了隶书的“蚕头燕尾”之妙,从汉代隶书的成熟期(如《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的风格差异入手,探究其如何从篆书向今体过渡中的“一波三折”的生命力。特别开辟章节,深入探讨了简牍、帛书中的草隶和早期章草的自然流变,揭示了魏晋风度的萌芽。对“碑学”与“帖学”的源流之争,在此卷便已埋下伏笔。 第二卷:魏晋风骨的开创时代——晋人尚韵 本卷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集中探讨了书法史上最为推崇的“晋韵”。详细介绍了钟繇作为“楷书之祖”的贡献,其楷书的古拙与意趣。重中之重,在于对王羲之的推崇与细致入微的分析。不仅仅局限于《兰亭序》的摹本研究,而是系统梳理了其行书、草书、楷书的全面成就,解析其“尽善尽美”的笔法、结体以及“天然去雕饰”的审美境界。同时,也公正评价了王献之在继承中寻求突破的努力,特别是其“破体”之美的探索。对“二王”书法的艺术成就,进行了跨越时代的学术对话。 第三卷:魏晋风骨的承续与转折——唐以前诸家 本卷承接“二王”,聚焦于唐代书法鼎盛前夜的关键人物。深入分析了陆机、卫夫人、顾恺之等人的风格特点。重点论述了东晋一脉在南北朝时期的分化与融合。北方(墓志书)的雄强、刚健,与南方(内廷、士人)的秀逸、内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卷尤其细致地辨析了北魏墓志的“魏碑”风格,探究其如何融入民间力量与质朴气息,为后来的欧阳询、颜真卿等楷书大家提供了深厚的民间土壤。 第四卷:盛唐气象的开拓者——欧阳、虞、褚、薛 本卷开启唐代书法的宏伟篇章。详细解读了初唐四大家各自的风格体系。重点分析了欧阳询的险峻、法度森严的“欧体”的结构奥秘;虞世南的温润、内含“二王”余韵的特点;褚遂良的灵动、变幻莫测的“褚体”如何承接王氏的洒脱。对初唐书风的定型过程,进行了扎实的文献梳理和技法还原。 第五卷:盛唐气象的巅峰——颜真卿的博大与浑厚 本卷专论“颜体”。将颜真卿置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其书法如何体现“忠义”精神和“庙堂气象”。细致拆解颜体的“屋漏痕”、“印印泥”等核心技法,解析其宽博的结体、内敛的点画、以及雄浑的章法布局。对比分析了颜真卿的楷书、行书(如《祭侄文稿》)和草书的风格统一性,确立其“雄强”美学的至高地位。 第六卷:盛唐气象的另一极——体势与浪漫的张旭、怀素 本卷聚焦于唐代草书艺术的巅峰成就。系统研究了张旭的“狂草”,解析其笔法中的“金蛇乱舞”与“颠而不倒”的内在逻辑,探讨其如何将盛唐的生命力融入到笔墨的飞扬之中。随后,深入剖析了怀素的“瘦硬奔放”,解析其草书的“藏锋”与“一气呵成”的境界,尤其是其对禅宗思想在笔墨上的体现。本卷还对比了唐代其他重要草书家,如贺知章、李白的草书,勾勒出唐代草书的多元面貌。 第七卷:中晚唐的法度深化与风格转型 本卷探讨了盛唐之后的书风走向。重点分析了柳公权的“颜骨柳筋”,其楷书的瘦劲、骨力以及对后世书风的深远影响。同时,本卷也涵盖了中晚唐一些重要的行草书家,如陆柬之、王知敬等,分析他们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如何对唐代书风进行总结、提炼与深化。 第八卷:五代宋初的尚意之风 本卷标志着书法审美趣味的重大转变——从“尚法”转向“尚意”。详细阐述了苏轼“我书意造古人不及”的哲学思想,解析宋四家(苏、黄、米、蔡)的艺术追求。重点分析苏轼的拙朴、厚重与开阔的章法,探究其如何将文人的学养融入笔墨,从而开创了宋代文人书法的先河。 第九卷:宋四家之行草的极致探索 本卷聚焦于宋代行草书的成就。详细解读了黄庭坚的“长枪大戟”,解析其独特的“欹侧取妍”的结体方法和对笔势的极致拉长。深入分析米芾的“刷字”,探讨其“八面出锋”与“八面欹侧”的独特节奏感,以及其对晋人草书的重新激活。最后,分析蔡襄和蔡京在宋代书坛中的承接作用。 第十卷:元明清的复古与创新交织 本卷跨越元、明、清三代,描绘了书法艺术在古典体系中的再发展。深入探讨赵孟頫如何以晋人笔法规复宋人“尚意”的流弊,其行书的清秀典雅。随后,分析元末姜夔的精细与“忠于古法”的态度。明代,重点解析文徵明、祝允明、唐寅、仇英等吴门书派的风格分野,以及董其昌“以书入画,以画论书”的理论体系。清代部分,则侧重于碑学的兴起(邓石如、包世臣、吴昌硕),展现了对汉隶和魏碑的回归与再创造,标志着中国书法史又一轮回的开启。 本书图版丰富,注释详尽,旨在为书法爱好者、专业研究者以及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审美享受的艺术鉴赏读本。全书所选范本皆为历代公认之重器,旨在让读者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磅礴气势与精微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浸润感。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扇通往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窗口。通过阅读苏轼与黄庭坚的这些私人往来书信,我得以近距离观察两位大家在政治风云变幻、个人境遇沉浮中的真实心境和应世之道。这种“见字如晤”的体验,远比阅读官方正史或八股文来得更为鲜活和有力。它让我思考,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传统与革新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坚守气节的同时又保持生活的诗意。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文学选集”的范畴,它成了一部微观的历史教科书,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风骨、有学识的人的指南。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与感悟,实乃案头常备之佳作。

评分

阅读这些尺牍,最直观的感受是两位大家在笔墨之外展现出的那种极富人情味的交流方式。他们的信件,少了后世文人做作的矫饰,多的是真挚的情感流露和坦诚相见。读苏轼的信,总能感受到那种旷达与幽默并存的大家风范,即使在困顿时,笔端也常流露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和热爱,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透过纸张仿佛都能扑面而来。而黄庭坚的书信,则更显出一种内敛的学问气和对友人的赤诚。他的文字往往更加精炼,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学问和书法的执着追求,那种力求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这些尺牍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宋代士大夫群体那种复杂而又高贵的精神气质,他们的友谊,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才情,都以一种最原始、最生动的方式记录了下来,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私密对话。

评分

我对这套选本的选材和编排思路感到非常惊喜,它显然不是简单地将苏轼和黄庭坚的尺牍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结构构建。作者(或编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进入那个时代的文人精神世界。开篇几篇的布局,仿佛是为初涉此道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入门砖,那些言简意赅、充满生活气息的书信,让人迅速拉近了与两位大文豪的距离。随着篇幅的推进,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从日常问候,到对艺术创作的探讨,再到涉及政务和友朋间的深刻见解,这种层层递进的安排,使得阅读体验如同攀登高山,每上升一层都有全新的视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编者在某些关键的尺牍旁,巧妙地加入了简短的背景注释或人物关系梳理,这对于理解信件背后的复杂情境至关重要,避免了读者陷入“不知所云”的尴尬境地。这种兼顾普及性与专业性的编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评分

如果说内容是书的骨架,那么注释和校勘则是这本选集的神血。我对这本书的考证工作表示由衷的赞叹。古代文献的流传,难免会有讹误和歧义,但在这本《苏黄尺牍选》中,无论是对生僻字词的解释,还是对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典故的补充说明,都做得极为细致和精准。注释的分量恰到好处,既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撑,又没有喧宾夺主地打断阅读的流畅性。我尤其注意到,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版本差异,编者通常会采取审慎的态度进行说明或选择最主流的版本,这种严谨性体现了对传统文献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可以说,没有这些扎实的注释作为后盾,很多尺牍的深层意蕴恐怕会大打折扣。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宋代文风或书法史的读者而言,这本选集提供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苏黄尺牍选》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的古风与现代印刷工艺的完美结合,拿在手里就感觉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内页纸张的质地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既保护了视力,又完美地衬托出了墨迹的韵味。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处理,每一篇尺牍的排版都错落有致,既保留了原件的风貌,又通过精心的留白处理,让读者在阅读时不至于感到拥挤和疲惫。尤其是那些篇幅较长的信件,编者似乎深谙“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道理,该放则放,该收则收,读起来酣畅淋漓。装帧的细节之处也体现了匠心,比如书脊的缝合方式,非常结实,想必能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可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就已经为接下来的精神盛宴做好了铺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心生敬意。对于一个对手帖和书法有偏好的人来说,光是欣赏它的外观,就已是一种享受。

评分

尺牍是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 市寸,即&ldquo;一尺一寸&rdquo;。&rdquo;《文选.谢瞻诗》:&ldquo;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牍。&rdquo;明徐渭《会稽县志绪论.山川论》:&ldquo;一圣君、一贤相,书天下九之一之山川,不满一尺牍;今志会稽者,书天下千之一之山川,乃累数十纸而未终。&rdquo;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七:&ldquo;尝有应制科人成锐,集诗三篇,国子博士侯君以献于随,随览之,乃亲笔尺牍答侯君。

评分

好书!好书,哪天再来一本。好!

评分

小小一本很好,配送也很快

评分

good

评分

可读可喜,好书

评分

非常好的尺牍书啊,集中读一读,享受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翻了几页。感觉还不错以后慢慢看。

评分

当年红豆已全荒

评分

内容,排版都是很不错的,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