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同礼纪念文集

袁同礼纪念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图书馆 著,国家图书馆 编
图书标签:
  • 袁同礼
  • 纪念文集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学术
  • 文化
  • 文学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458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08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页数:36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袁同礼纪念文集》袁同礼先生是国家图书馆百年发展史上卓有成就、贡献很大的馆长之一。《袁同礼纪念文集》收入纪念袁同礼先生的文章30余篇,从怀念、回顾、专题研究等方面展示了袁先生对学术文化的突出贡献。

内页插图

目录

纪念袁同礼先生
袁守和先生:中国图书馆的先达
永怀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者袁同礼先生
傅振伦记忆中的袁同礼先生
袁同礼年谱简编(1895—1949)
1916—1920:袁同礼在清华
袁同礼与北京大学图书馆
袁同礼先生对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贡献
袁同礼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时期的地方志收藏与整理
抗战时期北平图书馆收集西南文献述论——兼及袁同礼先生的文献识见
袁同礼与中日战事史料征集会
袁同礼与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西文建设
袁同礼馆长与国图金石组的发展
袁同礼与国家图书馆的业务建设
编印《国藏善本丛刊》史事钩沉
袁同礼主持中华图书馆协会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袁同礼先生与抗战期间ALA的“捐书中国”活动
抗战时期袁同礼先生的文化请援活动
袁同礼先生与美国国会图书馆
袁同礼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次演讲
袁同礼先生和哥伦比亚大学
道德伟绩耀海外——袁同礼先生与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图书馆
袁同礼论著提要
袁同礼和他的《西文汉学书目》
考狄的《中国学书目》和袁同礼的《续考狄中国学书目》
袁同礼存札中清末女学资料浅析
缪氏《重编红雨楼题跋》笺校十则
说古书的牌记
再解《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美国国会图书馆之当代中国研究馆藏
袁同礼纪念文章及主要研究资料目录
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1月27日
徐鸿宝致袁同礼请示善本图书运港问题。“守和先生赐鉴:移善本书来港事,宝赍尊函多件于十六日抵沪,其时箱已制齐,书由科学社运至震旦大学者已百八十箱,是孙洪芬先生已改变前所主张,不拟将书运港矣。此事责任太重,宝不便力争,只得作罢。次日司徒雷登到沪,将开执委会。孙先生忙于招待,无暇与宝等多谈。宝乘间必言南来同人从公之辛劳办事,处处有成绩,应加维持。继闻顾子刚兄有英文函致孙先生,力言平馆经费不宜停止。此函已寄至尊处,未识确否?廿二日赴花旗银行探得开会结果:一、将长沙办事处结束;二、请公回平主持馆务,倘有不便时暂由司徒代理,专事对外;三、平馆经费仍照常付给;四、长沙同人一律回平复职。此种议事录想已寄至尊处,究竟与宝所闻有无出入,不可知也。宝向孙先生表示不愿回平,渠谓可留沪办事。将来如何分配,无从悬揣,遂于廿四日乘轮南行,廿七日抵港,暂寓新华饭店,仍拟他移。年近六旬,已无力深入内地,香港用费过大,不能久居。真所谓人间无个安排处矣,言之可叹。闻公不久来港,宝在此恭候,可一罄衷曲。宝薪水请便中赐下,盖手头款项业已用尽也。匆此,即请钧安。 徐鸿宝敬上一月廿七日同仁均此致候。”(《馆史资料汇编》496—497页。)
1月30日
邓衍林致袁同礼力陈图书馆南方工作的重要意义函。函中谈及闻徐鸿宝所述中基会决议,司徒雷登认为南下工作人员系私人行动之“盲动”;北方现安定,能继续工作,南方工作想不必要甚或无事可做;南方工作人员太多,有裁汰之必要。邓衍林力陈图书馆南方工作的重要意义云: “(一)刻下日人桥川己去馆,馆长仍属袁公。……继续维持,……兹于全馆立场上,认为可行。 (二)平津刻下治安或称安靖,然人心是否安定,当经研究。……(三)此次抗战爆发后,南北各地藏书多遭摧毁。 (南方正在计划之工作,正为国家日后复兴建设所应备之参考资料)。……(四)我馆自合并成立以后,即确立其两大政策:保存固有文化,发扬近代科学。……今南方工作者: (一)征集调查西南文献,因地制宜,就近搜集,当与保存文化暗合。 (二)致力于‘工程参考书报’之征集。……(三)调查‘中日抗战史料与国际舆论资料”。……(五) (关于私人行动)我等多为奉馆命而始南行者。且林等数人确为坚持至日人劫持馆务之最后一秒钟始行,脱险间道离平。且行前亦曾以私人资格徵诣中基会负责当局之意见,认为无可苟留之必要,……至少限度之与敌不合作精神。……(六)(推测中基会决定之想法:维持平馆,对日人有所幻想)……中基会意见对于‘香港办事处’尚留有余地,即果如决议,亦可从此点以谋缓冲。……”(《馆史资料汇编》498—503页。)
2月3日
孙述万等五人致袁同礼建议保留驻港办事处函云: “……决不愿回平忍辱苟安。……中基会如核允迁滇,港办事处似宜保留。……中基会如不核允迁滇,则对于湘港同仁亦应照常维持至本年六月底(会计年度)然后遣散。万不获已时最低限度之维持办法,……(留任职员之遣散金用于预算,度此难局)办事处似宜保留。”(《馆史资料汇编》506—507页。)
2月4日
任鸿隽致袁同礼商讨平馆与临大合作函云: “……关于馆务,部意以为临大图书馆即已办有条理,比及只有与l临大继续合作,庶收彼此互助之效。至北平馆务,弟向来主张尽力维持,但以他方不加干涉为条件。据温德先生报告,月前由司徒先生派人来馆,显系受人蒙混与利用。……(寄存书)震旦博物馆如能保险,自以暂存彼处为佳。因在此时局下,各处迁徙徒耗运费,且多危险。因不如就地保存之为得也。……”(《馆史资料汇编》508—510页。)
2月8日
任鸿隽致袁同礼讨论中基会对北平图书馆决议案及复函云: “中基会方面既经执委会正式决议,图书馆委员会即有他项建议,亦只能将原议略事修改,不能望其根本取消。”
……

前言/序言



《山海遗珍:中国古代地理文献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脉络进行的一次深入、细致的梳理与考察。它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对既有地理著作进行介绍或罗列,而是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早期中国人认知世界图景、构建了中国地理学理论基石的典籍文献。全书以时间为序,辅以专题研究,力图揭示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共计十二章,旨在勾勒出一幅从先秦萌芽到魏晋成熟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全景图。 第一部分:先秦地理观念的初步构建(约300字)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先秦时期地理认知的基础形态,特别是其与神话、祭祀、王权及早期方术的交织。我们详细分析了《尚书·禹贡》的文献地位,认为其不仅是一篇地理记述,更是早期国家治理、疆域划分的政治宣言。对其山川河流的记载,我们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比对了不同传注版本中对“九州”划分的差异,探讨其背后的职贡体系意图。同时,对《山海经》的解读不再停留在志怪层面,而是深入探究其中隐含的物产分布、方域物候信息,将其视为早期博物学与地理学相互渗透的物证。此外,对《管子》、《墨子》中涉及的“形胜之学”和“交通疆界”的论述进行了梳理,揭示了早期朴素的地理决定论思想萌芽。这一部分的论述强调,先秦的地理学是实用性、政治性与神秘主义色彩并存的混合体。 第二部分:秦汉大一统下的区域测量与文献定型(约400字) 秦汉帝国疆域的空前拓展,直接催生了对精确地理信息的需求,这是中国古典地理学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本部分的核心研究对象是《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我们对比分析了这两部史书在记录地方物产、户籍、水利设施上的异同,特别关注汉代郡县制度对地理沿革的影响。《地理志》首次将地理信息纳入正史的“志”体结构中,标志着地理学地位的提升。我们投入大量篇幅研究了汉代官方的测量活动,如张骞出使西域后对“西域诸国”的记载整理,以及对郡县道路里程的估算方法。重点考察了《水经注》成书之前的早期水文记录的残篇,如《汉志》中的水系描述,并将其与后世郦道元的系统性工作进行对比,以凸显其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外,还涉及汉代碑刻、简牍中发现的有关交通和军事地理的信息,探讨这些“非正式”文本对官方地理认知的影响。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的学术转向与水经学兴盛(约450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加速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冲突,同时也促使学者将注意力转向对现有文献的整理与辩驳,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侧重“记述”转向侧重“考证”。本书认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对地理信息的补充,已初显考据学的倾向。然而,本部分重中之重是对《水经》及其注释体系的深入剖析。我们详细考察了《水经》原本的局限性,随后将重点聚焦于郦道元《水经注》的学术价值。本书认为《水经注》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注”的实践,即如何结合前人记载(如桓谭、应劭)与实地考察(如“兼涉淮泗”),运用“附会”与“辨析”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古代水系图谱。我们详细分析了《水经注》中关于河流改道、古迹存废的论断,并结合考古发现进行交叉验证,尤其关注其在特定区域(如黄河下游与长江中下游)的地理观察的准确性。此外,还探讨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石窟造像及塔铭中附带的地理方位和域外物产描述,分析其对当时地理知识传播的影响。 第四部分:地理学理论的初步升华与流派初现(约350字)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在经典文献体系基本确立之后,学者们开始进行的理论化尝试。这主要体现在对“地势”和“物产”的系统性归纳。我们考察了徐霞客及其前驱,如三国时期吴国著作中对南方山川的系统考察,这些考察为后世的地理游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特别关注了早期涉及地貌成因的讨论,尽管大多仍带有朴素的自然哲学色彩,但已显现出对地质现象的关注。例如,对河流泛滥、山体崩塌的记录,已经不仅仅是灾害报告,而是带有对自然规律探究的萌芽。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我们总结出,在唐代地理总志出现之前,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已经完成了从原始记录到系统整理、从分散记述到理论尝试的转变,为后续的方舆学和博物学的独立发展铺平了道路。 结语: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核心地理文献的细致爬梳与重新解读,揭示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积累的内在逻辑和学术风貌。它强调了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特性,如何与历史学、水利工程、博物学紧密相连,共同构筑了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念。全书力求在严谨的文献学基础上,提供富有洞察力的历史地理学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袁同礼纪念文集》真是让我惊喜连连。在翻开书页之前,我其实对袁同礼先生了解并不深,只知道他是一位在学术界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位先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对话。文集中的文章,无论是回忆录、研究论文,还是他自己撰写的片段,都展现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邃的学术思想。我尤其被其中几篇文章所打动,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蕴含着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学术的赤诚热爱。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当年在书斋中伏案疾书的场景,感受着那种沉浸在学术海洋中的宁静与喜悦。书中不乏一些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细腻描绘,透过这些文字,我不仅看到了袁同礼先生个人的成长轨迹,更窥见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风貌。有几篇关于他学术研究方法的探讨,更是让我茅塞顿开,为我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尽管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书中那些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的论述,让我能够轻松地领略到学术的魅力。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一位智者的引领下,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知识的探索。

评分

《袁同礼纪念文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学术亲切感,以及对知识体系构建的全新认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是如何围绕着袁同礼先生的学术遗产,展开深入的探讨和对话。这种跨学科的交流,本身就极具启发性。书中那些关于袁先生学术思想的解读,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理解和研究。我从中学习到,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一个学者的思想,如何在他既有的成果上进行拓展和创新。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书中收录了一些袁先生的亲笔信件和手稿,这些原始资料的呈现,让我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他思想的生成过程,以及他在研究中遇到的挑战与思考。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学术的“考古”活动,发掘出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珍贵信息。通过这些文字,我不仅对袁同礼先生本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种严谨治学、乐于分享、并不断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这种精神,是跨越时空的,也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评分

《袁同礼纪念文集》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漫步”。这本书的编排极具匠心,它并非简单的罗列文章,而是将不同作者、不同体裁的篇章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机的整体。我时而沉浸在对袁先生学术贡献的深度解析中,时而又被那些生动的生活片段所吸引,仿佛亲身经历了先生的喜怒哀乐。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多位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袁先生在推动某项学术领域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他们旁征博引,论据充分,使得袁先生的学术贡献变得立体而饱满。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研究方法论的文章,它们不仅清晰地阐述了袁先生独到的学术路径,还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实际操作方法,这对于正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读完这些篇章,我不仅对袁同礼先生的学术成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他那种严谨求实、不断创新的学术精神,这种精神仿佛也通过文字,渗透到了我的脑海中,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热情。

评分

初读《袁同礼纪念文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元和包容。它不仅仅收录了袁同礼先生本人的重要论述,更邀请了众多与他有过交集的人士,从各自的立场和回忆出发,共同勾勒出这位学者的形象。这使得本书的内容丰富而立体,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单调。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充满温情的个人回忆,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透露出真挚的情感。我仿佛能听到袁先生爽朗的笑声,感受到他那亲切的目光。这些片段,让一个原本可能只存在于学术殿堂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和人性化。此外,书中对袁先生学术思想的梳理和评价,也做得非常出色。我注意到有多位作者,对袁先生在某个特定研究方向上的开创性贡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背景下进行评价。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那个时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以及袁先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极大的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精神之旅。

评分

拿到《袁同礼纪念文集》时,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传承”二字。这不仅仅是一本纪念性的文集,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将袁同礼先生的学术思想、人生感悟以及他对后辈的影响,以一种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那些曾经与袁先生有过学术交流或师生情谊的学者们,用他们各自独特的笔触,回忆了与先生相处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先生深深的敬意与怀念。这些回忆录,与其说是对逝者的追思,不如说是对一种精神品质的传承。我读到一些关于先生如何对待学术的态度,如何鼓励学生,如何处理学术争议的细节,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们并非冰冷的理论,而是鲜活的案例,能够直击人心。其中一篇关于先生在逆境中坚持学术研究的文章,更是让我热血沸腾,感受到了知识分子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韧劲。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位作者,将先生的学术成就比作一座巍峨的山峰,而他提出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则是山峰上延伸出的无数条道路,为后来者提供了探索的可能。这本书让我对“学者”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代表着知识的渊博,更是一种品格的坚守和精神的担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