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丛·两浙名贤录(繁体竖排)(套装全5册)

浙江文丛·两浙名贤录(繁体竖排)(套装全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徐象梅 著
图书标签:
  • 浙江历史
  • 两浙名贤
  • 地方志
  • 人物传记
  • 古籍
  • 文化典籍
  • 繁体竖排
  • 套装
  • 浙江文丛
  • 名家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8071597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161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浙江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2
套装数量: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兩浙名賢錄》五十四卷《外錄》八卷,明徐象梅撰。象梅字仲和,錢塘人。生卒年不詳,大約活動在明神宗萬曆年間。  《兩浙名賢錄》是一部分類撰述的史傳著作,其書上自虞唐,下迄明穆宗隆慶年間,“擷兩浙之徽懿,樹四海之典型”(《凡例》),有儒碩、理學、孝友、忠烈、獨行、開霸、翊運、輔弼、經濟、讜直、吏治、武功、德業、清正、才望、恬欲、風節、高隱、文苑、方技、列女、寓賢二十二家,《外錄》增玄玄、空空,收道釋兩家,各門類下又依時代為序分紀各人小傳。全書具有較高的文獻和史料價值。
  此次據以影印的底本為浙江圖書館所藏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浙江書局刻本,有“光緒庚子三月浙江書局重刊”牌記。原書版框高十八點七釐米,寬十三點五釐米,開本高二十九點二釐米,闊十七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字二十一。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凡六函六十二冊。刻印精工,字體方版整齊,此次影印,採用四個半葉拼為一個頁面的縮印形式。

作者简介

作者:(明)徐象梅撰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册
出版说明
朱国祚序
黄汝亭序
乔拱璧序
陵澄原序
樊维城序
贺君恩序
杨师孔序
凡例
叙目
总目
卷一儒硕
卷二儒硕
卷三理学
卷四理学
卷五孝友
卷六孝友
卷七忠烈
卷八忠烈
卷九独行
卷十独行
卷十一开霸
卷十二翊运
……
卷三十九才望
卷四十才望
卷四十一恬裕
卷四十二恬裕
卷四十三风节
卷四十四高隐
卷四十五文苑
卷四十六文苑
卷四十七文苑
卷四十八方技
卷四十九方技
卷五十列女
卷五十一列女
卷五十二列女
卷五十三寓贤
卷五十四寓贤
卷五十五玄玄
卷五十六玄玄
卷五十七空空
卷五十八空空
卷五十九空空
卷六十空空
卷六十一空空
卷六十二空空


《江南诗画:吴越文化的艺术史观》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梳理和探讨江南地区,特别是浙江一带,自古以来在诗歌、绘画、园林艺术及思想文化领域所形成的独特风貌与发展脉络。全书秉持艺术史的宏观视角,结合具体的文献考据和图像分析,力求展现吴越文化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与不朽贡献。全书共分为五卷,结构严谨,内容详实,适宜于对中国古典艺术史、区域文化研究及传统美学有深度兴趣的读者、研究人员及高校师生研习参考。 第一卷:烟雨迷蒙中的文学之源——唐宋诗歌与吴越文脉 本卷聚焦于唐宋时期,浙江地区作为文化重镇的文学成就。重点考察了白居易、陆游、范成大等文坛巨匠在钱塘、越州等地留下的不朽篇章。 一、钱塘潮声与诗歌意象: 分析了唐代对杭州的描绘,如何从单纯的地理记录上升为具有特定审美指向的文化符号。探讨了“钱塘”意象在宋代文学中承载的家国情怀与闲适情趣的二元张力。 二、陆游的家国情怀与越地书写: 详细梳理了陆游晚年退居山阴(今绍兴)期间的创作特点。通过对其“放翁集”中大量涉及故乡山水、田园生活及抗金抱负的作品进行细致解读,阐释了其诗歌如何体现出浙地文人特有的刚毅与深沉。尤其关注其诗中对绍兴府城内建筑、水系及风俗的写实描摹。 三、宋室南渡后的文化承载: 考察了宋室南迁后,浙地成为文化避难所及新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背景下,文人们如何通过诗歌寄托对中原的思念,并逐渐构建起具有“东南气象”的文学风格。 第二卷:笔墨江山:宋元绘画的浙派风骨 本卷深入探究了自两宋至元代,浙江地区在山水画、人物画领域所形成的独特画派及其理论基础。 一、南宋院体的光辉与变迁: 重点分析了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院体画的成熟,特别是他们对“边角裁剪”构图的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水墨的渲染技巧来表现江南特有的湿润、迷蒙的自然气候,这与北方画派的雄强峻峭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浙派兴起与学院教育: 探讨了元代及明初,以宁波为中心的浙派画家的崛起。分析了由戴进、吴伟等继承南宋院体并加以发展,注重写实功力与笔墨变化,形成“浙派”的理论依据和风格特征。比较了浙派与当时文人画派在创作理念上的差异与融合。 三、文人画的兴盛与“江湖气”: 考察了倪瓒、吴镇等“元四家”与浙江地域的密切关系。虽然他们多被归为文人画,但其审美趣味和对笔墨的探索,深刻影响了后世浙江文人的绘画取向,形成了以士大夫审美为核心的绘画传统。 第三卷:咫尺之内见乾坤:江南园林与建筑的哲学意蕴 本卷聚焦于明清时期,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艺术,阐释其如何成为文人审美理念的物质载体。 一、私家园林的典范: 详细剖析了私家园林中的造园手法,如叠山理水、花木配置、亭台楼阁的命名与布局。重点阐述了这些设计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以及在有限空间内营造无限意境的艺术追求。 二、园林中的文学与书画: 考察了园林中的匾额、楹联、题记等元素,它们如何将文学、书法、绘画的审美趣味融入空间体验,形成多维度的艺术综合体。分析了文人在园林中进行诗酒唱和、寄托隐逸情怀的具体场景。 三、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 探讨了浙江地区(如徽派、浙南)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包括其防御性结构、天井设计以及雕刻装饰艺术,体现了当地宗族文化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建筑智慧。 第四卷:清代的中外交流与本土文化的重塑 本卷将视角拓展至清代,关注在更宏大的帝国格局下,浙江地区的文化如何吸收外来影响并完成自身的调整与重塑。 一、海贸与艺术赞助: 分析了清代中期,以宁波、舟山等地为代表的商业港口兴盛,对艺术品生产和消费带来的影响。探讨了富商大贾在艺术赞助中的角色转变,以及这种商业化对传统文人画创作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二、碑学与金石考据的复兴: 考察了乾嘉学派在浙江地区的影响,特别是对金石学的重视。分析了碑学研究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书法艺术,促使学者们从古碑中寻求法度,对宋明以来侧重于“意”的书法传统进行矫正,强调“骨力”的回归。 三、地方戏曲与民俗的艺术表现: 简要论述了昆曲、绍剧等地方戏曲在清代的发展,及其服饰、脸谱、舞台布景等元素中蕴含的地域性审美趣味。 第五卷:近现代的转型与精神的延续 本卷收束全书,探讨自晚清至民国初期,浙江文化精英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所采取的文化策略及其艺术上的探索。 一、西学东渐与艺术教育的变革: 考察了民国时期,浙江地区新式美术教育机构的建立,以及油画、素描等西方写实技法引入后的情况。讨论了本土艺术家如何在中西绘画的碰撞中寻求融合的路径。 二、文化遗产的抢救与整理: 分析了知识分子在动荡时局下,为保护和整理本地历史文献、古籍和文物所做的努力,这为后世对吴越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地域精神的现代诠释: 总结了浙江文化中“务实、开放、精致”的地域精神,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不同艺术媒介得到新的表达和延续。全书最终落脚于对这种历史文脉持久生命力的肯定。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捧此书,即被其厚重质感与古朴装帧所慑。纸张泛着温润的米黄色,触感细腻,似能嗅到历史的陈香。翻开第一卷,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而非市面上常见的浅白通俗读物。编者于两浙名贤的筛选,显然是经过审慎考量,非凡俗之辈,方能入此“名贤录”。文中提及的史料考证、人物生平的梳理,皆可见编者功力深厚。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却对历史进程有微妙影响的人物,得以在此被发掘、被记录,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试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璀璨的星辰因缺乏记录而被遗忘?而这套书,便是那些被遗忘的星辰重新闪耀的舞台。其中关于某位哲人的思想阐述,我颇有共鸣,他对于“知行合一”的见解,尤其令人醍醐灌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追求信息的广度,却忽略了深度的挖掘与思考,而此书恰恰引领我回归这种沉静的学术探究。纸上的文字,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贤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评分

翻开这套《两浙名贤录》,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悠远历史的大门。我被书中精美的排版和优良的纸质深深吸引,竖排繁体字虽然初读时稍显费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却逐渐品味出其独特的韵味,仿佛回到了古代文人墨客伏案疾书的时代。书中对两浙地区历代名贤的收录,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记汇编,更是一种对浙江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与呈现。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许多在文学、艺术、思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都有详尽的论述,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思想,都在这里被细致地解读,让我得以窥见其思想的深邃与艺术的精妙。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收录了许多默默无闻、却在各自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贤士,他们的故事,虽然不为大众所熟知,却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浙江人勤劳、智慧、坚韧的品质。这套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两浙大地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古圣先贤,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与了解。

评分

这套《两浙名贤录》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所呈现的“地方史”的厚度与广度。我一直认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杰出人物的群像上。而两浙之地,自古便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这套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姓名与生平,而是试图勾勒出两浙名贤群体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贡献与影响。阅读过程中,我看到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两位——苏轼与苏辙,他们不仅是文学巨匠,在治理地方、推动改革方面也功不可没。接着,我又看到了宋明理学大家王阳明,他的“致良知”思想,至今仍对中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在学术、艺术、军事、医学等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隐士”或“非主流”名贤,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充满了传奇色彩。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上的伟人,更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区人才培养的土壤,以及这种土壤如何滋养出代代相续的杰出人物,这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两浙名贤录》是一部极具文献价值的史学著作。其编纂之严谨,考证之详实,令我这个普通读者都深感敬佩。书中引用的史料,往往追溯到原始的碑刻、志书、文集,力求还原人物最真实的面貌。而对于人物的生平事迹,更是多方求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人物评价的争议,并没有回避,而是引述不同观点,让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历史资料库,能够直接接触到最可靠的第一手信息。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浙江地方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的能力。在这个信息庞杂的时代,学会如何“读史”,如何从浩如烟草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知识,变得尤为重要。

评分

初读《浙江文丛·两浙名贤录》,我对其“名贤”的定义甚为好奇。在我以往的认知里,“名贤”往往指的是那些在朝堂之上叱咤风云的官员,或是文学艺术上的泰斗。然而,此书的编排却让我耳目一新。它收录的名贤,不仅有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更有许多在科举、教育、经济、甚至地方治理等领域默默耕耘、做出杰出贡献的士人。例如,其中关于某位地方官员,如何通过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极大改善了民生,其事迹虽不及朝堂上的政治斗争波澜壮阔,却更加真实而接地气,更能体现“贤”的真谛。这种“以民为本”、“惠及乡里”的贤德,在我看来,比那些虚浮的功名更具价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这些非典型名贤的详细描述,他们的人生轨迹,虽然不如大人物那样广为人知,却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功业”。读罢,不禁让我思考,何为真正的“名”,何为真正的“贤”?此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视角。

评分

浙江,这方依山傍水的丰饶之地上,历代名人大家层出不穷,王充、陆游、王阳明、黄宗羲、李渔……这些闪耀着思想和艺术光辉的名字,留下了《论衡》、《剑南诗稿》、《传习录》、《明夷待访录》等厚重的文化典籍,不可计数,璀璨至今。但这些巨著没有得到系统的编撰整理,于是,浙江出版人有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挖掘和整理。从2009年开始到今天,这套名为“浙江文丛”的文化典籍丛书已经迎来第200个成员。因为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浙江文丛”的故事注定精彩。“浙江文丛”卷帙浩繁,均为大家全集。为了保证以高质量完成如此巨大的出版工程,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在这几年里苦下功夫,查资料,保证编校质量,力争不留遗憾,有的书稿几易其稿,有的达到四校五校,才最终有了现阶段的成果。“我们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在编辑过程中又增补了许多内容。”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钱之江捧出厚厚一摞“浙江文丛”说,“《王阳明全集》新增了近50万字,相当于多了两册;《赵孟頫集》增补了近10万字;《洪昇集》新添了7首诗歌;《范钦集》也多了19篇文章共计3万余字。”此外,《林景熙集补注》、《罗隐集校注》、《茅坤集》、《陈洪绶集》等20多种书目也有不同程度的加注和加内容。

评分

浙江,这方依山傍水的丰饶之地上,历代名人大家层出不穷,王充、陆游、王阳明、黄宗羲、李渔……这些闪耀着思想和艺术光辉的名字,留下了《论衡》、《剑南诗稿》、《传习录》、《明夷待访录》等厚重的文化典籍,不可计数,璀璨至今。但这些巨著没有得到系统的编撰整理,于是,浙江出版人有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挖掘和整理。从2009年开始到今天,这套名为“浙江文丛”的文化典籍丛书已经迎来第200个成员。因为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浙江文丛”的故事注定精彩。“浙江文丛”卷帙浩繁,均为大家全集。为了保证以高质量完成如此巨大的出版工程,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在这几年里苦下功夫,查资料,保证编校质量,力争不留遗憾,有的书稿几易其稿,有的达到四校五校,才最终有了现阶段的成果。“我们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在编辑过程中又增补了许多内容。”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钱之江捧出厚厚一摞“浙江文丛”说,“《王阳明全集》新增了近50万字,相当于多了两册;《赵孟頫集》增补了近10万字;《洪昇集》新添了7首诗歌;《范钦集》也多了19篇文章共计3万余字。”此外,《林景熙集补注》、《罗隐集校注》、《茅坤集》、《陈洪绶集》等20多种书目也有不同程度的加注和加内容。

评分

浙江,这方依山傍水的丰饶之地上,历代名人大家层出不穷,王充、陆游、王阳明、黄宗羲、李渔……这些闪耀着思想和艺术光辉的名字,留下了《论衡》、《剑南诗稿》、《传习录》、《明夷待访录》等厚重的文化典籍,不可计数,璀璨至今。但这些巨著没有得到系统的编撰整理,于是,浙江出版人有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挖掘和整理。从2009年开始到今天,这套名为“浙江文丛”的文化典籍丛书已经迎来第200个成员。因为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浙江文丛”的故事注定精彩。“浙江文丛”卷帙浩繁,均为大家全集。为了保证以高质量完成如此巨大的出版工程,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在这几年里苦下功夫,查资料,保证编校质量,力争不留遗憾,有的书稿几易其稿,有的达到四校五校,才最终有了现阶段的成果。“我们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在编辑过程中又增补了许多内容。”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钱之江捧出厚厚一摞“浙江文丛”说,“《王阳明全集》新增了近50万字,相当于多了两册;《赵孟頫集》增补了近10万字;《洪昇集》新添了7首诗歌;《范钦集》也多了19篇文章共计3万余字。”此外,《林景熙集补注》、《罗隐集校注》、《茅坤集》、《陈洪绶集》等20多种书目也有不同程度的加注和加内容。

评分

浙江,这方依山傍水的丰饶之地上,历代名人大家层出不穷,王充、陆游、王阳明、黄宗羲、李渔……这些闪耀着思想和艺术光辉的名字,留下了《论衡》、《剑南诗稿》、《传习录》、《明夷待访录》等厚重的文化典籍,不可计数,璀璨至今。但这些巨著没有得到系统的编撰整理,于是,浙江出版人有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挖掘和整理。从2009年开始到今天,这套名为“浙江文丛”的文化典籍丛书已经迎来第200个成员。因为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浙江文丛”的故事注定精彩。“浙江文丛”卷帙浩繁,均为大家全集。为了保证以高质量完成如此巨大的出版工程,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在这几年里苦下功夫,查资料,保证编校质量,力争不留遗憾,有的书稿几易其稿,有的达到四校五校,才最终有了现阶段的成果。“我们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在编辑过程中又增补了许多内容。”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钱之江捧出厚厚一摞“浙江文丛”说,“《王阳明全集》新增了近50万字,相当于多了两册;《赵孟頫集》增补了近10万字;《洪昇集》新添了7首诗歌;《范钦集》也多了19篇文章共计3万余字。”此外,《林景熙集补注》、《罗隐集校注》、《茅坤集》、《陈洪绶集》等20多种书目也有不同程度的加注和加内容。

评分

浙江,这方依山傍水的丰饶之地上,历代名人大家层出不穷,王充、陆游、王阳明、黄宗羲、李渔……这些闪耀着思想和艺术光辉的名字,留下了《论衡》、《剑南诗稿》、《传习录》、《明夷待访录》等厚重的文化典籍,不可计数,璀璨至今。但这些巨著没有得到系统的编撰整理,于是,浙江出版人有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挖掘和整理。从2009年开始到今天,这套名为“浙江文丛”的文化典籍丛书已经迎来第200个成员。因为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浙江文丛”的故事注定精彩。“浙江文丛”卷帙浩繁,均为大家全集。为了保证以高质量完成如此巨大的出版工程,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在这几年里苦下功夫,查资料,保证编校质量,力争不留遗憾,有的书稿几易其稿,有的达到四校五校,才最终有了现阶段的成果。“我们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在编辑过程中又增补了许多内容。”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钱之江捧出厚厚一摞“浙江文丛”说,“《王阳明全集》新增了近50万字,相当于多了两册;《赵孟頫集》增补了近10万字;《洪昇集》新添了7首诗歌;《范钦集》也多了19篇文章共计3万余字。”此外,《林景熙集补注》、《罗隐集校注》、《茅坤集》、《陈洪绶集》等20多种书目也有不同程度的加注和加内容。

评分

浙江,这方依山傍水的丰饶之地上,历代名人大家层出不穷,王充、陆游、王阳明、黄宗羲、李渔……这些闪耀着思想和艺术光辉的名字,留下了《论衡》、《剑南诗稿》、《传习录》、《明夷待访录》等厚重的文化典籍,不可计数,璀璨至今。但这些巨著没有得到系统的编撰整理,于是,浙江出版人有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挖掘和整理。从2009年开始到今天,这套名为“浙江文丛”的文化典籍丛书已经迎来第200个成员。因为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浙江文丛”的故事注定精彩。“浙江文丛”卷帙浩繁,均为大家全集。为了保证以高质量完成如此巨大的出版工程,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在这几年里苦下功夫,查资料,保证编校质量,力争不留遗憾,有的书稿几易其稿,有的达到四校五校,才最终有了现阶段的成果。“我们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在编辑过程中又增补了许多内容。”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钱之江捧出厚厚一摞“浙江文丛”说,“《王阳明全集》新增了近50万字,相当于多了两册;《赵孟頫集》增补了近10万字;《洪昇集》新添了7首诗歌;《范钦集》也多了19篇文章共计3万余字。”此外,《林景熙集补注》、《罗隐集校注》、《茅坤集》、《陈洪绶集》等20多种书目也有不同程度的加注和加内容。

评分

浙江,这方依山傍水的丰饶之地上,历代名人大家层出不穷,王充、陆游、王阳明、黄宗羲、李渔……这些闪耀着思想和艺术光辉的名字,留下了《论衡》、《剑南诗稿》、《传习录》、《明夷待访录》等厚重的文化典籍,不可计数,璀璨至今。但这些巨著没有得到系统的编撰整理,于是,浙江出版人有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挖掘和整理。从2009年开始到今天,这套名为“浙江文丛”的文化典籍丛书已经迎来第200个成员。因为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浙江文丛”的故事注定精彩。“浙江文丛”卷帙浩繁,均为大家全集。为了保证以高质量完成如此巨大的出版工程,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在这几年里苦下功夫,查资料,保证编校质量,力争不留遗憾,有的书稿几易其稿,有的达到四校五校,才最终有了现阶段的成果。“我们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在编辑过程中又增补了许多内容。”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钱之江捧出厚厚一摞“浙江文丛”说,“《王阳明全集》新增了近50万字,相当于多了两册;《赵孟頫集》增补了近10万字;《洪昇集》新添了7首诗歌;《范钦集》也多了19篇文章共计3万余字。”此外,《林景熙集补注》、《罗隐集校注》、《茅坤集》、《陈洪绶集》等20多种书目也有不同程度的加注和加内容。

评分

浙江,这方依山傍水的丰饶之地上,历代名人大家层出不穷,王充、陆游、王阳明、黄宗羲、李渔……这些闪耀着思想和艺术光辉的名字,留下了《论衡》、《剑南诗稿》、《传习录》、《明夷待访录》等厚重的文化典籍,不可计数,璀璨至今。但这些巨著没有得到系统的编撰整理,于是,浙江出版人有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挖掘和整理。从2009年开始到今天,这套名为“浙江文丛”的文化典籍丛书已经迎来第200个成员。因为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浙江文丛”的故事注定精彩。“浙江文丛”卷帙浩繁,均为大家全集。为了保证以高质量完成如此巨大的出版工程,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在这几年里苦下功夫,查资料,保证编校质量,力争不留遗憾,有的书稿几易其稿,有的达到四校五校,才最终有了现阶段的成果。“我们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在编辑过程中又增补了许多内容。”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钱之江捧出厚厚一摞“浙江文丛”说,“《王阳明全集》新增了近50万字,相当于多了两册;《赵孟頫集》增补了近10万字;《洪昇集》新添了7首诗歌;《范钦集》也多了19篇文章共计3万余字。”此外,《林景熙集补注》、《罗隐集校注》、《茅坤集》、《陈洪绶集》等20多种书目也有不同程度的加注和加内容。

评分

浙江,这方依山傍水的丰饶之地上,历代名人大家层出不穷,王充、陆游、王阳明、黄宗羲、李渔……这些闪耀着思想和艺术光辉的名字,留下了《论衡》、《剑南诗稿》、《传习录》、《明夷待访录》等厚重的文化典籍,不可计数,璀璨至今。但这些巨著没有得到系统的编撰整理,于是,浙江出版人有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挖掘和整理。从2009年开始到今天,这套名为“浙江文丛”的文化典籍丛书已经迎来第200个成员。因为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浙江文丛”的故事注定精彩。“浙江文丛”卷帙浩繁,均为大家全集。为了保证以高质量完成如此巨大的出版工程,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在这几年里苦下功夫,查资料,保证编校质量,力争不留遗憾,有的书稿几易其稿,有的达到四校五校,才最终有了现阶段的成果。“我们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在编辑过程中又增补了许多内容。”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钱之江捧出厚厚一摞“浙江文丛”说,“《王阳明全集》新增了近50万字,相当于多了两册;《赵孟頫集》增补了近10万字;《洪昇集》新添了7首诗歌;《范钦集》也多了19篇文章共计3万余字。”此外,《林景熙集补注》、《罗隐集校注》、《茅坤集》、《陈洪绶集》等20多种书目也有不同程度的加注和加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