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道义 著,李刚田 编
图书标签:
  • 篆刻
  • 印学
  • 吴昌硕
  • 技法
  • 艺术
  • 书法
  • 传统艺术
  • 文化
  • 鉴赏
  • 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5366750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18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7
字数:10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篆刻技法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完成艺术创作所必须的手段,同时又是篆刻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篆刻美具有空间构成与时序进程的两重性,篆刻技法也具有这两重性。篆刻的空间形式有赖技法完成,此时的技法只是完成艺术形式的一种手段,而刀石相激之间的美,刀笔相生的意韵,刀刀递进过程留下的痕迹,表现着一种时序之美,此时的技法又是篆刻美的内容。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中充分表现着技法的时序之美、节奏之美。《技法解析》这套丛书紧扣篆刻创作技法这个主题内容,这也正是与篆刻创作最为直接、作者最为关心的内容。
这套丛书立足于艺术创作实际而力避空谈,通过不同的具体印例、不同的印面形式、不同的风格流派探讨不同特点的技法。但我们又不能局限于对象,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局部的认识和分析之中,而要求站在整体的、宏观的立场去认识具体和局部,通过具体和局部去把握整体,通过实践的验证升华到理论,通过具体技法的分析和叙述总结出规律,上升到篆刻美学的层面,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技进乎道”。
对历代优秀篆刻作品进行技法解析,我们应站在篆刻艺术创作的立场土去认识、解析古代印章,在分析具体技法时,也必将突破古代印章的制作方式、使用方式。如对于刀法的论述,我们是依照以刀刻石的创作方式去认识和研究用刀的种种效果,在古代印章制作中,并无今天我们所依据的“以刀刻石”的方式而建立的刀法概念。

内页插图

目录

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总序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生平游历与艺术概况
第二节 篆刻历程
第三节 印风及其影响

第二章 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第一节 篆法解析
第二节 章法解析
第三节 刀法解析
第四节 效果制作技法解析

第三章 临摹与仿创
第一节 关于临摹
第二节 吴氏白文印临摹
第三节 吴氏朱文印临摹
第四节 意临与仿创

第四章 “吴派”印风作品技法解析
第一节 吴门弟子印作技法解析(附寿石工)
第二节 吴门再传弟子印作解析
第三节 “吴派”在当代篆刻创作中的历史地位

后记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有“知人论世”之文学理论,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说过“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凡书象其为人”(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笔者以为,凡学一家篆刻,应该也必须了解这一篆刻家的生平游历及其艺术历程,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其风格创造的由来,才能深入领会其作品的艺术特点。因为人的个性特征、成长环境,以及学艺道路,都是艺术家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每个人既是家庭中人,亦是社会中人,篆刻家在青少年时代学艺,受其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大,换句话说,篆刻家的审美取向和印风的形成与其生活经历、游学等方面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些经历对人的个性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个性在不同时期的篆刻学习、创作中总是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再加上先天艺术秉赋的作用,一旦在篆刻实践中有了契合点,个人印章风格就很容易形成。
吴昌硕,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农历八月初一出生于浙江安吉县鄣吴村,初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昌硕等,亦署仓石、昌石、仓硕,约69岁以后以“昌硕”字行。他的别号较多,常见的有苦铁、老缶、缶道人、大聋等。吴家世属书香门第,祖父曾为安吉古桃书院院长,父亲为咸丰辛亥举人,伯父亦是举人出身,因此,吴昌硕自幼即受到家风熏陶,习字读书,自有分寸。他10岁时便被送到离家五六里远的邻村私塾去念书,因受其父善书、刻印的影响,14岁时开始经常一边念书,一边刻印,有时悄悄地背着私塾老师磨石奏刀。
……

前言/序言


《中国篆刻艺术史略》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篆刻艺术爱好者、初学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系统的中国篆刻艺术发展脉络概述。全书不侧重于个别印人的技法剖析,而是致力于勾勒出篆刻艺术自萌芽至成熟、流变的全景图。我们试图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风格、核心审美取向以及重要的理论思潮,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篆刻艺术历史维度的宏观认知。 第一章 绪论:篆刻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章将追溯篆刻艺术的源头,探讨其与古代印章制度的紧密联系。首先界定“篆刻”的含义,区别于单纯的实用性印章。早期印章多以礼仪、凭信为目的,材料以陶、石、玉为主,字体多为古籀之属。我们将重点分析商周时期的玺、印,以及秦汉时期官印、私印的形制特点和文化内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法度森严,笔法古朴,是后世篆刻取法的根基。秦汉印章的成熟,标志着篆刻艺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其雄浑、拙朴的风格为后世树立了不可逾越的典范。 第二章 魏晋隋唐:印章的规范与书写性的觉醒 进入魏晋南北朝,随着书写工具和体制的变化,印章的功能性有所减弱,但其艺术性开始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本章将讨论这一时期印章的质地、字体变化,特别是官印中出现的楷书、隶书的影子,这预示着篆刻开始吸收其他书体艺术的营养。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和官印制度的完善,使得印章在规范化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但艺术上仍未出现突破性的变革。我们也会提及唐代“朱文”开始的流行趋势,以及对佛教、道教印章中出现的异体字现象的初步考察。 第三章 宋元:文人篆刻的曙光与“押印”的兴起 宋代是篆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印章从官方用品逐渐向个人身份标识和艺术品转变。本章将详细论述“押印”的流行,以及文人对印章美学趣味的介入。宋代的印章,尤其是“花押印”,开始注重趣味性和文人气息,虽然尚不能称为成熟的“篆刻艺术”,但其自由的构图和个性的体现,为后世的艺术化发展埋下了伏笔。元代,随着赵孟頫等人的提倡,对古玺的推崇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整体上,宋元时期的篆刻仍处于过渡阶段,缺乏明确的技法体系。 第四章 明代:篆刻的自觉与流派的形成 明代是篆刻艺术真正走向成熟和自觉的阶段。本章将集中探讨以“文人篆刻”为核心的艺术思潮。 4.1 早期探索与“铁线描”的复兴: 分析明初文人如何重新发掘汉印的价值,并尝试在印面上体现书写意趣。 4.2 吴门派的勃兴: 重点介绍以文彭、何震为代表的“明代篆刻四大家”的贡献。文彭对“灯明石”的运用和对“刀法”的初步理论建树,标志着篆刻艺术开始注重自身的物质媒介与工具属性。何震的风格,尤其是在布局上的创新和对篆书的独特理解,确立了明代篆刻区别于前代的鲜明特征。 4.3 浙派的崛起与风格的对立: 探讨以徽州派系为代表的流派形成。明代篆刻流派的形成,是艺术史发展成熟的标志,不同的地域和文人圈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标准和技法倾向。 第五章 清代:篆刻的鼎盛与理论体系的完善 清代是篆刻艺术的黄金时代,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技法的大放异彩,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达到了空前的艺术高度。 5.1 邓派与徽派的延续与发展: 梳理邓琰(完白山人)之前的篆刻格局,重点分析“徽派”在继承和发展明代遗风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对印面布局的精妙处理和对入刀力度的控制。 5.2 “碑学”对篆刻的深刻影响: 详细论述清代金石学(碑学)的兴盛,如何直接影响了篆刻的审美取向。碑刻资料的丰富,使得篆刻家得以接触到更广阔的古文字领域,字体选择更为丰富,笔法愈加开阔。 5.3 晚清的革新浪潮: 探讨“浙派”的再次复兴,以及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如何在承继古法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笔法的突破。此时,对刀法的认识已从单纯的“刻”上升到“写”的层面,极大地拓宽了篆刻的表现力。 第六章 近现代篆刻的转型与多元化发展 进入近现代,社会环境的剧变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冲击。本章将分析篆刻艺术如何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寻求新的出路。 6.1 摹古与创新并存: 探讨老一辈篆刻家在保持传统基石的同时,如何融入时代精神。 6.2 现代篆刻的探索方向: 分析现代篆刻在材料、布局、以及对篆书理解上的新尝试,艺术语言呈现出更为多元和开放的趋势,对传统“雅”的范式提出挑战,寻求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结语: 本书总结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千年演变,强调了其作为“篆书之最后的形式”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读者可以理解篆刻艺术如何一步步从实用印章演变为独立的、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门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定时期或个案打下坚实的史学基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坐标系,让读者在欣赏具体的印作时,能够洞察其背后的时代风貌与艺术传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金石拓片和古旧印泥的痕迹有着特殊的偏爱,那种时间沉淀下来的苍茫感是现代工具无法替代的。因此,我非常关注那些关于“做旧”和“入古”的讨论。这本书如果能涉及如何通过特定的刀法处理,模拟出早期秦汉印的古朴风貌,或者如何模仿明清流派的厚重气息,我会非常赞赏。这不仅仅是技法问题,更是一种对历史语境的理解和再现。例如,在模仿秦印的瘦硬风格时,是应该追求线条的绝对均匀,还是故意保留一些不规则的颤动感?如果能有专门的章节讨论如何利用不同材质的石料,比如青田石、寿山石、青石等,来达到不同的时代质感,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那么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将大大提升,因为它触及了艺术创作中最具灵性和主观能动性的部分。

评分

这套书光是冲着“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这个名头,就让人对它抱有极高的期待。我特别关注那种能深入到骨子里的技法讲解,比如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篆刻家,他们的刀法运用、章法布局乃至印泥的选择和钤印的考究,是不是有详尽的图解和文字说明。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教科书上不常提及的“秘诀”或者说“经验之谈”,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石材特性来调整落刀的角度和力度,或者如何通过细微的篆书体势变化来营造出古朴或灵动的感觉。如果能把历史上那些公认的大家,比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代表作进行拆解分析,指出他们各自的精髓所在,那就太棒了。毕竟,看名家作品易,学其神韵难,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条清晰的、可模仿的学习路径,帮助我们理解那些看似随意却蕴含着深厚功力的笔触是如何形成的,那么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期待的是一种扎实的、可操作的技法指导,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说教。

评分

坦白说,我对篆刻的“法帖”和“图谱”类书籍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反向工程”式的解读,即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图片,而是通过对已完成作品的剖析,倒推出创作者的思路和决策过程。比如,为什么在这个特定的布局中,某个字被故意处理得略微扁平化,而旁边的字却拉长了?这背后是否遵循着某种尚未被明确记载的章法原则?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错位”、“避让”、“呼应”这些更抽象的布局概念在具体作品中的实例分析,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看”印,而不仅仅是“摹”印。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能帮助读者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体系,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前人的具体造型。

评分

我买书的初衷,其实是想解决一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如何将篆书的书写功力有效地转化到方寸石材上。很多篆刻书往往只停留在介绍印章的“历史渊源”或者“艺术审美”层面,对于一个动手实践者来说,这些听起来很美,但并不能解决实际操作中的痛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凿刻”与“冲刀”的精细对比,比如,在处理细微的笔画时,究竟是采用极其轻薄的冲刀,还是需要借用较深的凿刻来保证线条的挺拔?更进一步,如果能涉及到对“朱文”和“白文”的处理差异,比如白文印中如何通过“线刻”来增加残破感,或者朱文印中如何通过“平刀”来保持字口的光洁,那就更契合我的需求了。我特别看重那种能让你在面对一块陌生的石头时,知道该从何下手的指导性内容,这种对工艺细节的关注,往往决定了一方印章的成败。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非常看重书籍的“实用性”和“可读性”的平衡。如果技术解析过于晦涩,充满了只有科班出身才能理解的术语,那么对于像我这样的自学者来说,门槛就太高了。我期待这套丛书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能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工艺流程。比如,当谈到如何处理边框时,是建议先刻边框再刻内容,还是反之?不同的顺序对最终的视觉效果有什么影响?如果能配上清晰的、不同角度的细节放大图,清晰地展示刀痕的走向和力度变化,那就更好了。我希望拿到手里,就能立刻在我的工具箱和工作台上找到对应的操作方法,让学习过程是流畅而愉悦的,而不是充满挫败感的理论灌输。

评分

吴昌硕g,M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农历八月初一出生于m浙江安吉县鄣吴村,初名俊,又名W俊卿;字苍石、昌硕等,亦署仓石、昌石、仓硕,约69岁以后以“昌硕”字行。他的别号c较多,常见的有苦铁、老缶、B缶g道人、X大聋j等。吴家世属书香门第,祖l父曾为安吉古桃书院院长,父亲为咸丰辛亥举人,伯父q亦是举K人出身,因此,吴昌硕N自幼即受到家风熏陶,习字u读书,自有分寸。他10岁时便被送到离家五六里远p的邻村私塾去念书,因受其父善书、刻印的影Z响,14岁时开始经常一边I念书,一边刻印,有时悄悄地背着私塾老师磨石奏刀。

评分

物美价廉,性价比较高!。

评分

书看着不错,篆刻的必备书吧

评分

快递快,质量好

评分

虚荣一如既往的和我密切交往着,但是我身边的人却一个个离我而去。当我非常迷惑地问他们为什么时,他们回答说:“你变了,就连诚信都离你而去,我们为什么还要呆在你的身边。”

评分

物美价廉,性价比较高!。

评分

物美价廉,性价比较高!。

评分

历代篆刻丛书篆刻习者必备工具书。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