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一日一谚语(第2版)

英语一日一谚语(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思源,姚昆群 著
图书标签:
  • 英语学习
  • 谚语
  • 英语谚语
  • 英语口语
  • 英语文化
  • 语言学习
  • 实用英语
  • 英语提升
  • 英语阅读
  • 英语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89806
版次:2
商品编码:1108069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41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语一日一谚语(第2版)》就是为这些英语读者设计的。它从英语的各个方面如词汇、句子、成语、谚语等,都作了有系统的、由浅入深的介绍,同时除了介绍语言知识之外,还特别注意指出有关的西方生活、文化知识和准确而地道的说法,使读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再进一步。
《英语一日一谚语(第2版)》为了适应读者繁忙的生活和工作,特别采取每日学一点的形式,文字力求浅白,内容尽量简明;有分析、有实例;小开本,使读者可以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轻松愉快地在增添英语知识和加强运用能力两方面都有所收获。

目录

丛书总序
序言
英语谚语1-365
全书谚语索引

精彩书摘

  A lazy youth,a lou'zy. age. 少年懒惰老来苦。
  louzy是“多虱的”,可引申为“衣衫褴褛”、“贫困”的意思。这里特意用了较陌生的louzy,为的是与lazy产生双声叠韵作用。louzy一般应写作lousy,这里把s改为z,就与lazy更接近了。还有一句同样形式、同样意思的谚语:
  An idle youth,a needy ag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
  但idle与needy,没有lazy与louzy那样能起双声叠韵的修辞作用。
  劝人不要偷懒,从小就要养成勤劳的习惯,以备积谷防饥的谚语还有:
  They must hunger in frost that will not work in heat.
  暖夏不工作,寒冬将挨饿。
  The sluggard must be clad in rags.
  懒惰的人穿破衣。
  Sloth is the key of poverty.
  惰能致贫。
  One who does not work hard in youth will grieve in vainin old age.
  少时不努力,老大徒悲伤。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壶小易热。
  “壶小易热”只是这谚语的直译,事实上这只是个比喻,真正的意思是“量小易怒”,有时也可解作“人小火气大”:
  Short folk are soon angry.
  这谚语主要是讽刺那些气量狭窄,常常为区区小事而动怒的人。再者,就是劝说人们要宽宏大量,胸襟开阔,即中国俗语所谓的“宰相肚里好撑船”(A great man is broad-minded andmagnanimous)。
  十九世纪初美国作家W. Irving的著作Knicker-bocker’zHistory of New York中引用这谚语说:“It is an old saying that‘alittle pot is soon hot’,which was the case with William the Testy.Being a little man,he was soon in passion, and once in a passionhe soon boiled over.”在这段话中,hot与boil可引申为“发怒”或“激动”之意。
  有关意思的谚语还有:
  Anger dies quickly with a good man.
  好人的愤怒平息得快。
  He who slowly gets angry keeps his anger longer.
  不易发怒的人,能把怒气积压得很长久。A man talks like a wise man
  and acts like a fool.说起来聪明,做起来愚蠢。
  这句话说明一个人说的和做的往往是两回事,而这两回事相比,说要比做容易得多。正如以下谚语:
  Saying is one thing and doing is another.
  谈谈是一回事,要行动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It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
  说时容易做时难。
  又有谚语说:
  The greatest talkers are the least doers.
  说话最多的,做得最少。
  甚至有些人干脆只说不做:
  He who gives fair words feed you with an empty spoon.
  说话动听的人只提供空言。
  因此人们希望别人要做得好而不是说得好:
  It is better to do well than to say well. (80)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29)
   A man that breaks his word bids others to be false to him.对人不守信,无异叫别人也对你不守信。
  句中false的意思是“虚假”、“不守信用”,与to break one‘sword同义;to be false to somebody即“对某人不忠实”。这句说明了害人终害己的道理。
  类似意思的谚语还有:
  He that once deceives is ever suspected.
  一次不忠,百次不用。
  We should be as good as our words.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A liar is not believed when he tells the truth.
  说谎者即使说真话,别人也不会相信。
  Lying is the first step to the gallows.
  说谎是上断头台的第一步。
  中国民间故事《狼来了》正好也是这个意思。
  类似意思的谚语还可参阅:
  Though a lie be well dressed,it is ever overcome. (323).
  ……

前言/序言


深入解析与探索:全球历史变迁中的权力、文化与社会结构 本书导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审视自古代文明曙光至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类社会权力结构、文化范式演变及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组织逻辑。我们不关注于碎片化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致力于揭示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轨迹的结构性力量——从早期城邦的治理模式到帝国体系的兴衰逻辑,再到工业革命后民族国家权力的重塑,以及全球化时代新权力分配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古代基石与早期权力模型 第一章:文明的诞生与早期治理的雏形 本章追溯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文明中,早期定居农业社会如何催生出复杂的社会分工与最初的等级制度。我们将重点分析灌溉农业对中央集权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神权与王权结合的早期治理模式。特别地,我们将考察苏美尔城邦的松散联盟与埃及法老制的绝对集权之间的张力与差异。 第二章:古典帝国的心脏:权力、法律与意识形态 聚焦于希腊城邦的公民权试验与罗马帝国的法律工程学。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及其局限性)为后世政治哲学提供了思想源泉;而罗马法典和行政体系则构建了西方世界持续影响至今的制度蓝本。本章深入探讨了古典帝国如何利用军事扩张、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供水系统)以及构建普世性的意识形态(如罗马公民身份或希腊化文化传播)来巩固其统治疆域,并分析了帝国晚期,文化同质性压力与地方自治需求的冲突如何成为结构性衰败的内在因素。 第三章:东方轴心:儒家秩序与官僚体系的成熟 本部分转向东方文明的代表——秦汉以后的中国。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如何超越单纯的道德规范,上升为一套完整的社会治理哲学和选拔制度。我们将细致考察科举制度的形成及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长期影响。与西方通过宗教权威维系的帝国不同,东方帝国权力更依赖于一个庞大、精密的文官集团。本章将探讨这种高度集中的官僚体制在维持长期稳定方面的优势,以及在面对技术变革和外部冲击时的僵化劣势。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重构与信仰的力量 第四章:后古典时代的碎片化与地方化 在古典帝国衰落后,权力如何从中央向地方转移?本章探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分析了领主、附庸之间的契约关系如何替代了统一的国家机器。在探讨世俗权力分散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中世纪教会权力的崛起。教会不仅是精神领袖,更是知识的垄断者和重要的土地拥有者,构成了与世俗王权并存的“双重权力”结构。 第五章:伊斯兰文明的扩张与知识的继承 伊斯兰帝国的兴起是后古典时代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本章考察了从倭马亚到阿巴斯王朝的行政管理艺术,以及伊斯兰学者在保存、发展希腊与波斯科学文化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们将讨论伊斯兰世界在商业网络、货币体系以及教育机构(如马德拉萨)方面的创新,这些创新深刻影响了欧亚大陆的贸易与知识流动。 第六章:跨区域的连接:丝绸之路与文化物质的交换 超越地缘政治的划分,本章聚焦于中世纪连接欧亚大陆的物质与非物质交换网络。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通道,更是疾病、技术和观念传播的载体。通过分析香料贸易、技术转让(如造纸术、火药)和宗教传播(佛教、景教),我们揭示了在区域冲突背景下,全球性连接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各文明的物质生活和社会想象力的。 第三部分:近代转型:科学、革命与民族国家的兴起 第七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知识权威的瓦解 近代世界的开端,在于对既有权威的系统性挑战。本章分析了人文主义如何将关注点从神转向人本身,以及印刷术的普及如何加速了知识的去中心化。宗教改革不仅是一场神学论战,更是对教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根本性颠覆,它直接催化了世俗政治权力的巩固,为现代主权国家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第八章:科学革命与理性秩序的构建 科学革命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突破,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理解社会和政治的范式。我们将探讨牛顿式的机械宇宙观如何被应用于政治哲学,催生了社会契约论。启蒙思想家们对理性、自然权利和“天赋人权”的强调,直接构成了推翻旧制度(专制君主制)的理论武器。 第九章:工业革命与社会结构的彻底重塑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的社会结构转型之一。本章不侧重于技术细节,而是聚焦于其社会后果:城市化进程对传统家庭和社区结构的破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新的对立面的形成,以及资本积累对全球殖民体系的驱动。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的社会运动、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以及国家机器如何开始介入经济和劳工管理。 第十章:民族国家主权的确立与地缘政治的重构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中“主权国家”概念的诞生。本章考察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如何将“民族”的理念注入国家构建之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动员能力。我们将对比19世纪欧洲列强的扩张逻辑与非西方世界在面对这种新型权力结构时的应对策略,分析帝国主义的内在驱动力。 第四部分: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权力的新形态 第十一章:两次世界大战与集权主义的兴衰 20世纪的两次全球冲突是对民族国家体系的极限压力测试。本章分析了技术(如空中力量、宣传媒介)在战争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催生的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等新型集权模式的意识形态基础和权力运作方式。这些政权对个体的全面动员和控制,展示了现代国家权力能够达到的深度。 第十二章:冷战格局下的两极分化与意识形态对峙 冷战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两种关于“最佳社会组织方式”的意识形态竞争。本章剖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民主资本主义与以苏联为代表的国家主导社会主义在经济模式、对外援助和文化渗透上的较量。同时,我们将考察第三世界国家在这一格局中寻求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复杂性。 第十三章: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治理与不确定性 随着苏联解体,全球权力结构进入一个多中心化的阶段。本章探讨了冷战后,跨国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影响力的变化,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在塑造全球议程中的角色增强。我们将分析全球化在带来经济效率提升的同时,如何加剧了内部的贫富差距,并催生了新的身份政治与民粹主义浪潮,这些都是对既有权力分配体系的挑战。 结语:历史的周期性与结构性的韧性 总结全书论点,我们反思人类社会权力结构演变的内在规律:从神权到王权,再到人民主权;从城邦到帝国,再到民族国家。尽管形式不断更迭,但对资源、合法性与社会秩序的争夺始终是核心驱动力。我们试图揭示,理解历史的深层结构,比记忆个别事件更能帮助我们洞察当下的世界局势与未来的可能走向。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框架,引导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权力、文化和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塑造的复杂舞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曾尝试过许多号称能“在一周内让你像母语者一样思考”的学习方法,结果往往是失望告终。对我而言,语言学习最大的障碍在于“心理防线”——害怕犯错,害怕说得不够地道。这本书的“一日一句”结构,简直是为克服这种心理障碍量身定做的。它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了极小的、每天都能轻松完成的单元,从而形成了正向反馈的循环。我每天早上都会花十分钟研读当日的谚语,然后试着用它来规划当天的工作或心情。这种潜移默化的植入非常有效。更棒的是,它提供的例句设计得非常生活化,完全不是教科书里那种刻板的对话。比如说,一个关于“坚持”的谚语,它提供的场景是“面对一个拖延已久的项目报告”,而不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坚持不懈”。这种贴近现实的例子,让我立刻就能在自己的情境中找到对应的应用点。这本书巧妙地避开了“死记硬背”的陷阱,而是通过情景化的浸入,让知识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的表达习惯中。它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评分

这本书的第二版在内容的选择上显得格外用心和成熟。我对比了上一版,感觉这次的谚语筛选更注重“实用性”和“现代相关性”,而非单纯追求“古老”或“晦涩难懂”。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但从未深究过的表达,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而有力的解释。比如,那些关于“团队合作”或“决策失误”的谚语,在当今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简直是太及时了。我尤其欣赏它在提供核心谚语之后,会有一个“拓展视野”的板块,这里会列出几个意思相近但语气或侧重点不同的近义表达。这个对比功能极其强大,它教会了我如何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选择最恰当的语言风格,避免了“一招鲜吃遍天”的尴尬。这让我意识到,英语的精妙之处在于细微的差别。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习手册,不如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英语导师在耳边提供的精炼建议。它不是在教我如何说话,而是在教我如何更聪明、更优雅地表达思想。读完它,我感觉自己的英语“词库”不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拥有了更强的“弹性”和“适应性”。

评分

坦白说,我对市面上大部分的英语学习资料都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脱离实际生活太远,读起来像是在背诵说明书。但是这本《英语一日一谚语》(第二版)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编排上体现出一种近乎诗意的哲学感。我不是一个能坚持每天做大量练习的人,但这本书的节奏感非常适合我这种“间歇性努力型”的学习者。它的排版极其清晰,每一个条目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被精心放置。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活学活用”的强调。它不仅仅告诉你“这是什么意思”,更会提供至少三到四种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实例——从正式的商务谈判到轻松的日常闲聊。我发现,当我试着用书中的表达去描述我遇到的具体情境时,那些原本生硬的句子突然就变得流畅自然起来。特别是第二版,相比第一版,它明显增加了更多与现代科技、全球化议题相关的谚语,这让它保持了极强的时效性。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英语世界的“慢速对话”,每一次的沉淀都比快速灌输有效得多。这本书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新的定义,它不再是强迫性的任务,而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提升。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语言学习的救星!我一直觉得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学了很多语法规则和枯燥的词汇,但真到开口或者写作的时候,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地道的韵味。这本书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教材那样堆砌理论,而是直接切入实战,每天一句,听起来简单,但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用法却是极为精妙的。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句谚语的深入解析,不仅仅是给出字面翻译,更是结合了历史典故和现代语境进行阐释。比如有一句关于“时间就是金钱”的谚语,它不仅告诉我怎么用,还追溯了这句表达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强调的原因,让我对英语使用者看待事物的角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由点带面”的学习方式,真正激活了我对英语的兴趣。我发现,当我对一句谚语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时,其他相关的词汇和句型也仿佛被串联起来了。而且,每天只学一句,压力很小,完全可以融入日常碎片时间。我开始尝试在写邮件或者日常对话中不经意地使用这些谚语,同事们都说我的英语听起来更“有内涵”了,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语言能力,是建立在对文化脉络的把握之上的,而谚语正是文化最浓缩的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绝对是物超所值。我是一个对书本触感有要求的人,市面上很多学习用书为了控制成本,用纸很薄,字迹容易洇墨,阅读体验极差。但这本书的印刷和装帧完全达到了精装书的标准,即便是经常翻阅和做笔记,书页也丝毫没有卷曲或松散的迹象。这对于我这种习惯在书本上做大量批注的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每条谚语后面的“文化溯源”部分,它往往会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这个简单的短语和某个历史事件、文学作品联系起来。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语言,更是在进行一次微型的跨文化历史考察。例如,某句关于“机会”的谚语,书中竟然追溯到了古希腊哲学的相关讨论,这种深度的挖掘,是其他任何速成读物都无法提供的。这种扎实的基础让我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了更坚实的信心,因为它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深厚文化土壤之上的。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学习工具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英语文化随笔集。

评分

作者把每条谚语都做解析,还举出相似句子。

评分

物流很快

评分

ok…………

评分

一日一谚,中重在积累,好书!

评分

不错,买回家慢慢看

评分

活动给力,书满意 外语控这次扫货最合算,等待是一种姿态 题记: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见了,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爱钱 以前总不明白等待的深意,总觉得滴水石穿便是了,岁月流逝,年龄渐长,慢慢明白,等待是安静的,是孤独的,就像艳冠群芳的牡丹,美丽但不芬芳。 青春的美好,在于适度的挥霍,在于风花雪月的潇洒,挥霍的是那年轻气盛的日子,风花雪月的是自由自在的安然。此时的我们把梦想与爱情并重,可以得不到但不能玷污,时而仰望时而追求,渐渐的很多人觅得了幸福至于是不是曾经幻想的爱情已经不那么重要。可依然有很多人在默默的等待,等待良人的归来,谁都不知道,这场等待的期限是多久,一天两天三年五年还是一辈子,只知道在拿青春和命运作赌,赢了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输了是晨钟暮鼓悄然老去。 也常问自己,等到的是什么?其实不多,一份温暖一份理解一份关怀。在我的世界,爱情是将就不得的,宁愿一个人承受所有苦楚也不要一个无辜者伴我一路,我不能那么自私的将悔恨与悲伤埋于人心,也不能轻易地毁掉自己大好青春,这就是我等待的初衷,无论是羡慕是渴望还是孤独,我都可以一一接受,只是希望在岁月里,磨平棱角,学会温柔,以一种姿态迎接你的随时到来,但愿如爱钱说的一样,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总有人说我傻,或许是吧!我的傻在于过于忠实自己的心,固执的坚持,丝毫的违背都会难受,我可以对衣食住行都不在乎,但我不可以违背自己的心,我不善于伪装,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我不善于欺骗,总觉得那是最拙劣的手段,我偶然会莫名的忧伤,因为成长总留下过些许悲伤,我也会疯狂,也会任性,也会如所有的女孩子一样,我不是世间最完美的女子,但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来。 以往总把等待看成磨人青春的魔鬼,现在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姿态,一个人静爱,将等待变成一种姿态,有多少寂寞也得摁住了,按成了心头的朱砂痣,守成了心上的白月光。 安意如说:再浓厚的深情,再坚定的心意,也抵挡不住时光的滴水穿石。经年累月,四处奔波,生活起伏跌宕,最终也拽不住记忆的绳索。无法去评判她说的对与错,可内心是认同的,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终究它是现实,纵我们再强再盛,也敌不过它的一举手一投足。我宁愿现在以一种孤勇的姿态等待,也不愿在将来长久的等待,无尽的等待。如果要把最美的年华遗失在等待里,我不知道当年华老去会是怎样的光景,或许会嘲笑当时的稚嫩与单纯!这样的单纯的日子不多,可能一阵子过去就会被埋没在往昔里,再纯洁无暇的白纸放久了也会泛黄。 一种习惯久了,会忘了自己是天生如此还是被时间改变了。等待的日子是漫长而无味的,可即使这种等待荒芜了我的整个世界,我也不愿屈服在时间的裙摆下,只要带有信念的坚持,带有目标的停留,一切都会变得那么轻那么淡。纵使在别人眼中,这是一场独角戏,一场悲剧,在我看来也是值得微笑与欣赏的未完待续,悲剧,是无论怎么也翻覆不出手心的,是宿命的棋子。等待不是宿命亦不是棋子。 日月变换,花谢花开,一季过了又一季,没事,我知道你一定会来,只要在靠近我就不会孤单,把心清空,把情丝斩断,只为你静静守候。我的等待是一种姿态,我知道你——定会早早归来,无论你在何方,无论你现在有多少牵绊,无论你现在是谁的谁,都不重要,只要你平安归来,你的安好才是我的明天。 后记:最近一直想写点东西,可每次提起笔,又不知道该如何写下去,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切合自己的心意,老有人说我悲伤,可能是的,春天来了,忧伤也随之而来,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我却害怕繁华里,自己落寞孤单。最近在读安意如的《美人何处》、《当时只道是寻常》我欣赏她的文笔,她的温婉,她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历史,每每看得入神,都不免为古人忧伤,总是对她的书爱不释手,可能是她把太多的东西看得太透让人不得不信不得不爱吧

评分

质量还可以质量还可以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真是太赞了,高三党值得拥有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