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

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毅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史
  • 三峡
  • 法律制度
  • 历史学
  • 中国法律
  • 区域研究
  • 三峡工程
  • 社会发展
  • 文化遗产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389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88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三峡”是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一个著名比喻。千百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沿袭秦汉模式。可是这一秦汉模式延续到清朝末叶“鸦片战争”时期(1839-1842),就逐渐维持不下去了--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我们的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
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三峡,大致也要历时两百年。如果历史出了偏差,政治军事走火入魔,则这条“历史三峡”还会无限期延长下去。

内容简介

  中国拥有十分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成就,但同时也有十分沉重的历史包袱(以“秦制”的专制性、尤其是“王法”体系为其核心)。在这个我们无法选择的“历史三峡”面前,情绪化的愤懑诅咒、或者简单化的一言以蔽之都解决不了多少问题。而可能更有用得多的办法,就是水滴石穿、积硅步以致千里地去一个一个地排查、摸索、梳理出它们的形成脉络,明了制度大厦架构中最关键的那些“承重点”到底设置在哪里,再通过与世界进步历史的对比而找到可具体操作的“转型程序”。《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通过对经济史、法律史、行政史、制度伦理、社会语言、民间宗教等诸多领域,在每个领域选择其中一些重要问题而各写若干篇分析文章。这些札记所涉及的问题看似天南地北,但实际上它们背后都有着深刻相通的制度法理,而所有这些东西的融合更每时每刻都关系着我们制度生活的现状,因而读者不难对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本书采用了笔者自创的一种叙述体例,即每篇文章都包含正文、若干幅与正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对图片的详细解说这样三部分内容;这三项内容彼此相通、相互印证。作者希望在介绍讨论法律与制度症结以及相关案例的时候,能够向读者大略地展示出:所有这些症结和具体个案的背后,其实还有更为动人心弦的历史脉络与人性脉络,还有着从美学视角不断深入体认的必要。为此,在解说法律史诸多问题时总要举出一件又一件艺术作品,并逐一撰写出对这些作品的详细分析,以此提示每个法律症结其实关联着更为广远的逻辑时空。

作者简介

王毅,1954年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编辑、编审;至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2007-2008年任哈佛大学“景观学研究中心”“景观建筑学高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学、文学、法律史、中国法哲学、制度经济史、造型艺术、古典园林、民间宗教、社会生态与制度伦理、“文化大革命”机理等。

目录

写作缘起:我对“走出历史三峡”的若干思考/l

1.臣民社会与蚁民社会的基本大法

――从两个馒头所有权的故事说起/20

2.李商隐笔下的悲剧故事与孟德斯鸠的“权力定律”

――谈谈造物主对人类的“绝对律令”及其正题与反题/28

3.“错斩崔宁”的奇冤与“米兰达案”的胜诉

――为什么被告人权利是国民宪法权利的重要内容/36

4.“被自愿”背后的法理逻辑

――从巴金幼年时对衙门庭审场面的困惑谈起/45

5.国家大法官为何成了磕头求饶命的可怜虫

――从“李福达案”看“王法”如何成为权力的奴婢/54

6.“钓鱼执法”与权力的流氓化、黑社会化

――从明代特务们的“诱民犯罪”谈起/62

7.民怨沸腾与“非法之法”

――谈谈《五人墓碑记》的法律学意义/71

8.为什么“官”就是法律

――从“官法”成为法律的代名词谈起/80

9.为什么皇帝就是法律

――谈谈“王法”何以成为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核心定义/89

10.为什么历代官府都有权强拆小民百姓的房子/99

11.为什么“官”的威势和富贵胜过神明

――从朱元璋两则法令看“官体制”何以成为国家本位/109

12.“武松诉西门庆案”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对法律正义性的践踏是通过哪些关键环节完成的/124

13.“王法”、“官法”的死结:有权就有法

――从“高俅诬陷林冲”等案看权势如何操纵司法/133

14.为什么“王法”最终管不住权力(上)

――谈谈“武则天诛刘炜之案”背后的国家基本法要义/144

15.为什么“王法”最终管不住权力(下)

――从《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的故事谈起/155

16.为什么“王法”势焰之下决不允许讲理(上)

――从“曹操杀孔融”等经典案例谈起/165

17.为什么“王法”势焰之下决不允许讲理(下)

――谈谈中西法律体系各自的法理逻辑/175

18.为什么那么多“权力约束手段”都成了橡皮筋儿

――从雍正皇帝的一幅手书对联谈起/186

19.为什么国民党高官裘委员能够把国法变成私产

――介绍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民主世界》/202

20.法律与自由是什么关系(上)

――从中国法律谚语“官法如炉不自由”谈起/213

21.法律与自由是什么关系(下)

――为什么康德说国民唯一的天赋权利是“与生俱来的自由”/223

22.法律与良心、信仰是什么关系(上)

――从中国法律谚语“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谈起/233

23.法律与良心、信仰是什么关系(中)

――以“刘瑾构陷追杀王阳明案”和“杨涟左光斗案”为例/245

24.法律与良心、信仰是什么关系(下)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对比/258

附录:

1.回首一年“传统”热

――关于“传统”之中制度与文化关系的对话/273

2.评价“中国模式”时不应忘记的症结

――中国走出“周期率”的梦魇了吗/290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以外,其他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详实,不露AI痕迹。 --- 图书简介:《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跨学科视角下的挑战、策略与未来展望 引言:文明的重量与时代的张力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部宏伟的史诗,其物质与非物质的遗产是构成我们身份认同和历史记忆的基石。然而,在全球化、技术革新以及气候变化的复合压力下,这些承载着过去智慧的宝贵财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本书《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非关注特定区域的法律框架变迁,而是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跨学科的视角,深入剖析当代世界在处理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利用”之间的张力。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在资本流动日益频繁、旅游业成为重要经济引擎的今天,我们如何平衡历史真实性与现代适应性?如何确保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仅是面向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世代负责任的投资? 第一部分:全球化语境下的遗产本体论重构 第一章:超越“古老”的定义:新物质性与数字遗产的浮现 本章首先对“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传统上,遗产多被界定为有形的、静态的遗址或文物。然而,全球化加速了物质与非物质的融合。本章详细探讨了“新物质性”的出现,例如,工业遗产、科技遗迹,以及新兴的“数字遗产”——如大规模的数字化档案、虚拟现实重建模型等——如何挑战传统的保护理念与法律管辖权。我们考察了国际条约(如《世界遗产公约》)在面对这些快速演变的遗产形态时的适应性不足。 第二章:资本的洪流与地方性的消解 全球资本的介入,特别是大规模旅游开发和城市更新项目,是当前遗产保护面临的最直接挑战。本章通过对多个国际案例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旅游商品化”对遗产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的侵蚀。重点分析了“过度旅游”(Overtourism)如何导致社区疏离、生活环境恶化,以及对非物质文化实践的“表演化”风险。书中提出了“价值评估多元化模型”,强调超越经济价值,纳入社会情感价值和生态关联价值的考量。 第二部分:跨学科的保护策略与治理模式 第三章:社区赋权:从“被保护者”到“主体实践者” 有效的遗产保护绝非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需要深植于地方社会的实践。本部分将焦点转向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我们探讨了“社区参与式管理”(Community-Based Management)的成功要素与失败陷阱。书中详述了如何通过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尊重原住民知识体系(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以及建立包容性的决策流程,确保遗产的活态传承。特别关注了冲突性遗产(如殖民地遗迹、冲突后重建区域)中,社区协商的复杂性。 第四章: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遗产地景观整合 现代保护理念已将文化遗产视为人与自然互动历史的见证。本章聚焦于“文化景观”理论的深化应用。我们将探讨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遗产保护的结合,分析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对低洼地区和沿海遗产的直接威胁。书中提供了基于风险评估的“预防性保护”框架,并介绍了可持续的资源管理技术在遗产地的应用,例如,传统建筑材料的生态循环利用。 第五章:国际法框架的张力与合作前沿 本章对国际文物法的最新发展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海牙公约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框架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如ICOMOS, ICCROM)实践之间的协同与摩擦。不同于侧重国内立法沿革的传统论述,本书侧重于探讨在跨国界犯罪(如文物走私)、数字产权保护以及文化外交背景下,国际合作的法律与伦理困境,特别是“文化返还”议题的最新进展。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与未来导向型保护 第六章:数字孪生与沉浸式体验:重塑公众接触遗产的方式 信息技术为遗产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本章详细评估了3D扫描、无人机测绘、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在遗产记录、监测和公众教育中的应用。然而,我们并未止步于技术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数字真实性”的伦理问题——过度美化的数字重建是否会取代对实体遗迹的珍视?如何确保技术干预的“最小化原则”?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遗产保护的制度对接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视野投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本章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如何作为实现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2(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乃至SDG 13(气候行动)的关键驱动力。书中提出了一套“价值-影响”评估模型,旨在帮助决策者将遗产保护的投入转化为具体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提升遗产议题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优先级。 结论:在永恒与瞬变之间寻找平衡 《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旨在为遗产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师以及关注人类文明未来的读者,提供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分析工具。它强调,保护不是凝固历史,而是确保历史的意义能够适应未来的挑战,让文明的河流持续奔涌,滋养新生的土壤。本书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有意识、负责任地“继承”过去的全面思考框架。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时,我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毕竟“法律制度”和“历史”这两个词汇听起来就有些沉重。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却是巨大的。作者以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角,将目光投向了“三峡”这一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法律制度在特定地域的演变和影响。我之前从未想过,地理环境的变迁、经济活动的发展,乃至风俗习惯的形成,竟然会对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产生如此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书中对清代以来涉及三峡地区的水利、交通、商贸等相关法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法律是如何在应对现实问题中不断调整和发展的。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资料,展现了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读完之后,我不仅对中国近代的法律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法律”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与人的生活、社会的脉搏息息相关的鲜活存在。这种将宏观的法律制度与微观的具体地域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

评分

这本书《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发现作者在处理法律制度这一相对复杂的题材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技巧。他没有使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法律概念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一些历史时期法律制度演变的叙述,比如他如何将不同朝代的法律条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格局紧密联系起来,解释了这些法律的出台背景、实施效果以及最终走向。书中关于“三峡”这个地域概念的引入,更是为整个叙述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在特定地域环境下的运作。我感觉像是跟着作者一起,穿越到了历史的长河中,亲身去感受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以及法律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日常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律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痕迹之中。

评分

这本《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那些看似枯燥的法律条文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轨迹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出各种法律制度,而是深入浅出地将它们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梳理,从商周的礼制到秦汉的法家思想,再到唐宋的律令,每一部分都像是在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让我看到法律是如何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被塑造、被完善、甚至被颠覆的。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但却没有让文本显得晦涩难懂,反而让整个论述更加严谨和富有说服力。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跟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在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他会引导你思考,会激发你的兴趣,让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让人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也在阅读中获得思考的乐趣。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史,或者对历史与法律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我是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在研读《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时,发现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来理解法律的起源和发展。我通常阅读的法律文献大多侧重于条文分析、理论构建,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历史的纵深,让我看到法律制度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紧密交织。作者对“三峡”这一地理区域的关注,让我能够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具体化,理解法律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结构下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他对于清代及以后时期,涉及三峡地区航运、移民、土地等问题的法律研究,让我看到了法律制度在面对具体社会挑战时的调整和演变过程。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对于我这种专注于法律本身的研究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启发。它不仅拓宽了我对法律的认知,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法律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功能。书中的案例分析和史料运用,都非常严谨,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了智慧与洞察力的著作。《法律制度与历史三峡》以其独特的选题和深入的论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我一直对历史的长河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着迷,而这本书则巧妙地将法律制度这一严肃的主题,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尤其聚焦于“三峡”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地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梳理法律条文,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法律制度如何在历史进程中,受到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乃至地理环境的影响而演变。我尤其被书中对清末民初时期,围绕着长江航运、水利开发等议题所展开的法律制度探讨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法律不仅仅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更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是应对现实挑战的工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传递了知识,更激发了思考,让我对法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仿佛在跟随作者一同解开历史的密码。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