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北洋海軍是洋務運動的産物,其創建的目的,主要是為瞭抵禦外來侵略,也是中國走嚮軍事近代化的重要標誌。它最後的全軍覆沒,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從此清王朝進一步走嚮沉淪。所以,北洋海軍的曆史實際上是晚清海防建設近代化曆程的一個縮影。丁汝昌則是領導中國一支近代化海軍的一位提督,與北洋海軍的發展相始終,故對於丁汝昌的研究也就成為研究北洋海軍乃至甲午戰爭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北洋海軍與晚清海防建設的過程中,有不少事件和人物的情況尚不甚明朗,給後人留下瞭許多謎。還有些問題長期存在爭議,迄今仍莫衷一是。因此,對於丁汝昌與北洋海軍進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甲午戰爭研究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文叢·一般項目:北洋海軍與晚清海防建設:丁汝昌與北洋海軍》依據大量的中外史料文獻,吸收國內外新研究成果,通過正反兩方麵材料的對比考證,力求從不同角度、多層麵地進行考察,使原本模糊的事件或人物的脈絡基本清晰起來,以期做到還曆史的真麵目。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文叢·一般項目:北洋海軍與晚清海防建設:丁汝昌與北洋海軍》共分六章,以丁汝昌與北洋海軍為基本綫索,從探討丁汝昌早年經曆及身世之謎入手,再到海防議初起至北洋海軍初具規模,丁汝昌督操北洋到北洋海軍成軍統領北洋海軍,長崎事件的發生到北洋海軍第二次訪日,洋員的聘用到琅威理辭職風波,師期暗泄到豐島遭襲,黃海鏖戰到北洋海軍覆沒等方麵進行全麵論述,揭示清政府在北洋海軍與晚清海防建設近代化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和製約發展的原因,以及北洋海軍從創建、發展走嚮衰敗的麯摺曆程。
在晚清海防近代化建設中,丁汝昌與北洋海軍的創建和發展從始而終,關係密切。通過對丁汝昌與北洋海軍的研究,可以更全麵地認識這段曆史,科學地總結其經驗教訓,對我們改革開放的今天仍然有著深刻的啓迪意義。
作者簡介
戚海瑩,山東威海人。山東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本科畢業。1992年起,師從戚其章先生治史,現為山東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已齣版專著兩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安徽史學》、《東嶽論叢》、《學術研究》等報刊上發錶論文和評論多篇。參與國傢、省課題多項,並負責國傢課題“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的《中國近代史,中日甲午戰爭》的撰寫。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早年丁汝昌
第一節 丁汝昌的身世之謎
一、傢世和生年
二、故居與籍貫
三、關於齣身諸說
第二節 從湘軍到淮軍
一、初入湘軍
二、改隸淮軍
三、迴鄉賦閑
第三節 炮船督操
一、海防議起
二、籌議海防
三、督操北洋炮船
第二章 北洋海軍初建
第一節 海軍萌芽之始
一、從李泰國買艦說起
二、馬尾船政學堂
三、天津水師學堂
四、派遣海軍留學生
第二節 海防議與購艦波摺
一、蚊炮船的購置
二、議購鐵甲艦之爭
三、李鴻章與訂購鐵甲艦
四、魚雷艇隊的編成
第三節 丁汝昌赴英接艦
一、遠航英倫
二、在歐洲的考察活動
三、返航途中
第四節 丁汝昌統領北洋海軍
一、北洋海軍初具規模
二、率艦赴朝處置兵變
三、中法戰爭中的北洋艦隊
四、鐵甲艦赴日大修與長崎事件
第三章 北洋海軍正式成軍
第一節 海軍衙門設立
第二節 北洋海軍基地營建
一、基地選址之爭
二、旅順口基地的營建
三、威海衛基地的營建
第三節 海軍經費的籌撥
一、海防經費的議定
二、籌措海防經費的艱難
三、海軍衙門成立後海防經費的籌措
第四節 赴歐洲接艦
一、訂購快船之爭
二、四快船來華
第五節 藉纔異域
一、北洋海軍洋員的聘用
……
第四章 成軍後的北洋海軍
第五章 中日艦隊海上交鋒
第六章 北洋艦隊的最後一戰
精彩書摘
五月二十四日(7月1日),太平軍攻擊湘軍橫壕被擊敗。而後,曾國荃派兵在13壘周圍開挖夾壕,加以圍睏,直逼安慶北門外,切斷城內外太平軍的聯係。三十日(7日),菱湖北岸營壘與安慶守軍數韆人攻打北門、西門湘軍,皆被湘軍擊退。是夜,北岸太平軍因糧草已盡,紛紛爭渡入城,又遭湘軍水師轟擊,傷亡甚多。至此,安慶城外據點、陣地皆陷,已成孤城。
同年七月初一日(8月6日),太平天國輔王楊輔清自皖南渡江,三援安慶。十三日(18日),程學啓、丁汝昌為湘軍前導,攻破安慶北門外太平軍的3座營壘,斷絕瞭城內往北的通路,使安慶城內的太平軍更加睏難。八月初一日(9月5日),安慶終於為湘軍攻占,葉蕓來戰死。戰役結束後,論功行賞,程學啓升任遊擊,賞戴花翎,領開字營,為營官;丁汝昌授任韆總,為開字營哨官。之後程學啓又攜丁汝昌“從曾國荃連剋無為、銅陵,升任參將”。
二、改隸淮軍
鹹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剋瞭浙東、浙西等大部分地區,圍攻杭州,上海岌岌可危。這時,上海的官紳惶惶不可終日,一麵倡議嚮英、法等國“藉師助剿”,一麵派代錶到安慶嚮曾國藩乞師求援。
這時,曾國藩統轄江、浙、皖、贛四省的軍務,針對上海的乞援,深感上海地僻遠,而又無兵可分,躊躇再三,決定派其弟曾國荃為主帥,李鴻章等輔之。不料,曾國荃誌在攻打天京,拒絕赴滬應援。因而,又改派李鴻章赴滬應援。十一月(12月),曾國藩命李鴻章招募淮勇,組建援滬之師。
李鴻章(1823~1901),為晚清軍政重臣,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字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安徽閤肥人。其“父文安,刑部郎中。其先本姓許。鴻章,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拜曾國藩為師,講求經世之學。鹹豐三年(1853年),工部侍郎呂賢基奉旨為“安徽團練大臣,奏鴻章自助”,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後戰敗。
……
滄桑與轉型:晚清帝國的水上長城 本書聚焦於一個國傢在劇烈變革時期,麵對全球化浪潮和傳統權力結構的衝突,其海防思想、軍事構建與政治命運的復雜交織。 本書將視角投嚮晚清中後期,一個傳統儒傢帝國試圖掙紮著融入現代世界體係的關鍵曆史斷麵。不同於以往將敘事聚焦於單一人物或某次著名海戰的視角,本書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探討“海防”這一概念在晚清語境下的深刻演變,以及這一演變如何映射齣整個帝國的現代化睏境與選擇。 第一部:海疆意識的覺醒與遲滯 本書的開篇,將深入剖析晚清統治集團對海洋戰略認知上的滯後性。在漫長的農耕文明史觀中,海洋長期被視為邊陲或夷狄之地,而非國傢安全的戰略縱深。 1. 天朝圖景的坍塌: 我們將考察鴉片戰爭及隨後的數次對外衝突,如何以血淋淋的現實,迫使清廷認識到“天朝上國”的海洋防禦體係已然瓦解。重點分析林則徐、魏源等先驅者如何從“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初步探索中,艱難地構建齣初步的近代海防觀念。 2. 陸權至上與海防的邊緣化: 詳細論述晚清權力結構中,陸軍將領與文官集團對海防預算和戰略優先權的長期掌控。這種根深蒂固的“陸權至上”思想,如何導緻海軍建設長期處於資金短缺、技術引進受阻的尷尬境地。我們將比對俄國、日本等同時期國傢的海防投入比例,凸顯北洋體係建設的先天性不足。 3. 海防思想的派係分野: 清廷內部對於如何建立近代海軍存在顯著分歧。本書將細緻梳理洋務派內部關於“購買”與“自製”、“北洋”與“南洋”海軍發展路綫的爭論。這些爭論不僅僅是技術路綫的選擇,更是對國傢資源分配、中央集權與地方實權關係的深刻反映。 第二部:近代海軍的艱難擘畫:洋務運動的十年浮沉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洋務運動的高潮期,即中國近代海軍建設的“黃金十年”。然而,我們也將揭示“黃金”背後的諸多結構性缺陷。 1. 製度的創新與局限: 重點分析直隸總督李鴻章在推動北洋海軍建設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他所建立的洋務體係——從人纔選拔、軍械采購到技術培訓的一整套管理模式。同時,深入探討這種依賴於少數封疆大吏個人能力和地方資源的“半獨立”建設模式,如何難以與中央的整體戰略有效銜接,並形成難以剋服的體製性短闆。 2. 歐洲軍工復閤體的“傾銷”: 詳盡分析北洋海軍所裝備的鐵甲艦、巡洋艦等主力艦艇的來源。本書將通過比對英國、德國、法國等國提供的艦船設計、技術細節及閤同條款,揭示中國在購買過程中所遭受的技術鎖定與高昂溢價。這不僅僅是軍購,更是晚清在國際技術市場中處於被動地位的縮影。 3. 人纔的培養與斷裂: 海軍的本質是人。本書將追溯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等早期海軍人纔的培養曆程。探討第一代海軍軍官群體,在傳統儒傢教育與現代軍事專業訓練之間的身份認同危機,以及這種人纔梯隊在後續發展中遭遇的斷裂與流失。 第三部:製度的脆弱性:和平時期的內部侵蝕 本書認為,晚清海軍的覆滅,並非僅僅由外部的軍事失敗所決定,而是在和平時期,其內部的製度性脆弱性已然纍積到臨界點。 1. 軍費的截留與挪用: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卻常被簡化的環節。本書將通過梳理晚清財政檔案和相關奏摺,詳盡分析海軍軍費在多次地方性災害或戰爭動員中,如何被中央政府以“權宜之計”的名義進行挪用,並最終導緻戰艦的延期維護、彈藥庫存的枯竭以及訓練的停滯。這種對核心軍事資産的“擠占”,是製度性失信的體現。 2. 軍紀與維護文化的缺失: 詳細對比北洋海軍與同期日本聯閤艦隊在日常訓練、艦船維護標準上的差異。分析在缺乏有效外部監督和內部強力改革驅動下,晚清海軍逐漸養成的“得過且過”的保守文化,如何使得昂貴的進口裝備在“養而不用”的狀態下迅速老化、性能衰退。 3. 政治乾預與人事動蕩: 探討晚清權力更迭,特彆是甲午戰爭前夕的政治氣候,對海軍高級指揮係統的影響。分析派係鬥爭、裙帶關係如何影響瞭專業人纔的晉升渠道,以及在關鍵時刻,缺乏統一指揮和堅定意誌的領導層,如何錯失瞭最佳的戰略部署時機。 第四部:從海洋轉嚮陸地:戰略重心的不可逆轉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結局如何徹底地重塑瞭晚清的海洋觀,並分析其深遠影響。 1. 失敗的文化反思: 戰爭的慘敗迫使清廷對“師夷長技”的認知進行痛苦的反思。本書將分析戰後清流派與洋務殘餘勢力在責任劃分上的爭論,以及這種反思最終如何導嚮對鐵路、陸軍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地麵工程的過度傾斜。 2. 海防的“陸化”傾嚮: 論述在甲午戰爭後,清廷的軍事預算和戰略重心如何大規模轉嚮陸軍現代化(如張之洞、袁世凱的練兵活動),使得重建一支與日本抗衡的海軍,在財政和政治上變得愈發睏難。海洋防衛的理念被進一步邊緣化,為後來的列強瓜分提供瞭戰略上的真空。 3. 遺留與遺産: 盡管北洋海軍覆滅,但本書最後會探討其在技術、人纔、管理經驗方麵留下的零星遺産,以及這些碎片化的知識如何被後來的海軍嘗試(如江南船廠的持續運作)所繼承或遺忘,最終構成晚清帝國在軍事現代化道路上,一個復雜而悲愴的注腳。 本書旨在通過對一個龐大軍事體係興衰過程的精微解剖,揭示一個古老帝國在麵臨現代化挑戰時,其製度慣性、財政壓力與外部衝擊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為理解近代中國的命運提供一個側重於海洋視野的獨特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