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问题(修订本)

文字问题(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荣 著
图书标签:
  • 文字学
  • 语言学
  • 文本分析
  • 修辞学
  • 写作技巧
  • 阅读理解
  • 学术研究
  • 汉语言文字
  • 思维逻辑
  • 问题解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8718
版次:2
商品编码:1113261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语知识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字问题》篇幅虽然不大,但却是一本有分量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认为是汉字研究取得的新收获。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指出传统的汉字研究有两个不足。一个是有人脱离语言,专就文字研究文字,另一个是着重研究《说文》及其以前的文字,对刻板以后流行的印刷体,对现在通行的文字都不够注意。这种批评是准确的,中肯的。能够提出这种批评就说明对汉字研究的认识在深化。研究文字不同于研究语言,但是不能脱离语言来研究文字。

目录

壹 序论
1.1 提要
1.2 引用书目

贰 俗字
2.1 对俗字的偏见
2.2 评《宋元以来俗字谱》

叁 五种晚明刻本小说用字释例
3.1 《水浒传》书影说明
3.2 谨严的分别
3.3 异体字
3.4 古字
3.5 本字
3.6 同音替代和音近替代
3.7 形声字的变化
3.8 简化字
3.9 繁化字

肆 五种晚明刻本小说用字的演变释例
4.1 小说里多音字的分化
4.2 小说里多音字的点发
4.3 小说里多义字的分化
4.4 小说里用字功能的再分配

伍 汉字演变的几个趋势
5.1 引言
5.2 守旧与创新
5.3 形体简化
5.4 形体合并
5.5 同音替代
5.6 同义替代
5.7 形体繁化
5.8 多音字的分化
5.9 多义字的分化
5.10 加偏旁的利弊
5.11 功能的再分配
5.12 新字
5.13 本字
5.14 小结

陆 汉字的演变与汉字的将来
上 汉字的演变
6.1 篆书变为楷书
6.2 形声字增加
6.3 假借字减少
6.4 回避同音字
6.5 多音字分化
6.6 声旁的变化
6.7 形旁的变化
6.8 该不该加形旁?
6.9 繁简的互变
下 汉字的将来
6.10 汉字的优缺点
6.11 汉字与识字率
6.12 汉字与科学技术
后记
文字问题(修订本) 这是一段关于探索、关于理解、关于突破的旅程。 你是否曾站在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前,感到一种无形的壁垒?那些符号、那些词语,在试图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可能成为阻碍理解的迷雾。是文字本身过于晦涩,还是我们的解读方式出了偏差?《文字问题(修订本)》将带你深入探究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议题,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文字与我们思维、情感、认知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语言学专著,也不是一套死板的写作技巧指南。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向导,陪伴你踏上一场思维的探险,去揭开文字背后隐藏的奥秘,去发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深入思考过的“文字问题”。 第一部分:文字的魔力与陷阱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文字,从一早的手机信息,到晚间的睡前故事,再到工作中的报告和交流。文字是文明的基石,是知识的载体,是情感的宣泄。然而,文字并非总是清晰明了的。 词语的边界模糊: 一个词语,在不同的人心中,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理解了对方的意思,殊不知,在对方的语境中,那个词语的“味道”早已不同。例如,“爱”这个字,它既可以是对亲人的温柔,也可以是对事业的执着,还可以是对艺术的狂热。当我们说“我爱你”时,对方接收到的“爱”是哪一种?这种语义的模糊性,常常是误解的温床。 语境的微妙变化: 同一个句子,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意义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段话,可能是在学术研讨会上被严谨地论证,也可能是在朋友间的玩笑中被轻松地提及。我们如何准确地捕捉到文字背后的语境,是理解的关键。缺乏对语境的敏感,很容易将严肃的事情轻易带过,或者将轻松的调侃解读为恶意。 修辞的巧舌如簧: 修辞手法,如同文字的调味剂,能够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但同时,它们也可能成为一种“糖衣炮弹”,用华丽的辞藻掩盖空洞的思想,用巧妙的比喻误导听众的判断。我们是否被文字的美丽所迷惑,而忽视了其内在的逻辑和真相? 隐喻与象征的迷宫: 人类在表达时,常常依赖于隐喻和象征。我们用“黑暗”来比喻无知,用“光明”来象征希望。这些象征性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概念。然而,当隐喻与象征过于复杂,或者被过度解读时,它们也可能将我们引入歧途,让我们在字面的意义之外,迷失了最初的初衷。 文本的“沉默”与“言外之意”: 文字所能直接表达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在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作者的意图、读者的联想、以及文化背景的潜移默化。我们能否“听”到文字的“沉默”,读懂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言外之意”,是衡量我们理解深度的重要标准。 第二部分:理解的障碍与突破 既然文字本身可能存在“问题”,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跨越这些障碍,实现真正的理解?《文字问题(修订本)》将为你提供一系列的思考工具和实践方法。 批判性思维的视角: 面对文字,我们不能照单全收。需要培养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信息的来源、作者的立场、论证的逻辑。这并不意味着怀疑一切,而是保持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去评估观点的价值。 多角度的解读: 同一个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可能会获得截然不同的收获。历史的视角、社会的视角、个人的视角,甚至科学的视角,都能够为我们打开新的理解之门。这本书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尝试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和理解文字。 情感与理性的平衡: 文字既能够唤起我们的情感共鸣,也能够引发我们的理性思考。但如果我们过度依赖情感,很容易被文字的表面现象所打动,而忽视了其深层含义。反之,如果完全剥离情感,又可能使理解变得冰冷而机械。如何在情感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是实现全面理解的关键。 倾听与共情: 理解不仅仅是单向的输入,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的话语,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去理解他们表达的意图和情感。这种共情的能力,能够极大地促进文字的有效传递和准确理解。 “元认知”的觉醒: “元认知”指的是我们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了解自己的理解方式、记忆习惯、以及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和理解。这本书将引导读者关注自身的“元认知”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解的技巧。 第三部分:文字的未来与我们的成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字的载体和形式不断变化。从传统的纸质书籍,到数字化的屏幕,再到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文字问题(修订本)》也将触及这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时代的阅读挑战: 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差异,信息碎片化对深度阅读的影响,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这些都是数字时代我们面临的新的“文字问题”。 人工智能与文本的未来: 当人工智能能够生成看似完美无瑕的文本时,我们该如何定义“原创”?当机器可以模仿人类的情感和逻辑时,我们又该如何区分真实与虚假? 个人成长的阶梯: 最终,对“文字问题”的不断探索和解决,将引领我们走向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个人成长。更清晰的思考,更准确的表达,更深入的理解,将使我们在工作、学习、人际关系以及面对世界时,都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文字问题(修订本)》是一本邀请你参与的对话。 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激发思考。它鼓励你带着自己的经验和疑问,去探索文字的海洋,去领悟沟通的真谛。阅读这本书,你将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与文字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你自己对话。 无论你是学生、教师、职场人士,还是任何对语言和思维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将为你带来一场思维的盛宴,帮助你拨开文字的迷雾,看见更广阔的天地,实现更深刻的理解。 让我们一起,用开放的心态,用审慎的目光,去探索文字的奥秘,去拥抱理解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偏向应用文写作的指南,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书。作者在探讨不同文体风格的演变时,引用了大量历史案例和心理学研究,让整个论述显得既有说服力又引人入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修辞的陷阱”那一章,作者细致地剖析了那些看似高明的修辞手法,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误导读者的。我过去总觉得修辞是锦上添花,现在才明白,用得不好,它就是一把双刃剑。这本书的修订版做得非常好,看得出来在细节上做了很多打磨,行文流畅,没有丝毫晦涩难懂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提升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宝库。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对自己的写作表达感到非常困惑,总觉得词不达意。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它没有提供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速成秘诀,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文字的内在肌理和运作规律。书中对于“隐喻的生命周期”的探讨,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那些曾经充满力量,如今已经变得陈腐的表达。作者的文字本身就体现了极高的水准,优雅而不失力量,精准且富有洞察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停留在“写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到了“如何看待文字”的哲学高度。对于任何一个严肃对待自己语言表达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礼。

评分

这本书对于提高我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在我的专业领域,清晰的表达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对于“论点构建”和“反驳策略”的分析,简直是一套完整的武功秘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简洁即力量”的原则,这让我意识到,过去我总喜欢用复杂的长句来堆砌所谓的“深度”,反而弄巧成拙。修订版中加入的案例分析更加贴近当代语境,比如对社交媒体上热点事件的文本分析,非常具有时效性。我发现,读完这本书后,我起草的报告和邮件,结构更紧凑了,论据支撑也更有力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

这本《文字问题(修订本)》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但这本书真正地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它不只是教你如何写出漂亮的句子,更深层次地探讨了语言背后的逻辑和哲学。特别是关于语义歧义的部分,作者的分析极其到位,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语境的力量”,当时我就在想,原来我们日常交流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上下文,竟然能让一句话的意思天差地别。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也非常合理,从基础的词汇辨析,到复杂的篇章结构分析,层层递进,丝毫不觉得枯燥。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去写过的东西,发现自己过去犯了多少逻辑上的错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升写作技巧,更在于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让我看清文字背后的意图。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理论性的书籍一向敬而远之,总觉得太干巴巴,但《文字问题(修订本)》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而不是在啃一本学术专著。其中关于“情感投射与文本接收”的章节,简直是神来之笔。它解释了为什么同样一句话,在不同读者那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化学反应。我立刻回想起我最近看过的几部电影的评论,原来很多争议点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得到解释。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它把抽象的语言学概念,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串联起来,让人读得津津有味。看完之后,我对待我收到的每一条信息、每一份邮件,都会下意识地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改变。

评分

京东的书价格还是高了些,其它都可以!

评分

在音韵学研究方面,著有《切韵音系》(中国科学院,1952年,科学出版社,1956年再版)、《陆法言的〈切韵〉》(1957年)、《隋韵谱》(1961年、1962年)、《隋代诗文用韵及〈广韵〉的又音》(1962年)、《怎样根据北京音辨别古音的声母》(1962年)、《怎样根据北京音辨别古音的韵母》(1963年)、《〈广韵〉的反切和今音》(1964年)、《从现代方言论古群母有一、二四等》(1965年)、《读汉书东方朔传》(1979年)、《音韵存稿》(1982年)、《语文论衡》(1986年)等学术论著。其中《切韵音系》是作者的第一部著作。该书利用现代汉语方言等材料,通过对《切韵》一系反切的精密考察,在音类的区分和音值的构拟上提出不少新见。书中说明了《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韵系统,对中古音值提出假设,全面分析了反切上下字的作用,并对若干等韵学的术语进行了历史的解释。该书是汉语历史、汉语音韵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参考书。

评分

好书一本

评分

薄薄一册,还行

评分

李荣方言学著作

评分

文字图片[3]

评分

《文字问题》篇幅虽然不大,但却是一本有分量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认为是汉字研究取得的新收获。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指出传统的汉字研究有两个不足。一个是有人脱离语言,专就文字研究文字,另一个是着重研究《说文》及其以前的文字,对刻板以后流行的印刷体,对现在通行的文字都不够注意。这种批评是准确的,中肯的。能够提出这种批评就说明对汉字研究的认识在深化。研究文字不同于研究语言,但是不能脱离语言来研究文字。

评分

在汉语方言调查方面,他从编制调查表格到写作调查手册,再到培养调查研究

评分

李荣(1920~2002)音韵学家、方言学家。笔名董少文、昌厚等。浙江省温岭市人。 编辑本段生平 李荣先生,曾用名李昌厚,还用过昌厚、董少文、宋元嘉等笔名。1920年2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县新河镇。2002年12月31日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3岁。 他早年就读于温岭临海中学,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1943年进入昆明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语学部攻读研究生,1946年毕业。同年进入北京大学文学院担任助教,1949年8月进入青岛山东大学文学院担任副教授。1950年9月调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先后担任方言研究组负责人、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全国方言学会会长、《方言》杂志主编、《中国语文》杂志编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