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苏州话

一百年前的苏州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邦新 著
图书标签:
  • 苏州话
  • 方言
  • 语言学
  • 历史
  • 文化
  • 民俗
  • 地域文化
  • 吴语
  • 江苏
  • 苏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085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47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百年前的苏州话》主要内容:大概在一九六二到一九六三之间,先师董同稣先生交给我一份陆基编着的《注音符号·苏州同音常用字汇)的抄本,是赵元任先生和他的二小姐赵新那手抄的。那时我正在写如皋方言音韵的硕士论文,因为其中讨论如皋方言是否归属吴语的问题,可能因此董先生把这个抄本给我参考。论文写完初稿,董先生在病床上浏览一遍,还没有举行口试,先生就逝世了。这份抄本在我的行箧之中从南港带到柏克莱,再带到清水湾,在我手上已经辗转四十年了。
在柏克莱加大的时候,曾经预备整理此书,请内子陈琪女士及助理徐雯小姐重新抄录一过,但是总觉得其它的研究工作更有趣,做整理资料的工作不那么积极,也就拖延下来了。到一九九八年看到叶祥苓出版《苏州方言志》,在李荣先生的序里和叶氏的书中都提到陆基的《一百年前的苏州话》,只是语焉不详。我想为一百年前的苏州话留下一点相当完整的记录,也是有意义的事,把材料提供给同行,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用途。同时可以观察这一百年来苏州方言的演变,语言如何演变一直是我关注的一个题目。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一、《苏州同音常用字汇》之作者及体例
二、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所订苏州方音注音符号表之内容

第二章 一百年前苏州方言的音韵
一、《苏州同音常用字汇》所显示之声母
二、《苏州同音常用字汇》所显示之韵母
三、《苏州同音常用字汇》所显示之声调
四、《苏州同音常用字汇》声韵配合之情形
五、《苏州同音常用字汇》之文白异读
六、重排《苏州同音常用字汇》

第三章 一百年前苏州方言的词汇
一、《苏州同音常用字汇》中所见之构词法
二、词类
三、复合词
四、新编词汇表
第四章 结语:一百年前的苏州话和今音之差异
附录:赵元任、赵新那手抄本《注音符号苏州同音常用字汇》
索引一单字索引
索引二词汇索引
引用书目
后记
影印《苏州注音符号》

前言/序言

  大概在一九六二到一九六三之间,先师董同稣先生交给我一份陆基编着的《注音符号·苏州同音常用字汇)的抄本,是赵元任先生和他的二小姐赵新那手抄的。那时我正在写如皋方言音韵的硕士论文,因为其中讨论如皋方言是否归属吴语的问题,可能因此董先生把这个抄本给我参考。论文写完初稿,董先生在病床上浏览一遍,还没有举行口试,先生就逝世了。这份抄本在我的行箧之中从南港带到柏克莱,再带到清水湾,在我手上已经辗转四十年了。
  在柏克莱加大的时候,曾经预备整理此书,请内子陈琪女士及助理徐雯小姐重新抄录一过,但是总觉得其它的研究工作更有趣,做整理资料的工作不那么积极,也就拖延下来了。到一九九八年看到叶祥苓出版《苏州方言志》,在李荣先生的序里和叶氏的书中都提到陆基这本书,只是语焉不详。我想为一百年前的苏州话留下一点相当完整的记录,也是有意义的事,把材料提供给同行,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用途。同时可以观察这一百年来苏州方言的演变,语言如何演变一直是我关注的一个题目。
百年回响:姑苏旧语的流光溢彩 在江南水乡温婉的秀色中,苏州,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城,不仅以其精美的园林、细腻的丝绸、香糯的糕点闻名遐迩,更以其独具魅力的方言,织就了一幅生动的地域文化画卷。当历史的年轮缓缓向前,曾经鲜活的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中的对话,那些充满吴侬软语韵味的词汇,那些承载着市井百态、人情冷暖的腔调,是否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行渐远,只留下模糊的记忆?《一百年前的苏州话》并非一部详尽的词典,亦非严谨的学术论文,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推开,便能瞥见一个遥远年代的苏州。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洋务运动的余波尚未完全散去,新思潮的种子正在悄然萌发,而古老的传统依然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街头巷尾,或许还能听到悠扬的评弹,闻到刚出炉的蟹壳黄的香气,看到身着长衫的士绅在茶楼里谈笑风生,听着贩夫走卒们用带着浓厚地方色彩的语言讨价还价。那时的人们,他们的生活节奏,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哲学,无不体现在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之中。 “一百年前的苏州话”,它不是一个僵化的标本,而是一个流动的生命体。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吸收了外来的影响,也承载了本土的智慧。它或许在一些日常的称谓中,在一些形容词的运用中,在一些充满画面感的比喻中,显露出与今日截然不同的风貌。也许,那时的苏州话,带着更多古朴的韵味,更少的“外来词”的侵蚀,更直接地反映了这座城市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 然而,要真正理解“一百年前的苏州话”,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本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想的工具。当我们去追溯那些旧时苏州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触摸那段历史的脉搏,感受那方水土的情怀。 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人们的沟通方式是多么的直接和生动。一个词语,一个简单的短语,或许就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传递出丰富的情感。那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词语,例如对食物的描述,对天气变化的感叹,对人际关系的称谓,它们往往最能体现方言的特色和地域的文化。例如,对于“吃”这个动作,一百年前的苏州话可能有着比今天更为丰富和细致的表达,不同的烹饪方式、不同的食材、不同的用餐场合,也许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词汇来形容,这背后蕴含的是当时人们对于饮食的讲究和对生活的热爱。 再比如,关于“人”的称呼,一百年前的苏州话或许会更加注重身份、职业、年龄、甚至是性格的细微差别。一个“阿婆”、“阿爷”的称呼,不仅仅是简单的长辈称谓,更可能包含着一种亲切、尊重,甚至是某种特定社会关系的暗示。而对于职业的描述,或许也会有许多生动形象的俗语,这些俗语不仅解释了职业本身,更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分工和人们对不同职业的看法。 “一百年前的苏州话”也可能保留了许多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的古词古语,或者是一些词语的古老用法。这就像是在一座尘封的古墓中,发现了失传已久的文献,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能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它们是研究中国古代汉语演变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我们甚至可以去设想,一百年前的苏州话,在语气和语调上,也可能与今天有所不同。江南水乡的柔情,是否在百年前的苏州话中,被演绎得更为淋漓尽致?那种婉转悠扬,那种似水流年的韵味,是否更能触动人心?或许,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比如长辈对晚辈的教诲,或者朋友之间的闲聊,那种独有的语气和语调,便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独特印记。 当然,语言的演变是不可逆转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外来文化的渗透,以及人口的流动,语言的面貌 inevitably 会发生改变。“一百年前的苏州话”或许已经不再是今日苏州人的日常口语,它可能更多地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存在于一些古老的文学作品、地方戏曲、或者尚未被完全记录的口述历史中。 因此,《一百年前的苏州话》这部作品,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温柔的“寻根”。它试图勾勒出那个年代苏州人特有的语言风貌,通过对词汇、表达方式、甚至是语气语调的追溯,来还原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苏州。它不是要让你记住每一个词语的拼写和含义,而是要让你去感受,去想象,去体会,那份属于过去的,属于苏州的,独一无二的语言魅力。 当我们翻阅这本书,或许会遇到一些我们从未听过的词语,它们可能听起来陌生,甚至有些晦涩。但正是这些“陌生”,才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与那个年代之间,存在着一条语言的鸿沟。而通过这本书,我们便有机会跨越这条鸿沟,去窥探那个时代的灵魂。 它可能会让我们思考,在今天的我们,在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中,又保留了多少百年前的痕迹?我们又在以何种方式,不断地创造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语言的传承与创新,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一百年前的苏州话》,正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珍贵的“定格”。 它也可能引发我们对当下语言现象的思考。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许多地方方言都面临着濒危的境地。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珍视和保护那些独具地域特色的语言,因为它们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族身份的宝贵财富。 《一百年前的苏州话》,与其说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一本关于“时光”的书,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让我们有机会,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放慢脚步,倾听来自远方的回响,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关于苏州的故事。那些故事,就蕴藏在那些泛黄的词语,那些古老的腔调之中,等待着被我们重新发现,被我们重新解读,被我们重新铭记。它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捕捞起的几颗闪耀着吴侬软语光芒的珍珠,每一颗都散发着,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独特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真是绝了,作者对语言的观察入木三分,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模糊的老影像。初读时,我只觉得是些关于旧日风物的记录,但随着阅读深入,才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变迁的细腻体察。那些拗口的词汇,在作者的描摹下,竟然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时代的烙印。尤其是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那种场景再现的能力,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苏州街头的一个匆匆过客,耳边回荡着那些早已消逝的声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语言学上的探索,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市井风俗画卷,让人在怀旧之余,也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和敬畏。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生活肌理的窗户,里面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可触,却又遥不可及。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我对这种偏向地方志和语言考证的书籍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总觉得会有些晦涩难懂。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风格极其流畅自然,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自家茶馆里,慢悠悠地跟你聊起当年的趣事。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琐碎的语言现象,解读出极富哲理的意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地方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白了语言是如何承载文化和集体记忆的。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说教,更像是一次愉快的知识漫游,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新知,而且这些知识是带着温度的,是活生生的。这种阅读体验,比起那些堆砌辞藻的作品,要高明得多。

评分

每次合上书卷,我都会陷入一种微妙的失重感,仿佛刚刚从一个遥远却又无比熟悉的地方回来。作者对细节的执着,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但正是这种偏执,成就了作品的非凡质感。他描摹的不仅仅是发音和词汇,更是那种由特定语言环境催生出来的思维定式和生活哲学。读到一些关于特定职业或阶层使用的特定术语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阶层之间的微妙张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主流的、自下而上的视角去理解一个曾经的繁华都会,它展示了语言是如何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被塑造、被使用,又最终如何悄无声息地退隐到历史的幕后。这是一种关于“失落之美”的深刻挽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沉静而有力量的。它没有追求爆炸性的观点或者哗众取宠的论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工匠般的耐心和严谨,去打磨和呈现那些被时间磨损的语言细节。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语境的重视,他没有孤立地看待每一个词,而是将其置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结构乃至心理状态中去考量。这种立体化的分析方法,让那些陈旧的词语重新焕发出它们应有的历史光芒。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咀嚼,急躁的人可能会错过其中的精妙之处。但对于愿意投入时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回报是巨大的,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倾听历史深处的微小回响,那些才是真正构成一个城市灵魂的基石。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织工,将零散的线索编织成一张既有年代感又充满张力的网。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持了主题的连贯性,又时不时抛出一个新的视角来挑逗读者的好奇心。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一些个人化的感悟,让冰冷的研究性文字变得有血有肉,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保持距离又充满温情的叙事姿态,既没有过度煽情,也没有沦为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这种平衡拿捏得极好,使得这本书既有深度供专业人士品味,也有广度让普通读者沉浸其中。它像一出精心排演的戏,每一个段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共同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的旧日苏州形象。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郑也夫1.郑也夫写的神似祖先很不错,神似祖先,是近年来我不断鼓吹的一套思想中的关键词。其隐含的主语不是身体,而是行为。就身体而言,没有疑问,我们绝对的形似祖先。因为在进化的长河中,夏商周时代的先人与我们的距离尚且太近,遑论元明清。祖先的身体是穿越了自然选择之剪刀的适者。因此我们在行为上唯有相似祖先才能获得健康的身心。而生存方式是不可逆的,行为上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和可以追求的唯有神似,比如狩猎已成往事,跑步却适宜今时。时下,全球范围内,生物学家的作品正以浩大之势冲击着思想界、读书界,与此伴随,国外社会科学家已从对生物学思想的学习、消化,迈向融合、创新。近年来,这两类作品都被大批量地引入汉语读书界,但是我们的社会科学家对此却表现出不可思议的麻木,神似祖先终于打破了这种沉默。神似祖先运用生物学的观点讨论了生物(尤其是人)的行为机制和行为方式,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容包括自然选择,性选择与炫耀,利己与利他,交换的进化,有性繁殖和婚配制度,美感,语言是本能,遗传与环境,驯化与文明,等等。本书是2004年的阅读生物学札记的修订本。内容的增添和观点的变化都是相当可观的。阅读生物学札记共16章,神似祖先共21章。神似祖先添加了以下章节第6章狭义利他的生物学基础第7章交换的进化第9章美感第13章沉溺快乐与追求伟大第15章感官、情绪、理性阅读生物学札记的字数按照电脑计算约13万余字,神似祖先18万字。阅读生物学札记的参考书目包含80多种作品,神似祖先130余种。观点上也有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本性是利己抑或利他的认识,对遗传与环境对人类性格和行为的影响的认识。神似祖先还呈现了一些笔者的独家观点——这当然是最令我引以为傲的。火与人类语言产生之关系的猜想,同性恋的根源,笑的功能,追求舒适与追求伟大之间的张力——是其中较大的火花。第1章阅读生物学的意义一、一个伟大学科的两种影响大约在36年以前,就是我17岁的时候,读过一本书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容克,1966)。这本书讲述的是原子弹问世的过程。书中的一个情节令我记忆犹新。原子弹的产生有赖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理论物理学一连串的重大突破。那是物理学如日中天的时代。该书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天分很高又酷爱哲学的年轻人碰到了一位物理学家,物理学家听说他要学习哲学后,轻蔑地说道在当今这个时代,不懂物理学还能搞哲学吗以后那个年轻人真的皈依了物理学。我没有缘分学习起码的物理学知识,哲学或许可以算个半吊子,但是上述那个段子不知为何深深地刻写在我心中。无独有偶。在我30余年后开始阅读生物学的时候

评分

真的不错!全新正版,而且送货很快!

评分

可惜书不如京东,意义不太大

评分

还以为是民俗文化方面的普及书,结果是语言方面的专业书。而且印得浪费纸张。不过印数很少,还有清末旧书的影印,收藏了。

评分

感觉适合会苏州话的人···不会的人看的不太懂···但是对学术研究挺有意义的~

评分

在柏克莱加大的时候,曾经预备整理此书,请内子陈琪女士及助理徐雯小姐重新抄录一过,但是总觉得其它的研究工作更有趣,做整理资料的工作不那么积极,也就拖延下来了。到一九九八年看到叶祥苓出版《苏州方言志》,在李荣先生的序里和叶氏的书中都提到陆基的《一百年前的苏州话》,只是语焉不详。我想为一百年前的苏州话留下一点相当完整的记录,也是有意义的事,把材料提供给同行,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用途。同时可以观察这一百年来苏州方言的演变,语言如何演变一直是我关注的一个题目。

评分

感觉适合会苏州话的人···不会的人看的不太懂···但是对学术研究挺有意义的~

评分

还以为是民俗文化方面的普及书,结果是语言方面的专业书。而且印得浪费纸张。不过印数很少,还有清末旧书的影印,收藏了。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郑也夫1.郑也夫写的神似祖先很不错,神似祖先,是近年来我不断鼓吹的一套思想中的关键词。其隐含的主语不是身体,而是行为。就身体而言,没有疑问,我们绝对的形似祖先。因为在进化的长河中,夏商周时代的先人与我们的距离尚且太近,遑论元明清。祖先的身体是穿越了自然选择之剪刀的适者。因此我们在行为上唯有相似祖先才能获得健康的身心。而生存方式是不可逆的,行为上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和可以追求的唯有神似,比如狩猎已成往事,跑步却适宜今时。时下,全球范围内,生物学家的作品正以浩大之势冲击着思想界、读书界,与此伴随,国外社会科学家已从对生物学思想的学习、消化,迈向融合、创新。近年来,这两类作品都被大批量地引入汉语读书界,但是我们的社会科学家对此却表现出不可思议的麻木,神似祖先终于打破了这种沉默。神似祖先运用生物学的观点讨论了生物(尤其是人)的行为机制和行为方式,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容包括自然选择,性选择与炫耀,利己与利他,交换的进化,有性繁殖和婚配制度,美感,语言是本能,遗传与环境,驯化与文明,等等。本书是2004年的阅读生物学札记的修订本。内容的增添和观点的变化都是相当可观的。阅读生物学札记共16章,神似祖先共21章。神似祖先添加了以下章节第6章狭义利他的生物学基础第7章交换的进化第9章美感第13章沉溺快乐与追求伟大第15章感官、情绪、理性阅读生物学札记的字数按照电脑计算约13万余字,神似祖先18万字。阅读生物学札记的参考书目包含80多种作品,神似祖先130余种。观点上也有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本性是利己抑或利他的认识,对遗传与环境对人类性格和行为的影响的认识。神似祖先还呈现了一些笔者的独家观点——这当然是最令我引以为傲的。火与人类语言产生之关系的猜想,同性恋的根源,笑的功能,追求舒适与追求伟大之间的张力——是其中较大的火花。第1章阅读生物学的意义一、一个伟大学科的两种影响大约在36年以前,就是我17岁的时候,读过一本书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容克,1966)。这本书讲述的是原子弹问世的过程。书中的一个情节令我记忆犹新。原子弹的产生有赖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理论物理学一连串的重大突破。那是物理学如日中天的时代。该书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天分很高又酷爱哲学的年轻人碰到了一位物理学家,物理学家听说他要学习哲学后,轻蔑地说道在当今这个时代,不懂物理学还能搞哲学吗以后那个年轻人真的皈依了物理学。我没有缘分学习起码的物理学知识,哲学或许可以算个半吊子,但是上述那个段子不知为何深深地刻写在我心中。无独有偶。在我30余年后开始阅读生物学的时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