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依据最新颁布的《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国家标准,详细介绍了适宜我国各地农村使用的沼气系统建设模式和简单易行的施工、管理方法,并以沼气生态农业为目标,配合大量典型实例,叙述了沼气综合利用的思路和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沼气与沼气池,沼气池的建设,沼气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沼气配套设备的安装、使用与维修,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设,沼气系统常用辅助机械使用与维修等。
《新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特点是给读者提供一些因地制宜、高效节俭办沼气的有效方法,适于农村沼气技术人员和沼气用户阅读、参考,也可作为沼气利用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沼气与沼气池
第一节 概述
一、沼气的用途
二、沼气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
三、制取沼气的基本条件
四、农村户用沼气池池型的分类
五、农村户用沼气池的结构
六、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工作原理
七、农村办沼气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沼气池的设计
一、沼气池的设计原则
二、沼气池的选址
第三节 实用沼气池设计模式
一、北方农户宅院内建池改厕设计模式
二、南方农户“三结合”沼气池设计模式
三、北方农户“四位一体”沼气池设计模式
第二章 沼气池的建设
第一节 施工前的准备
一、建沼气池材料的选用
二、建沼气池所需人员、方案的选定
第二节 沼气池施工技术
一、砌块建池施工技术一
二、整体现浇建池施工要求
三、组合式建池施工技术
第三节 典型沼气池施工要点
一、圆筒形沼气池施工要点
二、椭球形沼气池施工要点
三、曲流布料沼气池施工要点
四、分离贮气浮罩沼气池施工要点
第四节 大中型沼气系统设计与施工实例
一、大型沼气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实例
二、中型沼气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实例
三、沼气池施工的安全措施
第五节 沼气池质量的检查与验收
一、直观检查法
二、水试压法
三、气试压法
四、沼气池验收试水试气新方法
第三章 沼气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第一节 沼气系统的运行
一、沼气池的启动
二、沼气池的运转
三、沼气池的大换料
四、沼气池的安全使用
第二节 沼气系统的管理
一、沼气池的日常管理
二、沼气池冬春季节的管理
三、沼气池多产气的管理技巧
四、病态池的诊断与治理
第四章 沼气配套设备的安装、使用与维修
第一节 沼气配套设备的安装
一、沼气配套设备的组成
二、输气管路的作用与安装
三、凝水器的作用与安装
四、U形压力表的作用与安装
五、脱硫器的作用与安装
六、沼气灶具、灯具和热水器的作用与安装
第二节 沼气配套设备的使用与维修
一、沼气的燃烧特性
二、沼气灶的使用与维修
三、沼气灯的使用与维修
四、沼气饭煲的正确使用
五、沼气热水器的正确使用
六、沼气压力表的正确使用
七、沼气脱硫器的正确使用
八、沼气凝水器的正确使用
九、沼气开关的正确使用
十、沼气-柴油发电机组的使用与维修
第五章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设
第六章 沼气系统常用辅助机械使用与维修
附录
精彩书摘
(3)搭菇床菇房一般选用通风、透光、有对开门窗的房子。菇床可用竹、木搭成多层床架,第一层距地不低于25厘米,以上各层相距60厘米,床面宽80~100厘米,长度视场地而定,培养料平铺在床架上,厚度为6~8厘米。
(4)播种按每100千克培养料用栽培菌种4千克,菌种要菌丝丰满,无杂菌,菌龄最好不超过一个月。按66厘米见方打穴,穴深3厘米,每穴点种蚕豆大小菌种一块,播后最好用塑料薄膜保温、保湿。
(5)出菇前的管理出菇前,应将塑料薄膜盖好,一般7天揭膜换气一次。平菇在子实体形成阶段需水量、耗氧量增大,要注意通风和补充水分。
子实体开始出现菌蕾,当菌床表面湿润、薄膜内有大量的水分蒸发时,应把薄膜支起,离菌15厘米通风,如通风后菌床表面干燥,可进行喷水。喷水时,喷头向上,落到菇体上的雾点要小,这样既调节了空气湿度,又满足了菇体需水的要求。
(6)子实体采收当子实体长到八成熟即可采收。过早采收会影响产量,过迟采收会降低品质。第一批平菇收获后,经15~20天,又有一批长成,一般一批料床接种后可采收3-4批平菇。
(7)追施营养液采菇后,追施营养液可促使下批平菇早发、高产。其方法是用木棒打2厘米深小孔,注入0.1%尿素溶液的营养液。
据有关试验资料表明,用沼液加清水各占50%的浓度拌棉壳生产平菇,比用清水拌料增产52.9%,且出菇时间提前14天。还可用50%浓度的沼液做采菇后的追肥试验,比用50%豆腐水对照比较增产37%。
6.沼肥种苹果
据山西省晋中市农业部门调查发现,山西介休市义安镇杨家庄村沼气示范户杨清郎家的苹果园里,连续两年施用沼肥的苹果,色艳、味甜、质优、售价高,2亩苹果地平均每年增加纯收入2000余元。现将杨清郎家的苹果树施用沼肥方法介绍如下:
(1)沼渣做苹果树基肥一般在每年4月初或11月底沼气池大换料期间进行两次施用。根据树的大小,每株树每次施沼渣15~30千克。在果树四周挖4~6个坑,深度为30~40厘米,施肥后灌水,待水干即覆土填平。
……
前言/序言
《古籍修复与保护:技艺传承与时代创新》 一、 引言:沉默的诉说与永恒的生命 浩瀚的书海,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印记。然而,岁月无情,纸张泛黄、虫蛀侵蚀、墨迹模糊,许多珍贵的古籍正面临着消逝的威胁。它们是历史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根脉。当这些古籍因自然损耗或人为疏忽而蒙尘、残缺,它们所蕴含的故事、知识和情感,便可能永远沉寂。 《古籍修复与保护:技艺传承与时代创新》一书,正是为守护这些沉默的诉说,为延续它们的永恒生命而诞生。本书并非聚焦于物质层面的技术革新,而是深入探讨古籍修复与保护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梳理其历史渊源、传承脉络,并审视其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发展与创新。它旨在唤醒公众对古籍保护的意识,为从业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为研究者搭建深入探索的桥梁。 二、 历史的回响:古籍修复的千年足迹 古籍修复,并非近现代的产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漫长的中华文明史。在古代,虽然尚未形成系统化的修复理论与技术,但已有初步的保护和修补意识。从宫廷到书坊,从文人雅士到僧侣道士,都有着对书籍的珍爱与呵护。 本书将首先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顾古代的简易修补方法,例如用纸张粘贴破损的书页,用丝线缝补装订。虽然这些方法在今天看来略显粗糙,但它们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是现代修复技艺的萌芽。我们将探讨不同朝代在书籍保存方面的一些零散记录,以及一些文献中关于“校勘”、“订正”等行为,这些都间接反映了对古籍完整性的重视。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剖析宋代以来,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文化传播的加速,古籍数量的激增以及随之而来的保护需求。我们将重点考察明清时期,部分学者对古籍进行精细修补的案例,例如对名贵纸张的呵护,对脆弱书脊的加固等。这些历史实践,虽非科班出身的专业修复,却展现了中国人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维护的传统。 此外,本书还会提及一些古代的防虫、防潮方法,如放置樟脑丸、炭包等,这些朴素而有效的措施,在信息匮乏的年代,为古籍的流传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回顾这些历史足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籍修复与保护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对珍贵知识和历史传承的深深眷恋的体现。 三、 技艺的精髓:传统修复的东方智慧 当今我们所谈论的古籍修复,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本书将着重揭示传统古籍修复的精髓,这些精髓凝聚了无数修复师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和哲学思想。 1. 纸张的生命:选材与工艺的考究 古籍的载体——纸张,其质地、年代、制造工艺都直接影响着修复的成败。本书将详细阐述不同时期、不同产地纸张的特点,以及修复师如何根据纸张的特性,选择最合适的修补材料。这其中涉及到对宣纸、竹纸、皮纸等传统纸张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现代再生纸、修复专用纸的应用探讨。 修复材料的选择,绝非随意。无论是用于托纸、填补,还是加固,都必须遵循“不伤原物、便于识别、可逆性强”的原则。本书将剖析修复师们如何通过研磨、调色、匀浆等一系列精细的操作,制作出与原纸张在色泽、质感、纤维结构上最大限度接近的修补纸。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传统修复技艺的灵魂所在。 2. 墨迹的重生:显影与补色的艺术 古籍的墨迹,是承载文字信息的关键,也是修复过程中最容易受损的部分。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如使用紫外线灯、红外线灯等,显影模糊或褪色的墨迹。同时,也将深入介绍修复师在补色方面的技巧。 补色并非简单的涂抹,而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修复师需要具备深厚的色彩感知能力,能够准确判断原墨迹的颜色深浅、冷暖,并以极小的色差进行填补。本书将详细讲解补色的步骤,包括调色、落笔、晕染等,以及如何在不破坏原墨迹的基础上,达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这其中蕴含着对传统书画色彩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3. 装帧的复原:形制与结构的守护 古籍的装帧,不仅是保护书籍的物理结构,也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从线装、册页装到卷轴装,每一种装帧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学价值。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装帧形式的特点,以及修复师如何根据原装帧的形制,进行复原和加固。 这包括对书脊的加固、书叶的粘合、书签的修复、封面和函套的制作等。修复师需要掌握传统的缝线技艺,熟悉各种粘合剂的特性,并能够根据古籍的年代和风格,选择最恰当的装帧方式。这种对书籍整体结构的尊重和还原,是对历史文化形态的完整保护。 4. 保护的智慧:环境与存储的科学 修复固然重要,但更好的保护在于预防。本书将系统介绍古籍存放的环境要求,包括温湿度控制、光照控制、空气流通等。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空调系统、除湿器、恒温恒湿库等,为古籍创造最佳的保存环境。 同时,本书也将介绍一些传统的防虫、防霉方法,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分析其原理和适用性。例如,探讨不同天然材料在防虫防霉方面的功效,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它们。此外,还将介绍古籍的科学存储方式,如平放、竖放的优劣,以及如何避免书籍相互挤压、造成损伤。 四、 时代的脉搏:古籍保护的现代视野 在信息爆炸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古籍修复与保护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将积极拥抱时代的变化,探讨古籍保护的现代视野,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人文关怀相结合。 1. 科技赋能:数字化与智能化 数字化是古籍保护的重要趋势。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高精度扫描、图像处理技术,将珍贵古籍转化为数字资源,实现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永久保存。我们将讨论数字图像的修复与增强技术,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古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智能化保护设备的应用,如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智能防虫系统等,它们能够实时监控古籍的生存环境,并及时发出预警。我们将审视这些技术如何为古籍提供更精准、更主动的保护。 2. 法律与政策:体系化与规范化 古籍保护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本书将梳理国内外关于古籍保护的法律法规,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不足。我们将呼吁建立更完善的古籍保护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众对古籍保护的法律意识。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古籍修复师的职业发展,探讨如何建立专业的培训体系和评价机制,培养更多优秀的古籍修复人才。我们相信,只有健全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才能为古籍的永恒生命提供坚实的后盾。 3. 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播:从“养在深闺”到“走进生活” 古籍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本书将强调公众教育的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展览、讲座、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古籍知识,提高人们对古籍价值的认识。 我们将呼吁打破古籍保护的“精英壁垒”,让古籍从“养在深闺”走向“走进生活”。这包括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古籍的阅读、研究和传播中来,让古籍中的智慧和故事,重新焕发生机。本书也将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古籍背后的故事,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4. 跨界合作与全球视野:融合发展与互鉴互利 古籍保护并非孤立的学科,它需要与其他领域进行跨界合作。本书将探讨古籍修复与图书馆学、档案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等学科的融合发展。 同时,本书也将倡导全球视野下的古籍保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我们将关注国际上重要的古籍修复项目,以及相关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为中国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五、 结语:责任与传承,让历史之光永不熄灭 《古籍修复与保护:技艺传承与时代创新》一书,是一次对中华文化瑰宝的深情回眸,一次对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指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 每一本被修复的古籍,都意味着一段历史的延续,一种智慧的重现。当修复师用他们的双手,抚平岁月的痕迹,让纸张重新焕发生机,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民族的记忆与精神。 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对古籍保护的关注,激发更多人投身于这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让那些承载着先贤智慧的古籍,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创新,是为了更长久的生命。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历史之光,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