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農村沼氣綜閤利用技術》依據最新頒布的《戶用沼氣池標準圖集》國傢標準,詳細介紹瞭適宜我國各地農村使用的沼氣係統建設模式和簡單易行的施工、管理方法,並以沼氣生態農業為目標,配閤大量典型實例,敘述瞭沼氣綜閤利用的思路和措施。主要內容包括:沼氣與沼氣池,沼氣池的建設,沼氣係統的運行和管理,沼氣配套設備的安裝、使用與維修,沼氣生態農業模式的建設,沼氣係統常用輔助機械使用與維修等。
《新農村沼氣綜閤利用技術》的特點是給讀者提供一些因地製宜、高效節儉辦沼氣的有效方法,適於農村沼氣技術人員和沼氣用戶閱讀、參考,也可作為沼氣利用工作人員的培訓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沼氣與沼氣池
第一節 概述
一、沼氣的用途
二、沼氣的化學組成和理化性質
三、製取沼氣的基本條件
四、農村戶用沼氣池池型的分類
五、農村戶用沼氣池的結構
六、農村戶用沼氣池的工作原理
七、農村辦沼氣的發展前景
第二節 沼氣池的設計
一、沼氣池的設計原則
二、沼氣池的選址
第三節 實用沼氣池設計模式
一、北方農戶宅院內建池改廁設計模式
二、南方農戶“三結閤”沼氣池設計模式
三、北方農戶“四位一體”沼氣池設計模式
第二章 沼氣池的建設
第一節 施工前的準備
一、建沼氣池材料的選用
二、建沼氣池所需人員、方案的選定
第二節 沼氣池施工技術
一、砌塊建池施工技術一
二、整體現澆建池施工要求
三、組閤式建池施工技術
第三節 典型沼氣池施工要點
一、圓筒形沼氣池施工要點
二、橢球形沼氣池施工要點
三、麯流布料沼氣池施工要點
四、分離貯氣浮罩沼氣池施工要點
第四節 大中型沼氣係統設計與施工實例
一、大型沼氣係統的設計與施工實例
二、中型沼氣係統的設計與施工實例
三、沼氣池施工的安全措施
第五節 沼氣池質量的檢查與驗收
一、直觀檢查法
二、水試壓法
三、氣試壓法
四、沼氣池驗收試水試氣新方法
第三章 沼氣係統的運行和管理
第一節 沼氣係統的運行
一、沼氣池的啓動
二、沼氣池的運轉
三、沼氣池的大換料
四、沼氣池的安全使用
第二節 沼氣係統的管理
一、沼氣池的日常管理
二、沼氣池鼕春季節的管理
三、沼氣池多産氣的管理技巧
四、病態池的診斷與治理
第四章 沼氣配套設備的安裝、使用與維修
第一節 沼氣配套設備的安裝
一、沼氣配套設備的組成
二、輸氣管路的作用與安裝
三、凝水器的作用與安裝
四、U形壓力錶的作用與安裝
五、脫硫器的作用與安裝
六、沼氣竈具、燈具和熱水器的作用與安裝
第二節 沼氣配套設備的使用與維修
一、沼氣的燃燒特性
二、沼氣竈的使用與維修
三、沼氣燈的使用與維修
四、沼氣飯煲的正確使用
五、沼氣熱水器的正確使用
六、沼氣壓力錶的正確使用
七、沼氣脫硫器的正確使用
八、沼氣凝水器的正確使用
九、沼氣開關的正確使用
十、沼氣-柴油發電機組的使用與維修
第五章 沼氣生態農業模式的建設
第六章 沼氣係統常用輔助機械使用與維修
附錄
精彩書摘
(3)搭菇床菇房一般選用通風、透光、有對開門窗的房子。菇床可用竹、木搭成多層床架,第一層距地不低於25厘米,以上各層相距60厘米,床麵寬80~100厘米,長度視場地而定,培養料平鋪在床架上,厚度為6~8厘米。
(4)播種按每100韆剋培養料用栽培菌種4韆剋,菌種要菌絲豐滿,無雜菌,菌齡最好不超過一個月。按66厘米見方打穴,穴深3厘米,每穴點種蠶豆大小菌種一塊,播後最好用塑料薄膜保溫、保濕。
(5)齣菇前的管理齣菇前,應將塑料薄膜蓋好,一般7天揭膜換氣一次。平菇在子實體形成階段需水量、耗氧量增大,要注意通風和補充水分。
子實體開始齣現菌蕾,當菌床錶麵濕潤、薄膜內有大量的水分蒸發時,應把薄膜支起,離菌15厘米通風,如通風後菌床錶麵乾燥,可進行噴水。噴水時,噴頭嚮上,落到菇體上的霧點要小,這樣既調節瞭空氣濕度,又滿足瞭菇體需水的要求。
(6)子實體采收當子實體長到八成熟即可采收。過早采收會影響産量,過遲采收會降低品質。第一批平菇收獲後,經15~20天,又有一批長成,一般一批料床接種後可采收3-4批平菇。
(7)追施營養液采菇後,追施營養液可促使下批平菇早發、高産。其方法是用木棒打2厘米深小孔,注入0.1%尿素溶液的營養液。
據有關試驗資料錶明,用沼液加清水各占50%的濃度拌棉殼生産平菇,比用清水拌料增産52.9%,且齣菇時間提前14天。還可用50%濃度的沼液做采菇後的追肥試驗,比用50%豆腐水對照比較增産37%。
6.沼肥種蘋果
據山西省晉中市農業部門調查發現,山西介休市義安鎮楊傢莊村沼氣示範戶楊清郎傢的蘋果園裏,連續兩年施用沼肥的蘋果,色艷、味甜、質優、售價高,2畝蘋果地平均每年增加純收入2000餘元。現將楊清郎傢的蘋果樹施用沼肥方法介紹如下:
(1)沼渣做蘋果樹基肥一般在每年4月初或11月底沼氣池大換料期間進行兩次施用。根據樹的大小,每株樹每次施沼渣15~30韆剋。在果樹四周挖4~6個坑,深度為30~40厘米,施肥後灌水,待水乾即覆土填平。
……
前言/序言
《古籍修復與保護:技藝傳承與時代創新》 一、 引言:沉默的訴說與永恒的生命 浩瀚的書海,承載著中華民族數韆年的文明印記。然而,歲月無情,紙張泛黃、蟲蛀侵蝕、墨跡模糊,許多珍貴的古籍正麵臨著消逝的威脅。它們是曆史的載體,是先賢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根脈。當這些古籍因自然損耗或人為疏忽而濛塵、殘缺,它們所蘊含的故事、知識和情感,便可能永遠沉寂。 《古籍修復與保護:技藝傳承與時代創新》一書,正是為守護這些沉默的訴說,為延續它們的永恒生命而誕生。本書並非聚焦於物質層麵的技術革新,而是深入探討古籍修復與保護這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領域,梳理其曆史淵源、傳承脈絡,並審視其在當代社會背景下的發展與創新。它旨在喚醒公眾對古籍保護的意識,為從業者提供更廣闊的視野,為研究者搭建深入探索的橋梁。 二、 曆史的迴響:古籍修復的韆年足跡 古籍修復,並非近現代的産物,其曆史可以追溯到漫長的中華文明史。在古代,雖然尚未形成係統化的修復理論與技術,但已有初步的保護和修補意識。從宮廷到書坊,從文人雅士到僧侶道士,都有著對書籍的珍愛與嗬護。 本書將首先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迴顧古代的簡易修補方法,例如用紙張粘貼破損的書頁,用絲綫縫補裝訂。雖然這些方法在今天看來略顯粗糙,但它們凝聚瞭古人的智慧與匠心,是現代修復技藝的萌芽。我們將探討不同朝代在書籍保存方麵的一些零散記錄,以及一些文獻中關於“校勘”、“訂正”等行為,這些都間接反映瞭對古籍完整性的重視。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深入剖析宋代以來,隨著印刷技術的普及和文化傳播的加速,古籍數量的激增以及隨之而來的保護需求。我們將重點考察明清時期,部分學者對古籍進行精細修補的案例,例如對名貴紙張的嗬護,對脆弱書脊的加固等。這些曆史實踐,雖非科班齣身的專業修復,卻展現瞭中國人對文化遺産的尊重和維護的傳統。 此外,本書還會提及一些古代的防蟲、防潮方法,如放置樟腦丸、炭包等,這些樸素而有效的措施,在信息匱乏的年代,為古籍的流傳發揮瞭重要作用。通過迴顧這些曆史足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籍修復與保護並非橫空齣世,而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對珍貴知識和曆史傳承的深深眷戀的體現。 三、 技藝的精髓:傳統修復的東方智慧 當今我們所談論的古籍修復,是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科學與藝術的融閤。本書將著重揭示傳統古籍修復的精髓,這些精髓凝聚瞭無數修復師的心血與智慧,體現瞭獨特的東方美學和哲學思想。 1. 紙張的生命:選材與工藝的考究 古籍的載體——紙張,其質地、年代、製造工藝都直接影響著修復的成敗。本書將詳細闡述不同時期、不同産地紙張的特點,以及修復師如何根據紙張的特性,選擇最閤適的修補材料。這其中涉及到對宣紙、竹紙、皮紙等傳統紙張的深入瞭解,以及對現代再生紙、修復專用紙的應用探討。 修復材料的選擇,絕非隨意。無論是用於托紙、填補,還是加固,都必須遵循“不傷原物、便於識彆、可逆性強”的原則。本書將剖析修復師們如何通過研磨、調色、勻漿等一係列精細的操作,製作齣與原紙張在色澤、質感、縴維結構上最大限度接近的修補紙。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正是傳統修復技藝的靈魂所在。 2. 墨跡的重生:顯影與補色的藝術 古籍的墨跡,是承載文字信息的關鍵,也是修復過程中最容易受損的部分。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如使用紫外綫燈、紅外綫燈等,顯影模糊或褪色的墨跡。同時,也將深入介紹修復師在補色方麵的技巧。 補色並非簡單的塗抹,而是一門高超的藝術。修復師需要具備深厚的色彩感知能力,能夠準確判斷原墨跡的顔色深淺、冷暖,並以極小的色差進行填補。本書將詳細講解補色的步驟,包括調色、落筆、暈染等,以及如何在不破壞原墨跡的基礎上,達到視覺上的和諧統一。這其中蘊含著對傳統書畫色彩理論的理解和應用。 3. 裝幀的復原:形製與結構的守護 古籍的裝幀,不僅是保護書籍的物理結構,也蘊含著特定的文化信息。從綫裝、冊頁裝到捲軸裝,每一種裝幀形式都有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學價值。本書將詳細介紹不同裝幀形式的特點,以及修復師如何根據原裝幀的形製,進行復原和加固。 這包括對書脊的加固、書葉的粘閤、書簽的修復、封麵和函套的製作等。修復師需要掌握傳統的縫綫技藝,熟悉各種粘閤劑的特性,並能夠根據古籍的年代和風格,選擇最恰當的裝幀方式。這種對書籍整體結構的尊重和還原,是對曆史文化形態的完整保護。 4. 保護的智慧:環境與存儲的科學 修復固然重要,但更好的保護在於預防。本書將係統介紹古籍存放的環境要求,包括溫濕度控製、光照控製、空氣流通等。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現代技術,如空調係統、除濕器、恒溫恒濕庫等,為古籍創造最佳的保存環境。 同時,本書也將介紹一些傳統的防蟲、防黴方法,並結閤現代科學知識,分析其原理和適用性。例如,探討不同天然材料在防蟲防黴方麵的功效,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它們。此外,還將介紹古籍的科學存儲方式,如平放、竪放的優劣,以及如何避免書籍相互擠壓、造成損傷。 四、 時代的脈搏:古籍保護的現代視野 在信息爆炸和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古籍修復與保護麵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書將積極擁抱時代的變化,探討古籍保護的現代視野,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人文關懷相結閤。 1. 科技賦能:數字化與智能化 數字化是古籍保護的重要趨勢。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高精度掃描、圖像處理技術,將珍貴古籍轉化為數字資源,實現知識的廣泛傳播和永久保存。我們將討論數字圖像的修復與增強技術,以及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對古籍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智能化保護設備的應用,如智能溫濕度監測係統、智能防蟲係統等,它們能夠實時監控古籍的生存環境,並及時發齣預警。我們將審視這些技術如何為古籍提供更精準、更主動的保護。 2. 法律與政策:體係化與規範化 古籍保護離不開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本書將梳理國內外關於古籍保護的法律法規,探討其在實踐中的應用與不足。我們將呼籲建立更完善的古籍保護體係,明確各方責任,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眾對古籍保護的法律意識。 同時,本書也將關注古籍修復師的職業發展,探討如何建立專業的培訓體係和評價機製,培養更多優秀的古籍修復人纔。我們相信,隻有健全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纔能為古籍的永恒生命提供堅實的後盾。 3. 公眾教育與文化傳播:從“養在深閨”到“走進生活” 古籍保護的最終目的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本書將強調公眾教育的重要性,探討如何通過展覽、講座、體驗活動等多種形式,嚮公眾普及古籍知識,提高人們對古籍價值的認識。 我們將呼籲打破古籍保護的“精英壁壘”,讓古籍從“養在深閨”走嚮“走進生活”。這包括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古籍的閱讀、研究和傳播中來,讓古籍中的智慧和故事,重新煥發生機。本書也將探討如何利用新媒體平颱,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述古籍背後的故事,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 4. 跨界閤作與全球視野:融閤發展與互鑒互利 古籍保護並非孤立的學科,它需要與其他領域進行跨界閤作。本書將探討古籍修復與圖書館學、檔案學、曆史學、文學、藝術學、化學、物理學、材料學等學科的融閤發展。 同時,本書也將倡導全球視野下的古籍保護,藉鑒國際先進經驗,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互鑒。我們將關注國際上重要的古籍修復項目,以及相關的學術研討和技術交流,為中國古籍保護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平颱。 五、 結語:責任與傳承,讓曆史之光永不熄滅 《古籍修復與保護:技藝傳承與時代創新》一書,是一次對中華文化瑰寶的深情迴眸,一次對傳承與創新的深刻思考。它不僅僅是一部技術指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責任。 每一本被修復的古籍,都意味著一段曆史的延續,一種智慧的重現。當修復師用他們的雙手,撫平歲月的痕跡,讓紙張重新煥發生機,他們守護的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民族的記憶與精神。 本書的齣版,希望能夠引發更多人對古籍保護的關注,激發更多人投身於這項光榮而神聖的事業。讓那些承載著先賢智慧的古籍,在曆史的長河中,繼續閃耀著永恒的光芒,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傳承,是為瞭更好的發展;創新,是為瞭更長久的生命。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同守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讓曆史之光,永不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