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雙及物小句的功能-構式研究》涉及的是雙及物小句。作為英語中的一種主要句式,雙及物小句受到瞭人們長期的關注,各種語言學理論從不同角度對它進行瞭探討,但把係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和構式語法思想結閤起來對雙及物小句進行研究的並不多見。此外,張躍偉博士的論文能基於真實的語料,從係統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吸取構式語法的思路,提齣研究雙及物小句的功能一構式框架,重點從經驗元功能、語篇元功能和構式三個方麵研究雙及物小句在語篇中的功能特徵,探索雙及物小句錶達經驗意義的維度以及雙及物小句的使用與信息結構的聯係,從而說明雙及物構式的使用有其特定的規律,並具有功能和認知上的動因。因此,該書一方麵提供瞭研究雙及物小句的新視角,另一方麵豐富瞭構式語法研究的內容。該書的另一個特點是藉助語料庫中的真實語料,這使該研究更能真實反映雙及物小句的使用情況,更具有說服力。
作者簡介
張躍偉,博士,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係統功能語言學、語篇分析和構式語法。近年來發錶學術論文7篇,主持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和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各一項。
內頁插圖
目錄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Rationale of the Study
1.3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4 Methodology
1.5 Data Collection
1.6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Traditional Descriptive Grammar Approach
2.2 The Syntactic Approach
2.3 The Semantic Approach to Dative Alternation
2.3.1 Affectedness
2.3.2 Possession
2.3.3 Lexical Idiosyncrasies in Dative Alternation
2.3.4 Lexical Semantic Explanation of Dative Alternation
2.4 The Pragmatic Approach
2.5 The Cognitive Grammar Approach
2.5.1 CG's Treatment of Dative Alternation
2.5.2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Ditransitive Event
2.6 Comments on Previous Research
2.7 Summary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SFG: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Ditransitive Clause
3.1.1 The Multidimensional View on Language
3.1.2 Grammar as Function: Metafunctional Profile of the Clause Grammar
3.1.3 The Non-Arbitr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 Lexicogrammar
3.2 CxG: Anoth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Ditransitive Clause
3.2.1 Introduction to CxG
3.2.2 CxG's Notion of "Construction"
3.3 Compatibility and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SFG and CxG: The Functional-Constructional Approach
3.4 Summary
Chapter 4 Experiential Analysis of the Ditransitive Clause
4.1 The Experiential Metafunction in Grammar
4.1.1 Participant-Process Configurations and Process Types
4.1.2 Transitive and Ergative Models of Representation of Experience
4.1.3 The Network of Clause Types in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4.2 Beyond Transitivity: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Ditransitivity
4.2.1 A Process-Type Based Experienti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transitive Clause
4.2.2 A Participant-Role Based Semant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transitive Clause
……
Chapter 5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Ditransitive Clause
Chapter 6 Ditransitive as a Construction
Chapter 7 Conclusion
Appendix 1 Data Sources
Appendix 2 Data Sampl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前言/序言
《跨越語言的邊界:句法、語義與語用之辯》 引言 語言,作為人類思想與情感交流的橋梁,其復雜性與精妙之處,嚮來是學者們孜孜不倦探索的領域。從最基礎的音素構成,到宏大的語篇組織,每一個層麵的研究都可能揭示齣人類認知能力的獨特運作模式。而在句子這一基本交流單元中,各種結構與意義的交織,更是語言學研究的重鎮。本書《跨越語言的邊界:句法、語義與語用之辯》便緻力於在這一廣闊領域中,深入剖析語言的內在機製,特彆關注那些看似普通卻蘊含深刻信息傳遞邏輯的語言現象。我們並非聚焦於單一的句法結構,而是將視角拉寬,從更宏觀的層麵,審視句法、語義以及語用這三個相互關聯又各自獨立的語言學分支,如何共同塑造我們對語言意義的理解與把握,以及這些理解如何在實際的交流互動中得以實現。 第一章:句法的邊界與彈性——結構的多維探索 句法,作為語言學的骨架,研究的是詞語如何組閤成有意義的詞組、短語和句子。它為語言的錶達提供瞭結構性的框架,使得信息得以有序地傳遞。然而,句法的規則並非僵化不變,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彈性和變通性,能夠適應不同的錶達需求。本章將首先迴顧句法研究的經典理論,包括結構主義句法、轉換生成語法等,梳理其發展脈絡與核心觀點。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探討句法結構的多樣性,例如,不同語言中語序的變化如何影響句子的意義,以及固定搭配、短語結構等在語言錶達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會特彆關注句法層麵的一些“邊界”問題。例如,在一個看似簡單的句子中,哪些成分是核心的,哪些是修飾的?詞與詞之間的界限在哪裏?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連接方式又有何種規律?我們將通過分析大量的語言實例,揭示句法結構是如何被構建、被解析,以及在實際語境中如何被靈活運用。例如,我們會探討狀語、補語等成分的句法功能,分析它們如何豐富句子的信息量,以及在不同的語境下,它們的位置和形式如何發生變化。同時,本章還將引入計算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的一些視角,來探討句法結構的計算復雜性以及人類大腦處理句法信息的方式,從而更全麵地理解句法的運作機製。 第二章:意義的海洋——語義的深度挖掘 如果說句法是語言的骨架,那麼語義就是語言的靈魂。語義研究探討詞語、短語、句子乃至語篇所承載的意義。意義的生成與理解,遠非詞典釋義的簡單疊加,而是涉及概念、指稱、真值條件、語義關係等多個層麵。本章將深入探究語義學的主要理論流派,從經典的指稱論、真值條件語義學,到現代的框架語義學、概念語義學等,逐一剖析其核心思想和分析工具。 我們將聚焦於詞匯意義的復雜性,包括詞語的多義性、同義性、反義性等,以及這些關係如何影響句子層麵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本章將緻力於揭示句子意義的生成機製。我們將分析謂語語義、論元結構、語義角色(如施事、受事、經曆者等)在構建句子意義中的關鍵作用。例如,一個動詞的語義特徵決定瞭它能夠接受哪些類型的論元,而論元的語義角色則進一步限定瞭它們在情境中扮演的角色。我們還將探討類比、隱喻、轉喻等認知機製如何在意義的生成與理解中扮演重要角色,使得語言錶達能夠超越字麵意義,傳遞更深層、更抽象的內涵。同時,本章也將觸及語義場、語義網絡等概念,展現詞匯意義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建起一個龐大的意義係統。 第三章:語用的舞颱——交際的藝術與策略 語言最終是為瞭交流而存在的,而語用學正是研究語言在實際交際情境中如何使用的學科。語用關注的是說話者和聽話者在特定語境下的意圖、理解以及互動過程。句法和語義提供瞭語言錶達的框架和意義的藍圖,而語用則是在這個框架和藍圖的基礎上,根據情境的需要,將語言激活、具化,並最終實現有效的溝通。本章將係統梳理語用學的主要理論,包括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格萊斯的閤作原則與會話含義、斯皮羅的語用推理理論等。 我們將深入分析語境在語用中的核心作用,包括情境信息、社會關係、文化背景等如何影響語言的選擇與解讀。我們將探討會話含義的生成機製,即聽話者如何通過推理,從字麵意義之外理解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即使這些意圖並未直接錶達齣來。本章還將重點關注語用策略,例如暗示、委婉、反語、幽默等,分析這些策略如何被運用以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如建立和諧的社會關係、避免直接衝突、增強錶達的生動性等。同時,我們還將討論語用失誤及其原因,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語用習慣的差異,這對於跨文化交流尤為重要。本章將通過大量的實際對話分析,展示語用學如何解釋語言在現實世界中的復雜運用,以及如何理解語言的“言外之意”。 第四章:句法、語義與語用的交匯——跨界研究的視角 在前幾章分彆梳理瞭句法、語義和語用學的核心理論之後,本章將進入本書的核心論述,即探討這三個語言學分支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影響以及相互製約。事實上,語言的本質是句法、語義和語用三者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單獨考察其中任何一個方麵,都無法全麵理解語言的運作。本章將以前人研究為基礎,結閤新的視角,深入分析三者之間的動態互動。 我們將探討句法結構如何影響語義的生成,例如,語序的變化如何導緻意義的細微差彆;補語的插入如何改變動詞的語義範疇;而被動語態的轉換又如何改變施事與受事的語義角色。同時,我們也將審視語義對句法結構的影響,例如,動詞的論元結構如何約束其句法配價;語義選擇限製如何決定哪些名詞短語可以作為某個句法位置的填空。 更進一步,我們將重點關注語用因素如何乾預句法和語義的選擇與解讀。例如,在某些語境下,為瞭強調某個信息,我們可能會選擇非標準的句法結構;或者,為瞭錶達某種社交意圖,我們可能會故意使用具有歧義的錶達,而聽話者則需要通過語用推理來消解歧義。本書將重點考察在實際語言運用中,如何實現句法、語義與語用之間的“最佳匹配”,即在滿足句法規則、傳達準確語義的同時,又能有效地實現交際目的。我們將引入一些近年來興起的跨界研究範式,例如,語用句法學、認知語用學等,來展現這一領域的最新進展。 第五章:構建綜閤解釋模型——理論的融閤與創新 本書的最終目標,並非僅僅是分彆介紹句法、語義和語用學的理論,而是要嘗試構建一個更加綜閤、更加有解釋力的語言解釋模型。在這一章中,我們將迴顧本書在前幾章提齣的主要觀點,並在此基礎上,嘗試將句法、語義和語用學的理論進行更深層次的融閤。我們將不再將它們視為孤立的領域,而是視為一個連續統一體中的不同層麵。 我們將探討如何將計算語言學中的句法解析算法與語義角色標注相結閤,以便更準確地理解復雜句子;如何利用語料庫數據,分析真實語境下句法、語義和語用特徵的統計規律;以及如何藉鑒認知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來解釋語言理解過程中的大腦活動,從而為句法、語義與語用之間的互動提供生理學基礎。 本書將提齣一些具體的解釋模型,用於分析某些具有挑戰性的語言現象。例如,我們將嘗試用一個統一的框架來解釋情態、語氣、假設等語用功能的句法和語義錶達方式;或者,用一個整閤的模型來分析反語、諷刺等復雜語用現象的生成機製。我們也將探討語言演變過程中,句法、語義和語用的相互作用如何驅動語言的變革。 結論 《跨越語言的邊界:句法、語義與語用之辯》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語言運作機製的全麵而深入的視角。我們堅信,對語言的研究,需要跨越學科的界限,整閤不同的理論與方法。通過對句法、語義和語用三者之間相互關係的深入剖析,本書希望能激發讀者對語言的更深層思考,理解語言的奧秘,認識到語言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其復雜性與精妙之處,值得我們持續地探索與研究。本書的讀者群將涵蓋語言學專業學生、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對語言運作機製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我們希望本書的論述能夠為語言學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並為理解人類交流的本質提供有益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