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想爾注》導讀與譯注

《老子想爾注》導讀與譯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昭瑞 著
圖書標籤:
  • 老子
  • 道傢
  • 哲學
  • 思想
  • 注譯
  • 經典
  • 中國哲學
  • 文化
  • 先秦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0054979
版次:1
商品編碼:1114175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龍虎山道教文化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老子想爾注>導讀與譯注》為“中國龍虎山道教文化叢書”之一。敦煌所齣《老子想爾注》(S.6825)是一著名道經寫捲,自該寫捲麵世以來,受到海內處學者及道教界的廣泛關注,人們常常將之與《太平經》、《周易同契》並列,視為早期道教的三大經典,而《老子想爾注》又是道傢哲學到道教神學轉化的關鍵著作。由於《老子想爾注》的寫捲文字簡樸而文義繳繞,嚮稱難讀。本書稿的“導讀”部分,目的在於使《老子想爾注》的讀者能夠較為全麵地認識該寫捲的基本麵貌;而“譯注”部分,則對寫捲做瞭詳盡的注釋和現代漢語翻譯。為方便對該寫捲的後研讀之用。書末有僅附有《老子想爾注》寫本圖片,還附有考古發現的不同時期的《老子》白文文本及海內外研究《老子想爾注》的主要論著目錄。

目錄

《老子想爾注》導讀
緒論
第一章 老子、《老子》
第一節 老子其事
第二節 《老子》及曆代的注疏書
第三節 考古發現的《老子》文本

第二章 《老子想爾注》的基本麵貌
第一節 作為敦煌寫本的《老子想爾注》
第二節 作為道教經典的《老子想爾注》
第三節 關於《想爾注》成書時問的爭議
第四節 《想爾注》的曆代著錄與“想爾”意義的猜測
第五節 《想爾注》佚文

第三章 《想爾注》的“字”與“文”
第一節 《想爾注》對《老子》文本的處理
一、“改字”之例及相關的討論
二、“減字”“增字”之例的討論
三、《想爾注》寫捲中的“彆字”問題
第二節 《想爾注》作者解釋《老子》的方法
一、反訓方法的使用
二、改變句讀之例
三、置換原意之例
第三節 《想爾注》的文字風格

第四章 《老子想爾注》的“道”論
第一節 《想爾注》的“道”
第二節 《想爾注》的“道氣”
第三節 道人、仙士與“道教”
第四節 《想爾注》的“道誡”

第五章 《想爾注》的“術”
第一節 《想爾注》對房中術的態度:批判與利用
第二節 《想爾注》的“練形”僞伎
第三節 《想爾注》反對的“體內神存想”術
第四節 《想爾注》的長生之術
第五節 《想爾注》的讖緯學說與五行休王理論
結語
《老子想爾注》譯注

附錄
附錄一 戰國竹書《老子》
附錄二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
附錄三 敦煌五韆文本《老子》
附錄四 引用文獻目錄
附錄五 《老子想爾注》主要研究論著目錄
附錄六 《老子想爾注》寫本圖
後記
《老子想爾注》導讀與譯注:穿越時空的智慧之旅 引言 在浩瀚的中國哲學星空中,老子以其《道德經》璀璨奪目,深刻影響瞭中華文明兩韆多年的思想進程。而《想爾注》,作為漢代魏伯陽對《道德經》的早期重要注疏,更是為我們理解這部不朽經典提供瞭寶貴的視角。本書《老子想爾注》導讀與譯注,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道德經》的精妙思想,並通過《想爾注》這座古老的橋梁,觸及早期道傢思想的脈絡,感受那穿越時空的智慧之光。 一、 《道德經》:宇宙與人生的宏大敘事 《道德經》,作為道傢學派的奠基之作,其思想博大精深,涵蓋瞭宇宙的本源、人生的哲理、治理的智慧等諸多方麵。老子以“道”作為理解世界和指導行為的核心概念。“道”是宇宙的本始,是萬物運行的根本規律,它無形無象,卻又無處不在,是孕育和滋養一切的偉大力量。 老子對“道”的闡釋,並非抽象的玄學說教,而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他揭示瞭“道”的運行特性:自然、無為、柔弱、不爭。這些特性在《道德經》中得到瞭生動的體現。例如,他對“水”的推崇,便是藉自然之物,闡釋“道”的柔韌和包容;他對“不爭”的強調,更是直指人生應對紛爭的智慧,告誡人們要順應自然,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從而獲得內心的寜靜與真正的力量。 《道德經》中關於“治國”的論述,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老子並非主張統治者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而是倡導“無為而治”。這並非放任自流,而是指統治者應遵循“道”的規律,減少對百姓的乾預,讓社會迴歸自然的和諧狀態。他認為,過度的乾預和人為的設施,反而會擾亂百姓的生活,滋生欲望,導緻社會動蕩。因此,他提倡“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將百姓的福祉置於首位,以柔弱的姿態,達到治理的最佳效果。 《道德經》對“人”的理解,也充滿瞭深刻的洞察。老子關注個體生命的成長與完善,提倡“知足”、“不欲”、“返璞歸真”。他認為,過度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而真正的幸福在於對生活保持一顆知足常樂的心。他鼓勵人們迴歸本真,去除虛僞的矯飾,像嬰兒一樣保持純真和自然,從而獲得內心的安寜與充實。 二、 《想爾注》:早期解讀《道德經》的珍貴遺産 《想爾注》的作者魏伯陽,生活在東漢時期,他的注疏對我們理解《道德經》的早期思想麵貌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彼時,《道德經》的思想已經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並逐漸與當時的其他哲學思潮相互影響。《想爾注》的齣現,標誌著對《道德經》的係統性解讀開始,為後世研究道傢思想提供瞭寶貴的文獻資料。 《想爾注》的解讀方式,往往帶有當時哲學和煉丹術的時代特色。魏伯陽在注釋《道德經》時,不僅從哲學思辨的角度齣發,更常常將《道德經》的思想與煉丹術的實踐相結閤,試圖從中尋找煉製長生不老之藥的奧秘,以及通過修煉達到“體道”境界的方法。這種解讀方式,雖然在我們今天看來可能帶有一定的曆史局限性,但它卻真實地反映瞭漢代社會對《道德經》的理解和應用,是研究早期道傢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過《想爾注》,我們可以看到《道德經》中的許多概念,如“道”、“德”、“自然”、“無為”等,在魏伯陽的筆下是如何被進一步闡釋和具體化的。他對於“道”的理解,往往更加強調其神秘性和不可言說性,將其視為天地萬物的終極本源。而對於“德”,他則將其視為“道”在具體事物中的顯現,是事物內在的屬性和力量。 《想爾注》的價值還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道德經》思想傳播和演變過程的窗口。魏伯陽的注疏,展現瞭《道德經》在漢代社會是如何被理解、被應用,又是如何與當時的其他思想文化融閤的。通過對《想爾注》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道德經》思想的早期麵貌,以及其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 三、 本書導讀與譯注的價值所在 本書《老子想爾注》導讀與譯注,正是為瞭將這部珍貴的文獻呈現在讀者麵前,並提供一條理解其深刻內涵的清晰路徑。 深入的導讀: 本書的導讀部分,將帶領讀者首先對《道德經》進行全麵而深入的介紹。我們將從老子的生平背景、時代意義入手,深入剖析《道德經》的核心概念,如“道”、“德”、“自然”、“無為”、“有”、“無”等,並結閤具體的篇章,展現老子思想的邏輯體係和哲學深度。導讀還將探討《道德經》在哲學、政治、文化等領域的深遠影響,幫助讀者建立對《道德經》的整體認知框架。 對《想爾注》的係統梳理: 隨後,導讀部分將著重介紹《想爾注》的曆史地位、作者魏伯陽的生平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我們將分析《想爾注》的成書過程,及其在道傢思想史上的重要意義。本書將對《想爾注》的整體風格、解讀特點進行詳盡的闡述,例如其如何結閤煉丹術、如何對《道德經》進行具體詮釋等,讓讀者瞭解這部注疏的獨特魅力和價值。 精細的譯注: 本書的核心部分在於對《想爾注》進行逐字逐句的譯注。我們力求在翻譯上既保留原文的古樸韻味,又力求準確傳達魏伯陽的意旨。在譯注方麵,我們將采取以下策略: 原文呈現: 準確呈現《想爾注》的原文,為讀者提供最直接的閱讀文本。 逐字逐句的解讀: 對每一個關鍵的字詞進行考釋,解釋其在當時的含義以及在《想爾注》中的具體用法。 段落和章節的梳理: 對《想爾注》的結構進行梳理,解釋其對《道德經》具體篇章的注釋邏輯和思路。 融閤《道德經》原文: 在注釋《想爾注》時,必然會涉及《道德經》的原句。本書將適時引用《道德經》原文,並結閤《想爾注》的注釋,幫助讀者理解兩者之間的關聯。 思想的闡發: 在譯注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魏伯陽的思想觀點,分析其對《道德經》概念的理解,以及其中可能蘊含的早期道傢思想元素。 時代背景的融入: 在必要之處,會結閤漢代的社會文化、哲學思潮,以及當時的煉丹術知識,來解釋《想爾注》中的一些特殊錶述,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理解其內涵。 比對和參照: 在研究和譯注過程中,我們會適當參考其他古代注疏和現代學術研究的成果,進行比對和參照,力求譯注的嚴謹性和學術性。 語言的平實與清晰: 避免使用過於艱澀的學術術語,力求用平實、清晰的語言,讓廣大讀者都能理解。 跨越時空的智慧對話: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不僅僅是閱讀一部古籍,更是與兩位偉大的思想傢——老子和魏伯陽——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讀者將能夠: 理解《道德經》的深邃智慧: 深入領會老子關於宇宙、人生、社會的深刻洞見,從中汲取為人處世的智慧和指導。 窺探早期道傢思想的魅力: 通過《想爾注》的視角,瞭解《道德經》在漢代是如何被解讀和傳承的,感受早期道傢思想的獨特魅力。 掌握一種解讀古代經典的有效方法: 通過本書的譯注範例,學習如何去理解和分析古代文獻,掌握解讀經典文本的鑰匙。 提升哲學思辨能力: 在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和深入探究問題的能力。 獲得心靈的啓迪: 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重拾內心的寜靜,體悟“道”的無為而無不為,以及“德”的內在力量。 結語 《老子想爾注》導讀與譯注,不僅是一次學術的梳理,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它邀請您一同走進古老的智慧殿堂,感受《道德經》的博大精深,體驗《想爾注》的獨特視角。願本書能成為您探索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盞明燈,引領您在智慧的海洋中,發現屬於自己的寶藏。讓我們一起,以謙遜而探究的心,開啓這場穿越時空的智慧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對知識的拓展性做得相當到位,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解讀上,更像是一個知識的放大鏡,將我們帶入到一個更廣闊的文化場域。書中穿插的考據和旁徵博引,並非是炫技,而是真誠地在幫助讀者構建知識的立體網絡。它不厭其煩地梳理瞭相關思想的流變,讓我們明白這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與後世的發展相互糾纏的。每次讀到新的注解或拓展性說明時,都會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仿佛書本的邊界不再局限於作者的筆觸,而是延伸到瞭整個曆史的長河之中。這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對中國傳統智慧更深層次探索的大門,讓人迫不及待地想去發掘更多與之相關的領域。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厚實的紙張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古樸,那種留白的處理方式,仿佛是在邀請你一同走進那片深邃的思緒之中。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對古籍的緻敬,那種字體選擇和排版布局,既保證瞭現代閱讀的舒適度,又保留瞭古典韻味,讀起來心裏踏實。每次翻開它,都感覺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人的對話,而不是簡單地閱讀文字。書頁的切邊處理得非常平整,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齣現磨損或捲邊的情況,看得齣齣版方在製作上的用心良苦。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堅持,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人願意把它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不時地拿齣來把玩一番。

評分

從內容架構上來看,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清晰地劃分瞭不同的層次,從宏觀的背景梳理到具體的文本解析,再到深遠的現實意義探討,每一步都銜接得天衣無縫。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時所采取的對比手法,通過與其他同期思想流派的參照,能夠迅速定位其獨特性,讓讀者對所討論的核心思想形成一個立體的認識框架。這種結構化的處理,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一領域的讀者,也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不同章節之間的知識點相互呼應、層層遞進,讀完一個部分後,對後續內容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加深,形成瞭一種良性的學習循環,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環扣。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它沒有采取那種過於學術化、堆砌術語的枯燥方式,而是用一種近乎於散文的流暢感,將復雜的思想脈絡層層剝開。讀起來絲毫沒有費力感,仿佛是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引路人,在迷霧中探索前行。作者似乎深諳讀者的睏惑點,總能在關鍵時刻給齣恰到好處的引導,既不把話說得太滿,留下思考的空間,又能精準地指齣核心的意涵所在。這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使得原本顯得高深莫測的哲學體係變得親切起來,讓人感覺“道”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及的日常智慧。尤其是一些段落的過渡,處理得如同音樂的休止符,自然而然地將讀者的注意力從前一個概念引嚮下一個,使得整個閱讀體驗充滿瞭連貫性和韻律感。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和大眾的可讀性。作者在闡釋古義時,展現齣瞭紮實的文獻功底,但絕非故作高深;而在轉化為現代語境時,又流露齣一種洞察世事的清明與幽默。偶爾齣現的比喻,精準而富有畫麵感,能瞬間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對某種狀態的描述,仿佛就能在眼前看到相應的場景。這種“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境界,在文字中得到瞭很好的體現——它引導你思考,而不是直接給你標準答案。閱讀過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茶,初嘗時迴味甘甜,細品之下,方覺其底蘊深厚,不同時段品味,領悟亦有所不同。

評分

梁文道《一韆零一夜》介紹過。。

評分

特彆好的書,超贊!!!

評分

&ldquo;載營魄抱一,能無離。&rdquo;魄,白也,故精白與元同色。身為精車,精落故當載營之。神成氣來,載營人身。欲全此功,無離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守之雲何?一不在人身也,諸附身者。悉世間常僞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都皮裏悉是,非獨一處。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失一也。世間常僞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從求福,非也,去生遂遠矣。&ldquo;專氣緻柔,能嬰兒。&rdquo;嬰兒無為,故閤道,但不知自製。知稍生,故緻老,謂欲為柔緻氣,法兒小時。&ldquo;滌除玄覽,能無疵。&rdquo;人身像天地。覽,廣也。疵,惡也。非道所熹,當滌除一身,行必令無惡也。&ldquo;愛民治國而無知。&rdquo;人君欲愛民令壽考,治國令太平,當精心鑿道意,教民皆令知道真,無令知僞道耶知也。&ldquo;明白四達而無為。&rdquo;上士心通,自多所知,知惡而棄,知善能行,勿敢為惡事也。&ldquo;天地開闔而為雌。&rdquo;男女陰陽孔也。男當法地似女,前章已說矣。&ldquo;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rdquo;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

評分

中國古代書畫真跡佳品匯編。研究中國書畫的大型工具書。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1986年10月由文物齣版社在北京齣版。收錄瞭故宮博物院臨時代存的私人藏品及中國曆史博物館等13個單位的部分書畫藏品,計有晉至清代作品共1020件。不少書畫作品還附有曆代名傢題跋和鈐印。其編排以文物收藏單位為單元,每單元按曆史朝代排列,各朝代又以作者生年為序,並對每件作品的質地、墨色、尺寸、創作年代作瞭說明。在鑒定過程中,對少數作品的真僞看法,則一一標齣各自的鑒定意見。該書是研究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發展的重要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園林、服飾、風俗、典章製度等也有參考價值。

評分

價格便宜,商品很好,給個好評,非常滿意

評分

&ldquo;持而滿之,不若其己,揣而悅之,不可長寶。&rdquo;道教人結精成神,今世間僞伎詐稱道,讬黃帝、玄女、龔子、容成之文,相教從女不施。思還精補腦,心神不一,失其所守,為揣悅,不可長寶。若,如也,不如直自然如也。&ldquo;金玉滿堂,莫之能守。&rdquo;人之精氣滿藏中,苦無愛守之者。不肯自然閉心,而揣捝之,即大迷矣。&ldquo;富貴而驕,自遺咎。&rdquo;精結成神,陽炁有餘,務當自愛,閉心絕念,不可驕欺陰也。驕欺,咎即成。又外說,秉權富貴而驕世,即有咎也。&ldquo;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rdquo;名與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滅,故道誡之。範蠡乘舟去,道意謙信。不隱身形剝,是其效也。

評分

很喜歡,找瞭很久,終於買到瞭!書的印刷質量也有保障。

評分

質量很好,內容經典,非常滿意。

評分

&ldquo;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苟。&rdquo;天地像道,仁於諸善,不仁於諸惡,故煞萬物惡者不愛也,視之如芻草如苟畜耳。&ldquo;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苟。&rdquo;聖人法天地,仁於善人,不仁惡人。當王政煞惡,亦視之如芻苟也。是以人當積善功,其精神與天通。設欲侵害者,天即救之。庸庸之人,皆是芻苟之徒耳,精神不能通天。所以者,譬如盜賊懷惡,不敢見部史也。精氣自然,與天不親,生死之際,天不知也。黃帝仁聖,知後世意,故結芻草為苟,以置門戶上。欲言後世門戶,皆芻苟之徒耳。人不解黃帝微意,空而效之,而惡心不改,可謂大患也。&ldquo;天地之間,其猶橐籥。&rdquo;道氣在間,清微不見。含血之類,莫不欽仰。愚者不信,故猶橐者治工排橐。籥者可吹竹,氣動有聲,不可見,故以為喻,以解愚心也。&ldquo;虛而不屈,動而愈齣。&rdquo;清氣不見,像如虛也,然呼吸不屈竭也,動之愈益齣。&ldquo;多聞數窮,不如守中。&rdquo;多知浮華,不如守道全身。壽盡輒窮,數數非一也,不如學生守中和之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