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法学电纲》,从汉语“法学”词的起源入笔,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法学的诞生、发展、兴盛,成熟到衰亡,近代中国法学的成长,以及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今现代中国法学的变革之两千五百余年的历程。
全污对在此过程中,中国法学各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这形成和发展背后所涉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论述,对推动中国法学从古代向近代乃至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上著名法学作品和法学家(律学家)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和点评,对中国法学史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给予评价,最后作者还阐述丁对法学发展之规律的基本看法。本书资料翔蛮,条分缕析,是研习中国法律学术史的力作。
作者简介
何勤华,1955年3月生于上海。北京大学法学学土(1982年),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十(1984年),北京大学法学博士(1998年)。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1986年以来,出版代表性著作有:《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学史》《中国法学史》《比较法学史》《美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学家访谈求》;此外,还主持《中国近代法学译丛》《新译日本法规大全》《大清新法令》等文献的点校整理工作。在法学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计170余篇。
曾于1988年1993年两度赴日访学,在东京大学法学部研究法制史。1992年10月起,作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11月起出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1997年1月起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
1999年10月,被砰为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9年9月,被砰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在行政工作之余,从事法律史、法学史,法律文化史和比较法教学和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法学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770-221.BC)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法经》论考
一、《法经》的真伪
二、《法经》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法哲学的诞生
一、先秦法哲学的主要内容
二、先秦法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先秦法哲学的社会历史意义
四、《尚书》等先秦文献中的法学思想
第二章 中国古代法学的诞生——秦汉时期(221.BC-220.AD)
第一节 概述
一、秦汉时期社会的进步
二、立法的发展
三、法律教育活动的兴起
四、法的解释、研究活动的展开
五、法学世界观的确立
六、历史上第一部法律史著作《汉书·刑法志》的面世
七、判例法研究的展开
第二节 律学的诞生
一、律学的内涵
二、律学的诞生
三、律学的内容
四、秦汉时期律学的特征
五、中国古代律学传统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古代法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第一节 概述
一、立法的进步
一、多元化的法学世界观
第二节 律学的发达
一、儒家精神贯彻于律学研究之中
一、律(学)博士的设置和独立的法律教育机构的形成
三、律学地位的提高和律学名家的辈出
四、律学研究的深入
五、律学从经学中解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六、《晋书·刑法志》的法学意义
第四章 中国古代法学的昌盛——隋唐时期(581-960年)
第一节 概述
一、立法的发展
一、法律教育的兴起
三、法学世界观的发展
……
第五章 中同古代法学的成熟宋元时期(960-1367年)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刑书、刑鼎等成文立法的公布,使比较系统的法律教育、法律解释和法律研究活动的展开成为可能,从而为中国古代法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据史籍记载,中国在夏、商、周三代,就已有厂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但中国古代法律教育较为系统的展开,则始于春秋战闷时期,它是与该时期私学的发达昌盛密切相联系的。私家法律教育在中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那里已有了发展,孔子的教育内容里面已经包含了“政”、“法”等内容。但孔子的教育主要集中在“礼”、“乐”等方面(当然,当时的礼、乐也具有法律规范的功能),专门以法律为内容的教育,则是从邓析开始的。根据《吕氏春秋·离谓》的记载,邓析“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祷。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邓析之后,孔子的学生子夏,子夏的学牛李悝,以及另-.他儒学大师荀子,也都兴办过私家法律教育,传授弟子。
在法律教育升展的同时,对法的注释和研究活动也开始兴起。比如,戊国初期的作品《春秋左氏传》,就是·部对鲁国史书《春秋》的注释性作品。
……
前言/序言
《中国法学史》(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三卷本)一书;H版以后,由于该书的容量比较大,有150余万字,许多读者购买、携带和阅读都不太方便,故一些朋友和学生建议我搞一个缩写本,让我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思想能够更容易地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但因为这件事说来容易,真的做起来也很难,故一拖再拖,就迟迟没有动笔。
直到前年,商务印书馆的编审王兰萍和我说,她们社正在组织“经典中国输出项目”,计划和国外的一些出版机构联系,拟选择一批国内学者创作的学术著作,翻译成外文后在国外出版,希望我把缩写本编写出来,纳入其中。此时,我才开始认真思考要不要编写,以及如何编写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我接受了王兰萍编审的邀请,决定在三卷本《中国法学史》的基础上,予以删繁就简,并增补进新中国法学史的内容,写出一部《中国法学史纲》。
本书除浓缩和改写了三卷本《中国法学史》的一些基本观点和论述之外,还增加了1949年以后新中国法学发展的内容。虽然这是一件整合超过创新的工作,但做起来还是不轻松。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才终于完成了全书的编写任务。效果如何,还不清楚,尚有待广大读者评阅。
……
《法学文库:中国法学史纲》图书简介 《法学文库:中国法学史纲》 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法律思想与制度演变脉络的权威著作。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中国法学发展全景图,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法学理论的核心关切、制度构建的特色及其深远影响。 全书结构与核心内容: 本书按照中国历史的脉络,将法学史划分为若干关键时期,每一部分都力求展现该时期法学思潮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第一部分:先秦时期的法律思想萌芽与奠基 本部分探讨了中国法制思想的源头活水。重点分析了夏商周三代“礼”与“刑”的初步结合,揭示了早期政治伦理如何渗透到法律概念之中。着重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剧烈变革背景下,诸子百家对法律、秩序与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 儒家法观的构建: 阐述了孔子“德主刑辅”的思想,以及孟子、荀子在“性善论”与“性恶论”指导下对法律作用的不同定位。特别聚焦于荀子对法治必要性的论证,及其对后世法家思想的间接影响。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详细解读了商鞅变法中的核心理念,如“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深入剖析了韩非子集法、术、势于一体的法治理论,探讨了其如何构建了一套以君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法律体系,并分析了法家思想在秦朝统一过程中的实践效果与历史局限性。 道家与墨家的补充视角: 简要介绍道家“无为而治”的法制理想,以及墨家“尚贤”、“非攻”等关注社会公正的早期法学主张,作为对主流法观的对照。 第二部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帝国法制的成熟与调试 本部分聚焦于大一统帝国建立后,法典编纂的规范化以及法律解释权的集中化过程。 秦律的承继与整合: 分析秦朝如何将法家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成文法典,及其对后世律令制度的根本性影响。 汉代法律的儒家化: 重点探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伦理观念如何逐渐融入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之中。分析了《九章律》等重要法典的特征,及其在维护庞大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探讨了“以义断罪”与严格依法断罪之间的张力。 魏晋玄学的冲击与法律的僵化: 考察在社会动荡和玄学思潮影响下,法律实践如何走向保守和僵化。关注九品中正制对司法选拔的影响,以及法律形式主义的抬头。 第三部分:隋唐宋元:集权法典的巅峰与法学理论的深化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黄金时代,法典编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细化水平。 《开皇律》《永徽律疏》的伟大成就: 全面解析《唐律疏议》作为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如何完美结合了刑法条文(律)、解释(疏)与具体案例(议)。深入分析其“德主刑辅”、“罪刑相适应”等现代法律理念的萌芽,以及对东亚(日本、朝鲜)法制体系的深远辐射。 宋代法律的实用主义转向: 探讨宋代法律在唐代基础上如何更侧重于民事和经济关系的规范。分析了宋代在司法实践中对“情理”的重视,以及大规模的法律汇编工作,如《宋刑统》的意义。 元代法制的民族特色与融合: 考察元朝在继承汉族法律传统的同时,如何融入草原民族的习惯法和审判传统,形成了兼具多元性的法制结构。 第四部分:明清法制与晚期帝国法学的困境 本部分审视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法律实践与理论发展。 《大明律》与《大清律例》的结构与特点: 深入剖析这两部巨著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特别是“律”与“例”的并存体系,以及其如何通过不断增补“钦定案例”来适应社会变迁,但也导致了法律体系的日益庞杂。 清代法学思想的保守倾向: 分析在西方近代法制思潮尚未传入前,国内法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旧有法律的注释、整理和案例的阐释上,法律理论创新动力减弱的社会根源。 律学研究的精细化: 考察清代对律文条理的细致入微的研究,如“会注会通”等对律文的系统性梳理工作,这既是学术精进的表现,也反映了固守传统的倾向。 第五部分:晚清变法与近代法律转型(1840-1949) 本部分是全书的高潮,探讨了中国法制如何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经历痛苦的、带有明显“移植”特征的现代化过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下的法律改良: 分析清末新政中,政府如何有意识地学习和引入西方(尤其是日本和德国)的法律观念和制度框架,如商法、民法、诉讼法的起草过程。 《大国民政府法典》的制定与未竟之业: 详细梳理了民国时期试图建立现代法律体系的努力,如物权法、债法等各项草案的起草过程,及其在政治动荡中未能完全实现的复杂命运。 法学教育与理论的现代化: 考察现代法学教育体系(如京师大学堂法科的建立)的建立,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对主权、人权、宪政等现代法律核心概念的早期探讨。 本书特色: 本书的撰写严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避免了简单地将中国古代法制与西方近代法制进行“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判断。它强调中国法学思想自身的逻辑发展,关注法律规范背后所承载的政治哲学、社会伦理和经济结构。通过对重要法典、判例和法学文献的细致解读,本书为理解中国法律传统的深层结构及其对当代法治建设的遗留影响,提供了坚实而全面的学术基础。本书不仅是法学专业人士的案头工具书,也是历史学、政治学及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